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纽交所和德交所的合并,全球交易所的合并浪潮愈演愈烈。在经济复苏和竞争压力增大的背景下,更多的交易所希望通过合作拓展自己的市场。
2月15日,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和德意志证券交易所在纽约和法兰克福共同召开视频记者会,宣布达成合作协议,将联合成立一家控股集团,成为全球最大的交易所运营商。
德交所的网站首页上已增加名为“NYSE Euronext”的栏目,该栏目也同时和纽约泛欧交易所首页的醒目大图直接链接。交易公布后,纽约泛欧交易所的股价飙升了16%,两大交易所合并的消息可能会提高其他交易所合并成功的可能性,但该合并对港交所和中国内地交易所的影响尚未显现。
全球最大交易所
“这一交易对于全球资本市场的发展是催化剂。”根据协议条款,两家公司将联合成立一家控股集团,德交所的股东将持有新集团60%的股份,而纽交所股东持股份额为40%。未来新公司将在旗下法兰克福和巴黎的交易所及纽约证交所上市。
两家交易所2010年营业额总和为54亿美元,利润27亿美元,合并后将成为全球营业收入和利润最大的交易所集团。新集团还将在全球衍生品交易、期权交易、上市公司市值、市场数据及技术等多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纽泛欧所首席执行官邓肯·尼德奥尔将出任新集团的首席执行官,德交所首席执行官雷托·弗兰西奥尼将担任董事长。雷托·弗兰西奥尼表示,这一合并为所有股票持有人提供了极大价值,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合并都非常有意义,未来将产生独一无二的发展机会和协同效应。他说:“我们期望,未来公司在亚太市场和全球其他地区成为非常有吸引力的伙伴。”
合并浪潮迭起
实际上从去年开始,全球交易所的合并就已经掀起了一股浪潮。
2010年10月,新加坡交易所和澳大利亚证交所宣布涉资83亿美元的合并方案。2011年2月8日,多伦多证券交易所宣布将和伦敦证券交易所寻求合并可能,双方将创建一个跨大西洋的交易所,重点吸引资源和清洁能源类公司前来上市。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的交易所也宣布,它们将在2011年年内开发一个联系交易机制,使投资者可以在其中任何一个交易所买卖在其它上述交易所挂牌的股票,同时在自己的市场进行交易的结算。
就在德交所与纽交所宣布合并计划之后,有媒体爆出了美国最大的股票电子交易所纳斯达克有意向德交所发起挑战,考虑竞购纽约泛欧交易所的消息。报道称纳斯达克正在进行评估,如果最终确定无力与德意志证券交易所抗衡,该公司可能寻求兼并其他竞争对手或者被兼并,以避免被市场边缘化。也有消息称,纳斯达克正在想方设法联合另外一家交易所共同竞购纽交所。虽然联合竞购会面临更多整合困难而且将支付高额违约金,成功几率很小,但是这股交易所并购潮的影响力却可见一斑。
并购潮受到了多重因素的推动。从外部看,全球经济逐渐步入复苏轨道,给行业整合提供了好的外部环境。从内部看,压缩成本、扩展交易平台等竞争压力的加大,让各交易所有了整合发展的迫切需要。交易所优势互补和发展衍生品业务是合并浪潮掀起的另一重要原因。由于另类交易系统的迅速发展,现货股票这一交易所最令人瞩目的业务,正在变成一项近乎无足轻重的业务。科技把证交所赶下了自然垄断者的神坛,因此对现有的交易所来说,最佳出路便是扩大规模并专注于进入成本仍然很高的衍生品业务,尤其是期货业务。
澳大利亚证交所发言人布兰德表示,当前并购交易的进展,“凸显在技术、竞争力和监管规则变化的压力下,全球交易所倾向于整合的趋势。”
对中国影响不大
虽然在全球范围内,交易所合并浪潮迭起,但目前这股浪潮似乎尚未对中国产生太大影响。港交所发言人陈涓涓就直接表示,港交所目前还没有发现任何明显的结盟机会。
大部分接受采访的经济学家认为,该事件不会对亚洲交易所格局产生太大影响,但未来港交所可能会进一步加强和内地交易所的合作。美林证券经济学家陆挺认为,“不大可能对中国交易所有什么影响。欧洲和美国交易所的合并已有一段历史了,这次合并虽然比较重要,但也不会很特别。港交所和其他交易所合并的可能性也不大,将来可能港交所会和深圳、上海有更多的合作。两者都已到了一定的规模,未必更大就有什么好处。”
交银国际控股公司董事黄文山表示,对港交所来说,短期内心理的威胁比实际威胁要大,长期来看这一事件会对港交所有一定的影响。“港交所比新加坡交易所近几年发展好,主要是因为大陆经济发展比较好。新加坡交易所一直想抢占中国公司在海外上市的市场,一些小公司到新加坡上市,但是PE比较低,所以很多公司最后还是回香港上市。中国公司要到海外上市,除非是科技类公司去纳斯达克,否则去其他市场收益都不好。” 但是“在创新产品方面,和欧美市场相比,中国的衍生产品比较落后,新交所与澳交所合并后衍生产品可能发展得更好,因此会有一定威胁。”
“将来交易所的竞争可能会是区域间的竞争,”陆挺认为,“交易所的大小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公司选择到什么地方上市,看重的是本地的资源。”
2月15日,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和德意志证券交易所在纽约和法兰克福共同召开视频记者会,宣布达成合作协议,将联合成立一家控股集团,成为全球最大的交易所运营商。
德交所的网站首页上已增加名为“NYSE Euronext”的栏目,该栏目也同时和纽约泛欧交易所首页的醒目大图直接链接。交易公布后,纽约泛欧交易所的股价飙升了16%,两大交易所合并的消息可能会提高其他交易所合并成功的可能性,但该合并对港交所和中国内地交易所的影响尚未显现。
全球最大交易所
“这一交易对于全球资本市场的发展是催化剂。”根据协议条款,两家公司将联合成立一家控股集团,德交所的股东将持有新集团60%的股份,而纽交所股东持股份额为40%。未来新公司将在旗下法兰克福和巴黎的交易所及纽约证交所上市。
两家交易所2010年营业额总和为54亿美元,利润27亿美元,合并后将成为全球营业收入和利润最大的交易所集团。新集团还将在全球衍生品交易、期权交易、上市公司市值、市场数据及技术等多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纽泛欧所首席执行官邓肯·尼德奥尔将出任新集团的首席执行官,德交所首席执行官雷托·弗兰西奥尼将担任董事长。雷托·弗兰西奥尼表示,这一合并为所有股票持有人提供了极大价值,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合并都非常有意义,未来将产生独一无二的发展机会和协同效应。他说:“我们期望,未来公司在亚太市场和全球其他地区成为非常有吸引力的伙伴。”
合并浪潮迭起
实际上从去年开始,全球交易所的合并就已经掀起了一股浪潮。
2010年10月,新加坡交易所和澳大利亚证交所宣布涉资83亿美元的合并方案。2011年2月8日,多伦多证券交易所宣布将和伦敦证券交易所寻求合并可能,双方将创建一个跨大西洋的交易所,重点吸引资源和清洁能源类公司前来上市。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的交易所也宣布,它们将在2011年年内开发一个联系交易机制,使投资者可以在其中任何一个交易所买卖在其它上述交易所挂牌的股票,同时在自己的市场进行交易的结算。
就在德交所与纽交所宣布合并计划之后,有媒体爆出了美国最大的股票电子交易所纳斯达克有意向德交所发起挑战,考虑竞购纽约泛欧交易所的消息。报道称纳斯达克正在进行评估,如果最终确定无力与德意志证券交易所抗衡,该公司可能寻求兼并其他竞争对手或者被兼并,以避免被市场边缘化。也有消息称,纳斯达克正在想方设法联合另外一家交易所共同竞购纽交所。虽然联合竞购会面临更多整合困难而且将支付高额违约金,成功几率很小,但是这股交易所并购潮的影响力却可见一斑。
并购潮受到了多重因素的推动。从外部看,全球经济逐渐步入复苏轨道,给行业整合提供了好的外部环境。从内部看,压缩成本、扩展交易平台等竞争压力的加大,让各交易所有了整合发展的迫切需要。交易所优势互补和发展衍生品业务是合并浪潮掀起的另一重要原因。由于另类交易系统的迅速发展,现货股票这一交易所最令人瞩目的业务,正在变成一项近乎无足轻重的业务。科技把证交所赶下了自然垄断者的神坛,因此对现有的交易所来说,最佳出路便是扩大规模并专注于进入成本仍然很高的衍生品业务,尤其是期货业务。
澳大利亚证交所发言人布兰德表示,当前并购交易的进展,“凸显在技术、竞争力和监管规则变化的压力下,全球交易所倾向于整合的趋势。”
对中国影响不大
虽然在全球范围内,交易所合并浪潮迭起,但目前这股浪潮似乎尚未对中国产生太大影响。港交所发言人陈涓涓就直接表示,港交所目前还没有发现任何明显的结盟机会。
大部分接受采访的经济学家认为,该事件不会对亚洲交易所格局产生太大影响,但未来港交所可能会进一步加强和内地交易所的合作。美林证券经济学家陆挺认为,“不大可能对中国交易所有什么影响。欧洲和美国交易所的合并已有一段历史了,这次合并虽然比较重要,但也不会很特别。港交所和其他交易所合并的可能性也不大,将来可能港交所会和深圳、上海有更多的合作。两者都已到了一定的规模,未必更大就有什么好处。”
交银国际控股公司董事黄文山表示,对港交所来说,短期内心理的威胁比实际威胁要大,长期来看这一事件会对港交所有一定的影响。“港交所比新加坡交易所近几年发展好,主要是因为大陆经济发展比较好。新加坡交易所一直想抢占中国公司在海外上市的市场,一些小公司到新加坡上市,但是PE比较低,所以很多公司最后还是回香港上市。中国公司要到海外上市,除非是科技类公司去纳斯达克,否则去其他市场收益都不好。” 但是“在创新产品方面,和欧美市场相比,中国的衍生产品比较落后,新交所与澳交所合并后衍生产品可能发展得更好,因此会有一定威胁。”
“将来交易所的竞争可能会是区域间的竞争,”陆挺认为,“交易所的大小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公司选择到什么地方上市,看重的是本地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