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为“低碳课堂”?我的理解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让每一个孩子愉悦地学习,用较少的时间、较少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把课堂还给学生,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我们一线老师所追求的“低碳课堂”,我想应该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一、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
确立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是低碳课堂最显著的特征,可以用以下三个指标加以衡量。第一,强调学生生命个体的生态位。所谓的生态位就是每一个生命体在一定环境中所占有的空间和位子,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我们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孩子,哪些孩子能力较强,哪些孩子需要我们教师辅导,应该心中有数,心里秉存一个理念: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第二,要实现每个孩子生命个体生态位的原生态。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每个孩子发自内心的思想、能力、说话等表现,并让其尽情发挥。第三,强调学生生命个体生态位原生态的生命活力。平时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刷新生本课堂的理念,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二、深入浅出的教师引导
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指导永远重要,指导有四种形式,分别是:浅入浅出、深入深出、浅入深出、深入浅出。教师的指导应该是深入浅出,教师本身的语文功底很深,底蕴很厚,对文本的研究很全面、透彻,但引导的时候却要通俗易懂,使学生听了茅塞顿开。
教师在作深入浅出的引导时,也要讲究策略,争做一个大智若愚的老师。以下是三个小策略:
第一,难得糊涂。这里的糊涂不是真正的糊涂,而是装糊涂,让学生“帮”你解决问题。例如,一个老师在教《祖父的园子》,写“拔草”这个板书时,故意说:“老师突然忘记拔字该怎么写了,谁来帮帮老师的忙。”学生个个小手举得老高,都想帮老师的这个忙。第一个上去的孩子写错了,写成了“拨”,全班哄堂大笑,然后大家订正,写好“拔”。这个老师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对学生容易写错这个“拔”字有充分的预设,学生笑了之后必定能对这个字有深刻的记忆。
第二,滞后评价。所谓滞后评价就是当老师抛出问题后,先让学生说,给他们尽情表达的机会,然后教师再做总结、点评。
第三,学会等待。等待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境界,更是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有一个经典的寓言故事《拔苗助长》,庄稼人因为不会等待,所以禾苗还没有长成就都枯死了。每个孩子也都有自己的成长规律,当学生还没有想好答案的时候,请耐心等一等,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考虑。当学生回答错误的时候,请耐心等一等,给他们自己纠正错误的机会。
三、简要朴实的教学安排
在教学安排上,要简其头绪,要其重点,关键要有实效。以生为本的课堂不能过于花哨,太花哨占用上课的时间,学生学的时间就少了。有的教师对文本细读过于重视,在课堂上的确充分展示了课文的审美性,满足了读者的精神需求和审美欲望,但我们上的是语文阅读课,除了满足阅读享受外,更重要的还要识字、写字、学词、学句、阅读、写作。
例如,一个老师上《西门豹》的第一课时,出示题目后,先介绍了“西门”是个复姓,后来又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复姓。讲到“邺”这个地方时,又讲到了当时的行政区域划分。讲到“扔巫婆”三个字时,又讲到了36计中的“擒贼先擒王”,然后看影片增强了解当时的情况。结果一节课下来,课外的内容插了很多,最基本的课文都没有完整读一遍。这样的教学安排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但学生真正需要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却少之又少。
再说《西门豹》第一课时,我想应该先让学生读通课文,再自主解决字词,然后知道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就可以了。用简要朴实的教学过程、扎扎实实上好每一堂有益于学生的课始终是我们所追寻的高效课。
四、充分有效的学习实践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未来的教育必须是教育对象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也叫自我教育。”因此,我们要真正把课堂时间还给小朋友,如果没有儿童的自我实践,儿童就不可能把知识和能力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素养。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去台湾讲学,他的一堂示范课《元曲二首》就给我们诸多的启示。课堂开始,魏老师问道:“按照你们一般上课的方法,我们学这篇课文,怎么学啊?”学生说:“先介绍作家,再解释诗词含义,再背诵。”魏老师说:“好啊!哪个同学能把这几个步骤写在黑板上吗?”一个学生走上讲台,用粉笔写上了上述三个环节。然后,魏老师说:“谁来介绍作家啊?”有学生说:“老师不用介绍,书下注解有!”“哦!那你来读一读。”学生读后,魏书生又讲道:“谁来解释诗词含义啊?”学生当然认为是老师来!而魏书生却语出惊人:“同学们,你们不知道,老师教书有一个习惯,可以用一个字概括,谁知道啊?”一个学生说:“我知道,就是“懒”!”“对,就是‘懒’!那我懒了,你们怎么办啊?”“我们要“勤”!”于是,解决生字词、译成白话文、解决课后问题,按顺序让学生一一解决,包括背课文都让学生比赛,看谁背得快。
结果,一节课魏老师让学生们忙忙碌碌、快快乐乐,不知不觉地学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知识,学生兴奋不已,孩子们也从未像这堂课那样学得那么投入,那么有效。连听课的家长、专家都赞不绝口。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就是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一、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
确立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是低碳课堂最显著的特征,可以用以下三个指标加以衡量。第一,强调学生生命个体的生态位。所谓的生态位就是每一个生命体在一定环境中所占有的空间和位子,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我们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孩子,哪些孩子能力较强,哪些孩子需要我们教师辅导,应该心中有数,心里秉存一个理念: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第二,要实现每个孩子生命个体生态位的原生态。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每个孩子发自内心的思想、能力、说话等表现,并让其尽情发挥。第三,强调学生生命个体生态位原生态的生命活力。平时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刷新生本课堂的理念,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二、深入浅出的教师引导
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指导永远重要,指导有四种形式,分别是:浅入浅出、深入深出、浅入深出、深入浅出。教师的指导应该是深入浅出,教师本身的语文功底很深,底蕴很厚,对文本的研究很全面、透彻,但引导的时候却要通俗易懂,使学生听了茅塞顿开。
教师在作深入浅出的引导时,也要讲究策略,争做一个大智若愚的老师。以下是三个小策略:
第一,难得糊涂。这里的糊涂不是真正的糊涂,而是装糊涂,让学生“帮”你解决问题。例如,一个老师在教《祖父的园子》,写“拔草”这个板书时,故意说:“老师突然忘记拔字该怎么写了,谁来帮帮老师的忙。”学生个个小手举得老高,都想帮老师的这个忙。第一个上去的孩子写错了,写成了“拨”,全班哄堂大笑,然后大家订正,写好“拔”。这个老师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对学生容易写错这个“拔”字有充分的预设,学生笑了之后必定能对这个字有深刻的记忆。
第二,滞后评价。所谓滞后评价就是当老师抛出问题后,先让学生说,给他们尽情表达的机会,然后教师再做总结、点评。
第三,学会等待。等待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境界,更是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有一个经典的寓言故事《拔苗助长》,庄稼人因为不会等待,所以禾苗还没有长成就都枯死了。每个孩子也都有自己的成长规律,当学生还没有想好答案的时候,请耐心等一等,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考虑。当学生回答错误的时候,请耐心等一等,给他们自己纠正错误的机会。
三、简要朴实的教学安排
在教学安排上,要简其头绪,要其重点,关键要有实效。以生为本的课堂不能过于花哨,太花哨占用上课的时间,学生学的时间就少了。有的教师对文本细读过于重视,在课堂上的确充分展示了课文的审美性,满足了读者的精神需求和审美欲望,但我们上的是语文阅读课,除了满足阅读享受外,更重要的还要识字、写字、学词、学句、阅读、写作。
例如,一个老师上《西门豹》的第一课时,出示题目后,先介绍了“西门”是个复姓,后来又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复姓。讲到“邺”这个地方时,又讲到了当时的行政区域划分。讲到“扔巫婆”三个字时,又讲到了36计中的“擒贼先擒王”,然后看影片增强了解当时的情况。结果一节课下来,课外的内容插了很多,最基本的课文都没有完整读一遍。这样的教学安排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但学生真正需要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却少之又少。
再说《西门豹》第一课时,我想应该先让学生读通课文,再自主解决字词,然后知道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就可以了。用简要朴实的教学过程、扎扎实实上好每一堂有益于学生的课始终是我们所追寻的高效课。
四、充分有效的学习实践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未来的教育必须是教育对象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也叫自我教育。”因此,我们要真正把课堂时间还给小朋友,如果没有儿童的自我实践,儿童就不可能把知识和能力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素养。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去台湾讲学,他的一堂示范课《元曲二首》就给我们诸多的启示。课堂开始,魏老师问道:“按照你们一般上课的方法,我们学这篇课文,怎么学啊?”学生说:“先介绍作家,再解释诗词含义,再背诵。”魏老师说:“好啊!哪个同学能把这几个步骤写在黑板上吗?”一个学生走上讲台,用粉笔写上了上述三个环节。然后,魏老师说:“谁来介绍作家啊?”有学生说:“老师不用介绍,书下注解有!”“哦!那你来读一读。”学生读后,魏书生又讲道:“谁来解释诗词含义啊?”学生当然认为是老师来!而魏书生却语出惊人:“同学们,你们不知道,老师教书有一个习惯,可以用一个字概括,谁知道啊?”一个学生说:“我知道,就是“懒”!”“对,就是‘懒’!那我懒了,你们怎么办啊?”“我们要“勤”!”于是,解决生字词、译成白话文、解决课后问题,按顺序让学生一一解决,包括背课文都让学生比赛,看谁背得快。
结果,一节课魏老师让学生们忙忙碌碌、快快乐乐,不知不觉地学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知识,学生兴奋不已,孩子们也从未像这堂课那样学得那么投入,那么有效。连听课的家长、专家都赞不绝口。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就是学生自己教育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