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的水土流失问题已经成为被权威部门和专家公认的世界上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由于降雨量过大而形成的暴雨,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由于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各个生产建设项目在不断地投入生产和使用。但若在建设中不注意或没有做到很好的防护措施,就会造成巨大的水土流失。
【关键词】暴雨;水土流失;措施
水土流失作为我国头号环境问题,时刻威胁着国民经济与发展。水喝徒弟对人们的生活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严重的水土流失会加剧水、旱、洪、涝灾害,导致土壤养分大量流失的同时,也危机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人们从土地获得的食物也减少。最沉重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乃至社会经济的大萧条。因此,防治水土流失则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
1.水土流失成因
1.1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指地球表面的土壤及其母质受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力的作用,在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的各种破坏、分离(分散)、搬运(移动)和沉积的现象。水土流失使土壤肥力下降,理化性质变劣,土壤利用率降低,生态环境恶化。特别是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经营,使土壤的覆盖物遭受破坏,裸露的土壤受水力冲蚀,流失量大于母质层育化成土壤的量,土壤流失由表土流失、心土流失而至母质流失,终使岩石暴露。(《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
1.2水土流失类型
根据产生水土流失的“动力”,分布最广泛的水土流失可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和风力侵蚀三种类型。水力侵蚀分布最广泛,在山区、丘陵区和一切有坡度的地面,暴雨时都会产生水力侵蚀。它的特点是以地面的水为动力冲走土壤。例如:黄河流域;重力侵蚀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区的沟壑和陡坡上,在陡坡和沟的两岸沟壁,其中一部分下部被水流淘空,由于土壤及其成土母质自身的重力作用,不能继续保留在原来的位置,分散地或成片地塌落;风力侵蚀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的沙漠、沙地和丘陵盖沙地区,其次是东南沿海沙地,再次是河南、安徽、江苏几省的“黄泛区”(历史上由于黄河决口改道带出泥沙形成)。它的特点是由于风力扬起沙粒,离开原来的位置,随风飘浮到另外的地方降落。 例如: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另外还可以分为冻融侵蚀、冰川侵蚀、混合侵蚀、风力侵蚀、植物侵蚀和化学侵蚀[1]。
2.形成因素
2.1自然因素
主要有气候、地形、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四个方面。①地形:沟谷发育,陡坡;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②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超渗)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③地面物质组成。④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林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越强。
2.2人为因素
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①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③开矿。由于水土流失区一般是山地丘陵地区,而这些地区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很少,以致山区粮食不足,有些地区甚至温饱都未解决。于是人们向山要粮、要柴、要建筑材料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从而加剧了对山林的破坏,以致环境的负荷越来越重。
3.暴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各地年降雨量分布不均匀。一般地讲,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台湾省、海南省和东南沿海的广东、广西、福建、浙江南部年降雨量为2000mm左右,长江流域为1200mm左右,云贵高原为1000mm左右,黄河下游、陕甘南部、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为600mm左右[2]。总体来说,东南沿海出现频率较高,西北内陆出现频率较低。暴雨来势凶猛,强度大,雨滴动能大,地表土壤在雨滴打击下,土体分散,土粒跃移,出现溅蚀,除直接击打土壤,形成击溅侵蚀外,还形成地表径流,冲刷土体。同时,击溅泥浆堵塞表土孔隙,形成表土结皮,使降雨入渗减弱,进而促进径流冲刷。水土流失不仅与降雨强度有关,还与前期降雨量有密切关系,前期降水特别是暴雨造成的土壤含水率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也非常大。
4.防治措施
4.1植物措施
植物措施设计乔木、灌木种植于公路两侧用地范围边界上,即界碑以内,排水沟以外,树种选择栽种容易,成活率高,树冠大小适中,根系发达的速生树种,在美化环境的同时兼顾水土保持要求。比如,在进场道路两侧种植单排行道树,树种为油松,株距3m,考虑2%的损耗;对于苗木要求是3年生一级苗,生长健壮,无病虫危害;场外道路绿化长度是1600m,需坑535,油松需苗量为546株。水土保持植物措施设计基本原则:(1)遵循植物自然演替规律。(2)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相结合。(3)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如:工结束,拆除地面泥结石,进行整地,本施工场地占地为耕地,为防止水土流失,因此结束后进行土地整治,然后撒播草籽进行复绿。撒播面积为0.lhm[3]。物措施实施后,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新植林、草的管护和抚育,确保林草成活率。
4.2施工措施
科学安排施工的时序。科学合理的安排施工时序,尽量缩短施工周期,尽量避开雨季、讯期进行大范围的土石方挖填作业。土石方开挖应尽量避开雨季施工,并在雨季到来之前做好边坡防护及排水设施,并及时将弃渣运至弃渣场。控制土石方工程的施工周期,尽可能减少疏松土壤的裸露时间。施工结束后,对弃渣道路及临时占地进行土地平整。其次是建设排水沟。在进场道路靠山体一侧修建浆砌石排水沟,如长度约800m。排水沟采取矩形断面,尺寸为0.4×0.4m,砌石厚度0.30m,下设15cm的碎石垫层。
4.3合理运用资源
合理安排农林牧业生产,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注意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结合,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建立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监测机制。在总体布局和具体安排上,必须考虑近期的和长远的利益,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坚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发挥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
4.4防治原则
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广东省水土保持补偿费生疏和使用管理暂行规定》、《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等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坚持“三同时”原则。水土保持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按照项目区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提出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地设计和布设各项工程、植物措施,从根本上把人为新增水土流失降到最低程度;与主体工程相衔接的原则。根据对主体工程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措施评价,补充完善水土保持措施,把保持水土与工程建设及安全运行有机结合起来。
5.结语
水和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 由于开发建设项目数量多、类型多样、水土流失方式不一,致使水土流失防治形势日益严峻。因此,在面对自然灾害,我们要做好预防工作,将损失降到最低。而对于可抗力,我们要尽量避免,根据工程区所处位置、工程等级、防洪标准,以及开发建设项目所处水土流失防治区,确定本方案水土流失防治等级标准防治目标。 [科]
【参考文献】
[1]赵永军.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现状及发展思路[J].中国水土保持,2009(1):48-51.
[2]胡勇,张晟,郑坚,等1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状况及防治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747-1149.
[3]石德坤.黔山区公路建设水土流失防治对策[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8(5):33-34.
【关键词】暴雨;水土流失;措施
水土流失作为我国头号环境问题,时刻威胁着国民经济与发展。水喝徒弟对人们的生活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严重的水土流失会加剧水、旱、洪、涝灾害,导致土壤养分大量流失的同时,也危机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人们从土地获得的食物也减少。最沉重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乃至社会经济的大萧条。因此,防治水土流失则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
1.水土流失成因
1.1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指地球表面的土壤及其母质受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力的作用,在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的各种破坏、分离(分散)、搬运(移动)和沉积的现象。水土流失使土壤肥力下降,理化性质变劣,土壤利用率降低,生态环境恶化。特别是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经营,使土壤的覆盖物遭受破坏,裸露的土壤受水力冲蚀,流失量大于母质层育化成土壤的量,土壤流失由表土流失、心土流失而至母质流失,终使岩石暴露。(《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
1.2水土流失类型
根据产生水土流失的“动力”,分布最广泛的水土流失可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和风力侵蚀三种类型。水力侵蚀分布最广泛,在山区、丘陵区和一切有坡度的地面,暴雨时都会产生水力侵蚀。它的特点是以地面的水为动力冲走土壤。例如:黄河流域;重力侵蚀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区的沟壑和陡坡上,在陡坡和沟的两岸沟壁,其中一部分下部被水流淘空,由于土壤及其成土母质自身的重力作用,不能继续保留在原来的位置,分散地或成片地塌落;风力侵蚀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的沙漠、沙地和丘陵盖沙地区,其次是东南沿海沙地,再次是河南、安徽、江苏几省的“黄泛区”(历史上由于黄河决口改道带出泥沙形成)。它的特点是由于风力扬起沙粒,离开原来的位置,随风飘浮到另外的地方降落。 例如: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另外还可以分为冻融侵蚀、冰川侵蚀、混合侵蚀、风力侵蚀、植物侵蚀和化学侵蚀[1]。
2.形成因素
2.1自然因素
主要有气候、地形、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四个方面。①地形:沟谷发育,陡坡;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②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超渗)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③地面物质组成。④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林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越强。
2.2人为因素
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①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③开矿。由于水土流失区一般是山地丘陵地区,而这些地区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很少,以致山区粮食不足,有些地区甚至温饱都未解决。于是人们向山要粮、要柴、要建筑材料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从而加剧了对山林的破坏,以致环境的负荷越来越重。
3.暴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各地年降雨量分布不均匀。一般地讲,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台湾省、海南省和东南沿海的广东、广西、福建、浙江南部年降雨量为2000mm左右,长江流域为1200mm左右,云贵高原为1000mm左右,黄河下游、陕甘南部、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为600mm左右[2]。总体来说,东南沿海出现频率较高,西北内陆出现频率较低。暴雨来势凶猛,强度大,雨滴动能大,地表土壤在雨滴打击下,土体分散,土粒跃移,出现溅蚀,除直接击打土壤,形成击溅侵蚀外,还形成地表径流,冲刷土体。同时,击溅泥浆堵塞表土孔隙,形成表土结皮,使降雨入渗减弱,进而促进径流冲刷。水土流失不仅与降雨强度有关,还与前期降雨量有密切关系,前期降水特别是暴雨造成的土壤含水率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也非常大。
4.防治措施
4.1植物措施
植物措施设计乔木、灌木种植于公路两侧用地范围边界上,即界碑以内,排水沟以外,树种选择栽种容易,成活率高,树冠大小适中,根系发达的速生树种,在美化环境的同时兼顾水土保持要求。比如,在进场道路两侧种植单排行道树,树种为油松,株距3m,考虑2%的损耗;对于苗木要求是3年生一级苗,生长健壮,无病虫危害;场外道路绿化长度是1600m,需坑535,油松需苗量为546株。水土保持植物措施设计基本原则:(1)遵循植物自然演替规律。(2)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相结合。(3)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如:工结束,拆除地面泥结石,进行整地,本施工场地占地为耕地,为防止水土流失,因此结束后进行土地整治,然后撒播草籽进行复绿。撒播面积为0.lhm[3]。物措施实施后,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新植林、草的管护和抚育,确保林草成活率。
4.2施工措施
科学安排施工的时序。科学合理的安排施工时序,尽量缩短施工周期,尽量避开雨季、讯期进行大范围的土石方挖填作业。土石方开挖应尽量避开雨季施工,并在雨季到来之前做好边坡防护及排水设施,并及时将弃渣运至弃渣场。控制土石方工程的施工周期,尽可能减少疏松土壤的裸露时间。施工结束后,对弃渣道路及临时占地进行土地平整。其次是建设排水沟。在进场道路靠山体一侧修建浆砌石排水沟,如长度约800m。排水沟采取矩形断面,尺寸为0.4×0.4m,砌石厚度0.30m,下设15cm的碎石垫层。
4.3合理运用资源
合理安排农林牧业生产,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注意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结合,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建立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监测机制。在总体布局和具体安排上,必须考虑近期的和长远的利益,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坚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发挥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
4.4防治原则
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广东省水土保持补偿费生疏和使用管理暂行规定》、《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等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坚持“三同时”原则。水土保持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按照项目区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提出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地设计和布设各项工程、植物措施,从根本上把人为新增水土流失降到最低程度;与主体工程相衔接的原则。根据对主体工程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措施评价,补充完善水土保持措施,把保持水土与工程建设及安全运行有机结合起来。
5.结语
水和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 由于开发建设项目数量多、类型多样、水土流失方式不一,致使水土流失防治形势日益严峻。因此,在面对自然灾害,我们要做好预防工作,将损失降到最低。而对于可抗力,我们要尽量避免,根据工程区所处位置、工程等级、防洪标准,以及开发建设项目所处水土流失防治区,确定本方案水土流失防治等级标准防治目标。 [科]
【参考文献】
[1]赵永军.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现状及发展思路[J].中国水土保持,2009(1):48-51.
[2]胡勇,张晟,郑坚,等1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状况及防治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747-1149.
[3]石德坤.黔山区公路建设水土流失防治对策[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8(5):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