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院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及思政教育工作的关键环节,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有助于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以及核心素养的养成。为提升高等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效率,相关教育人员应该抓住现代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实现高等院校育人工作的创新与优化,是目前高等院校首要思考的问题。本文深度分析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意义以及相应创新策略,供广大教育界同仁参考
◆关键词:高校学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策略分析;素质教育;心理学
互联网垃圾信息屡禁不止,深深影響着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与心理健康。近些年,国内由于高校学生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显著增多,是目前高校育人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在此情况下,高校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对高校学生培养方式进行优化与创新,及时对学生开展必要的心理疏导,促进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一、高校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的意义
传统高校学生心理教育模式遵循守旧,在教育内容与教育环节的设计中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导致高校教育人员在开展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时无法放开手脚,教育效果也因此受到限制。理论知识、心理辅导、实践活动这三种传统教育形式可以对高校学生的心理教育有一定的效果与作用,但是教育内容高度重合、教学形式过于单一,难以适应新时代学生发展的需要,部分新生的心理难以通过以上形式得到解决。再加之互联网负面信息的侵扰,高校学生存在大量的心理问题,高校心理教育模式创新工作势在必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新媒体平台可以为高校学生开展心理教育工作提供更加优质的资源,这种智能化的教育方式不仅符合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而且还可以与高校学生实时沟通,密切关注全体学生的心理状态。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可以推进高校学生心理教育工作顺利开展。除此之外,多媒体技术在学生教育中的使用,以音频资源、图片资源以及视频资源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使心理教育云课堂更具吸引力。为提升心理健康的宣传效率,高校教师还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中推送心理知识、教育视频来开展互联网教育,学生则通过现代化设备在线收看、收听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以此获取更加优质的心理知识。
二、高等院校优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践策略
以往的高校学生心理教育、思想教育通常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现代化技术的优势。为了弥补传统学生教育模式的不足,难以实现深度心理教育的效果,为转变这一现象,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紧紧抓住现代化技术的发展趋势,不断推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优化与创新工作,提升心理教育模式与高校学生契合程度,在模式创新与优化过程中显著提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指数,为高等院校学生教育工作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一)积极构建互联网教育平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新时期背景下,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日常娱乐、课程学习都与现代化技术息息相关,为此,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开发并且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高校学生互联网教育平台,并且将学生心理健康作为一个重点教育版块,在此版块当中设置专业的心理咨询窗口,让有相关心理援助需求的学生可以通过简单、便捷的操作找到心理咨询窗口。窗口中有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倾听学生问题,掌握学生情况,并且结合学生的描述与观察,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并且试着找出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属于极为隐私的内容,为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心理健康板块应该考虑到各种学生的问题,在心理咨询窗口建设过程应该设置游客登录状态,让学生以游客的身份进入到版块中进行咨询,放下戒备心理,勇敢地将内心中积压已久的问题勇敢地讲述出来,通过精准的细节描述,提升心理导师对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的理解,精准地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疏导工作。
例如:在高校开展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时,可以借助校园网站作为教育平台。首先,校园网站具有更加全面的学生用户,多数学生都会借助校园网站了解校内情况。因此在校园网站中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在全时间内起到宣传效果。其次,教育平台设立过程中应该开展学生投票活动,让学生结合自身所需向教育人员提供可行性建议,使教育平台建设立足于高校学生的实际需求。在投票环节,教育人员可以将心理方面的需求单独挑选出来,结合信息整合与梳理,顺利得出学生的实际需求与核心需求,为高校学生心理教育工作通过基础保障。最后,高校学生教育人员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知识,为全体高校学生带来专业的心理疏导工作,严谨地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与现实困境,精准判定高校学生是否存在心理问题、心理问题的种类、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以及心理问题发生原因。这样一来高校学生可以接受到专业的心理学教师引导,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得到缓解与解决。
(二)培养专科教师心理教育水平,课程中渗透心理知识
众所周知,相较于成人,高校学生的关系网相对简单,经常交往的人员无非就是家人与同校师生。而高校专职教师无论是人生阅历还是知识储备都远高于学生,因此教师是高校学生的重点模仿对象。教师的职业素养与言行举止都会深深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为此高等院校应该积极提升全体教育人员综合能力,而提升校内教育人员的综合能力无非就是以下两种方式:其一,从校外引进具备专业素质的教育人才,并且将不同专业的教育人才分配到不同的教育岗位中,为发挥专业教师的优势,高等院校在进行岗位分配时应该以教育人员的专业为标准,例如思政教育专业的教育人才,就是可以合理分配到高校辅导员或者党建工作岗位中,这样一来,不仅教育人员的专业素质可以在教育岗位中得到很好地发挥与培养,而且育人效果也同时得到保障。其二,高职院校积极开展教职人员培训工作,通过定期开展教师经验分享大会、学术研讨大赛以及教育专业讲座等方式提升高校教师的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确保高校教育人员可以掌握基础心理教育知识,并且适时将心理教育知识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这种方式具备较强的渗透性,可以实现在潜移默化之间完成学生心理教育工作。与此同时,高等院校还需引导专科教师树立现代化技术教学思维,现代化信息技术可以使心理教育内容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提升高校学生接受心理教育、思想教育积极性,确保高校学生心理教育内容更加优质,形式更加新颖、模式更加高效,可以很好地被多数学生所接受,为全体学生排解内心困惑。 (三)构建心理状况评估体系,提升心理教育的针对性
通过开展心理咨询平台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而渗透心理知识可以在潜移默化之间完成引导。而构建心理状况评估体系可以及时找出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学生心理问题情节较轻时及时开展心理疏导,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为了保证高校学生长期处于身心健康的状态下,高校管理人员必须防患于未然,积极构建良好的学生心理评估机制,做好高校学生心理状况的预警工作。事实上,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压力过大,而压力之所以会衍生成为心理健康问题,追根溯源,还是由于学生的心理压力长期得不到排解,抑郁成疾,而通过心理状况评估体系的方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高等院校通过构建互联网心理测评体系来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通过技术分析手段将信息转化为精准数据,并且以此为基础构建高校学生个体的档案,档案中应该精准的排列着学生的历史评测情况、阶段性心理疏导效果、心理问题预防以及对应的心理疏导方案。精准记录学生的心理测评以及心理疏导内容,可以为日后更深层次的心理健康疏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提供基础保障。为实现这一目的,高校学生心理测评体系应该严格制定评测时间、评测人员、评测内容以及评测环节,每一个精准的内容设计、环节设计都可以使用测评结果趋于规范化与标准化。因此高校教育人员应该在实践工作中逐渐探寻规律,构建最高效、最精准的测评体系,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重要的保障。
(四)优化心理教育模式,提升心理教育效率
常言道“选择大于努力”,因此开展高校学生心理教育工作,高校教育人员要注重选择合适的方式与方法,并且严格地制定学生心理教育模式。心理教育模式的构建过程应该严格按照高校学生的整体情况进行,这样在教育模式形成后,才可以更加符合高校学生的实际需求,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问题对应;教育环节也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如此,心理教育模式的制定,还可以严格为教育工作者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可以确保高校心理教育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例如:在开展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高校教育人员定期组织社团活动,积极开展校内心理健康访谈以及心理知识普及的社团活动,通过心理案例分析、心理健康视频宣导等方式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使学生可以正视自身的内心问题,并且积极寻求解决自身内心问题的有效途径,向学生详细讲解自我心理疏导的方式,鼓励学生合理运用心理知识解决心理困惑,避免由于心理困惑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逐渐生成心理问题。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整体育人体系中极为关键的环节,关乎到教育学生、管理学生、服务学生等多项育人工作的开展。高校教育人员可以通过积极构建互联网教育平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培养专科教师心理教育水平,课程中渗透心理知识、构建心理状况评估体系,提升心理教育的针对性等方式开展高校育人工作,为高校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综合素质发展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佳妮,苏彤.论自媒体在促进高校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举措——以高校自主运营微信公众号平台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与管理栏目为例[J].文渊(中学版),2020,13(21):1232-1233.
[2]袁红玉,侯玉萍.高校图书馆心理育人教育职能的实践探索——以烟台大学图书馆“阅读与心灵成长研究中心”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20,38(22):1203-1206.
[3]柳军.积极组织视角下高校党群组织育人的心理学基础及育人路径初探 ——以湖南体育职业学院体育系支部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0,22(28):2368-2369.
[4]顾盼盼,张正华.新时代高校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探索 ——以合肥学院语言文化与传媒学院“三点十分”工作室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0,13(29):2172-2173.
[5]檀娅娅,穆德佳,秦丙峰.艺术类高校转型背景下的发展思路探究 ——以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学的融合模式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9,32(24):451-452.
[6]段中丽.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改革探讨——以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为例[J].求知导刊,2019,17(26):297-298.
[7]易振銘.新媒体时代高校心理育人路径的实践与探索——以“慕名而来”以心相约,与爱同行新媒体师生互动平台为例[J].长江丛刊,2020,15(27):288-289.
[8]韩成文.“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智慧资助与心理帮扶并举模式的探索——以安徽审计职业学院为例[J].青年时代,2020,17(12):154-155.
◆关键词:高校学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策略分析;素质教育;心理学
互联网垃圾信息屡禁不止,深深影響着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与心理健康。近些年,国内由于高校学生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显著增多,是目前高校育人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在此情况下,高校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对高校学生培养方式进行优化与创新,及时对学生开展必要的心理疏导,促进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一、高校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的意义
传统高校学生心理教育模式遵循守旧,在教育内容与教育环节的设计中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导致高校教育人员在开展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时无法放开手脚,教育效果也因此受到限制。理论知识、心理辅导、实践活动这三种传统教育形式可以对高校学生的心理教育有一定的效果与作用,但是教育内容高度重合、教学形式过于单一,难以适应新时代学生发展的需要,部分新生的心理难以通过以上形式得到解决。再加之互联网负面信息的侵扰,高校学生存在大量的心理问题,高校心理教育模式创新工作势在必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新媒体平台可以为高校学生开展心理教育工作提供更加优质的资源,这种智能化的教育方式不仅符合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而且还可以与高校学生实时沟通,密切关注全体学生的心理状态。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可以推进高校学生心理教育工作顺利开展。除此之外,多媒体技术在学生教育中的使用,以音频资源、图片资源以及视频资源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使心理教育云课堂更具吸引力。为提升心理健康的宣传效率,高校教师还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中推送心理知识、教育视频来开展互联网教育,学生则通过现代化设备在线收看、收听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以此获取更加优质的心理知识。
二、高等院校优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践策略
以往的高校学生心理教育、思想教育通常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现代化技术的优势。为了弥补传统学生教育模式的不足,难以实现深度心理教育的效果,为转变这一现象,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紧紧抓住现代化技术的发展趋势,不断推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优化与创新工作,提升心理教育模式与高校学生契合程度,在模式创新与优化过程中显著提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指数,为高等院校学生教育工作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一)积极构建互联网教育平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新时期背景下,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日常娱乐、课程学习都与现代化技术息息相关,为此,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开发并且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高校学生互联网教育平台,并且将学生心理健康作为一个重点教育版块,在此版块当中设置专业的心理咨询窗口,让有相关心理援助需求的学生可以通过简单、便捷的操作找到心理咨询窗口。窗口中有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倾听学生问题,掌握学生情况,并且结合学生的描述与观察,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并且试着找出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属于极为隐私的内容,为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心理健康板块应该考虑到各种学生的问题,在心理咨询窗口建设过程应该设置游客登录状态,让学生以游客的身份进入到版块中进行咨询,放下戒备心理,勇敢地将内心中积压已久的问题勇敢地讲述出来,通过精准的细节描述,提升心理导师对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的理解,精准地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疏导工作。
例如:在高校开展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时,可以借助校园网站作为教育平台。首先,校园网站具有更加全面的学生用户,多数学生都会借助校园网站了解校内情况。因此在校园网站中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在全时间内起到宣传效果。其次,教育平台设立过程中应该开展学生投票活动,让学生结合自身所需向教育人员提供可行性建议,使教育平台建设立足于高校学生的实际需求。在投票环节,教育人员可以将心理方面的需求单独挑选出来,结合信息整合与梳理,顺利得出学生的实际需求与核心需求,为高校学生心理教育工作通过基础保障。最后,高校学生教育人员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知识,为全体高校学生带来专业的心理疏导工作,严谨地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与现实困境,精准判定高校学生是否存在心理问题、心理问题的种类、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以及心理问题发生原因。这样一来高校学生可以接受到专业的心理学教师引导,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得到缓解与解决。
(二)培养专科教师心理教育水平,课程中渗透心理知识
众所周知,相较于成人,高校学生的关系网相对简单,经常交往的人员无非就是家人与同校师生。而高校专职教师无论是人生阅历还是知识储备都远高于学生,因此教师是高校学生的重点模仿对象。教师的职业素养与言行举止都会深深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为此高等院校应该积极提升全体教育人员综合能力,而提升校内教育人员的综合能力无非就是以下两种方式:其一,从校外引进具备专业素质的教育人才,并且将不同专业的教育人才分配到不同的教育岗位中,为发挥专业教师的优势,高等院校在进行岗位分配时应该以教育人员的专业为标准,例如思政教育专业的教育人才,就是可以合理分配到高校辅导员或者党建工作岗位中,这样一来,不仅教育人员的专业素质可以在教育岗位中得到很好地发挥与培养,而且育人效果也同时得到保障。其二,高职院校积极开展教职人员培训工作,通过定期开展教师经验分享大会、学术研讨大赛以及教育专业讲座等方式提升高校教师的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确保高校教育人员可以掌握基础心理教育知识,并且适时将心理教育知识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这种方式具备较强的渗透性,可以实现在潜移默化之间完成学生心理教育工作。与此同时,高等院校还需引导专科教师树立现代化技术教学思维,现代化信息技术可以使心理教育内容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提升高校学生接受心理教育、思想教育积极性,确保高校学生心理教育内容更加优质,形式更加新颖、模式更加高效,可以很好地被多数学生所接受,为全体学生排解内心困惑。 (三)构建心理状况评估体系,提升心理教育的针对性
通过开展心理咨询平台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而渗透心理知识可以在潜移默化之间完成引导。而构建心理状况评估体系可以及时找出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学生心理问题情节较轻时及时开展心理疏导,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为了保证高校学生长期处于身心健康的状态下,高校管理人员必须防患于未然,积极构建良好的学生心理评估机制,做好高校学生心理状况的预警工作。事实上,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压力过大,而压力之所以会衍生成为心理健康问题,追根溯源,还是由于学生的心理压力长期得不到排解,抑郁成疾,而通过心理状况评估体系的方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高等院校通过构建互联网心理测评体系来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通过技术分析手段将信息转化为精准数据,并且以此为基础构建高校学生个体的档案,档案中应该精准的排列着学生的历史评测情况、阶段性心理疏导效果、心理问题预防以及对应的心理疏导方案。精准记录学生的心理测评以及心理疏导内容,可以为日后更深层次的心理健康疏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提供基础保障。为实现这一目的,高校学生心理测评体系应该严格制定评测时间、评测人员、评测内容以及评测环节,每一个精准的内容设计、环节设计都可以使用测评结果趋于规范化与标准化。因此高校教育人员应该在实践工作中逐渐探寻规律,构建最高效、最精准的测评体系,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重要的保障。
(四)优化心理教育模式,提升心理教育效率
常言道“选择大于努力”,因此开展高校学生心理教育工作,高校教育人员要注重选择合适的方式与方法,并且严格地制定学生心理教育模式。心理教育模式的构建过程应该严格按照高校学生的整体情况进行,这样在教育模式形成后,才可以更加符合高校学生的实际需求,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问题对应;教育环节也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如此,心理教育模式的制定,还可以严格为教育工作者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可以确保高校心理教育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例如:在开展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高校教育人员定期组织社团活动,积极开展校内心理健康访谈以及心理知识普及的社团活动,通过心理案例分析、心理健康视频宣导等方式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使学生可以正视自身的内心问题,并且积极寻求解决自身内心问题的有效途径,向学生详细讲解自我心理疏导的方式,鼓励学生合理运用心理知识解决心理困惑,避免由于心理困惑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逐渐生成心理问题。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整体育人体系中极为关键的环节,关乎到教育学生、管理学生、服务学生等多项育人工作的开展。高校教育人员可以通过积极构建互联网教育平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培养专科教师心理教育水平,课程中渗透心理知识、构建心理状况评估体系,提升心理教育的针对性等方式开展高校育人工作,为高校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综合素质发展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佳妮,苏彤.论自媒体在促进高校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举措——以高校自主运营微信公众号平台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与管理栏目为例[J].文渊(中学版),2020,13(21):1232-1233.
[2]袁红玉,侯玉萍.高校图书馆心理育人教育职能的实践探索——以烟台大学图书馆“阅读与心灵成长研究中心”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20,38(22):1203-1206.
[3]柳军.积极组织视角下高校党群组织育人的心理学基础及育人路径初探 ——以湖南体育职业学院体育系支部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0,22(28):2368-2369.
[4]顾盼盼,张正华.新时代高校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探索 ——以合肥学院语言文化与传媒学院“三点十分”工作室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0,13(29):2172-2173.
[5]檀娅娅,穆德佳,秦丙峰.艺术类高校转型背景下的发展思路探究 ——以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学的融合模式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9,32(24):451-452.
[6]段中丽.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改革探讨——以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为例[J].求知导刊,2019,17(26):297-298.
[7]易振銘.新媒体时代高校心理育人路径的实践与探索——以“慕名而来”以心相约,与爱同行新媒体师生互动平台为例[J].长江丛刊,2020,15(27):288-289.
[8]韩成文.“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智慧资助与心理帮扶并举模式的探索——以安徽审计职业学院为例[J].青年时代,2020,17(12):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