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院士”朱有勇

来源 :人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yanhua4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达,拉祜库玛西。”(拉祜族语言:你好,我不会说拉祜族话,但我会说汉语。)现年6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教给本刊记者一句拉祜话,凭着这句话,他一户户地敲开了拉祜族人家的门。
  在60岁那年,他离开熟悉的院士实验室,加入“扶贫大军”中。他的实验室在田间——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一个村子,那是云南边疆一个深度贫困的山村。他换上迷彩服、扛起锄头,跟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一干就是将近五年。
  朱有勇出身于贫困的农家,对土地和农民怀有深厚感情,胸怀“让庄稼长得更好”的朴素初心,被人称为“农民院士”。而他自己却说:“小时候的初心,是让一棵玉米秆能长出十个玉米棒子来,很简单。”
  朱有勇,一位“希望中药材回归自然”的科学家,一位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奋斗者,一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共产党人。

做科研,祖国更需要自己


  1955年,朱有勇出生在云南省个旧市卡房公社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

  他回憶道:“青山碧水,炊烟缭绕,山上的星星非常亮,阳光是透明的……”
  虽然记忆里小时候的环境是那么美好,可贫困却挥之不去。那种贫穷在他记忆中印象深刻。“小时候挺有志气,想让庄稼高产起来,这大概就是现在所说的‘初心’吧。”他说自己来扶贫的初衷源于小时候的想法,希望农民富起来。
  高中毕业后,朱有勇在云南省个旧市卡房公社狗街村当上了知青。恢复高考第一年,他考上了云南农业大学。
  “我们见证、参与了国家的发展,自己无愧这个时代给的机遇。”朱有勇说。
  20世纪90年代,朱有勇留学澳大利亚,他本来有机会留在悉尼,“一天的工资相当于国内一个月。”但他毅然回到祖国:“再好只是个旅馆,不是家。”
  在他看来,做科研,祖国更需要自己。
  1996年,朱有勇回国后担任云南农业大学校长。2011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当所有人沉浸在喜悦中时,他做了一个让人意外的决定:不再担任云南农业大学校长。“我更愿意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放到科研上!”
  2015年10月底,中国工程院定点扶贫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一个深度贫困的山村。朱有勇扪心自问:“你院士不去谁去?我刚好60岁,年轻的不去,让年老的去?”
  这里的自然条件虽然利于农作物生长,但并不利于居住,很多人家住的还是四处漏风的篱笆房、茅草屋。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里人均年收入只有1000元。
  朱有勇心里很难受,他对同行的博士生说:“这里这么穷,老百姓享受不到你的研究成果。作为院士,我的研究室要建在田间地头而不是实验室!”
  说干就干,他在村里租了块地,带着团队一起种起了马铃薯。

在人民大会堂卖超级土豆


  2018年两会期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朱有勇手里举着一颗硕大的土豆,现身“代表通道”,向中外媒体讲过科技扶贫故事:普通土豆不过鸭蛋大小,而他指导村民种的土豆比鸵鸟蛋还大,重的一颗就高达5斤。
  但是,这科技扶贫的背后,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朱有勇也遭遇过敷衍。他告诉记者,第一次去农民家里,是干部领着去的,“我们带了几百块钱送给他们,他们只是敷衍,只是要钱,我们只有慰问慰问。”因为不懂拉祜族语言,无法沟通,朱有勇心里不是滋味,“这不是我的本意,我要教给他们致富的本事。”他说。
  他想,第一步,要先让农民愿意沟通。60岁的朱有勇依仗着当时自己不错的酒量开始喝酒,“拉祜族人认为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是酒,我们去串门,都是倒酒。”
  2017年4月,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扶贫工作站在澜沧县蒿枝坝组挂牌成立。蒿枝坝组活动室成了一座“科技小院”。这里像是一个农民田间学校,在团队带领下,乡亲们一边种田一边学技术,树立了科技致富的观念。
  迫在眉睫的问题是:农民应该种什么?
  “要用好我们的科技成果,也要和这里的自然资源相结合。”朱有勇找到了突破口:这里具备发展冬季土豆和冬早蔬菜的优越条件,他先在蒿枝坝组的100亩地里搞起了示范种植。
  2017年春天,示范基地迎来丰收。通过测产,最高亩产4.7吨,平均亩产3.3吨。按照3元/公斤的收购价,每亩土豆平均收益近万元。到2018年,澜沧县冬季土豆已推广种植3200多亩。
  扶贫先扶智。为了指导农户科学种植,朱有勇在全国首创中国工程院科技扶贫技能实训班,招收的学员都是农民。
  “先后培养了1445位农民,都是我去招来的。”朱有勇对这些农民有三个要求:第一,沟通是关键,要大概听得懂汉语;第二,有想致富的决心;第三,体力上能种地。
  记者了解到,这1445人中已经有90%的人回去带动扶贫了,50%的人带动了自己亲戚朋友扶贫,10%的人带动了整个村子扶贫。村民马正发就是那10%中的一员,他是冬季马铃薯班的第一届学员。2018年,他种了10亩冬季马铃薯,10亩地的收成竟然卖了7万元,并且带动了村里33户人家。

让中药材回归山野


  2019年9月底,现代医院管理创新发展峰会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举行。会上,朱有勇作了《中药材的绿色产业发展》主题报告。
  记者了解到,澜沧县冬天不冷,林木茂密,适合种植三七等中药材,但病虫害颇多。为解决这个问题,朱有勇带领团队开始了“林下三七专项研究”课题。研究团队最终发现,在松林间的腐殖土里可以种植三七,不会损害松林生长,同时还可以不打农药。这项研究成果让林下三七从10%的成活率大幅提升到70%以上。
  “我们的科研成果不能光用在一个县里,还要用在省里。中药材可以让任何人追溯源头。我们出技术、出标准,农民出劳力,企业去卖,一个村一个村地致富。”朱有勇告诉记者,他要求农民承诺不用化肥、不用农药,农民可以得到15%的利润分红。
  林下三七种植让村民有了额外收入,正是基于此,三七、黄芩、重楼等经济价值高的中药材,正在云南走上回归山野之路。
  现在,朱有勇团队有30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他们每年有100多天都扎在扶贫一线,指导培训农民,为乡村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2019年,澜沧县冬季马铃薯种植已经超过15000亩,林下三七种植超过7000亩,总产值达到5亿元,至2019年底共帮助7.5万人成功脱贫。
其他文献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МихаилИвановичГлинка1804-1857),俄罗斯民族乐派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多种体裁的音乐作品。钢琴变奏曲《夜莺》是格林卡在1833年根据俄罗斯作曲家阿里比耶夫的同名声乐作品《夜莺》改编创作的,这部作品是格林卡创作成熟时期的作品,也是其变奏曲体裁的代表作品之一。本文以格林卡钢琴变奏曲《夜莺》为研究对象,分三章展开论述钢琴变奏曲《夜莺》的创作特色及演
英汉文化差异一直是制约中国人与讲英语国家的人进行交流的重要因素.对英汉文化差异知之甚少或缺乏必要了解,在交际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造成误解或陷入尴尬境地.本文就文化
速度是工业设备中电动机运转的重要参数之一,节能更成为企业生产中的关键指标。目前,利用变频器进行变频调速成为设备速度调节和节能的最佳有效途径。本文通过介绍VLT2800变
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猪细小病毒(PPV)和猪圆环病毒2型(PCV2)基因序列,对各病毒基因区进行同源性分析,确定PPV的VP2和PCV2的ORF2基因为各病毒的诊断靶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在建
目的:探讨儿童腺样体肥大检查中CT与MRI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本院收治的腺样体肥大患儿7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观察组,选择同期门诊健康体检70例1~6岁儿童
目的:目前我国通过加速度计或心率数据建构的能耗预测模型大多以走跑类活动为主,对2种或2种以上的体力活动预测准确性不足,加速度计数据和心率信号各有其优劣势,鲜少有研究将二者结合起来针对不同运动强度体力活动进行预测,本研究通过监测手腕、胸部与髋部加速度计VM值和心率增量数据,建构不同部位分段模型,并与其他模型进行评估,探究最佳佩戴部位以及最理想的分段模型,进而提高加速度计与心率数据结合的模型预测准确性
煤中惰质组组分其特殊的高碳及大分子碳网结构,以及其具有的天然惰性,使得对富惰质煤的研究不仅对煤炭的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还能够作为灾变地质事件的良好证据。本课题选
数列是高中数学的一项重点内容,递推数列是其中的一个难点,它类型多,解法灵活,技巧性强,是考查学生逻辑推理、转化与化归能力的良好载体,也是近年来高考常考的内容.下面介绍
目的观察双黄连治疗单纯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双黄连治疗70例单纯疱疹患者(治疗组),30例采用阿昔洛韦乳膏治疗(对照组),两组间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100%(70/70),对照
失独家庭问题是中国特有的社会问题,面对如此庞大的数据,政府在关注失独家庭。笔者曾经在H街中参与失独家庭的服务,作为一名一线社工笔者在服务中接触到失独家庭。在服务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