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听有的同学抱怨数学枯燥无味,根本原因是传统守旧、死板的教学方法。因此,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从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解脱出来。下面我以个人的教学体会,浅谈如何来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 让学生深刻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许多学生认为,学习数学,只要学会算数就可,会使用计算器即可。而学习的初中数学的许多知识都离自己太远,因此提不起学习兴趣。因而给他们讲授数学基础知识时,应联系实际。例如,我在讲“利率”这一节时说,街道上有许多商店,每个月店主都要向国家缴纳一定的税款支援国家建设,而且当时我所教的班上正好有一位学生家里也开了一家饮食店。因而就出了这样一道题,假定这个同学家的饮食店每月的营业额是8 000元,按营业额的5%纳税,请同学们帮他计算一下,这个同学家每月应纳税多少元?通过上面的事例,学生就会感觉到数学与现实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二、 让学生积极参与做数学教具
在数学教学中,如果遇到立体思维比较强的内容或可以制作教具参与的教学内容时,尽可能地要求学生与教师在课前制作教具。因为在教学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具,比教师在讲台上磨破嘴皮空洞地说教,有用得多。我在教学圆柱体时,让每个学生做一个圆柱体模型。当我在课堂上讲对圆柱体的认识时,要求每个学生把自己做的圆柱体模型放在桌面上,同时要求他们认真观察。接着,我提问:“圆柱体表面有几个面?”学生答:“三个面。”接着问“哪三个面?”答:“上、下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再让学生将他们自己做的模具展开后又提问:“把这个圆柱的侧面沿一条母线展开后是一个怎样的图形?”“长方形。”全班的学生齐声回答。同时,要求学生对着圆柱体指出圆柱与它的侧面展开图形(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学生很快发现:长方形的一边长是圆柱的高,另一边长是底面圆的周长。这就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
三、 步步设问,层层推进,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为了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并体会知识的精髓,教师要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在讲解过程中,尽量避免直接提示给学生,否则讲课就成了老师“绝活”表演,学生成了旁观者。教师要有把自己当做学生的倾向,从学生的角度来问“你怎么知道这是对的?”“还有没有别的思路或可能性?”以引发学生的不同观点,产生争议性的问题,有时还可以对学生的解法唱反调。
四、 以“疑”为动力,推动学生思维发展
“疑”是思考的动力,是发现的源头,是创新学习的进程。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以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问,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要学生变“学答”为“学问”。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数学概念、命题、公式多提问几个为什么。同时,解题过程中每个步骤,都要求学生回答: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从而层层推进,直至解题完毕。
(宁都县第二中学)
一、 让学生深刻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许多学生认为,学习数学,只要学会算数就可,会使用计算器即可。而学习的初中数学的许多知识都离自己太远,因此提不起学习兴趣。因而给他们讲授数学基础知识时,应联系实际。例如,我在讲“利率”这一节时说,街道上有许多商店,每个月店主都要向国家缴纳一定的税款支援国家建设,而且当时我所教的班上正好有一位学生家里也开了一家饮食店。因而就出了这样一道题,假定这个同学家的饮食店每月的营业额是8 000元,按营业额的5%纳税,请同学们帮他计算一下,这个同学家每月应纳税多少元?通过上面的事例,学生就会感觉到数学与现实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二、 让学生积极参与做数学教具
在数学教学中,如果遇到立体思维比较强的内容或可以制作教具参与的教学内容时,尽可能地要求学生与教师在课前制作教具。因为在教学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具,比教师在讲台上磨破嘴皮空洞地说教,有用得多。我在教学圆柱体时,让每个学生做一个圆柱体模型。当我在课堂上讲对圆柱体的认识时,要求每个学生把自己做的圆柱体模型放在桌面上,同时要求他们认真观察。接着,我提问:“圆柱体表面有几个面?”学生答:“三个面。”接着问“哪三个面?”答:“上、下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再让学生将他们自己做的模具展开后又提问:“把这个圆柱的侧面沿一条母线展开后是一个怎样的图形?”“长方形。”全班的学生齐声回答。同时,要求学生对着圆柱体指出圆柱与它的侧面展开图形(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学生很快发现:长方形的一边长是圆柱的高,另一边长是底面圆的周长。这就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
三、 步步设问,层层推进,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为了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并体会知识的精髓,教师要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在讲解过程中,尽量避免直接提示给学生,否则讲课就成了老师“绝活”表演,学生成了旁观者。教师要有把自己当做学生的倾向,从学生的角度来问“你怎么知道这是对的?”“还有没有别的思路或可能性?”以引发学生的不同观点,产生争议性的问题,有时还可以对学生的解法唱反调。
四、 以“疑”为动力,推动学生思维发展
“疑”是思考的动力,是发现的源头,是创新学习的进程。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以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问,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要学生变“学答”为“学问”。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数学概念、命题、公式多提问几个为什么。同时,解题过程中每个步骤,都要求学生回答: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从而层层推进,直至解题完毕。
(宁都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