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省编《幼儿园课程指导》(以下简称《新课程》)是由学前三年分科的文本教材转向学前四年课程的整合构建,为教师提供了比较完整的课程框架和实施方案。本文比较了新课程与旧课程在不同时期的作用,在纵向比较中总结了新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组织形式的特点,并对实施新课程的适宜性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 《幼儿园课程指导》 主题活动 实践反思
幼教改革的预期变化之一是幼儿园教育教学应该逐渐褪去“上课”的色彩,还幼儿园以本来的面目。这里指的“课”,不是人们称谓的“活动”所能改变的,而应将观念落到实处。长期以来,我们依旧没有脱离分科教学,以“课”为主的教育教学模式。回顾以往我们使用的浙江省《幼儿园系列教材》,分科教学是它的特色,在那个时期,这样的教材能促进城乡幼儿园课程的改革,尤其是对改变落后的幼儿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幼儿教育的改革,《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的颁布后,分科教学不再满足孩子的需求,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
《新纲要》颁布不久,我们都在盲目追寻《新纲要》的精神,在教育教学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先后推出“探索性主题活动”、“方案教学活动”,只是以“活动”的名义开展一些并没有实际意义的课程,导致教师没有方向地摸索,幼儿不明方向地学习,形成了“青黄不接”的局面。新课程的出台给了我们引领。
新课程从编排上克服了学科的分割,提倡构建整体的、综合的、生活化的课程,以主题活动贯穿幼儿的一日生活。两年里,我实施了新课程中的托班段和小班段,在把握新课程方向的同时,对它的思考更深了。
一、新课程的特点
(一)尊重儿童,营造人性化的教育环境。
尊重儿童,并不等于放任儿童自由发挥,对他们的行为不作正面和非正面的评价,而是要分析孩子年龄段的特点,分析孩子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课程的设计基于儿童的发展。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有时候会混淆孩子们之间年龄段的差异,以及每个年龄段发展的侧重点。新课程中就每个年龄段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分析,以帮助教师重温儿童心理学和儿童教育学,在实施课程的时候不会盲目行事。
例如:拖班教材,提示我们在教育时要侧重对孩子情感的照顾、重视保育工作、注重温馨的环境营造、注意个别指导、注重语言的发展。我在带班时,还是太急于求成,总是希望孩子们能学会很多知识性的东西,而忽略了他们好玩、以自我为中心的年龄特点。其实,教育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要特别细心、耐心,孩子们才会信赖老师,才会参与到每个有趣的活动中。
小班教材,则提示我们要重视孩子的情感教育、重视保育工作、重视基本动作和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发展孩子的感知能力、组织幼儿开展游戏、重视语言的发展、重视审美能力的培养和观察周围环境的特征。我发现,进入这个阶段的孩子,在认知和动作上的发展都有了提高,但是情感教育依然是主线,保育工作依然是重点。
两个年龄段共同的特点就是要做好情感教育和保教工作。很多主题命名是相同的,但是在要求和内容的组织形式上有所区别。教研组老师在实施小班教材时,有些人认为内容和托班时有重复,太浅了,不如选择内容深一点的课程。我认为,基于内容的关联,开展这样的主题是必要的,而且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何不为他们营造“跳一跳”够得到的学习环境呢?
(二)弱化知识技能,突出能力和情感的目标。
以往教学中,我们很注重给予孩子知识量的多少,而忽略了他们是否需要这些知识做铺垫,以及他们接受这么多的知识量有没有益处。渐渐,我们发现孩子们最重要的不是老师灌输给的知识,而是老师的引导对他们能力的培养和良好情感的熏陶。
例如:拖班刚进园的小朋友,必须有很多好玩的游戏吸引他们的眼球,光靠老师讲述故事,和他们唱歌、跳舞是不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的。我们在开学初期做了很多好玩的游戏,开展了“开心宝宝”的主题活动,如:神奇的口袋(三个面);追泡泡;抱抱宝宝;拼拼搭搭;拖拉玩具;观看木偶表演;汽车表演;气球飞飞;小雨点,等等,都是整合的游戏活动,孩子们在快乐的活动中忘却了入园的焦虑,能够适应幼儿园的环境。
小班刚入园的小朋友,在活动的难度上就会有所提高,他们更喜欢倾听老师讲述故事后开展活动,依然是“开心宝宝”的主题活动,如:百宝箱(五个面);吹泡泡;开火车;踩水;拉拉神奇的尾巴(各种颜色);骑马;表演简单的木偶;气球变变变,等等,要求比前一个年龄段提高了,孩子们在玩的时候学会了相应的行为规则,在活动中提高了和老师与同伴的交往能力。我们不需要教条式地说教。孩子良好的行为已经在慢慢建立。
(三)内容丰富,加入社会需要和儿童感兴趣的内容。
幼儿园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因此,《新课程》内容中包含了幼儿所需要的身体、认知、语言、情感、社会性等各个方面发展的需要。我们在课程中选择了很多和生活有关的教育活动。
例如:对孩子常规的培养,开展了“我自己”的系列活动:如:《摇啊摇》和《还有星星月亮陪》让孩子们在享受歌曲和儿歌的同时,了解到在幼儿园要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小动物搬家》和《玩具回家》让孩子们了解到一一对应的规则;《吃饭啦》、《花尾巴》、《会唱歌的瓶宝宝》让孩子知道怎样认真吃饭才能成为受人欢迎的孩子;《小山羊上山》培养孩子走楼梯的习惯,等等,孩子们在玩玩、说说、做做中了解了幼儿园常规。
(四)“主题”的形式,整合各个领域帮助幼儿自主构建。
孩子们常常由他生活环境中的某个能引发他注意和兴趣的事物激起他探究学习的活动,教师是观察者,我们要及时发现孩子们的需要和兴趣,调整课程,采用主题形式综合儿童各个领域的学习内容,使主题构建在儿童已知和想知道更多知识的背景上。
托、小班的主题设定围绕孩子的常规培养、情感教育和语言能力开发,每个主题能促使每位幼儿都有不止一次运用多种方法接触同一内容的机会,当然,每个主题可以根据幼儿表现出来的兴趣和理解程度加以扩充、调整或再创造。 例如:主题“秋天多美丽”中,孩子对秋天的水果分外感兴趣,我就抓住孩子们的兴奋点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其中融合了收集各种瓜果、制作各种色拉、让幼儿和家长共同创造水果娃娃的造型、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制作水果拼盘的比赛,活动一环接一环,孩子们非常兴奋,主题开展很有价值。
(五)利用家庭资源促进“主题活动”,弱化教师有计划的指导。
在托班和小班阶段,实施“主题活动”特别需要家长的协助,教师和家长是互动关系,我们很希望家长能在家里开展相应的主题活动,使主题活动得到提高和延伸。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分科教学现象已经在改变,《新课程》确实反映了幼教工作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时代的教育理论,这样的教育教学方法对儿童的发展有极大好处。
二、《新课程》带来的转变
虽然《新课程》有诸多优势,但是在实施时同样出现了很多问题。改善主观和客观的因素,我们需要转变很多东西。
(一)幼儿园管理的转变。
在幼儿园管理上习惯了老师分科带班,但是分科教学又与《新课程》的要求相矛盾。幼儿园有必要制定和设计与《新课程》相匹配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让教师在统一的指导思想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二)家长需求的转变。
家长考虑更多的是自己孩子的发展情况,可以直观地看到孩子学会的知识和技能。这和我们《新纲要》的精神、和我们《新课程》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要从根本上改变家长的认识,让他们加入到“主题课程”中,让他们和孩子们共同学习和感受,体验幼儿园新的教学模式。
(三)教师身份的转变。
教师从以前有计划、有步骤、有安排的组织管理者,开始退离孩子的视线,成为课程活动的观察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通过课后反思的记录、个案研究的分析,帮助老师用理论知识武装自己,在理论的指引下,深入地实践《新课程》。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具备良好的技能,而且具备专业化水平,成为研究型的教育工作者。
(四)主题环境的转变。
主题环境包括主题墙面的设置、区角布置、和某个主题有关系的特殊环境。主题环境和主题活动息息相关,《新课程》中呈现的都是主题活动,要使环境发挥潜在的教育功能,主题环境是关键,它应该追寻主题活动的脚步,体现灵活、能动的效果,不能让主题环境成为装饰和摆设,更不能让幼儿在没有互动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
(五)课程预成关系的转变。
教师大都很喜欢预设课程,从成人的角度把握课的方向,对孩子生成的活动,没有足够的时间分析和深入,导致预成关系不协调,形成灌输式的教学。《新课程》的活动设计基本上属于预成课程关系,体现了计划性和灵活性的结合,有很广阔的空间让教师生成出新,改变了预设与生成的平衡关系。
上述各种转变有待实践和验证,在实施《新课程》时,我觉得应该给教师提供一些帮助。
1.师资培训。
让一线教师参加专业化的课程培训,系统接受《新课程》的指导,让一线教师真正成为教育者。
2.名师引领。
专家的讲座只是对我们理论知识的梳理,名师的指引能帮助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有效开展活动,不会盲目也不会走偏门。
3.控制生源。
生源招收好,可能说明幼儿园办园很成功。但是,班级生源过多,就不适合《新课程》提出“主题整合”的要求,不能满足孩子个体的需要。
4.定期交流。
以教研组为单位,教师对实施《新课程》提出分析和见解,制订和讨论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创设适合本班级和本园的教育教学。
以上呈现的只是我在实施《幼儿园课程指导》时的一些反思,希望能够引发更多人的关注,更好地实施《新课程》,从根本上改进幼儿教育。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幼儿园课程指导》编写委员会编.托班教育活动设计(上下册)、小班教育活动设计(上下册).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02.1.
[2]郑三元.论幼儿园课程的本质.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发表,2005.3.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9,第二版.
关键词: 《幼儿园课程指导》 主题活动 实践反思
幼教改革的预期变化之一是幼儿园教育教学应该逐渐褪去“上课”的色彩,还幼儿园以本来的面目。这里指的“课”,不是人们称谓的“活动”所能改变的,而应将观念落到实处。长期以来,我们依旧没有脱离分科教学,以“课”为主的教育教学模式。回顾以往我们使用的浙江省《幼儿园系列教材》,分科教学是它的特色,在那个时期,这样的教材能促进城乡幼儿园课程的改革,尤其是对改变落后的幼儿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幼儿教育的改革,《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的颁布后,分科教学不再满足孩子的需求,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
《新纲要》颁布不久,我们都在盲目追寻《新纲要》的精神,在教育教学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先后推出“探索性主题活动”、“方案教学活动”,只是以“活动”的名义开展一些并没有实际意义的课程,导致教师没有方向地摸索,幼儿不明方向地学习,形成了“青黄不接”的局面。新课程的出台给了我们引领。
新课程从编排上克服了学科的分割,提倡构建整体的、综合的、生活化的课程,以主题活动贯穿幼儿的一日生活。两年里,我实施了新课程中的托班段和小班段,在把握新课程方向的同时,对它的思考更深了。
一、新课程的特点
(一)尊重儿童,营造人性化的教育环境。
尊重儿童,并不等于放任儿童自由发挥,对他们的行为不作正面和非正面的评价,而是要分析孩子年龄段的特点,分析孩子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课程的设计基于儿童的发展。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有时候会混淆孩子们之间年龄段的差异,以及每个年龄段发展的侧重点。新课程中就每个年龄段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分析,以帮助教师重温儿童心理学和儿童教育学,在实施课程的时候不会盲目行事。
例如:拖班教材,提示我们在教育时要侧重对孩子情感的照顾、重视保育工作、注重温馨的环境营造、注意个别指导、注重语言的发展。我在带班时,还是太急于求成,总是希望孩子们能学会很多知识性的东西,而忽略了他们好玩、以自我为中心的年龄特点。其实,教育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要特别细心、耐心,孩子们才会信赖老师,才会参与到每个有趣的活动中。
小班教材,则提示我们要重视孩子的情感教育、重视保育工作、重视基本动作和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发展孩子的感知能力、组织幼儿开展游戏、重视语言的发展、重视审美能力的培养和观察周围环境的特征。我发现,进入这个阶段的孩子,在认知和动作上的发展都有了提高,但是情感教育依然是主线,保育工作依然是重点。
两个年龄段共同的特点就是要做好情感教育和保教工作。很多主题命名是相同的,但是在要求和内容的组织形式上有所区别。教研组老师在实施小班教材时,有些人认为内容和托班时有重复,太浅了,不如选择内容深一点的课程。我认为,基于内容的关联,开展这样的主题是必要的,而且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何不为他们营造“跳一跳”够得到的学习环境呢?
(二)弱化知识技能,突出能力和情感的目标。
以往教学中,我们很注重给予孩子知识量的多少,而忽略了他们是否需要这些知识做铺垫,以及他们接受这么多的知识量有没有益处。渐渐,我们发现孩子们最重要的不是老师灌输给的知识,而是老师的引导对他们能力的培养和良好情感的熏陶。
例如:拖班刚进园的小朋友,必须有很多好玩的游戏吸引他们的眼球,光靠老师讲述故事,和他们唱歌、跳舞是不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的。我们在开学初期做了很多好玩的游戏,开展了“开心宝宝”的主题活动,如:神奇的口袋(三个面);追泡泡;抱抱宝宝;拼拼搭搭;拖拉玩具;观看木偶表演;汽车表演;气球飞飞;小雨点,等等,都是整合的游戏活动,孩子们在快乐的活动中忘却了入园的焦虑,能够适应幼儿园的环境。
小班刚入园的小朋友,在活动的难度上就会有所提高,他们更喜欢倾听老师讲述故事后开展活动,依然是“开心宝宝”的主题活动,如:百宝箱(五个面);吹泡泡;开火车;踩水;拉拉神奇的尾巴(各种颜色);骑马;表演简单的木偶;气球变变变,等等,要求比前一个年龄段提高了,孩子们在玩的时候学会了相应的行为规则,在活动中提高了和老师与同伴的交往能力。我们不需要教条式地说教。孩子良好的行为已经在慢慢建立。
(三)内容丰富,加入社会需要和儿童感兴趣的内容。
幼儿园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因此,《新课程》内容中包含了幼儿所需要的身体、认知、语言、情感、社会性等各个方面发展的需要。我们在课程中选择了很多和生活有关的教育活动。
例如:对孩子常规的培养,开展了“我自己”的系列活动:如:《摇啊摇》和《还有星星月亮陪》让孩子们在享受歌曲和儿歌的同时,了解到在幼儿园要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小动物搬家》和《玩具回家》让孩子们了解到一一对应的规则;《吃饭啦》、《花尾巴》、《会唱歌的瓶宝宝》让孩子知道怎样认真吃饭才能成为受人欢迎的孩子;《小山羊上山》培养孩子走楼梯的习惯,等等,孩子们在玩玩、说说、做做中了解了幼儿园常规。
(四)“主题”的形式,整合各个领域帮助幼儿自主构建。
孩子们常常由他生活环境中的某个能引发他注意和兴趣的事物激起他探究学习的活动,教师是观察者,我们要及时发现孩子们的需要和兴趣,调整课程,采用主题形式综合儿童各个领域的学习内容,使主题构建在儿童已知和想知道更多知识的背景上。
托、小班的主题设定围绕孩子的常规培养、情感教育和语言能力开发,每个主题能促使每位幼儿都有不止一次运用多种方法接触同一内容的机会,当然,每个主题可以根据幼儿表现出来的兴趣和理解程度加以扩充、调整或再创造。 例如:主题“秋天多美丽”中,孩子对秋天的水果分外感兴趣,我就抓住孩子们的兴奋点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其中融合了收集各种瓜果、制作各种色拉、让幼儿和家长共同创造水果娃娃的造型、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制作水果拼盘的比赛,活动一环接一环,孩子们非常兴奋,主题开展很有价值。
(五)利用家庭资源促进“主题活动”,弱化教师有计划的指导。
在托班和小班阶段,实施“主题活动”特别需要家长的协助,教师和家长是互动关系,我们很希望家长能在家里开展相应的主题活动,使主题活动得到提高和延伸。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分科教学现象已经在改变,《新课程》确实反映了幼教工作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时代的教育理论,这样的教育教学方法对儿童的发展有极大好处。
二、《新课程》带来的转变
虽然《新课程》有诸多优势,但是在实施时同样出现了很多问题。改善主观和客观的因素,我们需要转变很多东西。
(一)幼儿园管理的转变。
在幼儿园管理上习惯了老师分科带班,但是分科教学又与《新课程》的要求相矛盾。幼儿园有必要制定和设计与《新课程》相匹配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让教师在统一的指导思想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二)家长需求的转变。
家长考虑更多的是自己孩子的发展情况,可以直观地看到孩子学会的知识和技能。这和我们《新纲要》的精神、和我们《新课程》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要从根本上改变家长的认识,让他们加入到“主题课程”中,让他们和孩子们共同学习和感受,体验幼儿园新的教学模式。
(三)教师身份的转变。
教师从以前有计划、有步骤、有安排的组织管理者,开始退离孩子的视线,成为课程活动的观察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通过课后反思的记录、个案研究的分析,帮助老师用理论知识武装自己,在理论的指引下,深入地实践《新课程》。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具备良好的技能,而且具备专业化水平,成为研究型的教育工作者。
(四)主题环境的转变。
主题环境包括主题墙面的设置、区角布置、和某个主题有关系的特殊环境。主题环境和主题活动息息相关,《新课程》中呈现的都是主题活动,要使环境发挥潜在的教育功能,主题环境是关键,它应该追寻主题活动的脚步,体现灵活、能动的效果,不能让主题环境成为装饰和摆设,更不能让幼儿在没有互动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
(五)课程预成关系的转变。
教师大都很喜欢预设课程,从成人的角度把握课的方向,对孩子生成的活动,没有足够的时间分析和深入,导致预成关系不协调,形成灌输式的教学。《新课程》的活动设计基本上属于预成课程关系,体现了计划性和灵活性的结合,有很广阔的空间让教师生成出新,改变了预设与生成的平衡关系。
上述各种转变有待实践和验证,在实施《新课程》时,我觉得应该给教师提供一些帮助。
1.师资培训。
让一线教师参加专业化的课程培训,系统接受《新课程》的指导,让一线教师真正成为教育者。
2.名师引领。
专家的讲座只是对我们理论知识的梳理,名师的指引能帮助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有效开展活动,不会盲目也不会走偏门。
3.控制生源。
生源招收好,可能说明幼儿园办园很成功。但是,班级生源过多,就不适合《新课程》提出“主题整合”的要求,不能满足孩子个体的需要。
4.定期交流。
以教研组为单位,教师对实施《新课程》提出分析和见解,制订和讨论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创设适合本班级和本园的教育教学。
以上呈现的只是我在实施《幼儿园课程指导》时的一些反思,希望能够引发更多人的关注,更好地实施《新课程》,从根本上改进幼儿教育。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幼儿园课程指导》编写委员会编.托班教育活动设计(上下册)、小班教育活动设计(上下册).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02.1.
[2]郑三元.论幼儿园课程的本质.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发表,2005.3.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9,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