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子之用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ibagg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欧·亨利是世界著名的三大小说家之一,其代表作《最后的常春藤叶》以一片叶子为线索,歌颂了老画家为了挽救年轻画家而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感人故事。本文通过对小说中给人以生的力量的叶子的分析,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小说中的叶子不仅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老画家贝尔曼的化身。其意义在于实现了全文主旨的升华——伟大的人性之爱使得枯叶不朽。
  关键词:叶子 欧·亨利 善与美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欧·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是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欧·亨利善于描写美国底层社会尤其是纽约普通百姓的生活,其作品以构思奇特,用语诙谐,结局却又常常出乎意料为特征。《最后的常春藤叶》描写的是华盛顿贫民窟的三位贫穷画家如何相濡以沫、彼此帮助的故事,是一曲美好心灵的颂歌。两个年青的画家苏(Sue)和琼西(Johnsy)同她们的邻居贝尔曼(Behrman)住在华盛顿广场西边的一个小区中。琼西在严寒的11月患上了严重的肺炎,并且病情越来越重。作为画家的她,将生命的希望寄托在窗外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上,她以为藤叶落下之时,就是她生命结束之时。为此,她不愿意治疗,并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作为她的朋友的苏很伤心也很烦恼,便将琼西的想法告诉了老画家贝尔曼。贝尔曼是个脾气火爆,终日与酒为伴、爱取笑人的酒鬼。他画了近四十年的画,却始终一事无成,虽每天都说要创作出一幅杰作,但始终也只是空谈而已。但他对苏和琼西这两位年轻的同行却是照顾有加。在听说了琼西的心事后,他冷嘲热讽一气却也无计可施。然而,令人惊奇的事发生了:尽管屋外的风刮得很厉害,而且琼西窗外那片锯齿形的叶子边缘也已经枯萎发黄,但它却始终长在高高的藤枝上。琼西看到这最后一片叶子在经过猛烈的寒风后仍存留下来,又开始重拾生的信念,并顽强地活了下来。但是,故事并没有到此就结束了,真相才刚刚打开:原来,为了能让琼西鼓起勇气活下去,一直默默无闻的老画家贝尔曼,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树上画下了最后一片藤叶,而他却因淋雨染上了肺炎,最终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终于完成了已等待多年的杰作。在这部小说的结尾,作者笔锋一转便颠覆了读者的假想:原以为要死的人活了,而所有人都认为不可能有绝世之作的老画家却画出了激发垂死之人强烈求生欲望的神圣作品。《最后的常春藤叶》充满了感伤气氛,作者以出人意料的结尾,赞美了穷艺术家之间真诚的友谊,并突出刻画了一个舍己为人,以自己的生命创作出毕生“最后的杰作”的老画家的形象。从而引发读者对友谊、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二 叶子的线索作用
  众所周知,叶子在此文中起到了贯穿全文的作用。叶子像一条丝带一样把松散的全文贯穿起来。如果小说的内容是巧克力糖的话,那么,叶子无疑是系着巧克力盒子的丝带,随着它被一点点地解开,读者才看到了盒子里面的糖果。在小说中,作者不断地提到叶子,并对叶子生长的环境进行了描述,和叶子有关内容的描述甚至超越了对主人公的描述。文中数次提到了叶子的生长环境,并且一次比一次更加恶劣。小说先从琼西一片一片地数落叶入手,将故事凄凉、悲观的氛围烘托得恰到好处。而恶劣的天气,纷纷的落叶自然会给主人公,尤其是身患重病的琼西带来恶劣的心情。就在读者都以为愈发恶劣的天气会使那片孤零零的叶子掉下来,特别是在经历过一个暴风骤雨的夜晚之后,却没想到它却仍挂在树上。在文中,作者对这片最后的叶子进行了详细地描述:
  “它是长春藤上最后的一片叶子了。靠近茎部仍然是深绿色,可是锯齿形的叶子边缘已经枯萎发黄,它傲然挂在一根离地二十多英尺的藤枝上。”
  整片叶子如同水彩画一样呈现在大家眼前,这一步步的伏笔,前后呼应,也为最后一段揭示真相打下了很好的基调。
  三 叶子代表着琼西
  叶子是弱不禁风的,但叶子同时又是韧性十足的。在分析此文时,我们常会把琼西和叶子联想在一起。因为在文中,琼西曾说,“我想放弃一切,像这些疲惫又贫苦的叶子这样飘落下去”。在此,作者用了移就的修辞格,对琼西的生活进行了描述。琼西作为一位年轻的无名的画家,过着很贫苦的生活。她的生活状态同那飘落的叶子一样,对于大自然的外力毫无办法,被整个社会所控制。她为生计、为梦想苦苦打拼,但是梦想离她却很远。她为她的艺术而努力,尽管她的艺术梦想并不宏伟——有一天可以画一幅那不勒斯湾的风景画,但却得不到像文中医生这样的上流人士的支持与赞同:
  一天早晨,那个忙碌的医生扬了扬他那毛茸茸的灰白色眉毛,把苏叫到外边的走廊上。
  “我看,她的病只有十分之一的恢复希望,……她是不是有什么心事呢?”
  “她……她希望有一天能够去画那不勒斯的海湾。”苏说。
  “画画?……真是瞎扯!她脑子里有没有什么值得她想了又想的事……比如说,一个男人?”
  琼西的理想在医生看来是那么得可笑与不切实际。他认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谈场恋爱或结婚都要比画画更为实际一些。琼西的梦想与医生的看法形成的反差,说明了上流社会与社会底层的代沟,也说明了底层平民的困苦与无奈。虽然他们的梦想得不到上层人士的认同与支持,但他们依然执着地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着,即使他们也曾像树叶一样的疲惫,也曾有过想要飘落下去的念头。可以说,文中这些疲惫的飘落的叶子正是代表了琼西。
  叶子又是韧性十足的。在小说中,当琼西看到最后一片叶子在经历了几次风雨之后,依然傲然挺立在树上之时,她被深深地感动了,并看到了生的希望:
  “我是一个坏女孩子,苏娣,”琼西说,“天意让那片最后的藤叶留在那里,证明我是多么坏。想死是有罪过的。”
  最终,琼西也像叶子一样,如同一名勇敢的战士一样,开始同病魔做斗争。肺病,以当时的医疗条件来说是很难治愈的,在文中,医生曾问过琼西有什么样的遗愿,由此可以想象,琼西的病情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但是凭借着对生的渴望及顽强的毅力,琼西最终还是战胜了病魔。
  四 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的化身
  小说中的最后一片叶子的奇巧之处在于:它并不是在朝气蓬勃的时候给人以希望,因为它是一片半黄半绿的深秋的叶子。秋季,特别是深秋,满地的落叶常常让人心生苍凉之感,但是谁也不会想到竟是这样一片悬挂在树枝上的叶子挽救了一个年轻的生命。所以我们不能不说这片叶子是伟大的。欧·亨利在此之前细致地勾画了贝尔曼这位老画家,而对其外貌的描写更是充满了幽默与讽刺:
  “他年过60,有一把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那样的大胡子,这胡子长在一个像半人半兽的森林之神的头颅上,又鬈曲地飘拂在小鬼似的身躯上。”
  长胡子、米开朗琪罗、60多岁的年龄,看到这些词汇,读者会自然而然地认为贝尔曼是位极有造诣的艺术家。但作者接下来的话却把读者从想象中拉到了现实:
  贝尔曼是个失败的画家。他操了四十年的画笔,还远没有摸着艺术女神的衣裙。他老是说就要画他的那幅杰作了,可是直到现在他还没有动笔。……他喝酒毫无节制,……除此以外,他是一个火气十足的小老头子,十分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专门保护楼上画室里那两个年轻女画家的一只看家狗。
  这样的一个人,顿时令读者对他的好感全无。但是本段的最后一句话,却又让读者在对贝尔曼嗤之以鼻之后,又觉得他的性格之中也有可爱之处。而这一点也为最后贝尔曼为救琼西牺牲自己的事迹打下了伏笔。小说提到贝尔曼已经60多岁了,而小说中的重要道具——最后一片叶子也已不像夏日那般翠绿了,而是开始了由绿变黄的过程。这和贝尔曼的经历是相契合的。众所周知,绿色给人以希望,给人以生机。但谁能想到,一片枯黄的叶子也同样能给人以生的信念与勇气。当琼西看到经过风吹雨打的泛黄的叶子仍然勇敢地悬挂在长青藤上时,她终于有了活下去的勇气。而这勇气也正是历经风雨的老画家贝尔曼所希望她获得的。贝尔曼也正是为此才不惜冒着风雨去墙上作画的。小说的最后,琼西获得了重生,那片由贝尔曼创作的枯黄的叶子给了她活下去的勇气。而真的叶子,则像贝尔曼一样,是经不起寒风骤雨的洗礼的,它早就不知被扫落到何处了。
  五 枯叶不朽
  柏拉图以为至高无尚的善即美。他认为一个美的事物不仅在形式上能够满足人们的感官欣赏要求,而且还要在内在品格上和道德准则相一致,使人心灵感到一致,从而受到熏陶。这些在他的《理想国》中说得非常明白。他倡导大家各尽其责,各尽所能,和睦相处;体现在每个人的身上,就是美德的良好,修养的统一。他一方面把美当作善,一方面又把善视为美。形式和内在,美貌与美德同在固然好,但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穷苦的人们,他们无法获得天生的优越,他们的外表也并不引人注意,但他们的心是善良的,人性是伟大的。并且柏拉图认为“美本身”是永恒的存在,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且“朴素、纯洁、一尘不染”。在柏拉图心中,只有这种美本身才是绝对的美。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中,我们看到的老画家是善的化身。小说正是通过老画家这个典型人物的描述展现了普通艺术家之间的友情之美,而作者正是通过老画家对青年画家的挚爱平凡的友情,去和当时社会的冷酷无情、弱肉强食的现实形成鲜明对照,从而呼唤那久已失去的“善良人性”,进而指引我们去追求那些遗失的美好。一片泛黄的枯叶,一片用油画画上的假叶,挽救了一个人,同时也令另一个人因此丧命。值,还是不值?这个问题引发的是我们对人性最本质的思考。善,还是恶?这也正是伟大的作家欧·亨利要让我们为之思考的问题。在当今社会,各种利益和诱惑充斥着人们的头脑。人们是否会为解救他人而牺牲自己呢?贝尔曼在为琼西画最后一片常春滕树叶之前,还只是个不值得一提的小人物,都60多岁了还在天天吹嘘要画出一幅杰作。这样的一个人,又有谁会想到他在小说的最后会成为英雄呢?而这也正是作者欧·亨利的作品的魅力所在。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结尾,才会让我们觉得贝尔曼这个小老头的可爱与伟大,才会让我们的笑中有泪。为了贝尔曼,我们笑了,因为他最后的壮举是那么的伟大;因为贝尔曼,我们哭了,我们为他的善良所折服。他在这个有笑有泪的结尾中突显得耀眼之极,恰似一束光一样照亮了我们的心扉。笔者以为欧·亨利的这篇小说之所以让人百读不厌,正是由于其文章的主旨——讴歌了人性之美。我们喜欢美好的东西,追求美好的东西。可到底什么是美呢?我们觉得贝尔曼的牺牲很伟大,为什么?因为他不仅仅唤醒了琼西对生的希望,而且也唤醒了我们对美的解读,善即是美。
  六 结语
  通过对《最后的常青藤叶》的分析,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欧·亨利的写作技巧。在这部小说中,每个细节都是那么得精雕细琢,相互称应。我们似乎看到了艺术家追求梦想的艰辛历程,看到了他们生活的困窘,同时也感受到了他们相互之间的互持、互助的真情友谊。这种超越亲情、超越爱情的友谊,让生活在繁华世界的我们充满了感动与艳羡。在一片小小的枯叶的衬托之下,人性美得到了无尽的升华。
  
   参考文献:
   [1] 樊林:《人性的光辉 永恒的魅力——欧·亨利短篇小说人性主题探索》,《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2] 何明丽:《用生命描绘的不朽“杰作”——谈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天中学刊》,1999年第7期。
   [3] 洪静:《〈最后一片叶子〉的情感美》,《文学教育》,2009年第6期。
   [4] 刘殿学:《结尾妙招——“抖包袱”最后一片叶子》,《少年作文辅导》,2009年3月。
   [5] 肖震山:《欧·亨利小说叙事的“错位”艺术》,《教育探究》,2008年第2卷第2期。
   [6] 阳艳:《简析欧·亨利小说的人性光辉》,《电影文学》,2009年第12期。
  
   作者简介:
   侯丽枚,女,1981—,河北承德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翻译,工作单位:华北科技学院。
   迟锴,男,1977—,河北石家庄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影视文学、艺术设计,工作单位:华北科技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军旅作家杨闻宇的散文抒发了他对土地的热爱与思念;他关注历史与文化,深刻的洞察力和批判意识在其散文中得到了艺术化表现;他的游记作品避免了简单描写的窠臼,成功地融“再现”与“表现”为一体,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和现代意识。  关键词:怀念故土 批判意识 “再现”与“表现”  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识码:A    杨闻宇是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军旅作家。陕西的黄土地给了他最初的传统文化熏陶。与
期刊
摘要在《子夜》中,信息具有以下作用:使繁杂的内容凝聚成结构清晰的有机整体,使情节的发展和展示人物性格十分自然,降低了所用文字和表现社会内容的数量比例,提高了内容的深刻性和可读性。  关键词:信息 凝聚点 情节 社会内容 可读性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信息指事物构成元素的信号,依信号是否和指称的对像相符,而分为真实信息和虚假信息。信息于人的行为是极为重要的,在人际关系中,人
期刊
摘要通过文学手法艺术地表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真实性是革命历史题材纪实文学的根本所在,矛盾冲突的展开和人物性格的塑造,都是建立在历史真实的前提下,通过文学手法构建真实感人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负责任的纪实作家应站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高点,以严谨的态度审视历史,并通过对革命历史现象的科学把握与剖析,揭示出革命史实中深藏的价值和意义,从而给予广大读者以更多有益的教育和启迪。  关键词:革命历史 纪实文学 真
期刊
摘要作为一种具有民族自治性特点的文学探索,中国新时期先锋文学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作家们首次以本体(存在)关怀的态度进行的创作,同既往社会主义文学创作相比,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个性化(人性化)。本文通过对先锋文学的思想前提、主要内容、精神特点、思维局限等方面的考察,揭示其本体意蕴。  关键词:新时期 先锋文学 本体 存在 人性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一 先锋文学思想前提:华夏文明传统
期刊
摘要张爱玲的成名作《金锁记》表现了曹七巧在一个封建贵族家庭里性格扭曲变态的发展过程,展现了封建压迫和金钱枷锁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随着时间推移,曹七巧逐渐由一个健康正常的姑娘变成了阴狠毒辣的老太婆。本文试从曹七巧的变态性格发展的源起、推动、形成和最终疯狂等四个方面,来对其变态性格的形成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金锁记》 曹七巧 变态性格 形成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张
期刊
摘要《白噪音》是奠定唐·德里罗在美国文坛地位的代表之作。小说探寻了后现代社会中暗藏的死亡危机,生动表现了当代美国人对于死亡的意识,被称为“美国的死亡之书”。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主人公杰克·格拉迪尼的死亡恐惧心理及其拒斥行为进行了剖析解读。  关键词:《白噪音》 死亡恐惧 心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唐·德里罗(Don Delillo,1936-)是美国后
期刊
摘要艾丽丝·沃克的成名作《紫色》具有强烈的女性主义叙述立场。小说塑造了一系列的美国黑人女性形象,记录了黑人女性在传统的夫权专制和种族歧视的社会里打破沉默,寻求自我的决心和勇气。书中形态各异的女性形象表现出黑人女性在其主体意识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各种反映,显示出处于种族和性别双重边缘的黑人女性构建新型的性别身份的艰难历程。  关键词:女性形象 主体意识 身份寻求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是一部书写藏族土司兴亡史的力作。小说呈现了新历史主义小说的五个特征:个人视角的历史,历史的虚构叙事,历史的随意与荒谬,人物自身的茫然,以及隐喻化的理想追求。本文通过对这五个特征的研究,从艺术特色上对《尘埃落定》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尘埃落定》 新历史主义视角 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一个人视角的历史  在新历史主义观点看来,历
期刊
摘要谭恩美是美国华人文学世界里一位十分杰出的作家,她吸引了国内国外评论界的关注。《喜福会》(1989)是谭恩美第一部也是最著名的一部小说,全书讨论了中国母亲与她们的美国女儿之间的微妙情感。本文拟从东方主义视角出发,结合前人对这部作品中的东方主义的探究,对小说《喜福会》中的东方主义再思考。谭恩美在书中对中国的部分描写体现了东方主义色彩,但是作为一名华裔作家,她更想将这部作品作为反抗东方主义的武器,表
期刊
摘要林海音是台湾文学史上第一位本土女性小说家,也是台湾作家中最早在其作品中为妇女的不幸命运呐喊和抗争的作家。本文试从纳妾制度下的幽怨妻妾、“五四”语境中的觉醒女性、封建礼教下的传统守护者等三方面,分析林海音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并揭示这些形象对于历史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林海音 小说 女性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林海音是台湾文学史上第一位本土女性小说家,也是台湾女性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