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语文教材美 塑造学生心灵美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arlpi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志公先生很早就说过:“语文课在进行思想教育方面有很强的能力,是其他各门功课所不及的。”这里所说的思想教育,主要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感情、趣味、思想境界以及理想、抱负等多方面进行熏陶、感染、培养和提高。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操,不能完全靠说服,而要靠感染;不能完全靠讲道理,而要靠熏陶;不能完全靠灌输,而要靠潜移默化;不能完全靠记忆,而要靠形象的诱导。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它们有的展示了千姿百态的自然美,有的描绘出多姿多彩的社会美,有的再现了自然、社会的艺术美。这些作品总是把丰富的情感蕴含在语言、形象、意境、情节等各个要素之中,通过阅读、咀嚼、讲授、体味的多次反复,就能对学生产生出一种情感的激发和强化作用,把情感的一般体验升华为意识和情感的自我完善,以求“融美于心灵”(柏拉图《文艺对话录》)。
   教师发掘语文教学中美的因素,帮助学生分辨真伪、善恶、美丑,通过他们自身的情感体验,进而在心理上产生感应,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使之获得多方面的启迪。
   一、用美的语言去激发
   语言文字是思想内容的外在形式,也是知识的载体。语文教材往往用与感觉和知觉密切联系的理解性与情绪性相统一的词语描绘现实,表达感情,创造艺术形象,它弘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激励人奋发向上。通过阅读和思考,把握人、事、景、物的个性表现及共性特点,领会题旨和意蕴,感受色彩之美,形态之美,场面之美,音韵之美,从中领悟出内涵之美,激发情感,陶冶情操。
   在让学生直接感受教材语言魅力的同时,教师要用优美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再现作者的感情,让学生见其人,闻其声,临其境,将生涩通俗化,枯燥形象化,抽象具体化,复杂简单化,从而引发美的遐思,达到美的升华。
   二、用美的形象去诱导
   大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包含的主要内容,诸如思想理论、道德品格、观念精神、理想信念、态度意志等,在语文教材中均有形象而生动的体现。学生从这些文章中吸吮人类进步文明的乳汁,进而使思想丰富而完善。
   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都是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意识、愿望的。只要抓住课文的每一个栩栩如生的形象,选取触发感情的共鸣点,让学生去感知、去体味,进入角色,就能获得美感效应。如鲁迅先生的《药》中塑造了一群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群众的形象。主人公华老栓愚蠢地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痨病,居然让孩子把革命者的鲜血当“药”吃,而且对革命者这样冷漠无情,对刽子手康大叔反倒毕恭毕敬。文中对刽子手康大叔的描写最为精彩。“浑身黑色的人”,“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满脸横肉”,“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只这几笔,就勾勒出一个凶残、蛮横的刽子手形象。还有对茶馆里的一伙人的各种嘴脸的刻画,都充分表现了群众的毫无知觉,麻木不仁。通过对华老栓和康大叔以及茶馆群众的形象进行描绘,揭示了革命者被杀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激励人们批判封建的思想文化,彻底推翻封建制度。
   三、用美的意境去陶冶
   许多文章往往经过作者审美意识的艺术构思,其意含蓄隐秀,其境生动形象,能触发学生想象,引发出别致而隽永的美感,激起感情上的共鸣。因而,缘情入境,深入开掘课文的意境美,是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手段。
   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作者采用以实写虚的手法,用多种比喻从不同角度唤起人们的美感。如“田田的叶子”像“舞女的裙”、“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又如《绿》既写“她松松的皱缬着,象少妇拖着的裙幅”的形态,使人感到梅雨潭在清风吹拂下,微波荡漾的动态美;又写“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的质地,使人感到绿波晶莹光洁,美不胜收;同时写“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的色泽,使人感到潭水明澈而深厚的静态美。学生读着,眼前仿佛出 现了一片涟漪,
  
  指肤间仿佛触到绿波,一种明快、柔和、亲切之感油然而生,就会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无比爱恋,对生活更加充满信心。
   四、用美的结构去拓展
   优秀的作品,大都构思新颖而巧妙,章法自然,美寓其中。赏析作品美的结构,可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产生喜悦、爱慕之情,激起研讨的欲望,拓开了思维,既可获得美的享受,又可获得成功的快乐。
   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就是把革命者的遇难和华老栓买药——人血馒头的事巧妙结合在一起。药——人血馒头,是贯穿全文的主线。群众买药、吃药、议药的明线与革命者被杀、被吃、被议这一暗线,通过刑场、茶馆、坟地交织在一起,表现了一个深刻的主题:一个被杀害,一个被毒害;两个受害者,一个根源,有力地揭露和控诉了封建统治者的血腥罪行,以唤起麻木的人们尽快觉醒。
   这种匠心独运的结构艺术,具有很大的震撼力。
   五、用美的情感去培养
   现代中学生的心理有三个特征:一是封闭性——多思,但不喜表露;二是自主性——成熟且自主自尊;三是探索性——敏感且喜欢探索。他们的情感往往分成两大类,或喜爱、愉悦、崇敬、仰慕,或仇恨、痛苦、轻蔑、厌弃。由于他们的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情感的波动性较大,教师除言传身教,“诲人不倦”外,借助语文教材,用美的情感去引导,去培养也非常重要。一篇文章总是把作者的情感与主人公的情感融合在一起的,具有一定的情感倾向性,有渗透作用,教育作用。美的情感不断激发学生,学生能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思想得到净化,就会产生对美的追求,以美的行为来规范自己。
   《再别康桥》的意境美,《石钟山记》的自然美,《荷塘月色》的语言美……每篇文章都有一个聚光点,都能激起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向上,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因素是多方面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常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去观察审美对象,发现美育因素。用各种教学手段,以教学活动美再去塑造学生的心灵美。
  
  (责任编辑 韦淑红)
  
其他文献
ISO9000标准强调质量改进,贯彻实施ISO9000标准,就是要树立质量意识、问题意识、改进意识和参与意识,获证后要坚持质量体系改进,不断增强竞争能力,使企业产品质量长期满足顾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倡导的全新的学习方式,其与民主、合作学习方式一样,成为当下学生学习的重要策略。探究性学习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探究能力,以此提升学习的质态。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体育教学也呼吁学生自主探究、彼此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与品质,从而游刃有余地在体育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驰骋。  一、搭建宽松平台,让学生勇于探究  实践表明,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探索
教学提问,是科学,更是艺术,是师生互动的主要途径。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提问的主体,学生是被提问的对象;教师考虑更多的是怎样提问更为巧妙,而很少思考如何使学生敢问、善问。而新课标
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与急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青少年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高经济增长、高学历倾向、高升学率竞争,使青少年儿童的生活紧张而忙碌。为了适应新的环境,他们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从而影响他们一生。因此,面对挑战,必须重视青少年的心理潜能开发,重视情感和意志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重视对他们心理结构的塑造和心理品质的优化,加强心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心育中,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