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英明:从戏曲名伶到文学博士

来源 :国际人才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d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戏曲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内在的、古典的韵味与精神。戏曲是写意的、空灵的、唯美的,是从现实中生发出来浓墨重彩、肆意绽放的意象之花。
  在当下戏曲艺术呈现出萎缩的态势下,依然有一些人,活跃在这个舞台上,为这门古老艺术的传承与弘扬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袁英明就是其中的一位。她是活跃在戏曲舞台上的名伶,也曾先后就读于日本明治大学、早稻田大学。如今她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的得意弟子,也是中国传媒大学周华斌教授的博士生。
  从孩提时代仅仅是对歌舞的单纯喜爱开始,袁英明未曾想过这门艺术最后竟然融入她的生命、她的灵魂。在戏曲舞台上,她仪态万方、雍容华贵;在学术论坛,她谦和儒雅、侃侃而谈;她是梨园名伶,也是青年学者;无论在哪个舞台,她都能绽放自己的灼灼光华;无论案头、场上,她都游刃有余,理论建构与艺术实践在她身上如此和谐地交融在一起。
  2008年1月2日下午,被誉为“大型交响京剧”的《大唐贵妃》在国家大剧院拉开了帷幕,舞台上的袁英明光彩照人,手执拂尘,一派气定神闲,其唱念表演深得梅派真传,一段《太真外传》唱得感情真挚,颇有余音绕梁之感。
  美是如此切近,如此具体,空灵尽现,气韵生动,整个剧场凝固在这种流动的美感之中。
  


  梨园路上第一步
  
  袁英明始终有种不谙世事的单纯,她的眼神既清亮、纯真又透着执著、坚定。如果说最初只是出于喜爱,出于童年时对于舞台的渴望,那么到后来随着生命的成长,随着她自己艺术领悟的不断加深,袁英明开始有了更多的想法和追求。她不想仅仅是在演绎别人的人生,她对戏剧艺术痴迷之余,还多了一份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自觉担当意识。
  袁英明出生于江苏常州一个普通家庭,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有三个哥哥,父母把她视做掌上明珠。还在读小学的时候,袁英明就展现出对文艺的喜爱,她喜欢唱歌、跳舞,每次大小演出必定有她,还当过小主持人。四年级的时候,当地戏校来学校招生,袁英明经校方推荐毫不犹豫就报了名。父母得知这个消息后,坚决不同意,在他们的观念里,学戏又苦又累,还算不上什么好行当,况且当时袁英明学习成绩总是第一,三年级时已是全校学生大队长,将来上大学才是正道。
  但袁英明的固执让父母难以想象,反复劝说都没有效果,父母只好勉强同意让袁英明去了戏校。
  进了戏校,新鲜的感觉很快被残酷的训练打磨得无影无踪。每天五点就必须起床练早功:跑步、吊嗓子、跑圆场、练基本功;然后练身段,上剧目课、文化课等等,翻前桥一做至少30个。从早到晚的艰苦训练、浑身的疼痛让袁英明暗地里掉过不少眼泪,也有过后悔的时候,但一想到这是自己的选择,她还是坚持了下来。
  13岁那年,袁英明在戏校练功下腰的时候,老师帮她压腰,只听咔嚓一声,袁英明疼得倒在了地上,腰骨折了。父母再次提出让袁英明从戏校退学,她仍然坚持:“一想到是自己选的路,后退的话,别人怎么看,那时候很单纯,怕被人笑话,也怕别人说你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什么的,所以就咬牙坚持。”
  身体复员后,袁英明坚持要回戏校,父母忍不住去找戏校的校长,要求给袁英明办退学,校长同意了。然而,让父母意想不到的是,袁英明知道后,也去找校长,坚决要求继续在戏校求学。她的固执再一次让父母做出了让步。
  就这样,袁英明继续在梨园路上走了下去,这只是她对京剧艺术领悟的自发阶段。
  
  从“小红娘”到戏曲名伶
  
  刻苦的训练有了回报,袁英明渐渐成为班里的尖子生。老师也看中了这个好苗子,袁英明开始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担纲主演。
  15岁的时候,全班到南京人民剧场公演,她主演《红娘》,这是一大出花旦戏,角色与她内向的性格完全不符,但凭借着出色的演唱、俊俏的扮相,袁英明一炮而红。演出结束的时候,观众纷纷喊着“小红娘”、“小红娘”,站在舞台上,还带着一脸稚气的袁英明笑了,她知道自己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1982年12月,人民大会堂,全国共青团第11届代表大会隆重召开,还是学生的袁英明作为江苏省代表以及全国教育界、艺术界代表出席了大会。她是全国代表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这一年,袁英明主演的《红楼夜审》获江苏省一等奖,也是当时年龄最小的获奖演员。她又相继主演了《玉堂春》、《白蛇传》等剧目。由于舞台成绩出色,1984年被中国戏剧家协会破格吸收为最年轻的会员。
  袁英明还作为戏校的尖子生被选送到中国戏曲最高学府——中国戏曲学院进修。进修结束后,她以优异成绩考入了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在读期间,因为专业、文化课各科成绩突出,袁英明每年都是当届唯一的奖学金获得者,并作为尖子被学院重点培养。因为成绩优秀,毕业时已留北京的袁英明被上海京剧院作为人才引进而“挖走”,当时北京一些老观众联名写信到中国戏曲学院“告状”,想挽留袁英明。
  袁英明不负众望,在刚进团的第一项任务——文化部举办的全国中青年新剧目汇演中,她主演的《六月雪》就获得了最高奖项:“优秀青年演员奖”和“优秀剧目奖”,之后她获奖不断。纪念四大徽班进京200周年之际,1991年12月袁英明主演的《白蛇传》入选进京展演,并在中南海演出,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东渡扶桑10余载
  
  长期的演出生涯,不断奔走于各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袁英明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休息,她被检查出患有心肌炎和心脏早搏,不能劳累。病休期间,回顾自己的梨园人生,袁英明第一次萌发了暂停的念头。
  1991年,袁英明随团到日本演出,并产生了自费留学的想法。她觉得自己从小学戏,没有认认真真读过书,因此很想出国学点东西。次年,袁英明开始了艰苦的留学之路,一切从零开始,从语言学校读起。在大学学了4年经济后,又进入明治大学学艺术经营学,随后又考入早稻田大学,研究方向为中日传统戏剧交流,取得了早稻田大学硕士学位。
  留日期间,日本《每日新闻》报社文化教育中心希望开一门有特色的专业课,有人就推荐袁英明去讲中国京剧课。第一次上课,面对台下的听众,从不怯场的袁英明却有些发蒙,不知该怎样用日语表达京剧的表演手法。毕竟要用日语来讲解充满专用术语的京剧行当,不是件容易的事。连比画,带讲解,她还是说不清,道不明。情急之下,袁英明拉开嗓门就唱了起来,这下,听众都呆了,课堂气氛也立刻活跃了起来。
  后来,日本樱美林大学文学系新增综合文化科,校方得知袁英明的专长,拿着她的资料,特向日本文部省(即教育部)申请开设“东方戏剧”专业,将京剧放在第一课目(狂言、歌舞伎为二、三课目),审批后,正式邀请袁英明当老师,这是日本第一所设立京剧教程并可拿8个学分的大学,并受到了社会的关注,《PHOTO》杂志的封面和头条报道都作了详细介绍。她还多次在日本著名的宝塚歌剧院担任艺术指导,并在著名的庆应大学文学系、经济系任特聘教员。2003年7月18日,该大学的艺术中心举办了“京剧的演唱与形体表现”大型演讲会,由袁英明主讲。原定240人的会场挤进了400多人,通道上都坐满了热心好奇的观众,使主办方临时增印资料应接不暇,该中心的负责人说“这次是艺术中心创办以来最大的盛况”。庆应大学的学术性校刊《三田评论》为此特邀袁英明就中日传统戏剧的异同展开了专家对话。
  去日本之前,袁英明并未曾多想过京剧的意义,她只是不断地演出,出国之后,在异国他乡,更觉得京剧早已融入自己灵魂血脉,而且她认为之所以在异国能受到尊重,是因为自己有京剧表演的特长, 较之当初,更多了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推广的担当,自然而然地多了一份责任心,她对京剧艺术的领悟开始走向艺术自觉阶段。
  为了让更多的日本观众充分理解京剧艺术,也为了对自己的戏剧人生作一个阶段性总结,袁英明和同样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曾是中国京剧院的著名花脸、留日京剧演员殷秋瑞联袂在东京的Yakult Hall举办了“在日京剧名优专场演出”,在大家的支持下,一个月前票已全部售罄,当天尚有不少人等票。袁英明主演《坐宫》、《杀惜》、《贵妃醉酒》等著名折子戏,袁英明扮的铁镜公主,一出场,那仪态万方的气度,清亮婉转的嗓音,立刻引来观众的满堂彩。五出“大文戏”、近4个小时的演出,日本观众看得津津有味,掌声不断。
  艺术是超越国界的,袁英明作为中国国粹艺术的传播使者,越来越多的日本学生从她这里理解了中国京剧、中国文化的精髓,成为忠实的票友。
  从日本回国后,袁英明考入中国传媒大学攻读戏剧戏曲学博士学位,师从于周华斌教授,并被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收入门下,在梅先生18位弟子中,袁英明是学历最高的一位。她不再仅仅是一位演员,也日渐成为一名学者,在国内外发表多篇论文。
  
  心素如简,人淡如菊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先生曾经这样说过,中国戏曲作为最能代表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面临着后继人才匮乏,一些优秀的传统剧目濒临失传等种种困境。这和拆北京老城的道理是一样的,拆掉它很容易,可再想建立起来,却永无可能。丢掉了传统和建立在传统之上的民族的文化艺术,就是失掉了一个民族的灵魂。戏曲艺术的传承正是需要很多像袁英明这样的人,不仅有丰富的艺术实践,而且可以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才能对戏曲艺术以文化领悟的方式契入。
  从梨园名伶到戏剧戏曲学博士生,袁英明最初选择的梨园人生成就了她的丰富经历。当初的选择与坚持,曾经的苦与累,如今看来,都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如今,恪守着宁静的内心世界,袁英明走在自己一直坚持的戏曲艺术道路上,从最初只是一个演员,在梨园舞台演绎别人的故事,到后来却多了文化传承的自觉担当,袁英明在艺术与现实的交织中寻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并且坚定地走了下去。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无论哪一出,关键是要演得精彩。
  心素如简,人淡如菊,这就是对袁英明最好的写照。历经数十载风雨,在时光的打磨下,袁英明不仅对京剧艺术有了更深刻、细腻的理解,对自己的人生也有了更多的体味,从容淡定、宠辱不惊之余,整个人更多了一种静美的味道,在岁月的光影氤氲中,静静地散发着知性与智慧的魅力。
其他文献
以1,6-己二胺为模板剂合成了ZSM-35分子筛,通过对比ZSM-35、ZSM-5和丝光沸石的合成条件,采用化学组成分析、热重分析及^13CNMR等技术研究了1,6-己二胺的模板效应。结果表明,二者均对ZSM-35有较好的模板作用,而1,6-己二胺对ZMS-5的
被誉为纳米材料“鼻祖”,国际著名材料科学家格莱特(H.Gteiter)教授是德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格莱特教授曾长期从事材料中晶界与界面研究,
根据前线轨道理论分析3种具有推拉电子取代基的二茂铁衍生物循环伏安曲线,电子上光谱衣光谱电子化学行为,为给出了分子轨道能级图。实验结果表明,PⅡ有两对可逆氧化还原峰,E^ox1,E^ox2分别为0.33,0.59V,第
制备了两个系列12种尚未见文献报道的过渡金属Dawson结构的钨钒磷四元杂多配合物。经元素分析和热重分析确定配合物通式为K9,10[P2M(H2O)W15V2O61].xH2O和K10,,11[P2M(H2O)W14V3O61].xH2O)(M=Fe^3^+,Co^3^+,Ni^2^+,Mn^2^+,Cu^2^+,Zn^2^+_),采用IR,UV,NMR,ESR和XRD等方法进行了结构表征。
设立于1993年的”展望计划”项目,由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并组织实施,早期主要是为海外学子回国创业提供服务。一直到2000年,留学英国剑桥大学的经
探讨了柠檬花茶的窨制加工技术,得出了不同窨花次数、不同窨花量、不同窨花时间对比窨制加工试验结果,为柠檬花茶的加工提供了参考依据。
虽然反季节种植存在一定风险,但在特殊情况下还是需要在不适宜的季节实施植物种植。为保证移植苗木新环境适应速度,树木生长代谢可以得到快速恢复,对园林绿化施工中的反季节
非常规铜离子敏感碳糊电极的研究胡效亚,冷宗周(扬州大学师范学院化学化工系,扬州,225002)关键词电位法,碳糊电极,铜离子,铜离子选择性铜离子选择电极的研究已有大量报道[1~3],并被广泛用于各种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