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的“不三不四”战略

来源 :成功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D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功营销•新生代品牌竞争力排名
  在《成功营销•新生代2003年度品牌竞争力排行榜》中,海信的表现极为抢眼,彩电和空调的成长指数都排在行业首位,其品牌综合竞争力均位居行业前5名。
  
  企业介绍:
  青岛海信集团的前身是1969年成立的青岛无线电二厂。目前,海信集团在国内外拥有20多家子公司,净资产28亿元,主导产品为电视、空调、冰箱等。1999年1月5 日,“海信”成为中国驰名商标。2001年,海信电器荣获“全国质量管理奖”。2002年,海信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93亿元,比上年同比增长22%。
  迈克尔·波特说:“在任何行业,战略差异化是持续竞争力的唯一保证。如果你所努力的事业,是和你的竞争对手一模一样的,那么,你就不可能做得很成功。你只能把宝押在对手比你做得更糟糕上。而最可怕的是,这还会导致两败俱伤的竞争形态。如果人人都想竭力占领同一个位置,那就必然会使客户根据价格来选择产品。过去5年以来,当我们目击了狼烟四起的价格战之时,就该明白它是企业战略缺失的一个征兆。”
  战略本身就意味着作出艰难的抉择,在浮华背后,抗拒眼前利益的诱惑,选择那些对企业长远发展有利的事情,而在选择后,只有维护战略的一贯性才能取得成功,但这个过程又是艰难而有代价的。
   海信营销公司总经理杨云铎曾经在一次公开场合说过,“几年来,在同行业销售规模上,海信一直处于5、6名的位置,有个别时间曾经上过三、四名”,他幽默地说,“因此,有人戏称海信是‘不三不四’。但是,这也许就是海信的风格,我们不追求做所有领域、整体规模上的老大,我们要做某些领域的领导者。”
  
  做有特色的后来者
  
  在此次品牌竞争力调查中,海信的空调与彩电均位列成长指数第一位,而同时彩电的市场份额仅位第五名,空调的市场份额并未进入前五名。但在空调行业的市场分析报告中,我们却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如下图所示,处于B区域的是市场份额相对较低、但忠诚度较高的品牌。这说明在某些市场容量相对较小的细分市场上,这些品牌具有相当的竞争优势。这些品牌市场份额小但成长指数大于1,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强势品牌。而位于B区域的品牌大多是外国品牌,海信则是少数国产品牌之一。
  从区域细分市场上来看, 尽管海尔在国内、外声名显赫,但是在其大本营的山东省,海信却胜海尔不止一筹,这在其山东的市场占有率比较上是一目了然的, 在青岛市,海信竟占有59.3%的市场份额 (见空调行业分析报告“消费区域特征分析”部分)。
   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中国空调市场如火如荼,市场竞争已然非常激烈,已出现一些行业领导品牌,全国空调生产能力已超过 2000 万台,实际销售 680 多万台,还有 10 个空调项目要上马。行业内开始了价格竞争的趋势。不过,这时国内厂家生产的都是 定速空调。
   在这种情况下海信还能投身其中吗? 1996 年,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 前往空调生产大国日本考察,发现日本市场定速空调仅占空调市场份额的 15% ,而大多数的市场已被变频空调占领。这是上世纪 90 年代的空调新品,早已成为欧美发达国家的消费主流。
  变频空调的理想省电率达到 30% ,除了节能这一明显的优点外,与传统的定速空调相比,变频空调还具有能够自主地调节室温、提高压缩机的寿命、改善舒适性等优势。但与此相对应的是,技术开发难度大、生产成本高。
   正是看到了这块市场空白,1997年海信变频空调生产线上马 。
   作为空调行业的后来者,如果做市场的跟随者生产定速空调,只能在同质化陷阱中用规模战、价格战拼得市场,而挖掘、引导市场潜在需求,选择一个先进的技术、全新的领域建立自己的独特优势,则可以在一定规模的细分市场中做领导者。
  
  艰辛不懈的市场培育者
  
   战略本身就意味着作出艰难的抉择,在浮华背后,抗拒眼前利益的诱惑,选择那些对企业长远发展有利的事情,而在选择后,只有维护战略的一贯性才能取得成功,但这个过程又是艰难而有代价的。
  作为整个行业的特立独行者,与行业主流相悖,海信开始艰难地承担起 教育市场、培育市场的角色,但杨云铎说,也正因为如此,在竞争态势已明朗的时候,海信赢得了培养自己品牌的机会。
  虽然变频空调具有诸多优点,从根本上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技术,从国外的情况来讲,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但一方面,中国企业由于掌握技术的程度不同,大多不具备大量生产的工艺、设备和生产线,成本居高不下,市场对价格接受有难度;另一方面,如果改为生产变频空调,势必会造成定速设备的闲置,而且空调企业近年来存在大量库存,在渠道中还存有大量的定速空调。因此,企业从自身利益的出发点,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先进的技术。
  海信从一开始则不遗余力地推广变频空调,为此付出了经济利益上的代价,也惹来了一些同行的非议和,海信不得不以一家之力反驳几家空调厂家关于海信“虚假变频”的指控。
   变频空调本身的技术含量决定了在价格上必然没有定速空调有优势;而定速空调的市场声音和力量毕竟太强,又不断用价格战来挑逗消费者,消费者在这种市场氛围的熏陶下难抵诱惑。因此,在变频空调这个细分市场内,市场容量在过去一直并不大,为了使设备得到充足运转,海信也生产一部分定速空调作为补充(生产变频空调的生产线可以生产定速空调,而生产定速空调的设备不能生产变频)。但海信一直严格控制定速空调的生产、销售比例。
  在生产上,控制生产计划量;在销售上,以销售机制、考核机制来控制销售比例,对分公司既有销售总量的考核、更有在此基础上的结构考核,不允许分公司定速比变频卖得多,即使在空调销售旺季,定速订单就堆在眼前也不例外。许多分公司经理对此非常不理解,但海信就是通过这种强制措施,强迫销售队伍重视变频空调的市场培育。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由于市场上同类型的高端产品竞争并不激烈,在近年来各空调厂家 深陷价格战泥淖,企业利润直线下降的时候,海信变频空调只是在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在调整价格,用“技术革价格的命”,而没有走上一条价格操作的路线。
  “关键不是看卖出去的数量,而是看数量中的含金量。只有保持一定的利润,企业才有持续性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杨云铎说。
  守得云开见月来。海信对战略艰辛的坚持得到了市场的回报。尤其是 2003 年,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基础建设不配套,各地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电荒,节能成为热门话题。作为用电大户的空调,变频节能技术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日前, 在 2003 空调冷冻年度,惟有变频空调销售增幅明显。家电连锁巨头国美、苏宁、大中、三联等反馈说,变频空调已占其空调销售总量 20% 以上。
  
  为产品赋予专家的风采
  
  虽然在 2000 年, 海信在掌握了核心技术、生产量得到增加,而拥有了一定的成本优势后,在一些重点地区、选择一些型号推出了“工薪变频”,在市场上普及变频,但这不过是阶段性的价格操作。一段时间后,则停止了这种以低价来培育市场的方法。
  海信深知,价格手段不能常用,这会导致整个营销系统唯价格手段为竞争的唯一手段,造恶性循环,只有用扎实的市场工作逐步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持续不断地让消费者了解到变频为他们生活带来的节能、舒适与健康,才能将变频概念深植在消费者的心中。
  1997年 ,海信推出“空调的革命从变频开始,中国的变频从海信开始”的宣传口号,从2002年开始,海信 将宣传重点放在了“海信空调、变频专家,变频空调,海信制造”的诉求上,2004年,海信最新推出了“海信空调、变频舒适又节能”的宣传诉求上,完成了市场培育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海信执着地塑造着自己“变频技术专家”的形象, 一再重复:这就是我们所主张的东西。
  而在彩电市场上,海信主动放弃了扩大规模的机会,追求规模和结构的均衡、埋头于技术开发,终于以强大的技术力量走上中国高端彩电的潮头。
   1998 、 1999 年,由于生产能量急速增长,市场粗放式管理,使得在市场上有较大存货,一直是中国彩电市场绝对规模老大的长虹受挫;随后,在没有充足准备的情况下,通过扩大规模、降低价格,康佳又座上了老大的“宝座”,但七个月后,康佳亏损6.9个亿,康佳受挫。那时,中国彩电市场的价格战进行得异常惨烈。 2001 年,形式对海信非常有利,加一把劲,海信就有可能尝尝当老大的滋味。但海信放弃了,他们认为,这时候上规模的前提是价格手段,海信不愿为了数量而放弃含金量,而如果沦陷于价格战中,根据自身的基础和条件,海信将走上一条不归路。
  对战略的坚持是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在沉寂了两年后,当洋品牌依仗等离子电视、液晶电视等高端彩电对中国市场反扑时,海信凭借世界最先进的第四代等离子技术,一句“是电视机不是显示器”,成为中国等离子技术的领头羊, 再一次在市场上发出了自己“技术”专家的最强音。在上市仅几个月后,海信等离子电视全国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第一。
其他文献
从2004年12月11日起,直至中国入世所承诺的行业全部开放为止,我国将进入“WTO后过渡期”。后WTO时代意味着更多的贸易摩擦、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非关税保护措施的全面取消。按照我国政府的承诺,后过渡期的市场开放力度和范围将明显超过前三年。中国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的较量将更加惨烈。  值此时刻,《成功营销》杂志与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再度联手,发布“2004中国最具竞争力品牌”调查报告。  一年前,
期刊
一、中国手机市场品牌发展历程     1987年,中国广东省蜂窝式移动通信业务的正式开通,标志着中国通信市场开始步入移动通信时代。经过10余年的发展,中国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手机市场,竞争态势也日趋激烈。迄今为止,中国手机市场的品牌格局演变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7-1995)摩托罗拉一枝独秀 摩托罗拉是模拟手机时代无可争议的王者,它以绝对的优势地位独霸中国手机市场,并成功
期刊
一、肠胃药中国市场品牌发展历程     我国肠胃药的品牌时代开始于 1989 年,当时三九集团的前身南方制药将其生产的 " 三九胃泰 " 注册为商标,这不仅为三九集团的品牌延伸创造了基础,还将国内肠胃药带入品牌竞争时代。迄今为止,中国肠胃药市场的品牌格局演变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89-1994 )三九胃泰独领风骚   在中国营销史上,三九胃泰创造了多项第一,比如国内第一
期刊
此次调查可能是目前为止国内单一数据来源、规模最大、涵盖面最广、时间跨度最长的调查,对中国企业制定更为有效的营销组合策略,非常有参考价值。  《成功营销》杂志社和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共同推出了《成功营销·新生代 2003 年度中国品牌竞争力排行榜》,我觉得这对于相关企业了解市场、了解自身和竞争对手,进一步确定产品的定位和目标市场,从而制定更为有效的营销组合策略,非常具有参考价值。  市场调查是企业了解
期刊
一、中国市场果汁饮料品牌发展历程     国内果汁饮料市场的大规模启动是在 2001 年,当年 3 月才上市的统一鲜橙多,短时间内就出现脱销现象,仅当年的销售额就达到 10 亿元人民币,中国人在碳酸饮料阶段、饮用水阶段、茶饮料阶段之后进入了果汁饮品阶段。至今,果汁饮料市场的品牌格局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2000 年以前)无强势品牌   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国内就陆续出
期刊
一. 方便面中国市场品牌发展历程      方便面于 1958 年在日本第一投放市场,其产量在亚洲增长非常迅速,尤其是在东亚和东南亚。我国现已成为世界方便面产销第一大国,年产方便面 191.5 亿包,约占世界总产量的 40% 左右,销售总额达 200 亿元。中国第一袋方便面 1970 年“诞生”在上海益民食品四厂。至今,我国方便面市场品牌竞争格局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70
期刊
一、洗衣粉中国市场品牌发展历程     洗衣粉是中国本土品牌最早面对国际品牌竞争的行业之一,也是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之一,到目前为止,其品牌格局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83 年以前)白猫独秀   计划经济体制下,厂家只负责生产,销售则由国家统一实行配给。 " 白猫 " 洗衣粉则成了这一阶段国家在洗衣粉配给中的主要产品,从而也奠定了它在消费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期刊
一、寿险中国市场品牌发展历程     在中国保险业,人寿保险虽起步较晚,但占整个保险市场份额的比例不断增加,保费收入已由 1982 年的 159 万元增至 2002 年的 2274.84 亿元,占保费总收入的 74.5% ,寿险已超过产险成为保险市场的主要业务。产品种类不断趋于多样化,已由 80 年代的几十种增加到 2002 年的数百种。中国寿险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期刊
在《成功营销新生代2002年—2003年度品牌竞争力排行榜》洗衣粉产品类别中,纳爱斯以22.32%的市场份额独占鳌头,比第二名奥妙与第三名碧浪的总和还多,并以86.05%占据品牌忠诚度第一位,在综合竞争力指数中以108.67%名列第一位,第二位奥妙的品牌综合竞争力指数仅为26.74%。     企业介绍:  纳爱斯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68年,前身是丽水化工厂,1993年底改为股份制公司。上世纪8
期刊
一.润扶品中国市场品牌发展历程     在今天的中国,润肤品 / 护肤品已经从奢侈品变成了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2002 年市场规模约为 165.6 亿元人民币。   2003 年 12 月 11 日,在业界流传四年之久的欧莱雅收购小护士的传言终于成为事实,这不仅标志着国际巨头欧莱雅集团真正踏入了中国的大众护肤品市场,也意味着中国护肤品市场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总的来说,中国润肤品 / 护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