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社会发展,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高校同样应该越来越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本研究结合理工科高校的特点,通过探讨高校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及构建“产学研”的教育培养模式,为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献计献策。
关键词: 高校 复合型人才 理工科
一、复合型人才与当今社会需求
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随着科学知识的交叉、分化和综合,边缘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不断涌现,当今社会越来越需要通才型、交叉型、复合型人才,因此,高校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由于学生个体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教育教学目标、方式方法也应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结合工科学生的特点,以建立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为重点,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在培养模式上寻求突破,强调高校人才培养应体现“以人为本,共同发展”的教育思想。
所谓复合型人才,应是掌握了多学科知识和综合性技能,即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知识运用能力强、有科学创新精神、具有脚踏实地工作作风和良好语言文化交流能力的人,即一专多能的人。当今社会的重大特征是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这一特征决定每个人都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个人既要拓宽知识面又要不断调整心态,变革自己的思维,高校更应该顺应时代要求不断探索,不断改革教育方法,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时代步伐。
二、高校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现状,高等院校要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就必须加强教育改革,进行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课程改革则是教学改革的原动力,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课程设置是否科学、课程结构是否合理、课程效能是否最大等,将直接决定教学质量高低和教学改革成败。
第一,改革培养计划。
随着社会逐步加大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我们应该采取“重基础、宽口径、多方向、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独创性;强调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判断能力等。
第二,加强人文社科知识面的扩展。
在校园里开设具有特色的社科类讲座,由此扩大理工科学生对社科知识的了解范围。在校园内举办诗会、读书会等组织,多组织演讲赛、辩论赛等活动,以增强学生的语文修养。或相应开设一些法律、管理、金融类选修课,让学生更好地开阔视野,适应社会发展。在学生选修课程时给其很大的自由度,大力倡导学生跨系科选修。
第三,加强学生实践、社交能力培养。
通常我们所说的复合型能力指既有多学科综合能力又有多类型综合能力。因此,为了适应时代浪潮,高校应把技能训练纳入教学计划,设置一定的学分,只有取得该学分才能获得学位证书。通过技能训练,学生既能消化和巩固所学书本知识,又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同时,还应重视实践调查研究。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工作,切实了解社会,掌握第一手材料。
三、构建“产学研”的教育培养模式
“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是培养高校学生实践能力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很难找到合适的结合点。高校与社会实际部门联合培养所需人才,高等学校在培养人才工作中,吸收实际部门和各行业人士参与教学工作,有利于加强学校与社会生产实际部门的联系。使用人部门和生产单位的建议、意见和人才需求信息反馈到高等学校。高等学校则可以根据实际部门的建议和要求,从调整专业方向入手,改造和调整现有专业设置。依托现有专业建立新专业,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使学生真正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接轨,与当今科技发展趋势相适应。
理工科高校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过程中应强化学生的实践、调研等与企业、社会多接触的能力。学校应统筹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需要,依托校内外实验、实践教学基地,大力推进学生进实验室、进项目组、进实习基地、进生产公司,真刀真枪地实践,将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有机结合,在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使学生培养与企业需求接轨。
四、结语
总之,理工科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质就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形势下,理工科高校如何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根据自己的教学优势和教学特点,探索出一条符合理工科高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制定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保证改革顺利进行的前提;根据培养目标,构建灵活的模块化课程模式,是保证改革顺利进行的基础;构建灵活的实践机制,是保证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可以这样说,当今谁拥有更多更好的复合型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赢得未来。
参考文献:
[1]陶焕涌,陈月玲.面向21世纪人才需求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和专业改造的若干思考[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8(6):37-40.
[2]全翠珍.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吉林工学院学报,2001,22(4):18-19.
关键词: 高校 复合型人才 理工科
一、复合型人才与当今社会需求
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随着科学知识的交叉、分化和综合,边缘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不断涌现,当今社会越来越需要通才型、交叉型、复合型人才,因此,高校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由于学生个体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教育教学目标、方式方法也应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结合工科学生的特点,以建立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为重点,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在培养模式上寻求突破,强调高校人才培养应体现“以人为本,共同发展”的教育思想。
所谓复合型人才,应是掌握了多学科知识和综合性技能,即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知识运用能力强、有科学创新精神、具有脚踏实地工作作风和良好语言文化交流能力的人,即一专多能的人。当今社会的重大特征是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这一特征决定每个人都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个人既要拓宽知识面又要不断调整心态,变革自己的思维,高校更应该顺应时代要求不断探索,不断改革教育方法,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时代步伐。
二、高校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现状,高等院校要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就必须加强教育改革,进行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课程改革则是教学改革的原动力,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课程设置是否科学、课程结构是否合理、课程效能是否最大等,将直接决定教学质量高低和教学改革成败。
第一,改革培养计划。
随着社会逐步加大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我们应该采取“重基础、宽口径、多方向、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独创性;强调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判断能力等。
第二,加强人文社科知识面的扩展。
在校园里开设具有特色的社科类讲座,由此扩大理工科学生对社科知识的了解范围。在校园内举办诗会、读书会等组织,多组织演讲赛、辩论赛等活动,以增强学生的语文修养。或相应开设一些法律、管理、金融类选修课,让学生更好地开阔视野,适应社会发展。在学生选修课程时给其很大的自由度,大力倡导学生跨系科选修。
第三,加强学生实践、社交能力培养。
通常我们所说的复合型能力指既有多学科综合能力又有多类型综合能力。因此,为了适应时代浪潮,高校应把技能训练纳入教学计划,设置一定的学分,只有取得该学分才能获得学位证书。通过技能训练,学生既能消化和巩固所学书本知识,又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同时,还应重视实践调查研究。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工作,切实了解社会,掌握第一手材料。
三、构建“产学研”的教育培养模式
“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是培养高校学生实践能力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很难找到合适的结合点。高校与社会实际部门联合培养所需人才,高等学校在培养人才工作中,吸收实际部门和各行业人士参与教学工作,有利于加强学校与社会生产实际部门的联系。使用人部门和生产单位的建议、意见和人才需求信息反馈到高等学校。高等学校则可以根据实际部门的建议和要求,从调整专业方向入手,改造和调整现有专业设置。依托现有专业建立新专业,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使学生真正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接轨,与当今科技发展趋势相适应。
理工科高校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过程中应强化学生的实践、调研等与企业、社会多接触的能力。学校应统筹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需要,依托校内外实验、实践教学基地,大力推进学生进实验室、进项目组、进实习基地、进生产公司,真刀真枪地实践,将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有机结合,在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使学生培养与企业需求接轨。
四、结语
总之,理工科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质就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形势下,理工科高校如何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根据自己的教学优势和教学特点,探索出一条符合理工科高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制定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保证改革顺利进行的前提;根据培养目标,构建灵活的模块化课程模式,是保证改革顺利进行的基础;构建灵活的实践机制,是保证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可以这样说,当今谁拥有更多更好的复合型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赢得未来。
参考文献:
[1]陶焕涌,陈月玲.面向21世纪人才需求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和专业改造的若干思考[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8(6):37-40.
[2]全翠珍.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吉林工学院学报,2001,22(4):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