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来源 :文化月刊·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9575584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腊月二十三晚上,父母摆好供桌,焚起佛香,点燃已经打上纸钱印记的火纸,开始过“小年”。这天,家家户户都忙着祭拜灶王爷。灶王爷地位不高,但却是最接“地气”的神灵。老辈相传,这天是灶王爷去天庭叙职的日子,会把这一年的福祸都上报给玉皇大帝,所以民间有俗语说:“腊月二十三,灶君老爷升天,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小年”是山东莱芜春节的开篇,也是一个美妙的伏笔。莱芜是鲁中地区一个宁静安逸的小城,依山傍水,民风质朴;它居汶水之源,地处在古齐鲁两国分界之地,齐鲁文明的你争我夺成就此地你推我让、兼蓄杂糅的的年俗文化。
  过了小年,就一步踏进了年门槛,眼看着可就忙活起来了。该赶集的赶集,该买菜的买菜这是“老礼儿”。集市上烟花爆竹、年画春联多了起来,街道上置办年货的人们也是踩着脚后跟。腊月二十三后,该干什么都规定好了:腊月二十四“除尘”,家庭主妇们开始打扫庭院、房子,清除污垢;腊月二十五“家家出豆腐”,豆腐谐音“都富”,成为过年必不可少的年货;腊月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蒸馒头”。莱芜旧俗,过年要做炸货(菜),就是将各色菜肴用鸡蛋和面挂浆油炸,可炸的东西多了去了,好像什么东西都可以油锅里走一遭,经典炸货有炸香椿、炸黄花菜、炸耦合、炸刀鱼等等。每年炸年菜的时候,浓浓的油香飘溢开来,叫人多少年也忘不了。
  忙着忙着就到“除夕”。我们这儿我的家乡从除夕到大年初三是整个春节最隆重的时候,“祭祖”与“敬神”是两大主题,这个时期所有重要的仪式围绕这两大主题进行,而“请家堂”、“贡养”与“送家堂”又是为实现两大主题的三步走,可谓“步步不能错,错了悔一年。”
  先是“请家堂”,这是春节的“重头戏”。“家”是家族,“堂”是“家庙”或“祠堂”,所谓“请家堂”,就是请老祖宗们回家过年。“请家堂”之前,要摆置供桌,供桌上的牌位一般是“五服”之内的,但在各种牌位正当中有一张“三代宗亲之神位”。我很疑惑,三代祖宗,后代肯定不少,那春节这一天他到底上哪去吃供?父亲解释说,三代以内的祖先如果没有地方去,或者没有被祭拜,可以过来这里。我听了恍然大悟,看来上三代祖宗不是可去的地方多的分不过身来,而很可能是无处可去,这个牌位就是为他们预备的,牌位里真是有大学问。
  年三十的早上,同宗同族的一大家子开始“请家堂”,仪式是相当的复杂,总之不外是念念叨叨、拉拉扯扯很虔诚的向飘在空中的祖宗们表达请他们回家的意思。这时爷爷奶奶会走出家门,恭恭敬敬地上三炷香,朝祖坟的方向拜几拜,嘴里念念有词,意在告诉祖先,后辈儿孙们接他们回来过年,然后以酒祭奠,俗称“浇奠”。香火引路,祖先神灵跟着,慢慢就到了自家门口,引入门之后,要将一根木棍横放在门口,作为拦门棍,爷爷交代说这是挡住邪魔鬼怪不进家门捣乱的意思。家堂供桌之上,盛宴摆开,每个牌位之前都放了酒盅和茶碗,右侧放一双筷子,摆成宴席的样子。奶奶在供桌的香炉里上一柱香,并泡一壶新茶温一壶热酒,依次倒茶斟酒,上第一道供养,水果和点心摆放在家堂桌上,等到香焚大半,便开始“浇奠”。浇奠结束了,“家堂”可就算真正请回来了。
  “家堂”请到家,就得“贡养”着。从年三十下午开始,家族里的每家每户都会端菜贡在家堂桌上,这被称作“贡养”。贡品一般要求双鸡双鱼,还有各种青菜、年关时做好的炸菜、主食、水果、点心、茶、酒等,丰盛的贡品是对祖先的敬重和孝心。在贡品中最具特色的是“牲鸡”,盘牲鸡是个技术活儿,翅膀要含于口中;鸡爪要反扣于身上;而整个造型要正直漂亮。“家堂”请回来之后,会一直摆到初二下午。家堂桌上的茶酒供养,每顿饭前都要换新的,每换新的之前都要“浇奠”。大年三十,请完家堂吃过年夜饭之后,照例要“守岁”,在这里俗称“熬五更”。“熬五更”表示的是一份孝心,祖先一年回家一次,做晚辈的守候在桌前,让祖先也享受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熬五更”蕴含了辞旧迎新的美好祈愿。
  大年三十“熬五更”快到子时的时候,我们这有一个重要的辞旧迎新的仪式,叫做“发钱粮”。家家户户都要摆起供桌,分纸钱和早已叠好的金银元宝给天爷爷、地堂老母、观音菩萨、文昌老爷、财神老爷、泰山奶奶等敬仰的各路神灵。最后,剩下的纸钱和元宝要给分君老爷,俗语说“念不到,分不全,分君老爷分周全”,这时供奉的水饺一定是素馅儿的,取素净之意。民谚说:“年五更一顿清(素),日子过得赛朝廷”。奶奶说在以前供奉素馅水饺,要放在磨眼里两个,因为新年的第一天,乞丐要到家家户户去掏磨眼,放水饺是让乞丐们过年时也吃顿饱饭。听了着实叫人感动:没人教没人催,人心里的慈悲自然而然地就在年节年俗里带出来了。
  转眼到了大年初一,就得早起拜年了。早起吃过素馅儿的水饺,就得相互走动了。我们这儿讲究,拜年要以血缘关系先近后远为原则。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三五成群、花花绿绿的人群,你来我往,客套加祝福,透着满大街的喜气吉祥。大年初一这一天,不论见到谁,都要主动打招呼问好,“您起得早!”、“您过年好!”、“家里的老人好!”、“全家都旺相!”等,吉祥话儿随处可闻。莱芜人拜年讲究“先”和“早”,以示敬意和尊重,所以大家会赶在早上和上午集中拜年。大年初二,本族的亲友差不多拜访完了,邻里朋友之间便开始相互拜年。
  大年初二拜完年,祖宗们也吃吃喝喝酒足饭饱了,就得送“老人家”们回去了,这是“送家堂”。同宗同族的人要带着打好纸钱印的火纸、鞭炮到约定的地点集合,撤掉拦门棍,将供奉的牌位和火纸一起烧掉,磕头祭拜,此时鞭炮齐鸣、惊天动地。送完“家堂”,年在继续,初五初六仍是拜年,但这时候的拜年的语气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一边说“不好意思,给您拜个晚年了”,另一边得说“不晚,不晚,不出十五就不算过完年”,仔细琢磨琢磨,你就会为蕴含在这样对话中的人情世故、礼貌周到叫绝,这才是真正的年味儿呐。
  初二之后,就是走亲戚了,舅家姑家以及各种远亲家,隆隆重重的见上一次,说说旧事,叙叙亲情,从初二到十五,乡村道路上到处可见忙着走亲戚的人。俗话说“三六九,往外走”,初三出门之前一般要放挂鞭炮,祈愿平安。初三女儿回娘家,当闺女的回家免不了当着娘家人或真或假的说上自己的丈夫一通,但语气里可满是中意喜气。过了饭晌,乡间村道上常常看见叙旧情喝大酒喝过了的爷们儿,好像不担心时间早晚也不担心走错道,就这么闲闲散散、歪歪斜斜的往家转,路上人看见了也没人说三道四,就是一句“过年么”!人还在路上闲闲地往家走呢,那头亲戚家电话就早早打到家里问到家没,到家没到家这么一问显得那么体贴。
  大年里走亲戚,喝大酒,拉家常,叽叽喳喳、你来我往,里边的事而可说不完,捡紧要的说:正月初七是“人七日”,以前,这天要将过年吃剩下的老菜叶,加花生磨成的粉,煮成叫做“渣豆腐”的一种蔬菜粥,养生、美味;“人七日”这一天已婚妇女忌讳做针线活,因为有“人七做针线,专扎婆婆眼”的说法。正月十三,故老相传是“杨公忌”,相传宋代名将杨继业有十三个儿子,正月十三这天送子出征,他对人说,我杨门有后,即使每月战死一个,一年下来还依然剩一个,但当年恰好正月闰月,十三个儿子全部战死沙场,所以后人认为这一天不吉利,禁忌外出。年节禁忌听着不合理,但所有的禁忌可都是透着为人好,叫人没法不听。忙忙活活到了正月十五,煮完汤圆,看完花灯,在漫天的缤纷烟花中,这个每年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也落下了帷幕。
其他文献
为纪念北京市与华盛顿市缔结姐妹城市30周年,“2014中美创新艺术设计展”7月7日至11日在华盛顿举行。  据悉,本次展览意在通过中美两国设计师的创新作品展示、观众体验、社区互动、创新设计论坛、公益拍卖、项目合作及产业链等多种活动加强中美多元文化创新设计的融合以及两国企业、社会组织和高等院校间的国际合作。
期刊
第47届加拿大多伦多 “加勒比狂欢节” 于7月8日开幕,在加拿大多伦多,盛装的狂欢者在“加勒比狂欢节”上展示。当日,第47届加拿大多伦多“加勒比狂欢节”拉开帷幕。多伦多“加勒比狂欢节”始于1967年,内容包括音乐活动、服饰比赛及狂欢游行等,是北美规模最大的加勒比狂欢节。
期刊
7月10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北京成立“中国剪纸研究中心”。该中心的成立旨在守护中国剪纸这一代表性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古老纸文明的文化物种。该研究中心成立后,将开展中国剪纸的抢救、记录、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同时,面向全社会推介与传播中国剪纸文化,也是研究中心的工作重点之一。
期刊
作为新华社2014年“新思路,新梦想”大型集成报道系列活动之一的“文化新丝路·网络新思路”高端研讨会6月24日在京举行。与会驻华使节及国际机构、新闻媒体、文化企业代表汇聚一堂,就如何借助中国政府所提出的“新丝绸之路”发展规划、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创新平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建言献策。  研讨会由新华社国际部“新华国际”与完美世界 (北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俄罗斯、法国、土耳其、联合国教科
期刊
7月7日,甲午小暑,以“传承技艺 美丽中国”为主题的“中华传统技艺——明式家具传统制作技艺学术研讨会暨明氏十六品高仿作品展”在北京恭王府中华传统技艺精品馆开幕。  本次活动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中国工艺(集团)公司、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系列活动组委会主办,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北京建筑大学、中国工艺美术(集团)公司、中工美工艺美术文化公司共同承办,《中华
期刊
王应奎在《柳南续笔》中记载了一个颇有意味的故事:阮大铖巡师江上,衣素蟒,围碧玉,见者诧为梨园装束。某尚书家姬冠插雉羽,戎服骑入国门,如昭君出塞状,大兵大礼,而变为倡优排场戏,苟非国之将亡,亦焉得有此举动哉?这里的“某尚书家姬”指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河东君柳如是,钱谦益的姬妾。阮大铖誓师江上,却又一副梨园装束,于是柳如是穿着戏服招摇过市,以示本兵大礼之可笑,传为一时笑谈。俞平伯先生根据这条记载,认为《红
期刊
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不只是一个节日那么简单。这里面还有一份浓浓的化不开的年味。小的时候,过年在我意味着吃不完的零食、热乎乎的年夜饭、长辈们给的红包、欢天喜地的炮竹声。长大以后过年融进了生活的味道,年就是对一年到头辛苦的总结也包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渴望,就是家人团团围坐在一起扑面而来的亲情。北京作为元代以来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多民族聚集之地,传统的春节习俗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古籍之中有颇多相关记载。
期刊
是谁导演这场戏  在这孤单角色里  对白总是自言自语  对手都是回忆  看不出什么结局  ——许茹芸“独角戏”  一辈子  打小儿听惯了“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的我们,时常会陷入一种恐慌,就是站在生命的换乘口,却已忘记了千折百回的来路。  有一类人在自述中,描摹着他人的故事;在对他人的讲解里,隐喻着自己的悲剧。就像老舍先生,就像《我这一辈子》。  老舍先生的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四万来字,第一人
期刊
我生长在齐齐哈尔周边的一个村子里,这里留下了我关于新年的全部记忆。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一提到腊八节,我就会想到从儿时起就熟记于心的一句民谣:“腊七腊八,冻掉下巴”,于是,我们便习惯用大黄米作原料,熬成腊八粥,黏住人们的下巴,以免被冻掉,那时我们一帮孩子可是真信这个。  过了腊八是“小年”,东北人习惯读为“小年儿”,听着亲切。这一天,是人们祭灶神的日子,东北人俗称“祭灶王爷”。今
期刊
我的家乡河南省滑县在豫北平原上,毗邻浚县。这里,没有大山大川,也无大江大河,小时候我常常望着庄稼地发呆,心中暗想——什么时候我可以到大山、草原、沙漠还有海洋去看一看?长大后,我到了很多“远方”,却越发留恋家乡的一草一木和一事一物。记忆中常常闪回般重现的就是家乡过年。  记忆中的过年连着几个节——腊八、祭灶、除夕和元宵,节节有味、秩序井然。印象中,一场大雪常常预示着一个普天同庆,福乐无边的日子就要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