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奶牛皮肤真菌性疾病通常是由癣菌感染引起的体表真菌性病害,以体表脱毛鳞屑为主要特征.该种疾病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俗称钱癣,主要危害奶牛的背毛和体表皮肤。该病是一种发病率极高、传染性极强、治愈难度较大的人畜共患病。癣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尤其是在肥沃的土壤中数量较多,奶牛一旦感染该种疾病,病情会快速传播蔓延造成严重危害。临床上虽然奶牛皮肤真菌病造成的死亡率较低,但发病后会严重影响奶牛的正常采食与休息,导致奶牛生产能力下降,严重地还会导致奶牛失去泌乳能力。该文主要结合养殖场的实际发病情况,分析奶牛皮肤真菌病的诊断和防治过程。
关键词:奶牛皮肤真菌病;诊断;防治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sn.2096-3637.2019.21.072
0 引言
奶牛皮肤真菌病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人畜共患病,该种疾病发生后具有病情顽固、病因复杂的特点。危害部位会出现结痂、脱毛、渗出、毛囊炎以及体表骚痒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导致患病牛严重营养不良、密乳量显著下降,直接影响奶牛的健康生长和牛奶的质量,给奶牛养殖产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在奶牛皮肤真菌病诊治中,应该充分明确该种疾病是由真菌感染引发的体表传染性疾病。出现临床症状后,要与多种疾病做出鉴别诊断,明确具体的致病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缩短发病周期,避免养殖场病情反复流行、反复发生,避免造成更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1 发病经过
2018年11月13日,某集约化、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养殖的奶牛群中突然出现发病情况,病情传播速度较为缓慢,主要表现为颈部存在癣斑,发病后养殖户并没有将患病牛单独隔离养殖,仍然采用混群养殖模式。病情传播蔓延后,才引起养殖户的重视,将患病牛单独隔离养殖,并在患病部位涂抹氯杀螨醇、废机油等药物进行治疗,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到10月底,养殖场发病流的数量达到60多头。与饲主沟通得知,发病牛的整体情况相对较好,身体较为干净,养殖场光照和通风条件良好,但普遍表现为养殖密度较大,牛群之间相互接触很容易加重病情的传播蔓延。
2 流行病学
癣菌在自然界和动物的皮毛中广泛存在,尤其是在牛的体表皮肤中广泛存在,任何年龄、任何品种的牛均可以感染该种真菌引起发病,其中犊牛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成年牛。患病牛和健康牛直接接触能实现致病菌的传播蔓延,同时通过间接接触,如接触被患病牛污染的墙壁、圈舍、饲草和垫草,也可以导致患病牛感染该种疾病。在牛养殖中,如果奶牛身体皮肤存在损伤,更容易加重致病菌的传播流行。养殖场环境不良、饲养密度过大、牛群之间相互接触、机体营养不良、饲料种类单一、饲料营养价值较差,是导致各种疾病传播流行的主要诱因。
3 临床症状
该种疾病具有潜伏周期长、发病过程缓慢的特点,通常潜伏期达4周以上。患病牛出现典型临床症状后,表现为采食量逐渐下降、体重不断减轻,并出现营养不良和贫血症状。发病部位主要集中在眼周、头部、颈部和胸背部,病情加重后,患病牛的体表会出现一些临床症状。发病初期在患病牛的皮肤表面会出现小范围的小红点和丘疹,以同心圆的方式逐渐向外扩散蔓延,随后形成一个大面积的病灶。病变周围的皮肤组织会出现明显的炎癥病变,并出现豌豆大小的结节,结节上部的毛发脱落,皮肤损失较严重,皮肤显著增厚,并在结节表面形成结痂和灰褐色的覆盖物,类似鳞屑和石棉状的痂皮。当痂皮脱落后,可以观察到糜烂状的血样病变部位。患病牛发病早期和即将恢复的阶段,体表皮肤瘙痒难耐,患病牛不停地用患病部位摩擦尖锐凸起物,导致患病部位出血溃烂。发病一段时间后,皮肤厚度不断增加,痂皮脱落后会被新的毛发覆盖。患病牛恢复健康后,通常不会再次出现临床症状。
4 病理学变化
进一步病理学检查发现,患病牛的真皮组织和表皮组织都会出现慢性炎症病变,表现为充血、肿胀明显、角质层上皮细胞严重增生、角化不明显。在患病牛的角质层和毛囊细胞间会生长出丝状的菌丝体,在毛囊中能发现大量孢子存在[1]。被感染部位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显著增多,并且还存在少量的嗜中性白细胞。
5 实验室诊断
在无菌条件下刮取患病牛的痴皮组织和残余的毛发,放置在载玻片上,向其中滴加20%的氢氧化钾溶液2~3滴,用酒精灯轻微加热,3~5 min后盖上盖玻片放置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没有发现黄色的寄生虫存在,在可视区域内能观察到真菌包子或者分隔菌丝,由此可以排除螨虫感染引起的疥癣病[2]。将采集到的病料放置在黑暗的环境下,选择使用伍德灯等对病灶进行照射处理,如果在病料中存在犬小孢子菌,则在光照下能发出浅绿色的荧光变化;如果病料中存在红癣菌,会发出砖红色的荧光变化;如果病灶中存在花斑菌,会发出金色的荧光变化。通过检查可以发现病灶中存在红癣菌[3]。将采集到的病料选择生理盐水充分冲洗后,接种到马铃薯琼脂培养基上,放置在37℃恒温培养箱内,持续培养3~10d,在培养基上生长絮状白色的致病菌菌落,经过棉蓝染色处理后,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孢子和分隔菌丝。结合上述诊断,可以判定为红癣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真菌病。
6 防治
奶牛皮肤真菌病治疗主要结合患病牛体表皮肤的临床症状进行对症治疗,确诊后患病牛可以选择使用0.1%的新洁尔灭溶液或者硫磺皂水充分冲洗患病部位。选择使用消毒过的牙刷,对体表皮肤进行全面刷洗,去除痂皮,再在创伤表面涂抹上克霉唑软膏或者硫磺软膏,每天使用2次,直到病情痊愈。将患病牛体表皮肤清理的痂皮和毛发应该集中收集起来进行焚烧处理。养殖场内部的各种饲养用具、场地以及人员也需要进行严格的卫生消毒。整个牛群选择使用左旋咪唑进行全群投药预防,使用量为正常驱虫量的1/3~1/4,与饲料混合均匀后投喂,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当使用上述药物治疗效果较差时,可以选择使用硫磺铜粉、凡士林,使用剂量分别为25、75g,混合后制作成膏剂,间隔2d使用1次,直到病情痊愈。通过采用上述手段,对患病牛进行连续9d的处理,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逐渐恢复健康,没有继续出现发病情况。连续跟踪随访1个月,整个牛群生长良好,恢复到原有的生产水平。在今后奶牛养殖中,应该重点做好牛群的管理工作,定期做好圈舍的清理卫生消毒,保证牛身体健康、光照充足、通风良好,确保饲料营养价值全面。进入疾病流行高发期,应该逐步增加饲料中的营养物质,保证维生素、微量元素投入充足,提高牛群身体抵抗能力。对于体表皮肤存在明显出血的患病牛,应该坚持卫生消毒,及时将患病牛单独隔离养殖。由于该种疾病属于人畜共患病,在进行疫病防控和患病牛病情处理中,相应的工作人员应该做好个体防护,佩戴专业的医用手套进行操作,工作结束后应该对手臂进行严格的清洗和卫生消毒,避免人感染疾病。
7 结束语
虽然奶牛皮肤真菌病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但该种疾病在牛群中传播流行后,会导致牛体表骚痒难耐,体表皮肤脱毛,影响牛群的正常采食与休息,特别是对高产奶牛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导致高产奶油的利用率显著下降。由于该种疾病发病病因比较复杂,并且对牛造成的危害巨大。因此,需要充分做好该种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全面掌握辖区范围内奶牛皮肤真菌病的具体流行情况,为养殖户构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避免病情严重爆发。
参考文献
[1] 林为民.奶牛皮肤真菌病的诊治[J].中国奶牛,2005(4):47.
[2] 黄少云,蓝勇,韦家周,等.进口奶牛皮肤真菌病的诊治[J].广西畜牧兽医,2006(3):127-128.
[3] 徐全忠.奶牛皮肤真菌病的诊治[J].贵州畜牧兽医,2006(5):29.
作者简介:刘正方(1965-),男,山东烟台人,本科,兽医师,主要从事畜牧兽医方面工作。
关键词:奶牛皮肤真菌病;诊断;防治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sn.2096-3637.2019.21.072
0 引言
奶牛皮肤真菌病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人畜共患病,该种疾病发生后具有病情顽固、病因复杂的特点。危害部位会出现结痂、脱毛、渗出、毛囊炎以及体表骚痒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导致患病牛严重营养不良、密乳量显著下降,直接影响奶牛的健康生长和牛奶的质量,给奶牛养殖产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在奶牛皮肤真菌病诊治中,应该充分明确该种疾病是由真菌感染引发的体表传染性疾病。出现临床症状后,要与多种疾病做出鉴别诊断,明确具体的致病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缩短发病周期,避免养殖场病情反复流行、反复发生,避免造成更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1 发病经过
2018年11月13日,某集约化、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养殖的奶牛群中突然出现发病情况,病情传播速度较为缓慢,主要表现为颈部存在癣斑,发病后养殖户并没有将患病牛单独隔离养殖,仍然采用混群养殖模式。病情传播蔓延后,才引起养殖户的重视,将患病牛单独隔离养殖,并在患病部位涂抹氯杀螨醇、废机油等药物进行治疗,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到10月底,养殖场发病流的数量达到60多头。与饲主沟通得知,发病牛的整体情况相对较好,身体较为干净,养殖场光照和通风条件良好,但普遍表现为养殖密度较大,牛群之间相互接触很容易加重病情的传播蔓延。
2 流行病学
癣菌在自然界和动物的皮毛中广泛存在,尤其是在牛的体表皮肤中广泛存在,任何年龄、任何品种的牛均可以感染该种真菌引起发病,其中犊牛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成年牛。患病牛和健康牛直接接触能实现致病菌的传播蔓延,同时通过间接接触,如接触被患病牛污染的墙壁、圈舍、饲草和垫草,也可以导致患病牛感染该种疾病。在牛养殖中,如果奶牛身体皮肤存在损伤,更容易加重致病菌的传播流行。养殖场环境不良、饲养密度过大、牛群之间相互接触、机体营养不良、饲料种类单一、饲料营养价值较差,是导致各种疾病传播流行的主要诱因。
3 临床症状
该种疾病具有潜伏周期长、发病过程缓慢的特点,通常潜伏期达4周以上。患病牛出现典型临床症状后,表现为采食量逐渐下降、体重不断减轻,并出现营养不良和贫血症状。发病部位主要集中在眼周、头部、颈部和胸背部,病情加重后,患病牛的体表会出现一些临床症状。发病初期在患病牛的皮肤表面会出现小范围的小红点和丘疹,以同心圆的方式逐渐向外扩散蔓延,随后形成一个大面积的病灶。病变周围的皮肤组织会出现明显的炎癥病变,并出现豌豆大小的结节,结节上部的毛发脱落,皮肤损失较严重,皮肤显著增厚,并在结节表面形成结痂和灰褐色的覆盖物,类似鳞屑和石棉状的痂皮。当痂皮脱落后,可以观察到糜烂状的血样病变部位。患病牛发病早期和即将恢复的阶段,体表皮肤瘙痒难耐,患病牛不停地用患病部位摩擦尖锐凸起物,导致患病部位出血溃烂。发病一段时间后,皮肤厚度不断增加,痂皮脱落后会被新的毛发覆盖。患病牛恢复健康后,通常不会再次出现临床症状。
4 病理学变化
进一步病理学检查发现,患病牛的真皮组织和表皮组织都会出现慢性炎症病变,表现为充血、肿胀明显、角质层上皮细胞严重增生、角化不明显。在患病牛的角质层和毛囊细胞间会生长出丝状的菌丝体,在毛囊中能发现大量孢子存在[1]。被感染部位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显著增多,并且还存在少量的嗜中性白细胞。
5 实验室诊断
在无菌条件下刮取患病牛的痴皮组织和残余的毛发,放置在载玻片上,向其中滴加20%的氢氧化钾溶液2~3滴,用酒精灯轻微加热,3~5 min后盖上盖玻片放置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没有发现黄色的寄生虫存在,在可视区域内能观察到真菌包子或者分隔菌丝,由此可以排除螨虫感染引起的疥癣病[2]。将采集到的病料放置在黑暗的环境下,选择使用伍德灯等对病灶进行照射处理,如果在病料中存在犬小孢子菌,则在光照下能发出浅绿色的荧光变化;如果病料中存在红癣菌,会发出砖红色的荧光变化;如果病灶中存在花斑菌,会发出金色的荧光变化。通过检查可以发现病灶中存在红癣菌[3]。将采集到的病料选择生理盐水充分冲洗后,接种到马铃薯琼脂培养基上,放置在37℃恒温培养箱内,持续培养3~10d,在培养基上生长絮状白色的致病菌菌落,经过棉蓝染色处理后,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孢子和分隔菌丝。结合上述诊断,可以判定为红癣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真菌病。
6 防治
奶牛皮肤真菌病治疗主要结合患病牛体表皮肤的临床症状进行对症治疗,确诊后患病牛可以选择使用0.1%的新洁尔灭溶液或者硫磺皂水充分冲洗患病部位。选择使用消毒过的牙刷,对体表皮肤进行全面刷洗,去除痂皮,再在创伤表面涂抹上克霉唑软膏或者硫磺软膏,每天使用2次,直到病情痊愈。将患病牛体表皮肤清理的痂皮和毛发应该集中收集起来进行焚烧处理。养殖场内部的各种饲养用具、场地以及人员也需要进行严格的卫生消毒。整个牛群选择使用左旋咪唑进行全群投药预防,使用量为正常驱虫量的1/3~1/4,与饲料混合均匀后投喂,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当使用上述药物治疗效果较差时,可以选择使用硫磺铜粉、凡士林,使用剂量分别为25、75g,混合后制作成膏剂,间隔2d使用1次,直到病情痊愈。通过采用上述手段,对患病牛进行连续9d的处理,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逐渐恢复健康,没有继续出现发病情况。连续跟踪随访1个月,整个牛群生长良好,恢复到原有的生产水平。在今后奶牛养殖中,应该重点做好牛群的管理工作,定期做好圈舍的清理卫生消毒,保证牛身体健康、光照充足、通风良好,确保饲料营养价值全面。进入疾病流行高发期,应该逐步增加饲料中的营养物质,保证维生素、微量元素投入充足,提高牛群身体抵抗能力。对于体表皮肤存在明显出血的患病牛,应该坚持卫生消毒,及时将患病牛单独隔离养殖。由于该种疾病属于人畜共患病,在进行疫病防控和患病牛病情处理中,相应的工作人员应该做好个体防护,佩戴专业的医用手套进行操作,工作结束后应该对手臂进行严格的清洗和卫生消毒,避免人感染疾病。
7 结束语
虽然奶牛皮肤真菌病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但该种疾病在牛群中传播流行后,会导致牛体表骚痒难耐,体表皮肤脱毛,影响牛群的正常采食与休息,特别是对高产奶牛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导致高产奶油的利用率显著下降。由于该种疾病发病病因比较复杂,并且对牛造成的危害巨大。因此,需要充分做好该种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全面掌握辖区范围内奶牛皮肤真菌病的具体流行情况,为养殖户构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避免病情严重爆发。
参考文献
[1] 林为民.奶牛皮肤真菌病的诊治[J].中国奶牛,2005(4):47.
[2] 黄少云,蓝勇,韦家周,等.进口奶牛皮肤真菌病的诊治[J].广西畜牧兽医,2006(3):127-128.
[3] 徐全忠.奶牛皮肤真菌病的诊治[J].贵州畜牧兽医,2006(5):29.
作者简介:刘正方(1965-),男,山东烟台人,本科,兽医师,主要从事畜牧兽医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