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必将从规模扩张走向内涵发展,而教师是丰富教育内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鉴于此,贵州省教育厅组织开展了中小学教师培训针对性、实效性调研。在调研中,教师们都真诚地表达了参与培训的强烈愿望,无论是新教师、老教师、骨干教师、名师,都很重视自身的专业发展和业务能力的提升。结合在黔西南州的调研情况,我们认为,中小学教师培训应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
一、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培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培训体系不完善,缺乏系统性。当前,各级教师培训缺乏统筹规划。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培训缺乏中长期规划和实施计划,存在一定的突击性和盲目性,有的还存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重复培训的现象。在访谈中有的教师说:“XX培训我已经参加过几次了”,“xx老师的x节课,我已经听过不只一次了”……由于各级教师培训体系不完善,缺乏对教师现状和需求的研究,使得培训目标与教师成长路径偏离。目前,许多培训只是受任务驱动而应急实施,没有真正从教师发展的系统性、持续性角度去思考和策划,使培训工作难以系统、深入地开展。
二是课程设置不合理,针对性不强。在调研中,有50%以上的教师认为,集中培训课程设置不合理,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现象。访谈中,教师普遍反映,很多培训内容中听不中用。有的教师说:“国培课程设置与我们农村学校的实际教学有些脱节,有的内容听的时候很心动,但回到学校却无法行动。”问卷显示,80%以上的教师认为,当前最需要的培训内容是教育教学方法和技能,而我们目前的许多培训内容,与教师的实际需求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显然,这种培训供需是失调的,也是低效的。
三是培训模式和方法单一,效益不明显。当前集中培训大多采取的是“传输”式培训,主办单位通常利用双休日或寒暑假,组织上百甚至几百人一起搞集中培训,授课以讲座或报告居多。有时一种培训形式会持续10天左右。这种长期而单一的培训模式,很容易使参训教师身心疲惫,难免产生抵触情绪。
四是施训师资结构不合理,培训质量不高。当前,培训机构在组建施训队伍时,通常以聘请知名专家、高校教授作为衡量师资的标准,追求名^效应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缺乏对参训教师的实际和需求的考虑。调研显示,80%以上的教师最喜欢的施训教师类型是教学一线教师。但在访谈中,参与培训的教师反映,目前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经验的高水平施训教师很少,尤其是县、乡、校级培训,施训者力量更显薄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培训质量。
五是培训的后续支持不够,缺乏对教师的跟踪指导。目前,参训教师学用结合落实得不够理想。绝大多数教师都认为,自己不能很好地将培训所获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不能将其衍生为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在访谈中,有的教师说:“每次学习都感觉学的东西很好,但回到学校后又不知该如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无法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时间长了,学的东西也全忘了。”这种情况与缺乏培训后续跟踪指导和技术支持紧密相关。
二、中小学教师培训改进措施
鉴于以上问题,本人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是加强教师培训统筹管理,完善培训体系。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教师培训工作的统筹管理,切实做好当地教师培训工作的总体规划、分层设计、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与整体推进。同时,要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各级教师培训可以构建“一个中心、多个培训点”的辐射体系,培训中心要协助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制订教师培训规划和实施计划,并督促指导所辖培训点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做到统一进行资源调配,协调学科、教研和相关培训间的关系,切实增强教师培训的全局性和有效性。
二是突出学员的主体地位,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据调研了解,当前教师参加培训大多出于外在要求,主要是上级命令和单位组织的,而教师主动选择培训学习的机会不多。当然,这与培训本身的吸引力紧密相关。反过来,要提高培训吸引力,就必须立足教师实际,既要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需求,又要满足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群体的共性需求和岗位需求,并努力使培训转变为教师的内在需求。这就要求各级培训机构必须切实做好训前调研,深入基层了解培训对象的现状和各种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方案,使培训能真正起到服务教师、服务教育的作用。
三是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实效性。长期以来,教师素质提升一直依赖于培训机构的集中灌输式培训,许多培训只注重发挥培训者的“输血”功能,而忽视培训对象的“造血”功能。因此,培训模式应多元化,以满足不同教师的需求。应按照培训对象的层次,将专家引领、观摩研讨、参与互动等多种培训模式有机组合,实现教师培训在不同阶段的最优化。同时,为调动广大教师参训的积极性,给教师更多培训选择权,可采用学分制管理,根据教师培训的形式、层次和结果的多样性来设置相应的学分,使不同形式、层次、类型的学习结果,都能以一定的学分来认可。
四是加强施训队伍建设,提高培训质量。施训者的素质和能力是培训质量的重要保证。各级应加强施训队伍建设,建立教师培训师资人才库,遴选优质师资组建各级教师培训团队,优化施训团队结构,其成员应由教育行政部门干部、高校教授、教科研人员、培训机构专家和一线优秀校长或教师等组成。同时,要加强对施训者的培养、培训和管理,建立健全施训者培训制度、使用制度和考核制度。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施训队伍,切实提高教师培训质量和效益。
五是建立并完善培训质量检测和评估体系。各级师训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教师培训工作的管理,加大对教师培训机构的监管力度,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实行教师培训机构资格认定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适时对培训机构进行培训质量检测和评估,促进其改善培训条件,优化培训师资,强化培训管理等。
六是加强培训后续支持和服务,提高培训效益。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应加强对参训教师的后续跟踪指导,建立培训后续支持服务体系,组织受训者通过网络或实地考察等形式,获得实践指导和技术支持,以帮助其将理论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总之,教师培训应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要把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作为培训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作为施训者,我们必须审时度势,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有效的途径和办法,全力以赴提高教师培训质量,推动教师教育向纵深发展。
(编辑 刘泽刚)
一、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培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培训体系不完善,缺乏系统性。当前,各级教师培训缺乏统筹规划。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培训缺乏中长期规划和实施计划,存在一定的突击性和盲目性,有的还存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重复培训的现象。在访谈中有的教师说:“XX培训我已经参加过几次了”,“xx老师的x节课,我已经听过不只一次了”……由于各级教师培训体系不完善,缺乏对教师现状和需求的研究,使得培训目标与教师成长路径偏离。目前,许多培训只是受任务驱动而应急实施,没有真正从教师发展的系统性、持续性角度去思考和策划,使培训工作难以系统、深入地开展。
二是课程设置不合理,针对性不强。在调研中,有50%以上的教师认为,集中培训课程设置不合理,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现象。访谈中,教师普遍反映,很多培训内容中听不中用。有的教师说:“国培课程设置与我们农村学校的实际教学有些脱节,有的内容听的时候很心动,但回到学校却无法行动。”问卷显示,80%以上的教师认为,当前最需要的培训内容是教育教学方法和技能,而我们目前的许多培训内容,与教师的实际需求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显然,这种培训供需是失调的,也是低效的。
三是培训模式和方法单一,效益不明显。当前集中培训大多采取的是“传输”式培训,主办单位通常利用双休日或寒暑假,组织上百甚至几百人一起搞集中培训,授课以讲座或报告居多。有时一种培训形式会持续10天左右。这种长期而单一的培训模式,很容易使参训教师身心疲惫,难免产生抵触情绪。
四是施训师资结构不合理,培训质量不高。当前,培训机构在组建施训队伍时,通常以聘请知名专家、高校教授作为衡量师资的标准,追求名^效应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缺乏对参训教师的实际和需求的考虑。调研显示,80%以上的教师最喜欢的施训教师类型是教学一线教师。但在访谈中,参与培训的教师反映,目前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经验的高水平施训教师很少,尤其是县、乡、校级培训,施训者力量更显薄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培训质量。
五是培训的后续支持不够,缺乏对教师的跟踪指导。目前,参训教师学用结合落实得不够理想。绝大多数教师都认为,自己不能很好地将培训所获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不能将其衍生为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在访谈中,有的教师说:“每次学习都感觉学的东西很好,但回到学校后又不知该如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无法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时间长了,学的东西也全忘了。”这种情况与缺乏培训后续跟踪指导和技术支持紧密相关。
二、中小学教师培训改进措施
鉴于以上问题,本人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是加强教师培训统筹管理,完善培训体系。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教师培训工作的统筹管理,切实做好当地教师培训工作的总体规划、分层设计、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与整体推进。同时,要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各级教师培训可以构建“一个中心、多个培训点”的辐射体系,培训中心要协助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制订教师培训规划和实施计划,并督促指导所辖培训点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做到统一进行资源调配,协调学科、教研和相关培训间的关系,切实增强教师培训的全局性和有效性。
二是突出学员的主体地位,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据调研了解,当前教师参加培训大多出于外在要求,主要是上级命令和单位组织的,而教师主动选择培训学习的机会不多。当然,这与培训本身的吸引力紧密相关。反过来,要提高培训吸引力,就必须立足教师实际,既要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需求,又要满足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群体的共性需求和岗位需求,并努力使培训转变为教师的内在需求。这就要求各级培训机构必须切实做好训前调研,深入基层了解培训对象的现状和各种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方案,使培训能真正起到服务教师、服务教育的作用。
三是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实效性。长期以来,教师素质提升一直依赖于培训机构的集中灌输式培训,许多培训只注重发挥培训者的“输血”功能,而忽视培训对象的“造血”功能。因此,培训模式应多元化,以满足不同教师的需求。应按照培训对象的层次,将专家引领、观摩研讨、参与互动等多种培训模式有机组合,实现教师培训在不同阶段的最优化。同时,为调动广大教师参训的积极性,给教师更多培训选择权,可采用学分制管理,根据教师培训的形式、层次和结果的多样性来设置相应的学分,使不同形式、层次、类型的学习结果,都能以一定的学分来认可。
四是加强施训队伍建设,提高培训质量。施训者的素质和能力是培训质量的重要保证。各级应加强施训队伍建设,建立教师培训师资人才库,遴选优质师资组建各级教师培训团队,优化施训团队结构,其成员应由教育行政部门干部、高校教授、教科研人员、培训机构专家和一线优秀校长或教师等组成。同时,要加强对施训者的培养、培训和管理,建立健全施训者培训制度、使用制度和考核制度。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施训队伍,切实提高教师培训质量和效益。
五是建立并完善培训质量检测和评估体系。各级师训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教师培训工作的管理,加大对教师培训机构的监管力度,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实行教师培训机构资格认定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适时对培训机构进行培训质量检测和评估,促进其改善培训条件,优化培训师资,强化培训管理等。
六是加强培训后续支持和服务,提高培训效益。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应加强对参训教师的后续跟踪指导,建立培训后续支持服务体系,组织受训者通过网络或实地考察等形式,获得实践指导和技术支持,以帮助其将理论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总之,教师培训应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要把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作为培训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作为施训者,我们必须审时度势,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有效的途径和办法,全力以赴提高教师培训质量,推动教师教育向纵深发展。
(编辑 刘泽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