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能源的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juanliu_b06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有一种说法,当前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过多、外贸顺差过大,但总需求与总供给仍然保持了基本平衡,煤电油运总体上没有出现全面紧张,因此经济运行正常,经济增长只能说是偏快而不是过热。
  持这种论点的人,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这就是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以大量地消耗能源、严重的环境污染作为代价的,当前的能源总供给与总需求大体平衡,是建立在对未来能源严重透支的基础之上的,总体来说,它是不平衡的,总需求远远超过了总供给。
  请看下列事实:
  我国能源消费总量,1980年是6亿吨标准煤,1990年达到将近10亿吨,10年间增加3.8亿吨,年均增加3800万吨;2000年达到13.8亿吨,10年间增加了近4亿吨,年均增加近4000万吨,其中前5年(“八五”)年均增加6500万吨,后5年(“九五”)年均增加1500万吨。自1981年到2000年20年间,能源消费总量增加了近8亿吨,基本上做到了能源消费总量翻一番,实现GDP翻两番的预期目标。
  进入第十个五年计划时期,经济增长速度加快,能源消费总量也迅猛上升,2001年增加了4600万吨,2002年增加了8600万吨,2003年增加了2.3亿吨,2004年增加了2.8亿吨,2005年增加了2.1亿吨。2005年能源消费总量达到22.5亿吨,5年增加8.6亿吨,超过了过去20年增加量的总和,年均增加1.7亿吨,是“八五”的2.6倍,是“九五”的11.7倍。2001年到2005年,工业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许多重工业产品,一个5年实现了原来设想的20年的目标。但是,能源和环境的问题严重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由于能源消费的过量增加,加大了资源的开发强度,并且不择手段地发展了大量本应淘汰的落后的技术,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以及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同时使生态和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提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根据这一方针,国家的“十一五”规划和能源专项规划对全国能源消耗作出了两项规定,一是万元GDP能源消耗5年降低20%,年均降低4.4%;二是2010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为27亿吨标准煤,年均增长4%。
  万元GDP能源消耗5年降低20%,即由2005年的1.22吨标准煤降低为2010年的0.98吨标准煤,这已经作为必须确保完成的约束性指标,列入“十一五”规划纲要,并且分解到31个省区市。
  但是,2010年能源消费总量是多少,其决定因素除了单位GDP能耗降低之外,还应看GDP总量增长多少。“十一五”期间,在万元GDP能耗降低目标不变的情况下,如果GDP增长速度按“十一五”规划纲要规定的7.5%作为预期目标计算,2010年能源消费总量为26亿吨标准煤,比2005年的22.5亿吨增加3.5亿吨;如果GDP增长速度达到10%,2010年能源消费总量则为29亿吨标准煤,比2005年的22.5亿吨增加6.5亿吨。
  显然,只规定单位GDP能耗是不够的。由于GDP增长速度的不同,能源消费总量也就出现了很大的差异。而且增长速度越高,万元GDP能耗的降低目标就越难完成,其消费的能源总量就会越大。2010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一个什么水平上,这需要综合考虑国内的生产条件,也要考虑国际的进口条件,也还要考虑能源安全和能源的可持续增长。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过综合分析需要与可能两个方面的因素,制定并公布了能源发展“十一五”专项规划。规划中规定:201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为27亿吨标准煤,年均增长4%,其中:煤炭消费总量为25.6亿吨,折合标准煤为18亿吨;石油消费总量为3.9亿吨,折合标准煤为5.5亿吨。
  2010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27亿吨标准煤,比2005年的22.5亿吨增加4.5亿吨,年均增加9000万吨。但是,2006年一年能源消费总量就达到了24.6亿吨,比2005年增加2.1亿吨,增长9.6%;2007年上半年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2.21亿吨,比2006年同期增加9400万吨,增长8.4%,预计全年能源消费总量仍将比上年增加2亿吨左右。这样,5年规划增加4.5亿吨,实际上两年就增加了4亿吨,还剩下不到5000万吨留给后3年,基本上把后3年新增产量透支光了。
  2004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规划指出:“按照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充分考虑节能因素的情况下,到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需要30亿吨标准煤。要满足这一要求,无论是增加国内能源供应还是利用国外能源,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现在,离发表这一规划才两年多时间,原设想的2020年30亿吨的控制目标,极有可能在2010年提前完成。这就是说,“十一五”时期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我们将透支原来设想的未来十年的能源新增产量,能源消费总量不是20年翻一番,而是10年翻一番。
  这就是所说的,能源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的真相。
  为什么2006年能源消费总量增加得那么多?主要原因是,节能措施没有达到计划要求,该停的没有停,该限制的没有限制,同时大量增加了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化工业,以致万元GDP能耗降低指标没有达到计划要求。2006年国家计划规定万元GDP能耗降低4%,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核算,在GDP总量增长11.1%、超过计划3.1个百分点的情况下,万元GDP能耗实际只降低了1.33%,比计划多消耗7000万到1.3亿吨标准煤。这里应当指出,2006年各地区自己核算的万元GDP能耗降低指标,除了三个省区以外都在1.33%以上,其中一半以上省区市都降低了3%以上,这是不可置信的。这是源于现行核算制度和核算方法上的缺陷,致使地方核算的数字误差太大,偏离实际太远。不改进现行核算制度和核算方法,就无法考核地区的降低单耗的实际成绩。
  为什么2007年上半年能源消费仍然这样高?主要的原因是,各地区仍然没有放弃加快发展重化工业的冲动,有些地区又在掀起新一轮的发展重化工热。根据统计数字,2007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5%,远高于2003—2006年12.1%的平均增长速度;工业中又是重工业增长过快,增速为19.5%,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重工业中,占工业能耗70%的高耗能、高排放的六大行业增长20.1%,同比提高3.6个百分点。以用电量来说,2007年上半年工业用电量增长17.2%,同比加快3.9个百分点,其中重工业用电量增长18.8%,同比加快4.6个百分点。由于工业增长速度过快,今年一季度GDP增长11.1%,二季度增长11.9%,上半年为11.5%,是1994年以来增幅最高的。经济运行中的这种状态,同国家的宏观调控目标相悖,显然不能说是正常的。如果同全国的经济增长计划8%相比,那就更加不正常。
  现在许多地区仍然是实现节能减排指标与追求GDP的高指标在较力。在口号上都说力保实现节能减排指标,但在实践上没有一个省市宁肯降低自己原定的GDP高目标。如果不是追逐GDP或者在GDP方面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能源消耗肯定不会增长得这么快。
  必须澄清一个误解,中国化石能源资源丰富,用不着担忧能源的供给。现在许多地区都在追求GDP翻番,有的地区还在加码。不知道,他们考虑了能源供给可能没有,他们的经济增长受不受全国能源供应总量的约束?
  根据国土资源部的数据,我国石油的剩余可采储量,2005年为24.9亿吨,按年采2亿吨计算,采十几年就采光了。满足国内原油需求,必须大量靠进口,今年进口的依存度将达到50%,而国际的石油供应,也不是没有极限的。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但基础储量,即控制的、探明的并通过可行性或预可行性研究认为属于经济的、边界经济的部分,2005年为3326亿吨,按30%的采出率计算,年采30亿吨,可采30年。当然,我们还可以找到新的可采储量,但是必须明白:第一,煤炭的开采需要大量的水资源,而我国煤炭埋藏量大的山西、内蒙、陕西都属于干旱地区,水资源缺乏;第二,煤炭的开采和燃烧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第三,这些资源不全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不能把子孙后代的资源在我们这一代都用完。我们每年的能源消费总量必须有一个可控制的目标,不可能无限制地消费下去,谁想用多少就用多少。
  人类的经济活动受制于三个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人类为了实现现代文明,必须依据这三个资源条件,规划自己的行动,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顾资源条件,不考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无限制地耗费资源,任意地破坏生态和环境,追求什么跨越式发展,夸耀什么大气魄、大手笔,都是无知的。恩格斯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我们受自然界的报复太大了,必须有所醒悟。
  我们当然要发展经济。但是经济发展的快慢,取决于我们可利用的资源条件以及环境的承载能力。我们已经连续4年经济增长速度在10%以上,许多地区已面临巨大的能源供应和环境恶化的压力,应当主动把增长速度降下来,降到国家期望达到的目标。每个地区可以独立地制定自己地区的经济发展计划,但是它却脱离不了全国经济所面临的环境。如果全国经济搞不好,全局出现了问题,地方经济也好不了。置全国的情况于不顾,追求一己经济的超高速度发展,最后必然欲速不达,给自己造成被动。全国的化石能源不是用之不竭的,我们已经临近能源消费总量每年增长1—2%的时候了。
  今年5月23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通知中说:
  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节能减排决策和部署上来。要把节能减排任务完成情况作为检验科学发展观是否落实的重要标准,作为检验经济发展是否“好”的重要标准,正确处理增长速度与节能减排的关系,真正把节能减排作为硬任务,使经济增长建立在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把节能减排任务完成情况作为检验科学发展观是否落实的重要标准,作为检验经济发展是否“好”的重要标准,把节能减排作为硬任务,经济增长要建立在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这就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当前经济发展确立的政策导向。衡量经济增长好坏和热与不热都要以此作为标准。离开这个标准去评论经济形势和评价经济工作的成绩,就背离了中央的政策导向,是不可取的。
其他文献
2004年颁布实施的《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对加强政府投资管理、建立和完善投资监管体系做了部署,表明了政府在推进投资体制改革,促进投资管理监督方面的决心。近年来,我们在投资体制改革实践中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效。    一、推进公开和透明,是深化中国投资体制改革的关键    (一)公开和透明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重要途径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和实践,我们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
期刊
中国是—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先天脆弱的发展中国家。要统筹兼顾当代和子孙后代发展的需要,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在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中,我们努力做到“六个依靠”。  第一,依靠结构调整。这是节能减排的根本途径。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综合运用信贷、土地、价格、税收、进出口等经济政策,提高节能
期刊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改革开放30周年,做好今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今年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和谐社会,在行政管理、财税金融、国有企业、要素市场、社会事业等领域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期刊
一、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重点做好与国务院取消和调整的审批事项的衔接工作。对省政府公布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明确实施主体,减少审批层级,提高审批效率。依法对行政审批项目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和新设审批项目的审查和论证机制。  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政府法制监督,在全省推广规范性文件前置合法性审查制度,完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制
期刊
出版于1996年的《肮脏的小秘密:美国政治丑闻持续不断》一书的作者认为,“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里,美国曾经被三个重大丑闻所震撼,它们是莫比里尔信托公司、蒂波特山事件和水门事件。”本文将介绍三大事件及其他案例。    一、莫比里尔信托公司丑闻    莫比里尔信托公司丑闻发生于1872年,它是因一个为建设美国第一条跨大陆的铁路而组建的莫比里尔信托公司而得名的。该公司在建设铁路过程中的错综复杂的债务清偿、
期刊
一、国际服务外包涵义    随着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日益兴起,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于这一问题进行探讨。虽然不同学者的定义并不完全相同,但就其本质,国际服务外包是伴随着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现代服务业在国际范围内转移的一种现象,是跨国公司作为行为实施主体将其客体,即本公司相关业务剥离分解,实施归核化战略管理的结果。  从其运行机制中,可以看到国际服务外包涉及两个行为主体,即服务发包方和服务接包方。
期刊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促进形成布局合理、竞争有序、循环节约的乳制品工业发展新机制,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乳制品工业,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制定的《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以下简称《产业政策》)正式发布了。这是建国以来我国发布的第一部系统的乳制品工业发展政策,将对我国乳制品工业发展具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一、《产业政策》的主要
期刊
甘肃河西地区所辖20个县(市)区,去年GDP达到712.8亿元,占全省的33%,在甘肃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生态脆弱,仍是这个区域的心腹之患。发展节水农业,实现生态平衡,是河西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途径。    一、发展鲑鳟鱼产业有利于生态恢复和农民增收    据专家研究,要恢复和保护河西走廊的生态,治理的根本出路在于节水,节水的根本途径是改变生产方式,即大力发展节水高
期刊
安徽省蚌埠市国土资源局原局长刘国华涉嫌滥用职权、受贿一案,7月11日下午6点多钟在该省繁昌县审理结束,法庭没有当庭作出宣判。  由于刘国华案件与曾任蚌埠市副市长的吴洪明受贿、滥用职权案(已开庭)有着密切联系,同时在安徽省检察机关所查办的蚌埠市土地系统渎职犯罪窝案中,刘国华又是其中的“关键”人物,所以该案的开庭审理备受人们的关注。  鉴于案件审理期间,刘国华被羁押在该省芜湖市繁昌县看守所,因此芜湖市
期刊
日前,中国社科院工经所和中国社科院《要报》编辑部组织召开了“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座谈会”,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经济学部主任陈佳贵主持。与会者在充分肯定国有企业改革成绩的基础上,就进一步推进国企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国有企业改革已取得的成绩    与会者认为,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指引下,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通过实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