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上鱼水情

来源 :湘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bi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军长征队伍先后经过湖南42个县(市),足迹遍及三湘四水,湖南人民满怀革命的朴素情怀,冒着杀头坐牢的危险,为红军带路,站岗放哨,洗衣做饭,缝制军衣,安置伤病员,还把大批青年送去当红军。据不完全统计,红军长征期间,全省参加红军的达1万人以上。他们不怕牺牲,与英勇的红军生死相依,谱写了一曲曲军爱民,民拥军的动人赞歌。
  
  白石渡扩红
  
  1934年10月21日,中央红军在赣县玉母渡至信丰县新田之间与敌人激战,突破了第一道封锁线,渡过桃江,进抵湖南边境。国民党反动派慌了手脚,急忙调兵遣将,在湖南边境的汝城与粤北的城口之间设置了第二道封锁线。封锁线上,碉堡如林,敌军如蚁。汝城濠头圩是敌军驻守的重要据点之一,其东北的石壁山,方圆数十里,高耸入云,山上峭石如壁,悬崖如镜,又陡又滑,真是飞鸟无法栖息,猿猴也难攀登。石壁山地处濠头与桂东沙田之间,山上只有一条一尺多宽的羊肠小道。敌军在此扼守,企图依据石壁天险,配合濠头敌人,互为犄角,阻止我军前进。敌人曾夸下海口说:“红军纵有千军万马,也休想前进一步。”
  中央红军为扫除这一前进路上的拦路虎,命令先头部队必须先期拿下石壁山,撕破敌人的天然屏障。先头部队通过广泛发动群众,找到了一位长年在石壁山上砍竹,对石壁山地形最为熟悉的做纸老人钟老大做向导。在他的带领下,他们乘着黑夜从藤蔓丛生,蛇蝎成群的山后石壁夹缝中,越洞穴,攀石缝,神不知鬼不觉地爬上了山顶,包抄到敌人设在坳口的机枪阵地后面,带队的李连长一声令下:“打!”霎时间,条条火舌从石壁高处,直向坳口敌人阵地猛扫过去。这突如其来的枪声,打得敌人乱作一团。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红军会从石缝里攀登上来,以为是天外飞来的神兵,慌忙丢下枪支,口里喊着:“快跑啊,天兵来了,天兵来了!”直往山下滚去。红军顺利占领了石壁山天险,并乘胜攻占了濠头圩,突破了敌人精心设置的第二道封锁线,军委纵队和红军主力相继入湘。
  敌人连续被突破两道封锁线后,又沿粤汉铁路湘粤边境宜章一线,布下了第三道封锁线。蒋介石任命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以湘军刘建绪、李觉防守郴县,王东原师由茶陵、安仁、耒阳向郴县集中,陶广师尾追红军到文明司,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薛岳、周浑元纵队也开进湖南,协助湘军“追剿”红军。他们在郴县、宜章之间修筑了几百座碉堡,决定采取“先堵后剿”的方针,消灭中央红军。
  郴县、宜章地区,是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的游击队最为活跃的地区。1928年1月,湘南年关暴动后,就建立了革命武装和红色政权,在宜章等县还建立了党组织。多年以来,湘南游击队积极开展游击战争,打击地方反动武装,壮大了革命力量。当红军抵达湘粤边境,他们更加四处活动,不断袭击和扰乱敌人,烧毁敌人碉堡百余座,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入湘。
  宜章县城,是敌人第三道封锁线的重要一环。红三军团决定把夺取宜章城的任务交给英勇善战的红六师。红六师是由中央苏区模范县兴国的群众组织起来的“兴国师”。1934年11月13日,大雨滂沱,寒气袭人,泥泞的山道崎岖难行,一夜走了60公里路的红六师全体将士,抖一抖身上的寒气,又冒雨踏上了新的征程。他们从平和经樟树南下,在离宜章一二十公里的分水,击溃了拦阻去路的反动民团100多人,进逼宜章县城。宜章城外被湖南军阀何键强迫修路的300多名工人,自动帮助红军作好攻城准备,有的掘地道,有的搬树条,有的扎梯子,呈现出了劳苦工农群众和红军战士并肩战斗的动人场面。
  正当红军做好一切准备,准备攻城的时候,宜章城却不攻自破了。原来城内的白匪军害怕红军的声威,深更半夜把全城洗劫一空后逃之夭夭。14日,天刚拂晓,突然城门大开,城内群众男女老少一齐成群结队欢迎红军进城。他们脸上挂着激动的泪花,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像遇到久别重逢的亲人。红军进城后积极开展群众工作。15日,在城隍庙门口大坪上召开了3000多人的工农群众大会,宣布成立宜章县苏维埃政府,把没收而来的地主劣绅的财物全部分给广大的劳苦群众,把100多支枪发给新成立的赤卫队,在城里设立临时银行,按日兑现,收回钞票,执行党的工商政策,全城店铺照常营业。街上到处贴满了红绿标语,到处是宣传的演唱队,到处是震耳欲聋的欢呼声,成群结队的小伙子报名参军,土豪劣绅被群众押着游行,整个宜章县城沸腾了。
  当红三军团进占宜章的时候,红一军团也越过了大王山,到达了宜章的白石渡。白石渡是宜章县的一个小镇,粤汉铁路从这里通过。守卫白石渡碉楼的民团,听到红军从这里过境,早已闻风丧胆,溜之大吉。
  在白石渡,有三四千穷苦的铁路筑路工人,他们每天从早累到晚,一天要做工作整整12个小时,但只有三角钱的工资,生活非常困苦。红一军团一到白石渡,就广发传单,张贴标语,召开工人大会,宣传党的主张。对失业工人实行救济,发给他们谷米、猪肉、衣服,有些急需回家的,发给路费。同时发动工人组织起来为改善自己的生活而斗争,极大地激发了工人的斗争情绪。党的政策得到了工人群众的热烈拥护。
  在白石渡,还积极开展了扩大红军的活动。许多被国民党反动派折磨得贫病交加的筑路工人,听到红军的宣传、得到红军的救济,纷纷赶来报名参加红军。政治部门前被围得水泄不通,工友们成群结队,争先恐后要求报名参军。不到两天时间,红军就招收了四五百名新战士。
  在白石渡,红军帮助当地组织了3个区的苏维埃政府,发展了42名党员,组建了3个秘密党支部,成立了一支有60多人的游击队和一支有100多人的武装赤卫队。
  
  智救红军伤病员
  
  红军长征期间,湖南各地留下了许多人民群众智救红军伤病员的动人故事。
  在贺龙的故乡桑植洪家关东北2.5公里远的地方,有一个优美的村庄,就是人们称之为“英雄村”的回龙湾。
  回龙湾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迎红堡和云凌寨紧紧相连,像屏风般矗立在村子后面。左面白虎岗,盘如卧虎;右面青龙岭,宛若游龙。村前良田沃土,阡陌纵横,两条青溪绕过村庄两侧,流到一里外的一字山下汇合。村里130多间土木屋,前后相接,户户相连,不管你从哪家进去,不出门就可以串完全村。这里住着40多户人家,除两户较为富裕外,其余都是勤苦耕作的贫苦农民。1934年就是在这个村里发生了村民智救红军伤病员的动人故事。
  一天夜里,回龙湾一片寂静,除了蟋蟀“嗤嗤”的低鸣,再也听不到其他的声音。这时,23个红军伤病员秘密转移到了这里,在地下党组织的周密布置和乡亲们的热情接待下,很快就安顿到了各家各户。
  贺龙带领红军离开桑植后,敌人来到洪家关,他们听说回龙湾隐藏着一批红军伤病员,便叫嚷要剿尽杀光。为了摸清情况,他们派了一个人化装成“杂货商”,进村叫卖,一双贼眼到处溜来溜去。机警的村民谷采芹断定他是敌人的便衣侦探,将“杂货商”引到塔坪中,高声喊道:“有好百货送上门,大家都来买啊!”这一方面是通知乡亲们买货,二是告诉伤员们有情况,不要出来。乡亲们听到喊声,纷纷围了过来,这个买针线,那个买头巾、带子,你也喊,他也叫,把“杂货商”忙得满头大汗,团团乱转。东西卖完后,谷采芹倒了一杯茶给“杂货商”,待其喝完后,将他送出了村子。敌探见没捞到什么情报,回去不好交差,又悄悄爬上村前的一字山上窥探,被村民们看得一清二楚。“杂货商”正在山上东张西望时,突然一群猎狗扑了过来。尽管“杂货商”手里拿着扁担,也无法摆脱猎狗的围攻。正在危急中,猎人赶到了,一声口哨,狗才散去。“杂货商”上气不接下气地喘息着。猎人告诉他,这里的猎狗好厉害,不要乱走动。那家伙非常难堪,只好夹着尾巴溜走了。
  敌人找不到红军很不甘心。一天清早,一群如狼似虎的敌人将村子团团围住,说是要“清查户口”。敌人来得太突然,红军伤病员已无法转移,怎么办呢?党组织决定发动群众跟敌人在村内捉迷藏。因为村子里户户相通,当敌人在村南搜查时,伤病员在村北隐蔽;等搜到村北时,他们又巧妙地转移到了村南……敌人再次扑了空,决定屯兵长守。乡亲们得到这一消息后,将伤病员先从村子转移到后山的岩洞之中。
  伤员们离开了村子,得不到及时的药物治疗,生活也发生了困难,有的伤势又严重起来。乡亲们冒着生命危险,利用3天一赶集的机会,从亲友家里找来草药,在屠行里赊来猪肉,以打柴、扯猪草为掩护,乘夜深人静时,悄悄将饭菜和药品送上山。本来村子离山洞不到2公里,为了确保安全,他们往往转上10多公里。他们把最好的饭菜送给红军伤病员,自己却经常忍饥受饿或吃糠咽菜。
  敌人在村子里住了很长一段时间,像瞎子聋子似地,得不到一点有关红军伤病员的音信。敌人整天提心吊胆,害怕游击队突然出现在他们的面前,最后终于退回县城,躲进“乌龟壳”里去了。
  红军伤病员经过乡亲们一年多的精心调养,一个个都恢复了健康,他们含着感激的泪水,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回龙湾的乡亲,精神抖擞地随着贺龙的部队进行长征。
  红军在湖南期间,战士受伤掉队的事时有发生,许多贫苦群众为了使他们免遭地主还乡团的毒手,经常冒着生命危险把他们从死亡线上拯救过来。1935年5月,红六军团政治部总务处管理员李文、侦察队长彭回仔、司号员邓小仔在龙山县茶林坡与敌人激战中受重伤,国民党还乡团四处搜捕他们。他们只得躲在山上的石崖下面。上山砍柴的一对老夫妻发现他们时,他们已饿得奄奄一息,伤口严重感染。这对老夫妻听说他们是红军伤病员,二话没说,就回家给他们送来了饭菜,并带来了衣服。第二天,他们不仅给红军伤病员带来了可口的饭菜,还带来了草药和草药熬成的药水。吃完饭,老大爷开始为3位红军战士上药。老大爷拉开李文的裤腿,看到他的伤口已化脓生蛆,大爷二话没说,用自己带来的桐油漱了漱口,就把嘴贴到了李文的伤口上,使劲地吸起脓血和蛆虫来,他吸出一口脓血和蛆虫,又喝一口桐油漱漱口,直到把脓血和蛆虫吸完为止,然后用草药水细心地把伤口洗了几遍,才敷上捣碎的草药。等到大爷把3个红军的伤口全部清洗干净,并敷完草药时,他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湿透了,3位红军战士感动得泪流满面。一连6天,老大爷一家人天天上山给红军战士送饭送药,清洗伤口,敷药治疗。3位红军战士的伤口一天比一天的好起来了。到了第七天的上午,老大爷和他的妻子女儿又将红军战士悄悄地接到了他们家屋后新挖的洞子里,以便就近照顾他们。第二天拂晓时分,那位大爷突然跑来把他们叫醒,告诉他们还乡团又来到了邻村,很快要到刘家冲里来搜查,大爷要把他们送回原来隐蔽的地方去。3位红军战士想到还乡团此来肯定又要大举搜山,久留这里迟早会暴露目标,而且还会连累这一家乡亲。于是他们决定离开这里去追赶部队。这位好心的大爷看到他们执意要走,加上情况紧急,他们的伤口基本痊愈,也不好继续挽留。只好把家里能做干粮的东西给他们全部带上,红军战士要把光洋留给他们,大爷怎么也不肯接受。红军战士只好含泪告别了他们一家,后来追上了大部队。
  
  鱼水情深
  
  红军长征路过湖南,湖南人民像亲人一样给了他们力所能及的物质帮助。1934年冬,中央红军路过通道和城步交界的冷水寨。寨子里的老百姓平日吃够了国民党军队的苦头,听说又有兵要来,都害怕得躲到山上去了。
   红军先头部队过去的第二天,有个姓杨的老大娘想着家里还有一只正在孵蛋的老母鸡,放心不下,于是偷偷地溜下了山。进门一看,家里完好无缺,鸡还在坪里“咯咯咯”地欢叫着。老大娘活了60多岁,第一次看到不进屋抢东西的兵,感到非常稀奇。正在这时,几个红军来到她家门口,在一根横放的杉木上坐了下来,看样子十分疲劳。老大娘本想躲避,但看到他们一脸和蔼可亲的笑容,便站着不动了。
  这几个红军战士是因为执行任务落在后面,已经两天两夜没有沾过一粒米,饿得肚皮贴着背脊了。
  一个高个子战士向大家提议说:“饿得够呛了,向老大娘买点东西吃吧?”另一个战士马上说:“看样子,老大娘自己都揭不开锅了,哪还有吃的买?”
  老大娘听着他们这些贴心的话语,激动不已,虽然自己穷得揭不开锅了,她还是转身进屋把昨天煮的没来得及吃的一罐稀饭提了出来,放到了战士们面前说:“就这一点稀饭了,你们吃吧!”
  战士们激动地望着杨大娘,摸了摸衣袋,却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
  杨大娘看他们不动,就自己动手一碗一碗地把它们舀好,递给每一个战士。但他们说没有钱了,硬是不肯接大娘送过来的稀饭。
  大娘连忙说:“这点稀饭要你们开什么钱罗,你们安心地吃吧!”
  但不管大娘如何好说歹说,战士们就是不肯吃。他们向老大娘解释,红军是穷人的军队,我们有纪律,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
  正在他们你送我推的时候,一个战士惊喜地叫道:“毛主席来了!”
  毛泽东满面笑容地走到了老大娘面前,老大娘连忙指着战士们对毛泽东说:“他们不肯吃稀饭,说什么没有钱,你这位制定纪律的长官劝劝他们吧!”毛泽东一边听,一边深情地看着战士们,然后对战士们说:吃吧,由我开钱。
  战士们见到毛泽东,兴奋极了,什么疲劳、饥饿都没有了。他们知道毛泽东和大家一样艰苦,怎能叫他开钱呢?望着敬爱的首长,战士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们能坚持!”
  毛泽东见战士不肯吃,就自己拿了一碗,端在手里说:这是侗家人民的情意,我们每人都喝一点,我带头。
  战士们这才每人喝了一小碗。
  可是,等大家喝完,毛泽东却把他手上的那碗给身后的一个警卫员喝了。
  大家喝完稀饭后,毛泽东拿出一块银元,硬是塞给了一再推辞的杨大娘。
  杨大娘满含热泪地拿着那块银元,站在路边目送着战士们渐渐远去的背影,口中不停地叨念着:“多好的军队,多好的领导!”
  湖南人民不仅在生活方面尽力帮助红军,给他们送饭送菜,提供炊事用具,而且还想方设法帮助红军摆脱国民党反动派的追击。1935年11月,萧克率领的红军队伍转移到平口、新化。当红军路经渠江,由于连日大雨,渠江水位暴涨,红军只靠一只小船摆渡过河,每次只能渡20来人,严重影响部队行军的速度。红军指挥员非常焦急,当地老百姓看到红军渡河困难,心里极为不安,几个年轻的小伙子聚在一起商量了一会,决定为红军搭座浮桥。他们披蓑戴笠手拿排篙,冒雨下河搭桥。消息一传开,又有20多个人赶来参加战斗。
  他们横穿江面牵了一条粗大的竹缆,把靠在河边的杉木排一块一块地撑到河中间,用粗绳把它们连结起来。细雨、浪花,把他们一身浇得透湿,深秋的江风吹得大家直打哆嗦。但是,他们仍然咬着牙坚持战斗,很快把浮桥搭好了。看着浮桥伏波镇浪,横卧在江面上,他们的心里都很高兴,一切的疲劳和痛苦都抛到了九霄云外。
  红军战士十分感激,紧紧地握着他们那一双双冻红了的手,连声说着道谢的话语。临走时还给了他们一些银元和衣物。
  红军浩浩荡荡地走过浮桥,心里充满了浓浓的亲情,他们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终于跳出了敌人的追击。
  湖南人民就是这样满腔热忱地谱写着红军长征路上军民团结鱼水情深的篇章。
其他文献
在近代著名思想家魏源的故乡,有一个文化苦行僧——欧阳恩成。他100多次受到国家、省、市、县的表彰嘉奖,7次受到胡锦涛、江泽民、李鹏、朱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全国先进工作者、省市县优秀共产党员等42项光荣称号。1997年当选为中共十五大代表。这些荣誉的背后,有着太多的感人故事,包含了他太多的汗水和心血……    义务扫盲廿
期刊
常德的改革与全国一样,也是先从农村起步,从农村突破的。农村的改革,现在规范的说法叫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时通俗的说法叫大包干。这一重大改革的推而广之,实事求是地讲,我们常德和全省一样,相比全国至少迟了一年,有的地方可能迟了两年。  包产到户是农民发明的,但真正让这股春风吹绿洞庭湖平原,则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酝酿、犹豫和认识争论的过程。因为毕竟大家头脑中受“左”的思想束缚太久了,心上压力太大了,心中
期刊
陈克鑫(辑)    编者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本刊编委会主任陈克鑫同志坚持20多年,从浩如烟海的书籍报刊中摭拾做人、做事、特别是做一名领导干部的智慧。从本期起,本刊特辟《为政史观》专栏,分专题摘发他新近辑录的《修养语丝》方面的资料,以求开阔历史视野,以助资政育人。    毛泽东注意李世民执政治世之道。唐朝贞观二年(公元
期刊
2000年9月18日,来自湖南的土家族姑娘杨霞,在女子举重53公斤级的比赛中以舍我其谁的霸气,以5次打破世界纪录的骄人战绩,站在了第27届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上。这是女子举重首次进入奥运会后,中国女子运动员在该项目上获得的第一块奥运金牌。  正是这枚关键的金牌见证了湖南省体育管理体制迎来的一场重大改革,湖南举重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湖南举重历来成绩优秀,湖南发展举重有极大的优势,为了让举
期刊
从采访长沙市卫生局局长曾正国那一刻起,衣着朴实,举止随和,笑容可亲的形象,就让我们感到格外亲切。从他的谈话中,我们知道,他属于学者型的领导,是从一名医师走上现任岗位的。  曾正国的工作经历诠释着人民健康正朝着又好又快的目标发展。曾正国从一名内科医师到长沙市卫生局局长,始终坚持治病救人的工作宗旨。30年来,无论是当一名医师、医院院长,还是卫生局局长,他无时无刻不在期盼着人民的健康。从看病难、看病贵到
期刊
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以下简称“动委会”)是抗战初期中共领导下的一个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是共产党在一个战略区范围内同国民党地方当局合作、一致抗日的战争动员机关,同时也是组织和指挥敌后游击战争的指挥部。1937年9月,“动委会”成立于全面抗战开始两个月之后。1939年6月,“动委会”被迫撤销于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前夕……     “动委会”在中共对阎锡山又打又拉下成立    “动委
期刊
欢乐与进步伴随着整个求学时代    1936年8月24日,刘隆亨出生在湖南省祁阳县睦关头乡凹头坪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43年,8岁的刘隆亨到离家很近的市门前小学接受国民教育。两年后,进入赵公坳一家私塾读了半年,学习了《三字经》、《学而》、《增广贤文》等。半年的私塾学习对他的影响很大。随后,他跟随父亲搬迁至荷叶渡,在附近的下马渡小学读书。刘隆亨深得老师谢晋仁的喜爱。经谢晋仁推荐,刘隆亨到了下马渡高小
期刊
1998年8月下旬的一天,在北京301医院的一间病室里,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老一辈革命家杨尚昆静静地躺在病榻上,身旁放着一份文稿《追念彭大将军》,这是他为纪念亲密战友彭德怀元帅百周年诞辰撰写的,已经修改四遍。他要工作人员给他再读一次,做最后的推敲。这时他的病情已经很重,无力阅读。在一字一句地仔细倾听中,他又陷入半昏迷……  早在当年3月,杨尚昆就酝酿要写这篇文章。那时年过九旬的
期刊
刘伯承在《回顾长征》中描述:“部队在12月占领湖南西南边境之通道城后,立即向贵州前进,一举攻克了黎平。当时,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所剩3万多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这一论述,精辟地道出了通道转兵的重大历史意义。中央红军长征胜利70年了,让我们拂去岁月的尘埃,穿越时空隧道,去感受当年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场,探寻永载史册的通道转兵的历史背景。    湘江战役的启示    由于王明“左”倾冒险
期刊
萧华是著名组诗《长征组歌》的作者。他的人生颇具传奇色彩:11岁就因投身革命、才华出众成为江西老革命根据地有名的“赤崽”,13岁任兴国第一任团县委书记,17岁担任“少共国际师”政委,18岁任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长,19岁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20岁任八路军东进抗日纵队司令员。1955年,他39岁即被授予上将军衔,是我军最年轻的上将。少年英雄的萧华,忠诚、激昂、浪漫,多才多艺,深得毛泽东、周恩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