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梯风险评价是近年来开始实施对电梯管理的一种新的方法,通过准确运用风险评价方法,使在用电梯的不可克服的缺陷造成的风险降低到最低。
关键词:风险评价 监督检验 风险 风险等级
Abstract: Elevator risk assessment is a new method of elevator management in recent years. By using accurate risk assessment method, the risk of the elevator can be reduced to the lowest.
Key words: risk assessment,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risk, risk grade
1 引言
特种设备的监督检验工作由来已久,作为涉及公共安全的重要设备,各国政府都有相应的监管法律。我国实行由政府主导的第三方监督检验机构,对特种设备进行监督检验监管工作,在国际上也是一种通用的做法。
但是,许多不合格项目,无法整改,或者即使检验合格的设备,由于设备老化,已接近失效、不合格边缘。仅仅将设备判为不合格,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一些被判定为不合格的电梯又用了许多年;一些被判定为合格的电梯却出现了问题。老旧电梯到底会产生哪种失效或出事故的风险?如何来评判并处置部分部件不合格的电梯风险,特别是当这些不合格项目无法通过一般维修进行整改的时候,继续使用存在多大风险,是否可采取等效措施降低风险?当这些问题被逐步提出之后,在电梯管理工作中,引入了风险评价这一新的概念。
所谓风险是对设备的部件功能在使用期间可能失效及失效后造成的不良后果的一种描述。
按造成的后果严重程度不同,将风险分为不同等级,称为风险等级。
2 分析风险评价与监督检验的区别
从目的出发,可以得出,风险评价与日常的监督检验第一个不同在于,风险评价是解决个别的特殊现象,而检验是适用于已有现成判定依据及规程的检测对象。
风险评价与监督检验项目的对象、方法存在不同。虽然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确保设备处于安全运行的状态,但仍然有着很大的差异。作为监督检验,当项目不符合标准,一律判为不合格。但作为风险评价,则可通过其他补救措施的评判,看是否达到降低风险而继续使用的可能。这是风险评价与监督检验的区别之一。
监督检验的结论判定有明确界限,而风险评价的边界相对比较模糊。这是风险评价与监督检验的第二个区别。
不管是检验还是风险评价,检测是前提。检测是根据设备工作的技术原理,将设备的客观状态真实地反映出来。把检测得到的数据结果与标准、规程要求作比较,当数据落在标准允许的范围之内,则作出合格判定,反之当数据结果超出标准允许范围之外时,则作出不合格判定。简单根据检测作出合格与不合格的判定结论就是检验。
然而,作为检验,有其局限性,只有当标准中明确规定定量的范围,检验才能依此作出结论。如GB 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中电梯限速器的动作速度明确规定了上下限范围为115%v~(1.25v+0.25/v)(v:额定速度)。当检测速度在其规定动作范围之内,限速器能够动作,该限速器判定为合格,否则判定为不合格。当标准没有明确的数值标定,则检验失去了依据。这时就必须从风险的角度来衡量设备处于何种状态。
通过一个实例来看一看这一差别。
GB 7588—2003中规定,制动器试验中电梯必须可靠制停。什么是可靠制停?1m,2m还是10m?标准中并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显然,这就似乎无法直接通过测量来达到检验的目的。为此,必须从风险分析入手,建立起判别的依据。
我们知道,涉及重要条目的安全保护有个冗余性,即针对某个重要的项目往往有多道保护。如为了防止电梯的冲顶蹲底,GB 7588—2003对这一危险项目保护要求就有减速装置、限位开关、极限开关、缓冲器。当前道保护起作用时,后道保护就是多余的,所以称为冗余保护。当后道保护起作用时,前道保护被认为是失效了,前道保护被认为不可靠,换句话说,后道保护装置只有在前道保护失效的情况下才可能被触发。
从这一定义出发,我们反观制动器安全试验动作要求,所谓可靠制停,就是当制动器动作后,单依靠制动器这一保护装置已能够使电梯可靠停止而不触发后道保护装置动作,满足这一要求,判为合格,不满足这一要求,判为不合格。
可见风险评价判定的依据与检验判定的依据相比较更为复杂。需要依据风险的演变过程,依据经验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并且根据风险的大小给定风险的等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由于试验是在快车状态下进行,因此,考虑到极端情况,当电梯运行到端站将要触碰快车转慢车的瞬时,如果这时刚好制动器动作,电梯在制动器动作后将有一段滑移,当在触发极限开关动作之前停止,可以认为制动是可靠的,反之,认为制动器不可靠,由此,可推出制动器动作后的可靠滑移距离。如果单从机械保护的角度出发,也可将这一滑动距离延伸到触发缓冲器动作之前。也就是说,当电梯在碰到缓冲器动作之前停止,可认为制动器制停为可靠,否则为不可靠。如果将概念进一步放大,以制动器动作后,电梯轿厢虽然触发缓冲器动作,但是电梯轿厢的加速度在触发缓冲器动作时小于等于1g(g:重力加速度),还没有造成人员重大伤亡,也可被认为在容忍范围。只有当不仅触发缓冲器动作,而且触发缓冲器动作时的减速度超过1g,则被认为不能容忍。因为,这时将造成人员的重大伤亡。被认为不可容忍的风险,就会被归入一类风险,而触碰缓冲器但减速度小于1g,触碰极限不触碰缓冲器的风险类别依次降低。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检验一般有明确的判定依据,而风险评价的判定依据比较模糊,主要从危险后果的严重程度出发判定风险的等级,倒推出风险等级的评定结论。这是风险评价与一般检验的又一区别特征。再举一个例子来进一步说明风险评价与检测的区别。 电梯的开门门刀与地坎的间隙检测。GB 7588—2003中规定,电梯的门刀与地坎间隙距离应在5~10mm之间。从检测的角度,只要距离尺寸落在5~10mm之间的范围之内,被认为符合要求,判为合格,反之判为不合格。
当处于临界值时,如检测数据在10mm或5mm时,这时就要考虑到其他因素,比如,轿厢导轨的垂直度,导靴与导轨之间的前后间隙等。当轿厢偏载时,叠加上这间隙如2mm则就会不合格。因此,测试处于什么环境,动态还是静态,是自然垂直还是偏载,是空轿厢还是满载轿厢,不同的测试环境下得出的结论很可能是不同的。于是从风险评价的角度,则要考虑到各种的影响因素和得出的不同结果。
当门刀与地坎的间隙最小值允许为5mm,主要考虑到运行中的电梯是否会与地坎碰撞,因为这种碰撞的后果可能造成电梯内的人员群死群伤,如果当导轨的垂直度误差和导靴与导轨间隙的综合误差大于等于5mm,则存在运行的电梯与层门地坎碰撞的危险,被认为不可容忍,一般应该被定为最高风险。而当这一间隙为4mm,则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磨损,误差会增加,在下一检测周期之内可能达到碰撞,同样会被认为高风险。但相应的等级比前者要低。当累计误差为1~2mm,导轨垂直度良好,在下一检测周期到来之内不会产生碰撞危险,则这一风险被认为是低等级的风险。因此,即使将动载间隙等因素考虑进去,只要不碰擦,就认为可接受,而不必考虑是否在不同测试条件下会不合格。
当门刀与层门地坎间隙为10mm,风险评价考虑的角度主要是门刀与门球脱离的风险,当导靴与导轨的累计间隙造成这种风险,将造成平层开门电梯打开轿门后打不开层门。会造成人员被挤入井道。造成剪切、挤压、坠落的重大伤亡事故。
这两种风险与导靴的前后间隙及磨损有关,而与导靴与导轨的左右间隙无关。
当门刀与地坎间隙在5~10mm中间如7mm,对检测来说完全没有问题,但从风险评价角度,还是要考虑导轨的垂直度和导靴与导轨的左右间隙累加值,当这一累加值大于门刀与门球左右间隙,将造成运行中的门刀与门球碰撞。轻者,将使运行中的电梯突然停止,重者,将拉脱层门,造成人员震伤等严重后果,将被评为高风险等级。这就与导靴的左右侧隙有关。即使导靴与导轨前后间隙很大,但左右侧隙足够小,则无风险。
该例子进一步说明,检验只要考虑检测的数据与有明确界定的标准、规程作比较,而风险评价则应考虑按不同方向发展可能产生的不同风险,并找出其中最危险的风险作为风险评定等级。
3 小结
风险评价与检验的特征及区别如下。
3.1 作用不同
检验主要作为特种设备一般的、常规的管理手段。主要解决对设备常规的状态判定。而风险评价主要适用于标准没有考虑到的情况较为复杂的设备状态的判定。
现在所以风险评价的方法大多运用在老旧电梯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设备的报废标准还没完善,设备的寿命估算不准确,不能仅仅依据标准对问题进行准确地描述及判定。而风险评价则可弥补这一缺陷。
3.2 考虑因素不同
一般地,检测考虑因素单一。风险评价则要通盘考虑各种影响因素,风险往往是系统的。比如第二个例子中不仅要考虑门刀与层门地坎的间隙,门球与轿厢地坎的间隙,还要考虑到导靴与导轨的间隙,并根据风险发展的不同方向,确定是测量前后间隙还是左右间隙,进一步,还要考虑到导轨的垂直度、偏扭状态、是否有喇叭型等因素。
3.3 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同
一般地,检验只考虑结论的正确性。风险评价则要对不同补救措施进行通盘考虑,在措施实施之前,风险的大小,实施之后,风险是否降低为可接受。
比如,由于大楼倾斜,引起井道偏斜,导致导轨垂直度超标,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只有重新将井道改造,这不仅成本高,而且在小井道电梯只有把大楼拆了重造才能解决。如果单独将导轨校正,可引起门刀与地坎碰撞。由于这个原因而将大楼全部推倒重建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当检验不合格时,只有通过风险评价来确定这一不合格项目是否可接受,或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并通过风险评价来评估这一措施采用后的风险是否可接受。
3.4 依据不同
检验判定的依据主要是标准、规程。风险评价评定风险的等级不仅依据检测标准,还有对以往事故的经验运用。通过对检测结论及综合因素的考虑,经过严格的逻辑推断得出风险等级的判定。这是运用标准、经验的综合能力测试结果。
3.5 过程不同
检验的过程分为:(1)检测;(2)与标准规程比较;(3)判定;(4)作出结论。风险评价过程分为:(1)危险源分析;(2)检测;(3)根据检测及经验分析各种造成不良后果的风险;(4)比较分析各种危险发展的趋势快慢、产生的概率,后果的严重性,从而确定风险等级;(5)寻找是否具有有效降低风险的措施,使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从上述分析看出,风险评价弥补了一般日常检验中的缺陷及无法解决的问题,是检验工作的补充。
风险评价与日常检验分别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及特性。不能相互完全替代。
对检验项目规定的不合格项目,能整改的,一般都应该整改。不能随便用风险评价结论替代。
只有对无法确定的,标准规定模糊的,个别情况无法整改的而又无法报废必须继续使用的情况,风险评价才是比较适用的。
关键词:风险评价 监督检验 风险 风险等级
Abstract: Elevator risk assessment is a new method of elevator management in recent years. By using accurate risk assessment method, the risk of the elevator can be reduced to the lowest.
Key words: risk assessment,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risk, risk grade
1 引言
特种设备的监督检验工作由来已久,作为涉及公共安全的重要设备,各国政府都有相应的监管法律。我国实行由政府主导的第三方监督检验机构,对特种设备进行监督检验监管工作,在国际上也是一种通用的做法。
但是,许多不合格项目,无法整改,或者即使检验合格的设备,由于设备老化,已接近失效、不合格边缘。仅仅将设备判为不合格,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一些被判定为不合格的电梯又用了许多年;一些被判定为合格的电梯却出现了问题。老旧电梯到底会产生哪种失效或出事故的风险?如何来评判并处置部分部件不合格的电梯风险,特别是当这些不合格项目无法通过一般维修进行整改的时候,继续使用存在多大风险,是否可采取等效措施降低风险?当这些问题被逐步提出之后,在电梯管理工作中,引入了风险评价这一新的概念。
所谓风险是对设备的部件功能在使用期间可能失效及失效后造成的不良后果的一种描述。
按造成的后果严重程度不同,将风险分为不同等级,称为风险等级。
2 分析风险评价与监督检验的区别
从目的出发,可以得出,风险评价与日常的监督检验第一个不同在于,风险评价是解决个别的特殊现象,而检验是适用于已有现成判定依据及规程的检测对象。
风险评价与监督检验项目的对象、方法存在不同。虽然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确保设备处于安全运行的状态,但仍然有着很大的差异。作为监督检验,当项目不符合标准,一律判为不合格。但作为风险评价,则可通过其他补救措施的评判,看是否达到降低风险而继续使用的可能。这是风险评价与监督检验的区别之一。
监督检验的结论判定有明确界限,而风险评价的边界相对比较模糊。这是风险评价与监督检验的第二个区别。
不管是检验还是风险评价,检测是前提。检测是根据设备工作的技术原理,将设备的客观状态真实地反映出来。把检测得到的数据结果与标准、规程要求作比较,当数据落在标准允许的范围之内,则作出合格判定,反之当数据结果超出标准允许范围之外时,则作出不合格判定。简单根据检测作出合格与不合格的判定结论就是检验。
然而,作为检验,有其局限性,只有当标准中明确规定定量的范围,检验才能依此作出结论。如GB 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中电梯限速器的动作速度明确规定了上下限范围为115%v~(1.25v+0.25/v)(v:额定速度)。当检测速度在其规定动作范围之内,限速器能够动作,该限速器判定为合格,否则判定为不合格。当标准没有明确的数值标定,则检验失去了依据。这时就必须从风险的角度来衡量设备处于何种状态。
通过一个实例来看一看这一差别。
GB 7588—2003中规定,制动器试验中电梯必须可靠制停。什么是可靠制停?1m,2m还是10m?标准中并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显然,这就似乎无法直接通过测量来达到检验的目的。为此,必须从风险分析入手,建立起判别的依据。
我们知道,涉及重要条目的安全保护有个冗余性,即针对某个重要的项目往往有多道保护。如为了防止电梯的冲顶蹲底,GB 7588—2003对这一危险项目保护要求就有减速装置、限位开关、极限开关、缓冲器。当前道保护起作用时,后道保护就是多余的,所以称为冗余保护。当后道保护起作用时,前道保护被认为是失效了,前道保护被认为不可靠,换句话说,后道保护装置只有在前道保护失效的情况下才可能被触发。
从这一定义出发,我们反观制动器安全试验动作要求,所谓可靠制停,就是当制动器动作后,单依靠制动器这一保护装置已能够使电梯可靠停止而不触发后道保护装置动作,满足这一要求,判为合格,不满足这一要求,判为不合格。
可见风险评价判定的依据与检验判定的依据相比较更为复杂。需要依据风险的演变过程,依据经验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并且根据风险的大小给定风险的等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由于试验是在快车状态下进行,因此,考虑到极端情况,当电梯运行到端站将要触碰快车转慢车的瞬时,如果这时刚好制动器动作,电梯在制动器动作后将有一段滑移,当在触发极限开关动作之前停止,可以认为制动是可靠的,反之,认为制动器不可靠,由此,可推出制动器动作后的可靠滑移距离。如果单从机械保护的角度出发,也可将这一滑动距离延伸到触发缓冲器动作之前。也就是说,当电梯在碰到缓冲器动作之前停止,可认为制动器制停为可靠,否则为不可靠。如果将概念进一步放大,以制动器动作后,电梯轿厢虽然触发缓冲器动作,但是电梯轿厢的加速度在触发缓冲器动作时小于等于1g(g:重力加速度),还没有造成人员重大伤亡,也可被认为在容忍范围。只有当不仅触发缓冲器动作,而且触发缓冲器动作时的减速度超过1g,则被认为不能容忍。因为,这时将造成人员的重大伤亡。被认为不可容忍的风险,就会被归入一类风险,而触碰缓冲器但减速度小于1g,触碰极限不触碰缓冲器的风险类别依次降低。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检验一般有明确的判定依据,而风险评价的判定依据比较模糊,主要从危险后果的严重程度出发判定风险的等级,倒推出风险等级的评定结论。这是风险评价与一般检验的又一区别特征。再举一个例子来进一步说明风险评价与检测的区别。 电梯的开门门刀与地坎的间隙检测。GB 7588—2003中规定,电梯的门刀与地坎间隙距离应在5~10mm之间。从检测的角度,只要距离尺寸落在5~10mm之间的范围之内,被认为符合要求,判为合格,反之判为不合格。
当处于临界值时,如检测数据在10mm或5mm时,这时就要考虑到其他因素,比如,轿厢导轨的垂直度,导靴与导轨之间的前后间隙等。当轿厢偏载时,叠加上这间隙如2mm则就会不合格。因此,测试处于什么环境,动态还是静态,是自然垂直还是偏载,是空轿厢还是满载轿厢,不同的测试环境下得出的结论很可能是不同的。于是从风险评价的角度,则要考虑到各种的影响因素和得出的不同结果。
当门刀与地坎的间隙最小值允许为5mm,主要考虑到运行中的电梯是否会与地坎碰撞,因为这种碰撞的后果可能造成电梯内的人员群死群伤,如果当导轨的垂直度误差和导靴与导轨间隙的综合误差大于等于5mm,则存在运行的电梯与层门地坎碰撞的危险,被认为不可容忍,一般应该被定为最高风险。而当这一间隙为4mm,则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磨损,误差会增加,在下一检测周期之内可能达到碰撞,同样会被认为高风险。但相应的等级比前者要低。当累计误差为1~2mm,导轨垂直度良好,在下一检测周期到来之内不会产生碰撞危险,则这一风险被认为是低等级的风险。因此,即使将动载间隙等因素考虑进去,只要不碰擦,就认为可接受,而不必考虑是否在不同测试条件下会不合格。
当门刀与层门地坎间隙为10mm,风险评价考虑的角度主要是门刀与门球脱离的风险,当导靴与导轨的累计间隙造成这种风险,将造成平层开门电梯打开轿门后打不开层门。会造成人员被挤入井道。造成剪切、挤压、坠落的重大伤亡事故。
这两种风险与导靴的前后间隙及磨损有关,而与导靴与导轨的左右间隙无关。
当门刀与地坎间隙在5~10mm中间如7mm,对检测来说完全没有问题,但从风险评价角度,还是要考虑导轨的垂直度和导靴与导轨的左右间隙累加值,当这一累加值大于门刀与门球左右间隙,将造成运行中的门刀与门球碰撞。轻者,将使运行中的电梯突然停止,重者,将拉脱层门,造成人员震伤等严重后果,将被评为高风险等级。这就与导靴的左右侧隙有关。即使导靴与导轨前后间隙很大,但左右侧隙足够小,则无风险。
该例子进一步说明,检验只要考虑检测的数据与有明确界定的标准、规程作比较,而风险评价则应考虑按不同方向发展可能产生的不同风险,并找出其中最危险的风险作为风险评定等级。
3 小结
风险评价与检验的特征及区别如下。
3.1 作用不同
检验主要作为特种设备一般的、常规的管理手段。主要解决对设备常规的状态判定。而风险评价主要适用于标准没有考虑到的情况较为复杂的设备状态的判定。
现在所以风险评价的方法大多运用在老旧电梯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设备的报废标准还没完善,设备的寿命估算不准确,不能仅仅依据标准对问题进行准确地描述及判定。而风险评价则可弥补这一缺陷。
3.2 考虑因素不同
一般地,检测考虑因素单一。风险评价则要通盘考虑各种影响因素,风险往往是系统的。比如第二个例子中不仅要考虑门刀与层门地坎的间隙,门球与轿厢地坎的间隙,还要考虑到导靴与导轨的间隙,并根据风险发展的不同方向,确定是测量前后间隙还是左右间隙,进一步,还要考虑到导轨的垂直度、偏扭状态、是否有喇叭型等因素。
3.3 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同
一般地,检验只考虑结论的正确性。风险评价则要对不同补救措施进行通盘考虑,在措施实施之前,风险的大小,实施之后,风险是否降低为可接受。
比如,由于大楼倾斜,引起井道偏斜,导致导轨垂直度超标,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只有重新将井道改造,这不仅成本高,而且在小井道电梯只有把大楼拆了重造才能解决。如果单独将导轨校正,可引起门刀与地坎碰撞。由于这个原因而将大楼全部推倒重建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当检验不合格时,只有通过风险评价来确定这一不合格项目是否可接受,或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并通过风险评价来评估这一措施采用后的风险是否可接受。
3.4 依据不同
检验判定的依据主要是标准、规程。风险评价评定风险的等级不仅依据检测标准,还有对以往事故的经验运用。通过对检测结论及综合因素的考虑,经过严格的逻辑推断得出风险等级的判定。这是运用标准、经验的综合能力测试结果。
3.5 过程不同
检验的过程分为:(1)检测;(2)与标准规程比较;(3)判定;(4)作出结论。风险评价过程分为:(1)危险源分析;(2)检测;(3)根据检测及经验分析各种造成不良后果的风险;(4)比较分析各种危险发展的趋势快慢、产生的概率,后果的严重性,从而确定风险等级;(5)寻找是否具有有效降低风险的措施,使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从上述分析看出,风险评价弥补了一般日常检验中的缺陷及无法解决的问题,是检验工作的补充。
风险评价与日常检验分别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及特性。不能相互完全替代。
对检验项目规定的不合格项目,能整改的,一般都应该整改。不能随便用风险评价结论替代。
只有对无法确定的,标准规定模糊的,个别情况无法整改的而又无法报废必须继续使用的情况,风险评价才是比较适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