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生态移民生计模式变迁及困境研究

来源 :大学·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ian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态移民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生态移民理论、研究方法与典型案例的基础上,对民族地区不同民族社会文化语境下生态移民生计模式的变迁进行分析,找出生态移民生计恢复的困境,包括政府规划的可持续性、生态资源的变化、公共资源的丧失、移民主体的缺失等,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生态移民;生计模式;生计恢复困境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9-0110-04
  我国西南地区属于自然环境复杂、生计方式多样、社会结构特殊、文化形态多元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区,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生态移民应运而生。严峻的环境和社会问题急需社会学研究的介入。本研究重点关注的是在不同民族社会文化语境下,生态移民生计模式的变迁及影响因素,以期为生态移民的发展和管理建言献策。
  基于西南民族地区生态移民的分布和民族多样性的考虑,本研究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村落为重点调研的对象(涉及藏、羌、彝等民族)。
  一、国内外生态移民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生态移民的研究并不丰富,但是关于人口迁移方面的研究著述颇丰,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口学等在内的多学科都从人口流动和迁移方面进行过相关研究。梳理国外学者的研究发现,关于生态移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国际学者关于生态移民重要性的论述。联合国人口发展基金学者 RichardLeete、东英格兰大学环境科学学院的Alexandra Winkels 和W. NeilAdger,认为进行必要的生态移民是缓解这些问题的有效措施。其次,关于生态移民的社会学研究 [1]。Scudder将生态移民迁移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规划到过渡、到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以及最后的整合阶段。第三,关于生态移民安置活动的研究。学者 Elmhirst、Rebecca、Evans Peter认为移民安置过程是一个系统的恢复和重建过程,应采用系统的规划理念将移民的生计恢复方案制订得具有可持续性,同时还应特别关注脆弱移民的实际需求。最后,生态移民安置目标的相关研究。世界银行提出至少要恢复移民搬迁前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水准,要给移民提供生产生活所必需的基础设施条件,尤其是要提供必要的土地和设施。
  (二)国内生态移民研究现状
  关于生态移民的相关研究,国内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首先,关于生态移民的定义。中国科学院的徐江在1996年发表的论文《论环境移民》中提出“生态移民”概念 [2],系统地提出了环境移民的问题。学者包智明则认为,生态移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3];施国庆对生态移民、环境移民、灾害移民以及工程移民分别进行了定义和区分 [4]。其次,关于生态移民的分类研究,各学者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形成了不同的分类体系,比如学者皮海峰认为,生态移民可以分为6种不同类型 [5];包智明则从移民主体的地位和生产方式的角度进行分类。第三,对生态移民的必要性分析。这方面的研究以方兵 [6]、刘学敏 [7]、陈静、东日布、侯东民等学者为代表,他们从微观角度出发,针对生态移民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等。第四,对生态移民的相关政策、移民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等方面的研究。在生态移民相关政策方面,有学者从宏观角度出发,提出了生态移民实施的基本原则,也有学者从微观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第五,从移民迁移动因、迁移目的、移民方式来分析生态移民的特点。最后,是关于生态移民安置过程中的具体措施研究。学者施国庆等认为规避生态移民冲突的措施包括建立生态移民补偿机制、落实移民的参与程度等。
  (三)民族地区生态移民研究现状
  乌力更提出要注意生态移民中的民族问题,他认为人们应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到环境保护和生态改善方面 [8]。荀丽丽试图通过对以绿色象征为标志的生态移民政策的诞生与实施的具体过程分析,讨论现代化背景下国家与少数民族地方社区的互动关系 [9]。李婷以宁夏西昌为例,对回族地区生态移民的适应情况进行了分析 [10]。周鹏在其博士论文中,从可持续发展视角对生态移民问题进行研究,探讨适合西部生态移民的发展模式 [11]。
  综上,学术界的研究已经涉及了相关的领域,但是还有一些内容需要深化:第一,关于民族地区生态移民生计模式变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薄弱;第二,在以往的生态移民研究中,对生态移民同生态环境之间关系变化的研究较少,对移民主体进行的研究相对较少。
  二、四川省凉山州X县(彝族)生态移民生计模式变迁
  (一)X县基本情况介绍及搬迁前的图景
  X县隶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州北部。从2001年开始,X县开始实行生态移民工程搬迁,坚持扶贫搬迁与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相结合,减少贫困人口,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搬迁前,此群体主要分布在全县的“二半山区”(当地人普遍把海拔在1800至2000米左右的山地地带叫作“二半山”)和高海拔地区等,分布的区域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气候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和信息闭塞、生活条件落后等。
  (二)搬迁后的生活状况及生计模式
  1. 搬迁后基本情况
  从2001年起,X县开始实施生态移民工程。首先,在迁出方式上,该县分为整体迁出和部分迁出,对于同一迁出点,在群众自愿的前提下,尽量采取整体搬迁方式。安置方式分为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对于安置条件相对较好的区域,以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则尽量在乡镇政府、村委会、学校、卫生院或者公路沿線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地方,以减少基础设施建设支出,降低搬迁成本,内容涉及安置点的交通、饮水、输电、农田改造及移民房屋建设,还包括教育、文化、卫生等必要的生活和社会事业设施,重点改善安置区的生产条件,发展特色产业。项目实施后,移民搬迁到新安置地的生产、生活、居住条件都得到了改善。   2. 搬迁后生计恢复情况
  如何帮助和引导生态移民开展生产、发挥自我动力,增产增收,摆脱贫困,是生态移民工作的难点。首先,在实施项目前,当地政府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因地制宜选择项目。如Y村以生态养牛为突破口,鼓励每家养一头牛,同时种植马铃薯、荞麦等,将其作为基本口粮;开展家庭养殖业和种植业,积累生产实践经验。同时,由政府帮助、引导生态移民建立合理的家庭收入来源,保证每户基本有一名从事农业、畜牧业生产的人,一名外出打工的人。其次,当地政府积极鼓励生态移民地开展二、三产业,例如Z村离县城较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在政府的引导下,许多移民都在此进行劳动。第三,发挥民族优势。凉山彝族妇女擅长刺绣,其作品多以黑色或白色为基础,配上五色花线,绣上流云纹、方胜纹。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刺绣,会被统一收购进入市场。
  此次搬迁将世居高山的彝族迁入坝区,使其生计恢复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客观上也加快了其文化变迁的速度。同原来相比,移民会主动学习新的耕作技术和栽种方式,加强土地的田间管理,定期施肥、除草、除虫。但由于生产方式和文化方式所带来的变迁,他们短时间内仍然处于迷茫及适应期。
  三、四川省川西北地区生态移民生计变迁
  四川省西北部地区是以藏羌民族集居为主的民族地区,也是四川省的生态资源中心 [12]。该区域内自然保护区数量多、密度大,民族文化浓郁,经济发展落后,居民城市化率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相互制约、人口发展与人地和谐相互制约、自然灾害与资源开发相互制约,使当地居民陷入经济发展——生态脆弱——灾害频繁——人口贫困的怪圈中,人口生计发展面临困境。
  (一)W县基本情况介绍及搬迁前生计图景
  W县位于四川省西部,是一个以藏、汉、彝族为主体,回、苗、白、瑶、羌、土家族等12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县,藏、汉、彝3个主体民族几乎各占1/3。长期以来,各民族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其居民原有的生计模式主要以农耕型、畜牧型、经营型和务工型为主,生计的选择十分依赖土地及其自然资源,不利于人口生计的长期稳定发展。
  (二)搬迁后的生活状况及生计恢复
  1. 搬迁后基本情况
  从2004年开始,在政府的主导下,该地对生态灾害区居民主要采取集中下迁、集中安置的方法。由于该地生态环境极度恶劣,生态移民所得的收入不断减少,该地群众强烈要求实施移民。
  2. 搬迁后的生计恢复情况
  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日常生活中食用的蔬菜主要集中在各户门前的自留地上,分配的耕地主要用于种植粮食作物。搬迁前,畜牧业和养殖业是此地移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搬迁后,由于周围的土地属于邻近村庄,没有喂养牛、羊的地方,且出于保护环境和卫生的角度,政府不允许四处放羊,所以畜牧业对移民来说,是不想割舍但又不得不割舍的存在。
  在政府的引导下,新成立的产桑园吸引了大量移民的注意力。养蚕的收益相对较高,但也要付出很多心血。
  访谈1:“原来没养过呢,这个好像能挣更多的钱,就去学学。刚开始不明白啊,政府找来的培训老师还是很负责的,定期还有人来进行养蚕培训。照顾虽然辛苦,但自己也慢慢就喜欢了。”“有专门的人来收,我们只负责养,销路这些好像不用愁。”
  可见,在此地,养蚕的收入相对较好,有些外出务工的人也选择回來从事养蚕业。可以说,在政府支持下的产业,获得了实质性的收益。到目前为止,此村已经成立了两个养蚕专业合作社。
  可以看出,当畜牧业逐渐退出的时候,养殖业在此地有了较好的发展。除此以外,同很多村庄一样,外出打工也是移民们生计恢复的选择。中青年是外出务工的主力军,但其大多缺乏技能、适应能力差,季节性等是他们外出务工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对于生态移民来说,他们并不适应这种生计方式。一方面,他们完全用不到以往积累的经验,另一方面,打工相对于原来的生活状态,缺乏自由。刚开始,年轻人抱着去外面世界看看的心态,一段时间后,他们更愿意回到家中从事劳动,只要时间自由、收入过得去即可。同时,移民的同质性高,回乡时不易产生在外生活时的不适应和自卑感。
  访谈2:“你们喜欢外出务工吗?”“刚开始就是想出去看看,后来发现适应不了啊,啥也不会,人家还老嘲笑你,不如回家自在。”
  “这里没有什么培训吗?”“养蚕的有,其他的,大家都打不起精神,后来也没有。我们这里人文化水平低,能力差,原来自由惯了,出去打工,被别人管,不喜欢。”
  可以看出,在迁移之后,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畜牧业不得不为移民所放弃,但移民的习惯仍然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他们学习新知识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相对较差,只能依靠以前的经验寻找新的发展方式。对以前完全依赖大自然的移民来说,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生态移民生计恢复困境的表现
  生态移民迁移后,同原有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生计方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发生了转变。其中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尤其对民族地区来说,除了面临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外,如何将本土文化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达到保护环境又能从环境受益的目标,值得深思。当然、无论是政府、移民还是社会,都为生态移民工程做出了努力,但现阶段,在生态移民生计恢复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政府规划的可持续性
  从搬迁后移民的生计恢复方式来看,政府在其中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完全担负起了“大家长”的角色,包括从安置地的选取、安置地基础设施的建设、生计恢复项目的选择、家庭收入结构的来源、到鼓励不同性别参与不同的劳动分工等工作。但是,使移民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谋生,尽早摆脱对政府的依赖,是促进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生态环境的变化与生计选择之间的关系   从生态移民迁移前后不同的生计方式可以看出,生态环境的变化导致了生计方式的变化。例如,移民搬迁前适应的高寒气候,适合种植荞麦、青稞等粮食作物,而高山草场给牛、羊提供了场所;搬迁后的平地不适合畜牧业的发展,土地肥沃程度不如以前,移民生计方式面临着转型。移民们原先掌握的生计知识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和运用,当他们面临生计困境外出务工时,又因为没有掌握相应的技能和缺乏自我管理能力而收益甚微。当然,搬迁后相关生计方式目的选取,和当地的环境息息相关。所以,生态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生计方式的转变,影响了移民的收入。
  (三)公共资源的丧失
  生态移民或者工程移民往往都拥有较好的公共资源,包括河流、草原、森林等。这些资源为其提供大量的生活物质和生活场所 [13]。然而,迁移之后,移民们丧失了原有的公共财富,也为其生活带来了不便。
  (四)移民主体的缺失
  移民安置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移民的主体性,重点关注移民的可持续性和生活条件的配置。在设置移民的规划时,相关部门要从长久上考虑移民生产、生活、社会、文化、资源等方面的需要 [14]。
  访谈3:“大叔,感觉现在生活怎么样?”“比原来在山上好多了,以前每年要断粮三四个月,现在都有剩余了。现在的问题是将来怎么办?这前几年当地政府号召种干果类,我们大家都种了,结果价钱太低,都亏本了。”“自己想种吗?”“不知道,我们也不知道干什么好,想想当地政府肯定不会害我们大家的,亏本也不能全怪当地政府,只怪运气不好。”“那你自己想做什么?”“我自己想养牛羊,想贷款办一个养鱼场,销路肯定好。我们这里60%的村民想发展养殖业。乐山、峨眉山等地的人都到这里买牛羊,市场不怕。就是没有钱,又贷不到款,什么事情都干不成。”
  访谈4:“当地政府有许多项目进村,你们喜欢哪一种?”“我们自己怕看不准。当地政府有号召我们养猪的、种栗子的、种药材的,现在我们种烤烟也是政府号召的,可以说,全村村民的家庭经济收入基本上是靠烟叶的。”“以后准备怎么办呢?”“不知道。我们也只是干着急,这几年生活没有问题,过了这几年后,就不知道咋办,现在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
  搬迁后,移民们会存在一定程度的迷茫,但是具体如何入手、如何选择移民未来生活的发展方向,仍需要政府和移民之间的良好沟通,在制定详细规划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广泛收集意见,经由科学论证,再与移民讨论最终要实施的项目,从完全包揽的“家长”的角色逐渐转变为适度放手、积极调整、鼓励移民自主发展的强有力的“后盾”角色。
  五、结语
  本文中的生态移民是政府主导型的、自愿型的生态移民。他们从高山地区搬迁到现居住地,经历了不同居住地的生态环境、生活和生计方式的变迁。可以看到的是,随着生态移民工程的增多、相关经验的积累、生态移民的配合等,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有了很大进步,但是目前仍存在一定问题,尤其是在生计恢复阶段表现出的各种困境,如政府规划的可持续性、公共资源的缺失、移民主体缺失等问题,仍是影响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为此,本文提出相关建议:
  (一)尽可能选取与原居住地生产方式类似的安置地
  相关部门应采取合理的安置方式,减少移民在生产、生活、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困难。如果一下子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将增加移民的适应和生存难度,尤其对于文化水平较低、和年龄较长的移民难度更大,也不利于其日后的生计恢复。所以相关部门应因地制宜,在充分调查、了解和评估的基础上选取安置地,这对不同生态移民的生计恢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从参与式发展理念入手,赋能于移民
  我国以往进行的生计模式重建往往与单一主体的政府救助相关,多釆用“土地置换土地”的供给模式,而忽视对生计重建人口生活能力的扶助和生存禀赋的提升。这样的方式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生计模式重建。而提高移民的能力,离不开移民的参与。自下而上的参与式管理模式,有助于相关部门广泛征求移民的意愿,真正了解移民需求,并进行合理培训,提高其技能和项目的成功率,从而真正改善移民的生活质量。
  (三)将民族文化智慧与保护生态相结合
  少数民族群体在千百年的生存过程中,形成了与居住地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和技术体系 [15]。社会应尊重民族文化和地方性知识的运用,认识各民族传统知识的重要性,摒弃“生态中心主义”和“文化中心主义”,关注本土人群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文化适应 [16]。
  参考文献:
  [1] Esses,V. M., Dovidio J. F., Jackson L. M., et al. The Immigration Dilemma: The Role of Perceived Group Competition, Ethnic Prejudice, and National Identity[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2010,57(03).
  [2] 徐江,欧阳自远. 论环境移民[J]. 环境科学,1996,17(03):81-86.
  [3] 包智明. 关于生态移民的定义、分类及若干问题[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33(01):27-31.
  [4] 施國庆. 环境难民还是环境移民[J]. 南京社会科学,2010(04).
  [5] 皮海峰. 小康社会与生态移民[J]. 农村经济,2004(06):58-60.
  [6] 方兵,彭志光. 生态移民:西部脱贫与生态环境保护新思路[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72.
  [7] 刘学敏. 西北地区生态移民的效果与问题探讨[J]. 中国农村经济,2002(03).
  [8] 乌立更. 试论生态移民中的民族问题[J]. 内蒙古社会科学,2003(04):13.
  [9] 荀丽丽. 与不确定性共存:草原牧民的本土生态知识[J]. 学海,2011(03).
  [10] 李婷.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移民研究——以宁夏西吉县兴隆镇移民村为例[D]. 甘肃:兰州大学,2012.
  [11] 周鹏.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12] 卿向阳. 川西北民族地区保护区建设与生态移民问题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06).
  [13] 候蔺. 自然灾害频发地区贫困人口生计重建问题研究[D]. 西南财经大学,2014.
  [14] 施国庆,等. 生态移民社会冲突的原因及对策[J]. 宁夏社会科学,2009(06).
  [15] 刘朝晖. 民族文化对生态移民的影响与因应策略[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11).
  [16] 李锦. 四川横断山区生态移民安置模式[J]. 贵州民族研究,2007(01).
  (责任编辑:邹宇铭)
其他文献
针对水工程现场运行环境恶劣,监测仪器损坏率高、实时性分析不及时,不具备大型计算分析设备,从而导致统计分析和建模样本容量不够的问题。基于有限稀疏样本采用轻量化生成式
为解决珠江流域与区域城镇防洪排涝矛盾、暴雨遭遇频繁等突出问题,以珠三角典型示范区前山河流域中珠联围为研究区域,采用多源数据汇集、Web云服务、GIS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范式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强音.作为在社会全局工作和各项具体工作中居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承担起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历
《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已经进行了两轮。计划实施以来,凉山彝族自治州等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成就与困难并存,凉山州的基础教
群众舞蹈的推广可以提高社区群众的文化修养,促进人际间形成和睦融洽的关系,从而推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本文以阳江市社区文化建设背景下群众舞蹈建设为例,通过实地走访
摘 要:近年来,大班幼儿入学准备期的家长工作已引起诸多研究者的重视。随着人们育儿观念的转变,很多即将步入小学的大班幼儿家长存在过分担忧或放任幼儿的教育现象,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本研究通过分析大班幼儿入学准备期家长工作内容的准备,发现家长工作中存在过于注重知识衔接、与幼儿教师及幼儿缺乏交流等问题。本研究旨在为此阶段的家长工作提出相应指导策略,为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奠定基础。  关键词:入学准备;大
为评价建设项目面临的洪水风险,为工程优化设计提供依据,以邹平货运铁路物流站为例,采用MIKE21与MIKE11耦合方式,建立项目区周边河网模型,分析孝妇河在100年一遇设计洪水情况
摘 要:当前,我国研究型大学的航空航天专业在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缺乏实践创新能力、产学结合不足等问题,本文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航空航天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探索,寻找路径引导产业提前介入本科人才培养全过程,尝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航空航天专业产学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完善航空航天人才培养改革思路,对我国航空航天专业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参考价
摘 要:本文通过对比国内外建筑热工学的教育现状、教学内容、授课方式等方面,结合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热工学的教学现状和教学基础,提出了问题导入、理论讲解、任务设定、实践和热环境设计为主线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建议结合前沿技术与研究进行教学,使得理论知识与社会发展需求相对应,避免教学与行业发展脱节。一方面,建筑热工学与实际工程联系密切,理论性也相对较强,因此在教学中加入实践实验,充实理论的
摘 要:山东是国家高考综合改革第二批试点省份之一,人口多、考生多,区域经济社会及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不均衡、不充分问题与“国情”相似,因此,山东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有其特殊价值和典型意义。本文通过回顾山东高考综合改革自2016年3月启动到2020年落地过程中一系列政策变化以及夏季高考投档的录取情况,在总结分析改革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对高中教育生涯规划指导和高等教育专业内涵建设提出了针对性的思考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