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课程多元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来源 :国际护理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272206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多元化教学在中医护理学课程的实践过程的效果.方法 通过问卷对113名护士进行调查,对其自身能力的提高表示此教学法的成效.结果 认为本课教学效果"优"占88.78%,"良"占6.54%,"差"占4.68%.结论 多元化教学在中医护理学课程的应用能提高护生的学习效果,是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他文献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是公认的预防有症状或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卒中的标准治疗方法。近年来,包括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成形术在内的颈动脉血管内治疗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无论是单中心研究还是世界范围的多中心研究均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尤其是在CEA高危患者中,栓子保护装置下的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效果更佳。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血管内治疗可能成为CEA之后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又一重要方法。
对2004年-2007年4年间两家综合性医院医疗护理缺陷143例,其中护理缺陷31例,占27.68%,按医疗护理缺陷的原因、发生风险的责任人、风险科室分布及风险人群分布等进行分类整理,为今后防范医疗安全中的护理风险提供信息,提出护理风险的防范对策。
椎基底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致死和致残率较高。文章综述了近年来药物治疗(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和降脂等)在椎基底动脉闭塞性疾病急性期治疗和二级预防方面的进展。
颅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有效手段,但对其适应证、技术要点、并发症和预后等问题尚在研究探索中。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脑血管狭窄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器材的改良,这种治疗方法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治疗病例不断增加。尽管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应用的对比剂也在不断改进,但对比剂相关并发症的报道仍在增多。文章简要回顾了神经介入治疗中对比剂相关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
目的探索中国农村高龄老年人的社会心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了解老年人所思所想,所需所求。方法在湖北省钟祥市的4个具有自然经济特色的乡镇,随机抽取136名高龄老年人,逐一登门
目的 开展专项教育对护士职业防护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护士专项教育后试卷重测及职业的防护技能考核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实施专项教育前、后,护士整体知晓率有显著不同,中专与大专以上护士专项教育前有区别,专项教育前后无差异,技能考核正确率85.84%.结论 对护士开展专项教育是十分必要,培养护士双向防护能力并自觉地将其整合到护理流程中,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的环节控制,但防护意识的提高和良好习惯的
对于颅外-颅内动脉旁路术(EIAB)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目前尚未达成共识。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病理生理学机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脑血流动力学状态改变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文章从脑血流动力学角度阐述了EIAB的临床意义,着重介绍了其术前评价、手术方式和疗效判定方法。
通过对目前临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加以分析,有的放矢地进行临床教学,真正发挥临床教学在护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带教中多注重激发护生的思维能力等方面着手,在培养一名优秀合格的护士过程中教师占有主导地位,临床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向社会输送护理人才的质量。
中枢神经系统的Slit蛋白可与其跨膜受体Roundabout(Robo)蛋白结合,二者相互作用激活细胞内与Robo胞内结构域耦联的Slit-Robo GTP酶激活蛋白(Slit/Robo GTPase activating protein,srGAP)分子,进而触发一系列细胞信号转导产生多方面效应。此信号通路不仅参与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而且与神经元再生、胶质瘤发生和精神发育迟缓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