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写的人”主题阅读鉴赏

来源 :高考进行时·高三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xue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荐人语
  “人”字,书写不是靠纸笔,而是靠精神。人生是一种生命过程,而每个人的人生观也会有所不同,要做怎样的一个人?是一个有关生命意义的严肃命题。
  有人说:芸芸众生中,我,只是沧海一粟;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我更像是个无知者。有什么必要有“大写”般的高贵品格?
  但更有人认为:我不因自己渺小而妄自菲薄,在追逐梦想的征途上,时刻不敢放松自己。在物欲面前,在喧嚣声中,以凛然正气,守住本分,守住理想,守住信仰,守住精神,用昂扬锐气在天地间书写一个大写的“人”字!
  他们秉持不戚贫贱、不慕富贵的淡泊,不媚俗流、耿介不阿的独立,萦怀民生、悲悯苦难的博大,默默耕耘、耐住寂寞的坚韧,对自己的事业有着矢志不移的坚定。他们真实平凡,朴素自然,活出自己,灵魂超然。
  一个大写的人,哪怕他只是站在那里,也是一支标杆。如此灵魂不朽、高山仰止的大写的人值得我们去书写赞颂。
  推荐阅读一
  把栏杆拍遍
  梁衡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宋金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那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边塞诗人卢纶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悲怆的呼喊。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我曾专门到南京寻找过这个辛公拍栏杆处,但人去楼毁,早已了无痕迹,唯有江水悠悠,似词人的长叹,东流不息。
  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著地去工作。本来有碗饭吃便不该再多事,可是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吗?他任湖南安抚使,这本是一个地方行政长官,他却在任上创办了一支2500人的“飞虎军”,铁甲烈马,威风凛凛,雄镇江南。建军之初,造营房,恰逢连日阴雨,无法烧制屋瓦,他就令长沙市民,每户送瓦20片,立付现银,两日内便全部筹足。其施政的干练作风可见一斑。后来他到福建任地方官,又在那里招兵买马。闽南与漠北相隔何远,但还是隔不断他的忧民情、复国志。他这个书生,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了,“过则成灾”,终于惹来了许多的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一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别看他饱读诗书,在词中到处用典,甚至被后人讥为“掉书袋”,但他至死也没有弄懂南宋小朝廷为什么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
  (有删改)
  可读理由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文章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主要围绕他的行伍经历和为官经历。一位沙场英雄,本有着“封狼居胥”的壮志,有为君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热血,然则现实却将这一切敲碎。南归之后,辛弃疾手里失去了钢刀利剑,只剩下羊毫软笔,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只能“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感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了。他用尽一生都在等待一个能重新征战沙场,报效国家的机会,可谁又能懂他这个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空有一身力、一腔志而无处使,唯有登上危楼,痛拍栏杆。于是作者以“把栏杆拍遍”为题,折射出辛弃疾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的真实而复杂的心情。文章善用对比,有“钢刀利剑”与“羊毫软笔”的对比,有“奔走沙场”与“笔走龙蛇”的对比,有与岳飞、杜甫、屈原等人的对比,在把栏杆拍遍的声响中,我们读出了辛弃疾充满豪情与苍凉的大写的一生。   推荐阅读二
  走出沙漠
  沈宏
  他们四人的眼睛都闪着凶光,并且又死死盯住那把挂在我胸前的水壶。而我的手始终紧紧攫住水壶带子,生怕一放松就会被他们夺去。
  在这死一般沉寂的沙漠上,我们对峙着。这样的对峙,今天中午已经发生过了。
  望着他们焦黄的面庞与干裂的嘴唇,我也曾产生过一种绝望,真想把水壶给他们,然后就……可我不能这样做!
  半个月前,我们跟随肇教授沿着丝绸之路进行风俗民情考察。可是在七天前,谁也不知道怎么会迷了路,继而又走进了眼前这片杳无人烟的沙漠。干燥炎热的沙漠消耗了我们每个人的体力。食物已经没有了。最可怕的是干渴。谁都知道,在沙漠上没有水,就等于死亡。迷路前,我们每人都有一壶水;迷路后,为了节省水,肇教授把大家的水壶集中起来,统一分配。可昨天夜里,肇教授死了,临死前,他把挂在脖子上的最后一个水壶给我说:“你们走出沙漠全靠它了,不到万不得已时,千万……千万别动它。坚持着,一定要走出沙漠。”
  这会儿他们仍死死盯着我胸前的水壶。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这片沙漠,而这水壶是我们的支柱。所以,不到紧要关头,我是决不会取下这水壶的,可万一他们要动手呢?看到他们绝望的神色,我心里很害怕,我强作镇静地问道:“你们……”
  “少啰嗦!”满脸络腮胡子的孟海不耐烦地打断我,“快把水壶给我们。”说着一步一步向我逼近。他身后的三个人也跟了上来。
  完了!水壶一旦让他们夺去,我会……我不敢想像那即将发生的一幕。突然,我跪了下来,“求求你们不要这样!你们想想教授临死前的话吧。”
  他们停住了,一个个垂下脑袋。
  我继续说:“目前我们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沙漠,而眼下我们就剩下这壶水了。所以不到紧要关头还是别动它,现在离黄昏还有两个多小时,趁大家体力还行,快走吧。相信我,到了黄昏,我一定把水分给大家。”
  大伙又慢慢朝前艰难地行走。这一天总算又过去了,可黄昏很快会来临。过了黄昏还有深夜,还有明天,到时……唉,听天由命吧。
  茫茫无际的沙漠简直就像如来佛的手掌,任你怎么走也走不出,当我们又爬上一个沙丘时,已是傍晚了。
  走在前面的孟海停了下来,又慢慢地转过身。
  天边的夕阳渐渐地铺展开来,殷红殷红的,如流淌的血。那景色是何等壮观!夕阳下的我与孟海他们再一次对峙着,就像要展开一场生死的决斗。我想此时已无路可走,还是把水壶给他们。一种真正的绝望从心头闪过,就在我要摘下水壶时,只听郁平叫道:“你们快听,好像有声音!”
  大伙赶紧趴下,凝神静听,从而判断出声音是从左边的一个沙丘后传来的,颇似流水声。我马上跃起:“那边可能有绿洲,快跑!”
  果然,左边那高高的沙丘下出现一个绿洲。大家发疯似地涌向湖边……
  夕阳西沉,湖对岸那一片绿色的树林生机勃勃,湖边开满了种种芬芳的野花。孟海他们躺在花丛中,脸上浮现出满足的微笑。也许这时他们已忘掉了还挂在我胸前的那个水壶。可我心里却非常难受,我把他们叫起来:“现在我要告诉你们一件事。为什么我一再不让你们喝这壶水呢?其实里面根本没有水,只是一壶沙。”我把胸前的水壶摘下来,拧开盖。霎时,那黄澄澄的细沙流了出来。
  大伙都惊住了。
  我看了他们一眼,沉重地说:“从昨天上午开始,我们已经没有水了。可教授没把真相告诉我们。他怕我们绝望,所以在胸前挂了一个水壶,让我们以为还有水。为了不让我们看出是空的,他偷偷地灌上一壶沙。事后,教授知道自己不行了,因为他已好几天不进水了,他把自己的一份水都给了我们。教授把事情告诉我并又嘱咐,千万别让大家知道这水壶的真相。它将支撑着我们走出沙漠。万一我不行了,你就接替下去……”
  我再也说不下去了。孟海他们已泣不成声。当大家回头望着身后那片死一般沉寂的长路时,才明白是怎样走出了沙漠……
  可读理由
  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非常感人又非常有哲理的故事,矛盾冲突始终围绕“一壶水”展开。“这壶水”与其说是“水”,毋宁说是信念与生命,而包含着信念与生命的“这壶水”正是肇教授亲自设计的:他临死之前把一滴水都没有的真相告诉了“我”,要“我”把这壶沙当作水的假相一直坚持到最后才告诉大家,从而使整个考察队得救了。小说结构别具一格:首先采用了身份重叠法,小说中的“我”既是叙述者又是经历者,这样能更好地渲染当时的紧张气氛,把读者的紧张情绪调动起来。其次,作者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塑造人物。作为一个以己之死换来他人之生的大写的人,这位教授并未出现,对他的身世、行状、音容笑貌,我们一无所知;但一个高尚且智慧的灵魂,却生动鲜活地映射在读者心底。这种感其神而未见其形的审美效果,正体现出艺术表现的普遍规律:传神重于图貌,写意胜于摹形。再次,作者把肇教授的死因和把没有水的水壶传给我的情节挪移了出来,放到故事后面才快速补出。这样既能制造情节的空白和叙述的悬念,情节的突变又给读者制造了阅读的震惊。
  对比鉴赏
  散文是最能吐露本心、表现个性的文体。梁衡的《把栏杆拍遍》情理并重,以评带传,不落窠臼。他说辛弃疾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作者着重从人性的深层诠释这位历史人物,使文章的“思想和美感”达到了和谐统一。其中的文字格调时而激昂,时而惋叹;时而叩问,时而调侃,显得恣肆张扬,同样有笔走龙蛇、回肠荡气之感。
  《走出沙漠》作为微型小说则显得结构精致。全篇以“水壶”串联起明暗两条线索,肇教授与“我”的故事和“我”与其他几人走出沙漠的故事由水壶链接起来;小说还制造了一个意料之外的“悬念”,文末最后才揭开“水壶”的谜底,使读者顿然明白了全部真相。全篇围绕“水壶”叙事,肇教授以及考察队员的品格由生死攸关的一壶“水”得以显现:从肇教授这个具有崇高献身精神和机智沉着性格特点的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伟大的一面;从孟海的言行,我们也看到了人性利己的一面,引发人们对伟大与渺小、奉献与自利的思考。小说也同时启示我们:人在任何逆境中都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和精神,人没有信念和精神就不能走出困境和绝望。在小说人物安排的技巧方面,作者巧妙地让需要正面肯定赞美的人物肇教授不出场,但他却用伴随生命代价的特殊的、机智的行为促成了“我”和三个同伴的生命转折,侧面的描写反而更加突出肇教授先人后已的博大心胸和机智沉着的性格特征。
  两篇文章一为散文,一为小说,所以抒发感情的方式也不相同:《把栏杆拍遍》直抒胸臆,泄泻的感情浩然成海;《走出沙漠》则含蓄蕴藉,在质朴的文字中有让人回味的哲理。
  美句赏析
  《把栏杆拍遍》中画线句:这段话对人物当前的命运作了精当点评,写出了辛弃疾由行伍到弃戎从笔的无奈。其中“钢刀利剑”和“羊毫软笔”、“奔走沙场”和“笔走龙蛇”既是借代,又构成了对比;内容概括了他的行伍经历和为官经历,使读者想象出他单人独马追杀偷印之贼,跃马横刀突入敌营生擒叛将,活脱脱一个血气方刚、骁勇善战的武夫形象。同时透过“只剩下”、“泪洒”等词语真切感受到作者对诗人的同情和惋惜,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走出沙漠》中画线句:这段话的内容非常丰富,也写得极有层次。首先是壮观的景物描写,夕阳“殷红殷红的,如流淌的血”象征着死亡和绝望,虽曰壮观,其实背后映衬着的是死亡之海的沙漠,由此蕴含着即将到来的危机;其次是场面描写,展示了危机爆发的剑拔弩张;再次是“我”的心理活动,绝望而准备妥协;最后是陡然一转,如柳暗花明,自然顺畅地推动情节向前发展。整段描写内容紧凑而有真实感、画面感。
  本期作文
  “人”字最简单。没有偏旁,没有繁体,可有人说:“人”字不好写,虽说简单,就两笔,可一笔没写好,这“人”就立不住,两笔写不好,这“人”就趴了窝。“人”字怎样写?光这两笔,就能支撑起一个像样的“人”字,大写的。这世界,就因为有了大写的人,才会充满希望和生机。大写,能体现形象和力量!
  请以“大写的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作者:李宝荣,宜兴市和桥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明白了一些不同后,有报考意向的同学就可以确认具体的报考条件了。究竟报考有哪些条件,以及要注意哪些细节,这里将为大家一一梳理。  报考:条件和细节不容忽略  年龄要求  军校生和国防生:年龄不得低于17周岁、不超过20周岁(截止时间为当年8月31日)。符合条件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均可报考军队和招收国防生院校。  定向培养士官:年龄不超过20周岁(1997年8月31日以后出生)。  政治考核  军校生和国
期刊
2006年9月,根据教育部、卫生部签署的清华大学与我校紧密合作办学协议,以及两校关于落实两部协议的实施意见,“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更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学校是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原卫生部)唯一直属的全国重点医学院校。招生形式以全国统招为主。  录取  第十条:北京协和医学院招生录取工作在教育部领导下,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办公室统一组织下进行,执行教育部规定的“学校
期刊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一说,给阅读蒙上了浓郁的“勤劳、刻苦”之色。“皓首穷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有所得似乎又很难。  让阅读成为悦读,需要的就是成就感!  阅读,本来是很有成就感的——孩提时代,能顺着大人的手指认出招贴上的几个字母,能奶声奶气地读出报纸上一个短语,获得的是夸赞,懵懂中也有了些许的成就感。我们在阅读中成长,成长就是阅读的最大成就。  成长可以有快慢,阅读不会无
期刊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思想者的勇气  余杰  一个有良知的人如何面对掌权者、尤其是不义的掌权者呢?  俄罗斯思想家就是一个好榜样:他写的《哲学书简》在《望远镜》杂志发表之后,由于其对俄罗斯民族性格和文化传统的尖锐批判,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自以为是的“爱国者”们愤怒地谴责作者是俄罗斯的“敌人”和“叛徒”。俄国书刊检查总局召开会议,专门讨论这篇文章及其产生的影响。连不爱读书的沙
期刊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名家评说钱钟书  金宏达  邹文海:“我过钱家,每回都听到钟书书声琅琅……”  我与钟书君,两度同学,一度同事,前后有十几年的交往。因为他是通学我是寄宿,虽在同一年级,很少一起游息。只是先严督责我读书时,常引他为话题:“我过钱家,每回都听到钟书书声琅琅,谁像你一回家就书角都不翻了!”父亲的训斥,引起我对钟书君的反感,“什么了不起,还不像我一样,数学糟透顶,
期刊
想通过高考成为一名军人,可通过报考相关的军事院校、普通院校的国防生和定向培养士官来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们首先从定义出发,来了解一下这三种方式的区别。  总观:共性和差异共存  军校生  军校生,从广义上讲,只要是通过国家考试并录取到军队院校中就读的学生,皆可称为军校生。就高三学生而言,一般是指根据军队建设需要,由军队院校从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录取入学且毕业后由军队统一分配的学生。  国防
期刊
2012年度感动中国  十大人物事迹  1. 林俊德:工作到最后一刻林俊德入伍52年,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在癌症晚期,仍以超常的意志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拒绝手术和化疗。住院期间,他整理移交了一生积累的全部科研试验技术资料;5月31日上午,已极度虚弱的林俊德,先后9次向家人和医护人员提出要下床工作。于是,病房中便出现了震撼人心的一幕:病危的
期刊
文题亮相  作文题为第7页“本期作文”。  自我检测  你如何审题?  你如何立意?  你如何构思?  你如何选材?  你会选择哪种文体?  写作指导  关于审题:人字,本无大小写之分。我们从字典上也仅仅只能够查到“大写”的原始意义,而这个意义显然是不能用来修饰“人”的。“大写的人”的“大写”应当是它的引申义,它的文化意义,是反映人的品格人格的,而决不能只是从本义上去理解。  于是,我们只能另辟蹊
期刊
【延伸训练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上帝召开了一次会议,了解他自从赐给鸟儿翅膀后,鸟儿是怎么使用的。  鹰说:“我用我的翅膀在天空中飞翔,一切猎物都逃不过我的眼睛,我因此生活无忧。”  鸵鸟说:“我用腿在地上奔跑,翅膀对我好无用处,它成为我沉重的负担。”  企鹅说:“我已把翅膀变作了鳍,它让我能像鱼一样在海洋自由来往。”  这时,上帝发现会场里还坐着一个人,便奇怪地问
期刊
一、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处方碑  吴克敬  ①法门寺北去十里,见一座石碑,巍然高耸,立于人来人往的大路边。  ②克敬问过家父:“这是谁的碑子呢?”  ③家父说:“一个善人的。”  ④再问家父:“善人是谁?”  ⑤家父不再回答,也去看碑石,迷茫的眼睛显见也不知道善人是谁。立碑的“善人”此后成了克敬心中一个抹不去的谜。后来识得一些文和字,再与家父去法门寺赶会,歇在石碑下,想想能从碑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