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弥散加权成像预测急性孤立性穿支脑梗死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来源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wi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早期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对急性孤立性穿支脑梗死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END)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发病24 h内完成头颅MRI检查的大脑中动脉穿支供血区急性孤立性脑梗死患者,病灶大小根据轴位DWI显示的病灶最大直径分为<15 mm、15~30 mm和>30 mm。END定义为在入院72 h内任一时刻复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较基线增加≥2分或NIHSS运动项评分增加≥1分。

结果

共纳入336例患者,其中END患者126例(37.5%)。END组与非END组性别(P=0.044)、病灶最大直径(P=0.001)、责任动脉狭窄(P=0.006)的构成比以及基线NIHSS评分(P=0.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P=0.033)和C反应蛋白(P=0.039)水平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灶最大直径15~30 mm[优势比(odds ratio, OR)2.360,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370~4.066;P=0.002]、女性(OR 1.660,95% CI 1.024~2.691;P=0.040)以及责任大动脉狭窄(OR 1.713,95% CI 1.036~2833;P=0.036)是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水平HDL-C(OR 0.355,95% CI 0.141~0.894;P=0.028)则是发生END的独立保护因素。

结论

早期DWI显示的最大病灶直径可能对预测基底节区急性孤立性脑梗死END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其他文献
目的 了解精神科陪护人员的压力状况,探讨影响压力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枣庄市立二院心理科陪护人员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对压力影响负荷因素分析.结果 陪护人员
期刊
微梗死被定义为由缺血导致的细胞或组织的缺失伴或不伴胶质细胞增生的微观区域.微梗死在老年人群中常见,且与年龄相关的认知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微梗死病理表现及影像学表现多
血管炎是指原发于血管壁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变化,根据累及范围不同可分为系统性血管炎和皮肤血管炎.血管炎的病因复杂,研究表明,病毒感染是血管炎的致病原因之一,其中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原发性冷球蛋白血症、乙型肝炎病毒与结节性多动脉炎的相关性已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EB病毒、HIV病毒也可以诱发血管炎.有研究证明,很多皮肤血管炎与病毒感染有相关性.认识病毒感染与某些血管炎的相关性,有利于对血管炎发病机制的研
自然杀伤T细胞能表现出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双重作用,在机体抵御病原体、肿瘤、异体抗原及自身抗原过程中自然杀伤细胞调节Th1/Th2平衡,协助机体免疫应答和维持免疫稳态.近
近年来,国际上对三叉神经痛的分类和临床诊断上逐渐形成三级分类的标准,本文将其进行归纳总结.病因学上,过敏反应学说及骨性压迫学说的提出解释了无血管压迫三叉神经痛患者可
目的 本指南旨在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现有推荐意见提供局部更新.如相关内容与上一版指南重叠,则以本指南的推荐意见为准.方法 此次局部更新对2013年以来发表的8项有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指暴力作用于头部造成的脑组织器质性损伤,是急诊工作中最常见的创伤之一.当发生颅脑创伤时,脑组织短时间内即出现出血、缺血,血
CD4+CD25调节性T细胞是T细胞中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主要细胞群,在调节免疫应答和维持外周免疫耐受中起重要作用.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减少或功能缺失可能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斑秃是一种T细胞介导的累及毛囊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斑秃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均发现,斑秃时存在CD4+CD25+调节性T细胞异常,提示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可能参与了斑秃的自身免疫发病机制。
恶性黑素瘤由于其侵袭性强,预后较差,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仍是尚未攻克的难题之一.研究发现,抗CTLA-4单克隆抗体能显著提高黑素瘤患者平均生存期和客观有效率,是一种新型的依靠免疫作用的靶向治疗药物.这一研究指明干涉抑制性免疫调节点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晚期黑素瘤治疗研究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和治疗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