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净法师:网络游戏杀人是否有罪业?

来源 :行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gxiao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游戏本身是虚拟的世界,应当与我们的现在生活有很大不同。在网络游戏中的一些行为,可以说是不受道德和现实生活的约束,是一种个人自由的空间,也是一种人们心理释放的空间,本不存在道德和罪业的问题。但如果从佛教理论和伦理道德的角度而言,我认为“网络游戏杀人”仍然有一定的业因,但不一定会有业报。因为“业因”是从心生,既然你游戏中有杀人的心念,那就有杀业因;而“业报”是由因缘聚集形成的结果,虽然有杀业之心念,但条件不具备没有形成杀人结果,所以不存在“业报”。如《梵网经》云:“方便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四分律》云:“自手断人命,持刀与人,叹誉死、快劝死,用此恶话为宁死不生,作如是心,是比丘不共住。”
  从以上佛教两部律,大乘律和小乘律都明确说明无论是自己亲手杀,还是赞叹杀,甚至心里生起的杀念,都是违犯佛教的戒律,都同样要受到因果的报应。当然从佛教教理而言,虽然有犯戒但不一定就有果报,只有犯戒没有结戒,是可以忏悔。因为只有“杀因”或“杀念”,条件没有具足,并没形杀生之结果,所以是不受果报。但必须要忏悔,是因为此杀念不除,若条件具备就成杀业。佛教是一种心灵的教育,是净化人们心灵的工具,是人们行为道德的规范。不仅要在行为上时刻管住自己的言行举止,而且在心理和思想上也要严格约束自己的起心动念。儒家讲“君子甚独”,是说真正的君子应当在没有别人时也要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举止。佛教以菩萨的行为作为佛弟子修学的典范,而菩萨最重要的就是“慈悲心”。慈悲心者,不仅不能在行为上伤害众生,同时也不能起伤害众生的心念。如《梵网经》云:“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自恣心、快意心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无论是小乘戒“不共住”,还是大乘“波罗夷”都是犯根本戒,在佛教戒律中都是最重的戒。


  今天的“网络游戏杀人”虽然没形成杀人的条件,但已经促使玩游戏者产生了杀人的心念,如果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某些因素的促使,那在网络游戏中杀人的心念就会付诸于行动,变成真正的杀人行为。我们应当知道杀人者,在杀人之前必须要有周密的计划,这种计划就来源于小说、电视、网络等虚拟的世界。所以,“网络游戏杀人”同样可以说是杀业的动因,是不应当推行和鼓励使用,从事与这种职业的人或常玩这种游戏的佛教徒应当忏悔。“网络游戏”容易是玩者迷失自性,失去自控力和上进心,使人容易沉迷于虚拟的游戏之中,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伤害,是一件害人害己的行为,开发和提供这种游戏服务的人,也同样是犯罪的动因,以迷惑他人的心志来获得暴利,这本身就是一种损人利己的行为。作为一名佛弟子,我认为更不能沉迷于虚拟的游戏之中。再说如果要玩游戏来释放或休闲,可以开发一些具有佛教文化的净化道德的游戏,如“成佛”或“行菩萨道”等积极向上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游戏。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人的意志力非常软弱,非常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诱惑,如果一个人长期沉迷于玩“杀人游戏”,那他很容易在心理上变得越来越不平衡,形成一种严重的心理缺陷,在现实生活就有可能形成杀人的动机,这时候就不是“虚拟游戏”的杀人了。政府已经明确对一些不良网络进行取缔和关闭,就是因为这种虚拟的网络会对人们的心理造成很大伤害,这种不良影响会对社会安定和道德伦理造成破坏。作为一名佛教徒,我认为应当用正常的方式和理念来引导自己,而不应当运用这种“以毒攻毒,以暴治暴”的行为来释放自己。阿罗汉因为入空观时不见有众生,而不知度众生为佛所呵斥;而菩萨证空不住空,虽证空而常度众生,是为真佛子。网络虽然是虚拟的世界,可如果使用者执著不舍,就会在心理上变成实有,和现实生活具有同样的作用和行为。我在这里借此呼吁社会关注网络游戏的不健康性和对青少年的伤害性,劝导和引导青少年远离游戏,更多在现实生活中去做一些有利身心健康的活动和事宜。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伤害不亚于毒品对人们的伤害,应当尽早引起人们对网络游戏的合法管理和使用。
  所以,“网络游戏杀人”虽然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杀人,但对一个人心理上的伤害和心灵上的诱惑同样不可忽略。“网络”作为一种信息的传播和语言的交流工具,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都有不同程度的诱导,使玩游戏者不知不觉将游戏与生活混合为一体。如果就“游戏”本身而言,并不存在犯罪的问题,当然“网络游戏杀人”也不存罪业。但如果因为“游戏杀人”使人迷失理智,导致心理上的缺陷,在现实生活中杀人如同游戏者,那就变成犯罪因素。如佛教戒律“饮酒”并不存在犯罪,可因为饮酒能使人迷失理智去犯戒,所以也就成为“五戒”之一。又如古人言“我虽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在法律上虽然不成立杀人罪,但在道德上去永远受到谴责。因此,“网络游戏杀人”无论从佛教教理,还是伦理道德都能使人成为犯罪的前因,我们不应当因为“网络是虚拟世界”而忽略了其隐藏的危害性。我认为阻止人们沉迷于游戏,不是因为游戏杀人同样有罪,而是要正确认识到游戏对人们的心理健康的破坏性,以正确的理念来引导人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建立良好的道德观和人生观,使得社会和家庭更加和谐!
其他文献
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传布,迅速而普遍地为中国民间社会所接受,正是因为它是一门重视孝道的宗教。  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文明就是孝道。所以古代臣子对皇帝上有关文化或社会风气的奏章,如果这个皇帝很倔强,有不是的地方,不肯纳谏,臣子便往往祭出一句很严重的话,“圣朝以孝治天下”,用来给皇帝当高帽子戴,使他无法胡闹,乖乖做个好皇帝。  的确,中国文化最宝贵之处在于提倡孝道。对于那些西洋来的外国朋友,我常说,你们西
期刊
我是陈锦明,来自广州番禺,今年25岁,是一名网络游戏爱好者。我打魔兽争霸已经5年。这5年里,我经过了从了解魔兽,到认识魔兽,喜欢魔兽,爱上魔兽,沉迷魔兽。时间过得很快,回想这5年,我把大部份的时间和金钱都浪费在这个游戏上,而且打坏了身体,人生没什么志向。如果有一种方法,能让我家庭更幸福,身体更健康,生活更美好,又能实现我的梦想,我愿意放弃魔兽游戏。  在我读中专时候,是一位同学把我带到了网吧。这家
期刊
开车带儿子出去玩,儿子抱着我的包坐在副驾驶上眉飞色舞地向我讲一个科幻故事的情节。我猛然想起出门时有可能忘记拔钥匙了,于是让他先翻翻我的包,看钥匙在不在?儿子说,你先听我讲完。可是我哪有心思听,不耐烦地说,你快点先帮我找,不然我心里老是挂记这个事。看儿子纹丝不动还老大不高兴的样子,我也来气了,一边开车,一边用另一只手去摸包,摸到了钥匙,这才放了心。  儿子还耷拉着小脸,心想哄哄他好了,于是说,刚才的
期刊
我们先来问一句话,如果现在有人从你的旁边走过去,你会不会抬头去看他?你的眼睛为什么不由自主地会随着他去呢?你为什么不要专心做你原来的工作呢?我们时常都借口说——“因为别人对我们怎么样,所以才会害我们如何如何……”比如说,别人都给我们坏脸色看,别人骂我们,别人说我们的坏话、陷害我们,才会害得我们心情不好……我们的上广下钦老和尚有一句话叫作“石头狗”,什么叫做“石头狗”呢?就是说,如果人拿个石头向狗丢
期刊
很多人在日常生活当中都会遇到两难。举个例子,有朋友找你借钱,你舍不得,可是又怕得罪他,这不就纠结了吗?在这种情况下,仔细分析一下你纠结的具体事情,马上就能捕捉到原因——你是把未来可能发生的两个矛盾的结果,放在了现在。其实,只要你往前走,你会发现根本没有矛盾。  这话怎么理解?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有一个朋友在网上问我,说最近与一个女孩网恋,但是父母坚决反对。他要是跟女孩在一起,就是对父母不孝;
期刊
朋友小M给我讲过他的一段经历:三年前他刚工作,家里急需用钱。他找当时的部门领导借钱,领导只是简单问了几句,直接从个人账户转给了小M10万。一年之后,小M把之前借的钱还了。  还钱的时候,领导问他:“知道我为什么愿意把钱借给你吗?”那时候的小M,刚入职三个月,还是基层职员。领导说:“我有个女儿,她贴在卧室墙上的照片里有你。”  原来领导的女儿在大学期间,去特殊教育幼儿园做过几次义工。当时还在读书的小
期刊
过度上网对大脑到底造成什么危害?大家知道,人类的大脑最主要的是额叶,它是人类大脑经历了150万年进化以后形成的。人类的大脑干什么的?就是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化过程。计算机出现以后,特别是网络游戏出现以后,青少年每天过度玩游戏,使社会化的大脑走向了游戏化、娱乐化大脑。一句话,社会化的大脑被废掉了。只要长期玩网络游戏每天6小时以上,半年以后,他的前额叶的葡萄糖代谢下降15%,氧代谢下降8%。大脑就是这
期刊
在科技发达的当代,许多科学家、思想家、理论家都把探寻、求索的目光对准了佛教。人们普遍认识到,在佛陀2500年前创立的古老思想里,实际蕴含有超越时空的永远不会过时的大智慧。不过可惜的是,很多知识分子开始潜心研究佛法的精彩人生并没有被记录下来,否则的话,这些历史一定会成为研究当下人类精英灵魂嬗变史的第一手资料。  本着这一初衷,最近一段时间,我开始有意识地把接触到的一些知识分子学佛的经历记录下来并介绍
期刊
每个人都在追求真理,但什么是真理?就是快乐幸福,这是我们大家共同追求的真理。那么让自己幸福快乐,也让别人幸福快乐,在佛教里面除了人以外,也扩及一切众生。凡是有情识的,有苦受乐受的一切生命,我们都希望他们快乐。也为了要让他们快乐,首先一定要先修正自己,把可能让别人不快乐的因消除掉。比如说我这个人还会记仇,有嗔恨心,别人就会怕我。比如说我这个人还有强烈的欲望、自私心,别人也会担心我。 所以我常常讲,任
期刊
认识自我 探索生命  从小我就常在心里思考一个问题:“人活着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许多老师跟我说,人活着的目的,是为了快乐;有些老师则说,人活着的目的,是为了赚钱。每位老师说的都不一样。我真的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活,那时很想去探寻这个问题。  这样的问题直跟着我到高中。高中时,慈济功德会刚成立,所做的慈善事业在台湾很有名。接触慈济功德会以后,我开始觉得,人活着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人群。因此我为自己设立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