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第一个要素就是“提出问题能力”。可是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往往忽视泽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习惯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自己事先设想的范围内,这就是无意之中抑制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教师要提高认识,转变教学策略,实施行之有效的途径,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提问”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使注意力高度集中,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然而,学生的问题意识却很淡薄。很少主动提出问题,更谈不上问题意识。他们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往往停留在上课听讲,下课完成作业这个层面。这样做的结果是,只要是认真的学生也许就会有个好成绩,若遇到考试成绩不好,学习便有可能性失去动力。有的学生即使喜欢提出问题,也仅能提“老师,这道题怎么做”之类的问题,显然远不能满足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新《课标》要求学生不仅能看懂书,而且要有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应通过向学生介绍化学史等内容,反复强调问题意识在思维活动和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特别指明,化学正是在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中进步的。
二、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
学生往往因心理胆怯或自卑而不敢向老师或同学提出问题;另外,学生从不怀疑书本知识或老师、专家传授的知识,同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既伤脑筋,又要冒风险,学生便不想提出问题。还有课内没有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课外缺少提问的环境和氛围也使学生不想提出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具有正确对待学生提出或解答问题的态度,在时间和空间上为学生创设良好、和谐的提出和探讨问题的氛围。我在课堂教学中规定:凡是主动举手提出问题者当众表扬记分,发现老师错误(可故意出错,制造迷惑陷阱以锻炼批判思维)或有独立见解者记10分,回答问题者记5分,即使观点错误也记3分。在这种宽松自主的氛围中,学生解除了后顾之忧,由被动到主动,才会逐渐敢于提问。另外,在教学要善于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积极听、看、感受学生的课堂言行,积极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出乎意料的“问题”,要及时给予肯定的答复。若教师对学生的提问总是敷衍了事,诸如“等学过本节你就理解了”、“咱们下节课再研究”……浮光掠影,草率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就易养成不愿提问的习惯,有时让他们提问也难以见到“有价值”的问题。
三、要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
(1)逆向思考,提出问题
这种方法的具体做法是对某些化学事实从反向进行思考,改变某一或某些化学事实的叙述方式,变正向叙述为逆向叙述,从逆向提出问题。例如,在化学变化中常伴随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深沉、产生气体等现象的发生。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从逆向的角度提出“伴随有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深沉、产生气体等现象的发生的反应是否一定为化学变化呢?”问题。
(2)觉察异常,发现问题
该方法通过观察某一事物或某二过程中的“异常点”,从而有针对地提出问题。由于“异常点”中往往陷含了许多问题,于是,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抓住异常之处发现问题。例如,在日常生活中,用容器盛装固体物质时,容器口总是向上的,而加热铜绿实验中,盛放铜绿粉末的试管口却是要略向下倾斜,这是为什么?
(3)善于对比,发现问题
化学事实往往存在相同或相异的地方,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对不同的事物或化学事实进行对比,通过比较事物问的不同提出有关问题。例如,水和双氧水都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那么,“它们是否是同一种物质?其性质是否一样呢?”又如,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一氧化碳要“早出晚归”,而酒精灯却要“迟到早退”,这是为什么?能否调换顺序?
(4)穷追不舍,刨根问底
具在某种属性的物质往往有多种,而且某种物质通常具有多种属性(如用途)。课本限于篇幅或其它原因,不可能对有关事物的属性一一加以罗列。学习过程中,应学会穷追不舍,发现问题。如,课本中提到二氧化碳可以灭火,“那么是利用了二氧化碳的什么性质?还有哪些物质可以灭火?这些物质通常都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5)联系实际,发现问题
实际生产生活中存在许多化学现象,其中隐含许多化学知识,学习时,要善于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如“加油站、面粉厂等为何要严禁烟火?”“为什么医院里可以用高温加热的方法来消毒杀菌?”“游泳池里面的水为什么是蓝色的?”等等。
(6)研究习题,提出问题
通过对习题的逆向思维和举一反三提出问题。如,“如何区别食盐水和蒸馏水”这道题时,可以提出“这个问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或更简捷的做法?这个问题是怎么想到的?”等。
总之,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课程特点,采用多种方法。使学生敢问、想问、会问、善问,不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使注意力高度集中,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然而,学生的问题意识却很淡薄。很少主动提出问题,更谈不上问题意识。他们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往往停留在上课听讲,下课完成作业这个层面。这样做的结果是,只要是认真的学生也许就会有个好成绩,若遇到考试成绩不好,学习便有可能性失去动力。有的学生即使喜欢提出问题,也仅能提“老师,这道题怎么做”之类的问题,显然远不能满足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新《课标》要求学生不仅能看懂书,而且要有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应通过向学生介绍化学史等内容,反复强调问题意识在思维活动和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特别指明,化学正是在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中进步的。
二、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
学生往往因心理胆怯或自卑而不敢向老师或同学提出问题;另外,学生从不怀疑书本知识或老师、专家传授的知识,同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既伤脑筋,又要冒风险,学生便不想提出问题。还有课内没有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课外缺少提问的环境和氛围也使学生不想提出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具有正确对待学生提出或解答问题的态度,在时间和空间上为学生创设良好、和谐的提出和探讨问题的氛围。我在课堂教学中规定:凡是主动举手提出问题者当众表扬记分,发现老师错误(可故意出错,制造迷惑陷阱以锻炼批判思维)或有独立见解者记10分,回答问题者记5分,即使观点错误也记3分。在这种宽松自主的氛围中,学生解除了后顾之忧,由被动到主动,才会逐渐敢于提问。另外,在教学要善于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积极听、看、感受学生的课堂言行,积极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出乎意料的“问题”,要及时给予肯定的答复。若教师对学生的提问总是敷衍了事,诸如“等学过本节你就理解了”、“咱们下节课再研究”……浮光掠影,草率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就易养成不愿提问的习惯,有时让他们提问也难以见到“有价值”的问题。
三、要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
(1)逆向思考,提出问题
这种方法的具体做法是对某些化学事实从反向进行思考,改变某一或某些化学事实的叙述方式,变正向叙述为逆向叙述,从逆向提出问题。例如,在化学变化中常伴随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深沉、产生气体等现象的发生。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从逆向的角度提出“伴随有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深沉、产生气体等现象的发生的反应是否一定为化学变化呢?”问题。
(2)觉察异常,发现问题
该方法通过观察某一事物或某二过程中的“异常点”,从而有针对地提出问题。由于“异常点”中往往陷含了许多问题,于是,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抓住异常之处发现问题。例如,在日常生活中,用容器盛装固体物质时,容器口总是向上的,而加热铜绿实验中,盛放铜绿粉末的试管口却是要略向下倾斜,这是为什么?
(3)善于对比,发现问题
化学事实往往存在相同或相异的地方,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对不同的事物或化学事实进行对比,通过比较事物问的不同提出有关问题。例如,水和双氧水都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那么,“它们是否是同一种物质?其性质是否一样呢?”又如,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一氧化碳要“早出晚归”,而酒精灯却要“迟到早退”,这是为什么?能否调换顺序?
(4)穷追不舍,刨根问底
具在某种属性的物质往往有多种,而且某种物质通常具有多种属性(如用途)。课本限于篇幅或其它原因,不可能对有关事物的属性一一加以罗列。学习过程中,应学会穷追不舍,发现问题。如,课本中提到二氧化碳可以灭火,“那么是利用了二氧化碳的什么性质?还有哪些物质可以灭火?这些物质通常都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5)联系实际,发现问题
实际生产生活中存在许多化学现象,其中隐含许多化学知识,学习时,要善于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如“加油站、面粉厂等为何要严禁烟火?”“为什么医院里可以用高温加热的方法来消毒杀菌?”“游泳池里面的水为什么是蓝色的?”等等。
(6)研究习题,提出问题
通过对习题的逆向思维和举一反三提出问题。如,“如何区别食盐水和蒸馏水”这道题时,可以提出“这个问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或更简捷的做法?这个问题是怎么想到的?”等。
总之,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课程特点,采用多种方法。使学生敢问、想问、会问、善问,不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