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学科对于小学生而言有着树立正确人生观、物质观的重要意义。近些年,随着新课程改革标准的不断深入,小学阶段思想品德学科逐渐开始注重院校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结合,从而强化学生对思想品德教学知识点的印象,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本文主要阐述,分析小学阶段思想品德学科生活化教学的意义,并提出相应建议,从而促使小学阶段思想品德学科得以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阶段;思想品德学科;生活化
一、 前言
处于小学时期的学生自身认知能力较低,因此可以得出,小学时期是学生形成自身正确人生观及价值观的主要时期。在课程教学改革前,小学阶段思想品德学科存在着诸多教学问题,比如,课堂授课教学氛围无聊枯燥、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教学评价不全面。这样的缺陷导致学生无法得到有效教育,授课教师教学效率降低。另外,授课教师与学生家长没有从本质上认知到小学阶段思想品德学科对学生的重要性,只是关注学生数学学科、语文学科、英语学科的考试成绩。在目前的新课程改革标准当中,小学阶段的教学应重视学生人生观及价值观方面的培养。
二、 小学阶段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小学时期对于学生而言是塑造其性格及情感价值观的主要时期。学生对于身边的人与事已经有了一些基本分析能力,因此,授课教师的正确引导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在学生的实际情况当中可以看出,新课程改革标准颁布之前,授课教师和学生家长没有真正地意识到小学阶段思想品德学科对学生成长的主要作用,只关注学生主要科目的考试成绩。然后在新课程改革标准颁布之后,明文规定了授课教师应在开展小学阶段思想品德学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优秀品质,促使学生可以亲近社会,在未来可以更好地符合社会需求。目前国家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因此,小学阶段授课教师应注重小学生各个方面的培养及其情商的提升。在新课程改革标准的前提当中,使小学阶段思想品德学科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从而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自己身处的环境,另外,小学阶段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生活化也代表着教学授课内容生活化和教学环境生活化,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只有学生切身体会,才能使学生得到深层感受,不让学生亲身经历,只一味地被动接受授课教师的灌输式教学,只会使学生思想偏执,不具有自主创新意识。因此,小學阶段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生活化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业。
三、 小学阶段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生活化策略
(一) 教学授课内容回归学生实际生活
在小学阶段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授课过程中,授课教师应注重将教学知识点回归学生实际生活。因为,将教学知识点与学生实际生活有效结合可以使学生充分理解学习内容,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由于小学时期的学生自身认知水平较低,对自己身处的环境充满了兴趣,渴望了解到自己不理解的知识。在这样的情况当中,授课讲师应合理利用小学生的独有特征,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保障学生在可以理解的基础上,将课程教材当中的思想品德学科内容向学生传授。这样的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可以带着乐趣开展学习。比如在开展小学阶段思想品德学科课程教材内容当中的美丽生命章节时,芦荟作为家中较为常见的绿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芦荟,虽然芦荟没有好看的外表,但其用处较为广泛,在课程教学后由学生进行归纳,并安排学生代表进行回答。最后授课教师在课程教学结束时做出总结。
(二) 课堂教学环境回归学生实际生活
在新课程改革标准当中,小学阶段思想品德学科应贴合学生实际生活,因此,授课教师要为学生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将课堂教学环境贴合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可以通过自身实践,从而开展积极思考。因此可以得知,小学阶段思想品德学科应该从院校的课堂教学走入生活实践当中。在进行相应的生活实践活动之前,授课教师应充分考虑实际生活中的各种因素,并在做好周全计划下,带领小学生走入校外生活实践,让学生可以对生活真理亲身感受,从而提升其人格与品质。生活环境的差异性使学生的人格品质存在些许差异,授课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学生教学实践活动的参与,是学生得到真切感受。比如在开展小学阶段思想品德学科课程教材内容当中的魅力大自然章节时,授课教师可以促织学生进入植物园进行参观,在参观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相应的告知标语,教导学生要爱护自然环境。这样将课堂教学回归学生实际生活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大自然的魅力所在,从而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
(三) 多元化教学评价角度
在小学阶段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多元化教学评价形式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标准当中,小学阶段思想品德学科授课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从多个角度全方位评价学生。因为要求小学阶段思想品德学科应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所以,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与实际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不能只依靠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小学阶段思想品德学科的考核及评价应贴合学生实际生活。比如,授课教师在带领小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可以对小学生的表现情况进行记录,并进行定期总结,这种方式即可以激发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性,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实践能力。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当中融入生活化,不仅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还为课堂授课教学增添了许多活跃元素,生活化教学与以往教学模式相比较,在教学过程中注入生活元素,即能够凸显以学生为教学活动核心的教学管理,也重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当中的主体地位。针对小学阶段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现状,授课教师应注重教学生活化的应用与表现,从而使小学阶段思想品德学科与生活化得以结合。
参考文献:
[1]李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有助于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成效[J].新课程导学,2017(31):95.
[2]袁凤荣.“感悟——导行”教学模式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分析[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年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研究研讨会成果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1.
[3]吴康宁.中国大陆小学“品德”教学大纲的社会学研究——兼与台湾小学“道德”课程标准相比较[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3):65-72.
作者简介:
张庆元,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太平街明德小学。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阶段;思想品德学科;生活化
一、 前言
处于小学时期的学生自身认知能力较低,因此可以得出,小学时期是学生形成自身正确人生观及价值观的主要时期。在课程教学改革前,小学阶段思想品德学科存在着诸多教学问题,比如,课堂授课教学氛围无聊枯燥、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教学评价不全面。这样的缺陷导致学生无法得到有效教育,授课教师教学效率降低。另外,授课教师与学生家长没有从本质上认知到小学阶段思想品德学科对学生的重要性,只是关注学生数学学科、语文学科、英语学科的考试成绩。在目前的新课程改革标准当中,小学阶段的教学应重视学生人生观及价值观方面的培养。
二、 小学阶段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小学时期对于学生而言是塑造其性格及情感价值观的主要时期。学生对于身边的人与事已经有了一些基本分析能力,因此,授课教师的正确引导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在学生的实际情况当中可以看出,新课程改革标准颁布之前,授课教师和学生家长没有真正地意识到小学阶段思想品德学科对学生成长的主要作用,只关注学生主要科目的考试成绩。然后在新课程改革标准颁布之后,明文规定了授课教师应在开展小学阶段思想品德学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优秀品质,促使学生可以亲近社会,在未来可以更好地符合社会需求。目前国家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因此,小学阶段授课教师应注重小学生各个方面的培养及其情商的提升。在新课程改革标准的前提当中,使小学阶段思想品德学科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从而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自己身处的环境,另外,小学阶段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生活化也代表着教学授课内容生活化和教学环境生活化,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只有学生切身体会,才能使学生得到深层感受,不让学生亲身经历,只一味地被动接受授课教师的灌输式教学,只会使学生思想偏执,不具有自主创新意识。因此,小學阶段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生活化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业。
三、 小学阶段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生活化策略
(一) 教学授课内容回归学生实际生活
在小学阶段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授课过程中,授课教师应注重将教学知识点回归学生实际生活。因为,将教学知识点与学生实际生活有效结合可以使学生充分理解学习内容,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由于小学时期的学生自身认知水平较低,对自己身处的环境充满了兴趣,渴望了解到自己不理解的知识。在这样的情况当中,授课讲师应合理利用小学生的独有特征,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保障学生在可以理解的基础上,将课程教材当中的思想品德学科内容向学生传授。这样的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可以带着乐趣开展学习。比如在开展小学阶段思想品德学科课程教材内容当中的美丽生命章节时,芦荟作为家中较为常见的绿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芦荟,虽然芦荟没有好看的外表,但其用处较为广泛,在课程教学后由学生进行归纳,并安排学生代表进行回答。最后授课教师在课程教学结束时做出总结。
(二) 课堂教学环境回归学生实际生活
在新课程改革标准当中,小学阶段思想品德学科应贴合学生实际生活,因此,授课教师要为学生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将课堂教学环境贴合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可以通过自身实践,从而开展积极思考。因此可以得知,小学阶段思想品德学科应该从院校的课堂教学走入生活实践当中。在进行相应的生活实践活动之前,授课教师应充分考虑实际生活中的各种因素,并在做好周全计划下,带领小学生走入校外生活实践,让学生可以对生活真理亲身感受,从而提升其人格与品质。生活环境的差异性使学生的人格品质存在些许差异,授课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学生教学实践活动的参与,是学生得到真切感受。比如在开展小学阶段思想品德学科课程教材内容当中的魅力大自然章节时,授课教师可以促织学生进入植物园进行参观,在参观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相应的告知标语,教导学生要爱护自然环境。这样将课堂教学回归学生实际生活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大自然的魅力所在,从而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
(三) 多元化教学评价角度
在小学阶段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多元化教学评价形式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标准当中,小学阶段思想品德学科授课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从多个角度全方位评价学生。因为要求小学阶段思想品德学科应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所以,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与实际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不能只依靠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小学阶段思想品德学科的考核及评价应贴合学生实际生活。比如,授课教师在带领小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可以对小学生的表现情况进行记录,并进行定期总结,这种方式即可以激发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性,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实践能力。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当中融入生活化,不仅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还为课堂授课教学增添了许多活跃元素,生活化教学与以往教学模式相比较,在教学过程中注入生活元素,即能够凸显以学生为教学活动核心的教学管理,也重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当中的主体地位。针对小学阶段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现状,授课教师应注重教学生活化的应用与表现,从而使小学阶段思想品德学科与生活化得以结合。
参考文献:
[1]李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有助于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成效[J].新课程导学,2017(31):95.
[2]袁凤荣.“感悟——导行”教学模式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分析[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年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研究研讨会成果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1.
[3]吴康宁.中国大陆小学“品德”教学大纲的社会学研究——兼与台湾小学“道德”课程标准相比较[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3):65-72.
作者简介:
张庆元,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太平街明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