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科技创新价值取向初探

来源 :科学与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jinyi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依靠科技创新,是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由之路。本文首先论述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价值意义,其次分析了科技创新生态价值的取向表现,最后,对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科技创新价值的探讨。
   [关键词] 科技创新价值 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
   一、“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价值意义
   2007年至今,中央通过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措施和政策来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步伐,并且号召全国各省市需要全面开展相关的建设工作,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己成为全民的共识。从科技哲学的视角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观的提出,是社会发展观上的一次科技发展价值的飞跃。
   第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全新的哲学思维方式和政治理念。我们知道“可持续发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旨在处理与协调人类社会和自然之间关系,从而使全人类的发展与整个大自然之间寻找和谐相处的平衡点,形成人类与大自然友好共处的新理论。这种新的理论目前广受国际社会的欢迎,是一种符合生态伦理的全新发展模式。
   第二,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是探索内生型发展模式的战略需要,是在寻找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条重要途径。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家,因此,对于立足于我国本土资源开发的内生型的改革经验是相当重要的。
   第三,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是改革步入“深水区”发展的新课题。实现资源可续持发展和利用,乃是人类与自然长期友好相处的使然。
   二、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科技创新生态价值取向的必然要求
   当前生态环境的恶化日益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观的价值诉求下,科技创新应该不能仅以追求经济价值为中心,还要以保护自然生态平衡为目标。因此,我们应该把生态价值纳入到科技创新的价值体系,实现科技创新的生态化转向,这是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我国科技创新的生态价值取向应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坚持科技创新生态化与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价值取向
   科技创新生态化即是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全面引入生态学思想,考虑科技对环境、生态的影响和作用,既保证科技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又要确保环境清洁和生态平衡,在实现商业价值的同时,又创造生态价值。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建立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导致资源、能源持续紧张,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受到资源、能源供给不足和环境承受能力的严重制约。科技创新生态化可以促进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有助于推动经济生态的和谐发展,彻底摒弃以往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发展观,纠正以高消耗实现发展的做法,使人类的经济行为更多地与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坚持科技创新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
   科技创新生态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必要保障,同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也加速了科技创新生态化的进程。我们要加强科技创新生态化,进而推动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要求在流通、消费、生产等各个领域合理地利用资源,全面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化发展目标。科技创新生态化可以实现资源减量化、废物资源化、消费节约化,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可靠的支撑,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有效途径。
   三、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科技创新价值取向的途径
   (一)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价值观与科技创新主体价值观有效耦合
   科技创新主体是与创新客体相对应的范畴,是指具有创新需求和创新能力并借助于一定中介变革创新客体的活动者。科技创新活动就是创新主体从事的创造性活动,离开科技创新主体,离开主体与客体、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只是从客体的角度研究科技创新过程就不能深刻地把握科技创新的实践本质。因而需要针对不同阶段创新主体的创造性特征采取有效途径,提高其创新能力素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价值观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利用科技创新改造传统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这个意义上而言,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前提是科技创新,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要从根本上保证科技创新朝着生态化方向转变,就要求创新主体必须有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观的生态价值理念,以正确的创新价值观来指导其创新实践。如:资源的回收与再利用,旧有设备的修复而非替代,用富裕材料替代稀缺资源,有利于节约能源的创新设计方案,新能源对枯竭能源的代替等。因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应成为科技创新价值观的引导,并把它内化为科技创新主体的价值取向。
   (二)让公众“融入”与“参与”科技创新系统
   科技创新的根本目的是造福于社会,公众拥有对一项新技术选择的决定权,其中也形成了对技术会如何进一步发展的技术路线的选择。作用于技术的设计、制造中,例如技术开发人员在国家计划或企业主的要求下,以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为出发点,在技术开发的阶段就应对各种可能的技术路线进行了比较,选择有利节约资源和环境友好的技术路线。所以,科技创新选择应集合社会的价值观、国家的意志和公众对待科技的态度。一个国家接纳和选择什么科技,反映了社会精神文化的主导意识,是社会发展程度所决定的一种主体行为,是一定的社会文化(社会发展程度的组成部分)与一定的技术是否相容和相容程度的表现,是蕴藏在科技创新主体背后的不由自主的制约力量。以至于要改变对技术的选择,就必须重塑科技创新文化,在全社会形成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流意识。
   (三)建立科技创新生态价值转向的制度体系
   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价值要求,实现科技创新的生态价值转向,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制度保障,为此应进行制度创新,建立合理的社会关系,以建立生态价值取向的科技创新的制度体系。
   首先,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要建立有利于推动生态化科技创新的规章制度,营造宽松的生态化科技创新环境,加大生态化科技创新的奖励力度,保护科技创新主体的利益。要建立科技创新管理机制,制定相适应的管理对策,完善可行的生态化科技创新项目立项论证、资金来源、项目管理、项目评估一系列办法。其次,要完善生态化科技创新服务制度。在制度和政策上要向生态化科技创新主体倾斜,建立一支专业过硬的服务队伍,为生态化科技创新提供相应服务。各级科技行政部门要建立合作、协调、联动机制,与相关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深入的合作,优势互补,进一步提升生态化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促进生态科技成果转化。再次,科技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生态化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制度,要加大生态化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的力度,建立科学的人才引进机制,保证人才引进后的可持续性发展。通过对生态化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逐步形成专家、骨干、科技人员,老中青多层次人才相结合的队伍。这样,从制度上给生态化科技创新加以刚性保障,科技创新生态价值转向方能真正实现。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为了实现生态化科技创新,有必要建立合适的创新价值导向机制: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价值观与科技创新主体价值观进行有效耦合;让公众“融入”与“参与”科技创新系统;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生态价值转向的制度体系等。从而更好地解决生态危机上,使得科技创新价值取向对于化解当前“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生态问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解”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 考 文 献
  [1]F·拉普,技术哲学导论【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2]李劲松.论技术创新生态化与建立生态文明社会【J】.现代商贸工业,2008(7)
  [3]张鹏,王超.技术创新生态化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其他文献
近日,新疆天宏集团在哈萨克斯坦投资兴建6000吨卫生纸生产线合作项目正式签约,这是天宏集团继湖南常德4万吨机制纸技改项目之后的又一签约项目。
随着现代电子信息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客观带动了档案管理措施的革新与完善,而且是现代档案管理实现智能化、科学化、自动化的重要技术基础。与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相比,信息网
2003年工作总结一、协助政府部门做好行业工作l、根据国家科技部和发改委的安排,分别提交了"造纸工业2010年~2020年中长远重大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的上报材料";"造纸行业产业
行业协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重要支柱之一,在我国已有一定的发展,同时,还存在许多问题."按市场化原则规范和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已列入日程.对体
据新华网报道日前,由浙江客商在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兴建的秸秆造纸项目——总投资1.5亿元,15万吨华成纸业项目的一期工程竣工投产。
<正> 自从中央提出“百家爭鳴”的方針以后,学術界大大活躍起來了。但什么是学術研究呢?見仁見智,似乎很有不同的理解。我們常听到說:哪篇文章有分量,学術水平高;哪篇文章不算学術研究,不过是普通的东西。学術标准究竟是怎样的呢?往往令人大惑不解。有人把它說成高深莫測,簡直神秘化了。另外也有人把它看成是輕而易举的事,不經过艰苦的攀登,就可
采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了三维模型,并应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完成了该产品试验的疲劳分析,从仿真分析计算所得到的疲劳寿命云图中,可直观的判断出车轮的疲劳发生危险区域,为其
本文以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为例综述了我国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的概念、规定、构造措施、设计要求方面论述了建筑结构设计中概念设计的内容。
无论是由责任事故、自然灾害或恐怖袭击导致的狭小空间紧急救援,都能够对救援人员甚至是见义勇为的旁观者产生危害。一半以上的狭小空间伤亡事故是由危险气氛(缺氧、富氧、可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