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而不虚 “活”中求实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2562805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教学用“四舍五入法”求大数的近似数,课堂上学生群情激奋,可以说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自以为这节其他教师认为掌握得不好的课,自己上的效果却是很好。可是,学生的作业情况表明却恰恰相反。于是,我不得不认真地反思:自己的失误在哪里?
  一、过程回顾
  师:同学们预习了吗?
  生:预习了。
  师:那么,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生1:求近似数。
  生2(补充):四舍五入法。
  师:如果你能把这两个内容联系起来用一句话表达,那就是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生: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师:大家想一想,这里的“舍”是什么意思?
  生:舍去、删去。
  师:“入”呢?
  生:进入、添加。(指定一名学生,请他走出教室,然后进来,做“入”的动作)
  師:进几?
  生:进一。
  师:“舍”是舍去,“进”是进一,那么理解到这里的时候,你们有没有什么问题呢?
  生3:怎么“进一”,向哪一位进一?(这里忽略了,把哪一位上的数舍去)
  师:我最喜欢的就是日本的一个小孩,特别聪明、特别智慧……
  生:一休。
  师:是的,一休在我的头脑中一直是这样的形象。(我画一个小孩的头顶冒出很多的问号)
  生:总是思考问题。
  师:对!只有一个一个问题才能促使人大脑的发展。现在理解了四舍五入法,你又想到了什么问题?看这个数(15264),你想舍去哪一位上的数?(学生分别回答不同数位上的数)
  师:看看,每个人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行吗?
  生:不行。
  师:那要有什么?
  生:要求。
  师:对了,这就像我们的学校一样,你想7点来,他想8点来……这样行吗?
  生:不行,要遵守规则。
  师:对了,要有要求。
  (然后由学生出题,描述方法)
  二、失误反思
  以上就是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反复思考,得出如下失误原因:
  1.没有在问题中产生新知,脱离了生活,也脱离了学生的已有认知,只是从概念入手,为了理解概念而理解概念。
  2.我想,如果从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入手,迁移到“非整万的数”怎样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岂不是水到渠成?这样,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就比较容易发现方法和理解概念,结果绝不会是这样,这也是把知识“教死”和“教活”的问题。
  3.看起来,“活”的课堂,不一定是“实”的课堂。教学应该“活”而不虚,“活”中求实。
  三、再上这节课
  师:在学习四舍五入法之前,我们学习的是什么知识?
  生:把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师:说说整万数的特点。
  生1:个级上是四个零(个级上一个数字也没有)。
  师:怎样改写?
  生2:把个级上的四个零换成“万”字。
  师:自己说出一个整万的数,并说明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方法。
  师:大家想一想,相对于整万的数来说是什么样的数?
  生:不是整万的数。
  师:“不是”换成一个字。
  生3:否、非。
  师:请说出一个非整万的数。
  生4:192300。
  师:如果要求把非整万的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该怎么办?
  生:用四舍五入法。
  师:把哪一部分省略?
  生5:个级上省略为零。
  师:找到哪位?看哪位四舍五入?
  生6:找到万位,看千位四舍五入。
  师(左手指万位,右手指千位):发现什么?
  生7:千位上是3,3千不够5千,所以舍去。
  师:够5千看成1万,不够5千看成零。
  师:刚才完成这道题用的是“四舍”,那么如果用“五入”的话,只改动某一个数中的一个数字,怎么改?
  生8:1926000。(生边举例,边做)
  师(小结):四舍五入法有什么作用?
  生9:把非整万的数估成整万的数。
  师:能把这句话进行拓展、延伸吗?
  生10:把非整千的数估成整千的数,把非整百的数估成整百的数……
  四、对比反思
  这节课上完后,效果很好,准确率达到百分之九十。我在这节课第一次的失败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真正有效的课堂的含义。它绝不是教师的心血来潮和突发奇想,绝不能像奇装异服一样冲击自己的视觉,而是必须追求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平实。也就是决不能就知识学知识、就问题学问题,而是要遵循知识的联系性和发展性,抓住问题产生的根源,给学生创设一个不得不解决、必须想办法解决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才会真正调动思维去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想出的办法才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办法。创造也好,求知欲也好,都应该是在这样的氛围下产生的。
  (责编黄桂坚)
其他文献
在一次市级数学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中,一位教师执教“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教师富有深度的教学预设和精彩的教学演绎,赢得了听课教师的一致认同。事实上,如何将这些看似平常的教学内容上出新意,摒弃数学课堂表面的“热闹”和“繁华”,给学生以一种数学的“厚重”和“丰富”,正是我们当下需要认真思考和努力研究的问题。  案例描述:  在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后,教师出示“研究提纲”(如下),引导学生展开小组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传统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强有力的冲击,许多数学课一改过去的沉闷,变得活泼热闹起来。但随之也出现了另一面:热热闹闹的课多了,安安静静的课少了。分析一些课例不难发现:华而不实的课堂问题出在课前设计上,根源在于教学理念上。到底如何才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独立思考的体验?才能使理念真正走向行动?实践中,我发现有时使用自主学习单展开学习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喜爱的学习方式。自
期刊
教师辛辛苦苦地改完试卷,最关注的往往是90分以上的学生有几个(总分是100分的试卷)、平均分是多少、合格率是多少,接着就是寻找学生错得最多的题目,最后是在课堂上评讲。但是,教师在评讲时又往往过于简单化,如选择题只说选择哪个答案,讲解应用题也不启发引导学生说解题思路,就急忙告诉学生该题应怎样列式……就这样不断地考试、评讲,循环往复。大多数教师都认为考得越多,学生就掌握得越好。其实,这样做事倍功半。关
期刊
新课程提倡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玩”数学的机会,引导其体验、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苏教版小数教材充分注重教学内容与生活相结合的原则,增加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探索、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难看出,教材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参与建构知识的形成过程。下面,谈谈对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一些感悟。  一、挖掘知识的底蕴,搭配合适的插图——用眼睛感知生活  数学学习中的观察是通过视觉获
期刊
教学目标:  1.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转化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转化的思想探索知识,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体验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唤醒,引入新知  1.复习旧知。  师(出示一个长5cm、宽3cm的长方形) :这是什么图形?面积怎么算?(课
期刊
最近听了两位教师教学“圆的周长”一课,在怎样证明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这个环节上,两位教师都有各自的想法和教法。  案例1:   师:如何用绳量出圆的周长?请会的学生演示给大家看。  师:请同学们拿出四个自带的圆,量出各自的直径和周长,并用计算器计算好周长与直径的商,填在表格内。(学生交流并测算结果)  师:看到这些数据,你有什么想法?  生:商都是三点几,说明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三倍。  师:对,
期刊
审视我们平时的复习课教学,基本上是一练到底,书上有什么就练什么,考试时什么内容容易出错就练什么。复习课在不经意间就滑向了练习课、典型错例分析课,突出的是训练和查漏补缺的功能。“熟悉之处无风景”,时间长了,师生都会出现厌倦的情绪。怎样让复习课变得生动、深刻而有效呢?笔者以六年级下册“数的复习与整理”一课教学为例,进行了实践探索。  一、理——理出知识发展脉络  形成知识网络、使概念结构系统化,是复习
期刊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人教版五年级上册P88。  教学目标:  1.通过剪、移、拼等数学活动,探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  2.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计算梯形面积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运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推理和创新能力,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
期刊
又要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了,我不禁回想起上学期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的情景。  出示例题后,学生很快列出了算式:1.39+0.06=1.45(米)。“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小刚的成绩+0.06米=小军的成绩。”“你还能用其他方法解决吗?”“x-1.39=0.06。”“x-0.06=1.39。”“算式中的x表示什么?哪来的?”于是,我便开始细致地讲解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和书写格式。谁知,刚解答完毕,
期刊
素质教育的快速推进,需要培养会合作、善交流、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而合作学习就是有效的培养途径之一。但是,当前的合作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合作学习的小组构成不科学、要素把握不当、模式单一、内容选择不精当、程序设计不清晰、时机把握不适宜、课堂调控不得力、反馈评价不及时等等,不一而足。本文试就时机把握这一问题予以研究,希望对促进合作学习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山重水复时  学习始于疑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