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经验 动作理解 游戏内化

来源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ye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歌唱是培养学前儿童音乐感受能力、表现能力、鉴赏能力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在学前儿童的音乐生活和日常生活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歌唱活动能使幼儿受到曲调美、歌词美的感染和熏陶,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得到锻炼,心理活动过程处于良好的开放调节状态……因此,歌唱教学也是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
  然而,目前的幼儿园歌唱教学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在反复跟唱过程中幼儿对歌唱活动失去兴趣;教学方法运用不当,在教师干巴巴的说教中幼儿对活动索然无趣;过于追求学唱速度,幼儿没有体验到音乐的情感小班幼儿由于其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对歌词的理解能力较弱,上述问题在小班歌唱活动中更为突出。在小班歌唱教学课堂上,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教师满怀激情、热情洋溢地一遍遍示范演唱,幼儿在座位上小嘴紧闭、一声不吭,更有甚者,干脆游离了课堂干自己喜欢的事情。
  因此,如何提高小班歌唱教学的有效性?这一问题便进入我们的教育研究范围。为了提高教学研究的实效,我们决定把研究的主阵地放在课堂中,运用课例研究的方式来提高小班歌唱教学的有效性。滨海幼儿园音乐学科组教师组成研究小组,研究的课例是由县骨干教师张雪琴老师执教的小班歌唱活动“大灰熊”。同时我们还邀请到了浙师大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的音乐教育博士王秀萍老师指导我们的课例研究。
  一、第一次课堂教学实践
  执教教师选择的小班歌唱教学“大灰熊”是一首改编歌曲,乐曲选自美国传统儿童歌曲,王秀萍老师对原歌词进行翻译改编。本次活动是歌唱教学“大灰熊”的第一课时,执教教师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进场暖身,初步感受歌曲旋律;故事引导,理解歌词内容;学习游戏,熟悉理解歌曲;游戏表现,初步学唱歌曲。
  (一)课堂教学呈现的亮点
  1.运用视听结合的方式,在故事讲述过程中逐步引导幼儿进入歌唱活动,并初步理解歌词内容。
  2.课堂教学层次感清晰,教师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实现了对幼儿步步深入地引导。
  3.通过“熊和石头人”的游戏表演,让幼儿了解歌曲中的戏剧冲突,自然、主动地达成了“区别表现歌曲轻重”的目标,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课堂教学发现的问题
  1.教师请部分幼儿示范时,过于关注示范的幼儿,而忽略了在一旁观看的孩子,导致少数几名幼儿游离出了活动场景。
  2.在播放磁带伴奏音乐时,幼儿听不出前奏,听不清主旋律,伴奏音乐不适合小班幼儿倾听。
  3.在游戏后半部分,教师发现只有部分孩子在跟唱歌曲,便要求全体幼儿跟唱。这一要求不仅没有增加幼儿跟唱的积极性,反而破坏了课堂中欢快愉悦的游戏气氛。
  (三)出现问题原因的诊断
  1.示范的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游戏,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这部分幼儿上,没有过多关注座位上的幼儿;示范幼儿在背对集体座位的方位更加剧了在座位上观看幼儿“事不关己”的想法,导致在此环节部分幼儿注意力不集中。
  2.尽管磁带播放的歌曲伴奏音乐很好听,甚至可以说很“华丽”,但是由于乐曲的配器很复杂,主旋律不清晰,多个音以和弦的形式呈现,而小班幼儿音乐感受力较弱,无法听清歌曲的旋律,音乐不适合小班幼儿倾听。
  3.小班幼儿学唱歌曲追求的是“水到渠成”,过早地要求幼儿张嘴歌唱反而导致部分幼儿因尚未学会歌曲而加重心理负担,适得其反。
  (四)课堂教学改进的建议
  1.调整幼儿的座位,把示范幼儿的座位从中间移至右侧,并半侧面朝向集体座位。这样,在示范过程中每位幼儿都能看清示范幼儿的动作、表情。
  2.不用歌曲伴奏磁带,改用配班教师钢琴伴奏。钢琴伴奏旋律清晰,速度可控,又能表现出乐曲的轻重力度,可以根据小班幼儿的学习现状,及时调整。
  3.第一课时以游戏贯穿始终,对幼儿的歌唱不作要求。
  二、第二次课堂教学改进
  (一)课堂教学呈现的亮点
  1.在游戏活动中,教师没有要求幼儿学唱歌曲,只是在一遍又一遍的游戏活动中多次示范歌唱,以达到让幼儿熟悉歌曲、体验歌曲情感的作用。
  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很强的亲和力,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范唱引导幼儿对歌曲情绪的体验,增加了幼儿模仿歌唱的积极性。
  (二)课堂教学发现的问题
  1.活动中过于渲染气氛,使幼儿对大灰熊心存恐惧,以致部分幼儿害怕参加活动。
  2.教师过于强调幼儿的动作表现,没有抓住重难点动作(如:小朋友轻轻走、大灰熊生气跺脚的重拍表现)展开。
  (三)出现问题原因的诊断
  教师为了体现歌曲中的戏剧冲突,强调了大灰熊生气时可怕的样子,导致胆子比较小的幼儿不愿参与游戏活动。
  (四)课堂教学改进的建议
  1.增加配班教师扮演大灰熊,演好这只可爱、贪睡又爱生气的大灰熊。
  2.建议在幼儿学习游戏的环节,教师把重点放在“轻与重”的身体动作表现上,其他动作可由幼儿自由创编。
  三、第三次课堂教学再改进
  经过前两次的不断研讨、改进,本次教学呈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但是还有几个问题有待改进。如:多次的重复游戏稍显枯燥,建议在最后一次游戏前增加插曲,如教师带领幼儿去另一座山叫醒大灰熊,增加爬山的情景。另外,钢琴伴奏教师表现音乐的张力还不够到位。
  四、形成的共识及结论
  基于本次研究专题“提高小班歌唱教学的有效性”的目标定位,执教老师对小班歌唱活动“大灰熊”这一教学内容,在小班平行班不同班级进行了系列跟进式(试教课——改进课——再改进课)的教学实践与研讨,研究小组得出以下的结论与观点。
  (一)小班歌唱活动关注“一个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人们通过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与外界环境进行交互活动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因此歌唱活动必须关注“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在小班歌唱教学活动中,关注幼儿已有经验不仅要关注幼儿基本的歌唱技能(如:发声方法、音准、节奏等),还要关注幼儿对歌词内容、游戏情境等相关内容是否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只有这样,幼儿才会在已有经验基础上,与新的教学情境不断交互作用,从而获取新的知识经验。如:在“大灰熊”的教学活动中,幼儿之前对体育游戏“木头人”的游戏比较熟悉,并已对其中“在特定语词后不能动”这一规则内化为自身的一种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经验迁移使幼儿较好地掌握“大灰熊生气了小朋友不能动”这个教学活动中的关键点,从而让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下去。   (二)小班歌唱活动体现“两点注意”
  1.显效延后,追求过程性体验。
  歌唱教学的技能目标一定是学会演唱歌曲,小班歌唱教学也不例外。但是小班幼儿音乐感受力、理解力、表现力都相对较弱,对音乐的内化到外显的过程就会比中大班孩子长很多。因此教师要关注幼儿对歌曲(包括其中的重难点)的掌握程度,也就是幼儿演唱歌曲的熟练度,更需要关注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歌曲的曲调歌词的美、体验同伴共同游戏的快乐。只有在学习过程中有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才能保证幼儿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如:在“大灰熊”教学活动第二次教学中,教师注重对幼儿游戏活动的引导,使幼儿始终沉浸在快乐的游戏活动中,尽管大多数孩子没有张嘴唱歌,但是在第二课时,幼儿对歌曲的表现、重难点的掌握都非常到位。
  2.凸显人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幼儿故事、歌曲、游戏中,常常会看到大灰狼、大狗熊是反面角色的代表,它们异常凶狠,常以吃人的形象示人,最终逃不出被消灭的结果。但是作为现代文明社会的小公民,我们的孩子应从小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因此在本次歌唱教学中以这样一个故事引导:春天来了,一只冬眠的熊迟迟没有醒来。小朋友轻轻地去叫醒它,贪睡的熊生气地吼叫起来……最后,熊得知小朋友的善意,和大家一起快乐地游戏。这样的故事改编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意识,也让游戏情境很自然地进行反复,直至结束。
  (三)小班歌唱活动运用“三种策略”
  1.内化策略,运用游戏活动内化音乐。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浙江省幼儿园保教指南》中明确规定:小班幼儿以游戏为主要形式开展活动。我们在开展小班歌唱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相应的游戏引导幼儿进入歌曲的学习程序。通过在游戏中倾听音乐、身体动作表现音乐等活动以达到内化音乐的过程,最后“水到渠成”地演唱音乐。特别是在故事性歌曲的学习中,游戏能生动形象地表现歌曲中的戏剧冲突,帮助幼儿理解歌唱的重难点。因此,可以说在小班歌唱教学中,游戏的运用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
  2.理解策略,通过动作表演理解歌曲。
  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是直觉行动思维,它是凭借直接感知,伴随身体动作进行的思维活动。身体动作便是这种思维的支柱。因此,小班孩子会对在音乐中用身体动作表现歌词内容乐此不疲。这种活动就是幼儿理解歌曲的过程。但是我们也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部分孩子对身体动作表演的兴趣大于歌唱兴趣。发现这种情况,教师的回应是“在歌唱活动后部分,我们需要让儿童有把歌唱与身体动作表演分离的机会,即让儿童只歌唱,没有身体动作”。
  3.范唱策略,感染幼儿情感激发模仿。
  在歌唱教学中,范唱是必不可少的。好的范唱能感染幼儿情绪,激发幼儿模仿的欲望。范唱可分为教师亲身示范与媒介范唱这两种基本类型。通过实践发现,在小班歌唱教学中教师的亲身范唱比媒介范唱更有效。因为教师亲身范唱(即兴、现场的演唱)是活生生的、富有灵气的,能形成演唱者与倾听者现场的互动交流,这种交流是最感染幼儿的情感、最能激发幼儿的模仿欲望的。但是教师亲身示范演唱还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教师本身的音乐表现力强,因此教师须在教学活动之前做足功课,努力提升自己的歌唱水平,尽量把歌曲演唱到位,使课堂上的亲身范唱成为感染幼儿情绪、激发幼儿模仿的范本。
其他文献
案例:三岁的莹莹上幼儿园有一个星期了,今天是莹莹上幼儿园第二周的星期一,妈妈照常七点钟叫莹莹起床,小家伙腻腻歪歪地说:“妈妈,我不想上幼儿园。”小家伙又想赖学了。妈妈温柔地跟她讲了一通道理,刚开始还好,临出门干脆大哭大闹了起来,莹莹的小手死死拽着门框,怎么也不肯出门,宠爱她的妈妈不忍心,差点儿就迁就她了,连哄带拽,到了幼儿园门口,她一边大哭,一边用力地扭动着身体,妈妈都快要抱不住她了。老师主动地上
期刊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斗富”攀比之风在成人中间愈演愈烈,而这种现象在孩子们中间也普遍存在,甚至连幼儿园的小朋友也在赶时髦。  儿童“斗富”现象聚焦  镜头一:比谁的压岁钱最多  大年初三,某游乐场附近:孩子们聚在一块,攀比谁收到的“压岁钱”最多。明明说:“我奶奶、舅舅、还有我爸爸的下属,一共给我一万多,被我老妈没收了去,只剩三千!”涛涛说:“我没你多,我只有六百,还是我拼命
期刊
一、主题由来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承中国文化、礼仪之精髓的国粹——京剧正逐渐为我们的下一代遗忘、淡去。作为文化的传播者——教师,如何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民族、中国的文化,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并把我们的国粹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我们截取中国元素——京剧,本着亲历探究、快乐体验的原则,结合幼儿的特点,从“了解感受——尝试体验——探索发现”等方面入手,设计了“我爱京剧”的主题活动!  二、
期刊
2011年教育部下发《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要求幼儿园及时纠正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增强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2012年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进一步提出推进学前教育管理科学化、规范化,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广大幼儿园保教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家长的科学育儿能力,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保障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为确保工作落到实处,我市在
期刊
炊事活动是幼儿进行的与制作食物有关的操作活动,最大的特点是具有生活性、真实性。我们把炊事活动以游戏的形式展现出来即为炊事游戏,它区别于具有想象性的角色游戏,是在真实的生活活动场所中进行,提供真实的食物或材料,使用真实的工具材料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参与各类食品的制作,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各方面能力的提升。  结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以及园本主题活动目标的需要,我班进行了以“快乐早餐”为主题的炊事活
期刊
材料介绍:  高粱杆质地较硬,色泽金黄,内有髓。外皮和内髓易剥离,外皮能像竹子一样被削成席篾状,有韧性,能随意弯折。内髓成白色的圆柱形,质地像塑料泡沫,易插接。高粱杆在我们农村随处可见,是农作物的废弃物,一般用于烧火或搭建草房,自然无害。因此,农村幼儿园利用高粱杆进行玩教具制作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既经济又方便,是一种很有实用价值的本土教育资源。  设计意图:  利用幼儿身边熟悉的材料进行玩教具制作
期刊
随着美术教育的改革,教师果断地采取了“避免范画、过分干预”等不当手段,注重了孩子内心的体验,鼓励孩子自由想象、自主创作,美术教育迎来了创作个性化表现的新面貌。但是不少教师走进了教学“两步走”的误区:先让孩子对材料进行艺术畅想,接着就是让幼儿自主创作。教师漠视了对孩子绘画表现技能的引导这一步,认为孩子“画什么是什么”,这就是教育无痕,就是对孩子少些干扰。  这算是孩子充分自主的创意美术吗?不,很多时
期刊
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导下,我区从抓幼儿园一日活动安排入手,充分利用教研活动,加强对幼儿园一日活动常规的指导,经过几年的实验、研究、总结,取得了研究成果《蜀山区幼儿园一日活动常规要点》(以下简称《要点》),现做简要说明。  一、研制过程与方法  第一步,结对教研。  采取划片
期刊
一、幼儿园里的“小班长”现象  幼儿园里,尤其是中大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现象——“小班长”现象。“小班长”是指由教师授权,幼儿认可的教师角色的临时替代者,其职责主要是维护规则和监督管理,替代教师管理班级的纪律及日常活动,拥有仅次于教师的特殊权威和权利,是教师的第二双眼睛。“小班长”经常用以下几种方式来管理和约束其他幼儿:①命令式言语劝服。如:“你应该站那儿”等。②点名。这时点的名已经不再代表幼儿的
期刊
游戏是幼儿的语言,也是幼儿主要的活动形式和探索世界的桥梁,教育部颁发的《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特别强调“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而游戏材料则是支撑幼儿游戏的基础,有了这个根本,幼儿才能有了游戏体验和态度,也只有在游戏材料交互作用中,幼儿才有自己的情感发展,一旦与材料脱离,幼儿就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游戏活动。  那么材料与游戏之间应该如何联系,投放什么样的材料才能促使幼儿在交互作用中得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