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公共危机管理面临的问题及破解路径探析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dy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我国农村公共危机频发,形势严峻,危机管理面临着诸多问题,应对农村公共危机,应当综合协调多元危机参与主体,形成联动协同效应,从被动的事中管理与善后恢复性重建转移到主动的事先预警、应急管理与战略性重建上来。
  关键词:农村公共危机;参与主体;预警;战略性重建
  一、农村公共危机与农村公共危机管理
  (一)农村公共危机的涵义
  农村公共危机是一系列严重威胁与危害农村公共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政治现象,它对人们的基本价值观念与社会伦理道德造成了巨大的损害与冲击。近年来,我国农村公共危机上升趋势明显,对广大农村社会的稳定甚至对整个国家社会政治的稳定构成巨大威胁。为此,对我国农村危机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对策,持续提升政府组织管理农村社会公共危机的能力与水平,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涵义
  农村公共危机管理就是以基层政府组织为核心,以村社组织等农村民间组织团体及农民本身为多元主体,在面临能对农村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损害与威胁的危机事件时,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强化一致行动能力,形成联动协同效应,及时的、有效的、有目的、有计划的预防,处理,应对和消弭危机的过程。农村公共危机的有效应对与管理有利于我国政府获得农民群众的认同与支持,从而提升政府在农村农民群众中的的公信力。
  二、我国农村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公共危机预警机制不完善
  在农村,一方面,农户居住较为分散,科技知识较为匮乏,使得乡村基层组织及农户缺乏最基本的危机识别能力,危机意识淡薄,对于潜伏的和发生的危机知之甚微,不能第一时间采取应急措施,甚至经常出现虚报和延迟上报危机信息的现象,延误了危机防范的最佳时期。另一方面,在我国农村存在着两种极端现象,一是各乡村长期依靠乡镇政府的领导,条块分割、缺乏互动,并未形成有效的危机预警网络,村干部的主要工作是完成乡镇政府布置的任务,使得自主性与自治性严重缺失,在出现危机时,先上报乡镇政府再由政府传达各村,直接影响了危机处理的时效性;二是由于部分基层政府组织参与农村公共危机管理是来自于上级职能部门的相关压力,使得村级基层组织被迫成为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主要主体,很多危机预警与准备工作都难以落实。
  (二)农村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管理主体仍然单一
  我国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主体参与程度不够,从我国现阶段发生危机的管理过程来看,政府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处于主导地位,其他社会组织并未积极参与危机管理,危机管理主体仍然单一。农村公共危机涉及到诸多利益相关群体,有不少学者呼吁要重视民间组织参与危机管理。没有非政府公共组织与村民等多元参与主体参与公共危机管理,形成一个牢固的危机应急管理体系,基层政府组织在危机管理中单枪匹马、埋头苦干,结果仍然差强人意。
  (三)农村公共危机善后工作缺乏战略性思维
  农村公共危机对事发地的社会经济系统和农民的社会心理系统都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也因群体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危机的善后工作是否到位,对人心的安抚,社会局面的稳定以及当地村民生产生活的迅速恢复起重大的作用。从现阶段我国农村危机的善后工作来看,一方面常常是单一的恢复式处理,对不同群体的需求差异并没有考虑,农村综合发展规划的战略性思维严重缺失;另一方面仅限于危机之后的救济,给农民提供的仅是短期的基本保障。农民要迅速走出危机影响,除了政府的救济外,还需要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三、完善我国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对策
  (一)健全我国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预警机制
  1、加强应对农村公共危机的培训。当前,我国民众的危机意识非常薄弱,心理承受风险能力与自救互救能力均有待提高。农村公共危机的预警还需要加强对人员的培训,首先是通过宣传教育或定期培训的方式从各方面增强政府公务人员与民众的危机意思与法律意识,提高危机应对人员的危机应对能力;其次要设立相关的危机管理的培训机构,在日常生活中对村民进行一些必要的危机常识与科普知识的宣传与教育。
  2、完善各项基本资源储备,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各项基本资源储备是农村公共危机预警的物资保证。当前,我国现有的政策体制对农村的基础建设、科教文卫、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财政支出较城镇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财政资源,虽然可以通过社会公益捐助、国际救援,但是主要还是国家的专项拨款性财政支出。建立和完善农村的信息通讯设施、医疗救援设施、公共安全设施等。
  (二)努力提高基层政府组织的危机处理能力
  1、培育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多元主体,形成联动协同效应。当前,我国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存在单一化问题,基层政府组织成为应对危机的中流砥柱,忽视了其他社会组织的参与。目前我国农村公共危机日益复杂,所涉及主体也日益复杂,而且农村公共危机具有复杂性、综合性的特点,因此,要培育多元参与主体,实现国家与社会,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社区村民相互交流、合作与协调的共同参与、共同决策、共同管理的多元参与模式。
  2、增强基层政府组织的执行力和公信力。目前我国某些偏远农村地区的基层政府自认为“山高皇帝远”,更有甚者把自己当做“土皇帝”,横行乡里,致使基层政府组织的公信力越来越差,对此必须要加强组织纪律建设,形成下级服从上级、全党及地方服从中央的高效领导体制,逐步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才能较好的维护行政领导权威,处理危机效能才能大大提高。
  3、重视新闻媒体的介入。完善新闻发布制度,专设新闻发布机构,培养专业发言人,在事件发生后国家应第一时间向媒体与公众发布公共危机的相关信息,避免社会各类臆断猜测等小道消息的传播与扩散,引导公众舆论,宣传危机管理经验教训,重塑政府形象。
  (三)完善我国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善后机制
  1、制定战略性善后重建规划。当前我国农村公共危机的善后重建最好也就是做到了恢复性重建的程度,但是恢复性重建不同于战略性重建,战略性重建不是简单的还原式的回复,而是以灾害为契机,因地制宜,定位长远,放眼大局,使灾区实现再创造。战略性重建,不是对灾前面貌的简单性复制,而是“凤凰涅槃”式升华,它强调灾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协调发展。
  2、完善我国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问责制度。责任政府是建设现代法治国家和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实现高效廉洁的必要前提,更是当代中国政府行政改革的目标选择。建立责任政府,推行行政问责制,不单单是对发生农村公共危机后对相关人员惩罚的简单追加,还可以在日常工作中对政府官员起到警戒的作用,让他们在对于危机管理能够“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进而逐步改变基层政府组织的诸多失范行为,重塑基层政府公信力。(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李燕凌,周先进,周长青.对农村社会公共危机主要表现形式的研究.农业经济,2005(2)
  [2] 李燕凌,陈冬林,凌云.农村公共危机形成机理及治理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2005(1).
  [3] 梁亚樨,谢东.浅论我国农村公共危机管理[J].安徽农业科学,2007.
  [4] 郭占峰,李小云.关于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若干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2010,(8)
  [5] 贺雪峰.三农中国[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期刊
星期天陪女儿在家做游戏。我们举行了一场比赛,将围棋的黑白子全部混合后再分类,看谁用的时间少,谁就胜利。这个游戏能增强孩子的进取心,锻炼她的眼力和动手力,还能培养思维
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现在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从中能找出我国扶贫工作出现扶贫——脱贫——返贫——扶贫的恶性循环的重要根源在于没能根本转
摘 要:目前在一些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上存在不足,有的单位对应收款项管理不到位、对固定资产或土地有违规处置行为,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家底不清,对此类违规行为监督约束机制滞后,没有责任到单位,到责任人。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挂账和在建工程管理;资产处置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履行社会职能、行使行政权力以及提供各类服务的物质基础,它的规模大小、使用效率、管理能力、以及使用状况
当前我国城乡差距的扩大化,归根结底是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城市优先发展战略以及市民优先发展战略制度安排的产物.城乡统筹发展的实现有赖于制度创新,应坚持效率公平并重的制
许多孩子要上各种各样的特长班,有些周末连一天也休息不成,常常是周六到东城上奥数,周日又要赶到西城去学钢琴,平时放学后还有绘画班、表演班等等。父母想让孩子成为“十项全
随着经济的发展,外来人口不断增加,我市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前几年,嘉兴只有30几万外来人口,外来人员占总人数的1/10左右.现在,嘉兴户籍人口为333万,外来人口达到了1
摘 要:本文对国内31个省市自治区1984年到2014年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面板信息数据展开分析,发现中国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了较强的正相关性。然而因为每个地区的经济情况并不相同,不同地区相差情况较大。总的来说,我国的东部城市化发展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相较于地区要强很多,西部城市化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推动作用相比较弱。这种情况的出现可以解释为城市化发展和对经济的推动能力成正比。所以,国家
喝牛奶看准时间很多人爱空腹喝牛奶,认为这种喝法有利于消化吸收。其实,这并不科学。牛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只有在摄入足量淀粉食物后才能不被作为热量消耗掉,从而真正发挥构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大方针,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是转变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与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