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海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方向

来源 :柴达木开发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ux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民族传统文化是保持民间舞独特个性的核心,它是该民族的传统积淀,在发展中是不能轻易被改变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民族传统文化是具有个性的民族文化,是被包容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又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区别的民族独有的文化,其中包括“自然与社会的各个方面、包含着物质基础与人文因素。……像生产劳动方式、社会结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语言系属以及民族的融合与迁徙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今天,我们强调民族民间艺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艺术的世界性是主张摆脱桎梏、解放思想,成为一种能为多民族所接受、容纳的形式、内容。一直以来,关于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有两种观点,其一认为艺术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于时代的前进,文化艺术同经济一样会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趋于统一,形成具有同一特点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艺术潮流,这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化艺术将成为今后世界艺术发展的主流。其二认为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具有民族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随着艺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艺术民族性认识的深入,只有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民族艺术,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具有了真正民族性的艺术才能为世界所赞誉称道。所以,今天的舞蹈创作者、舞者应该也必须充分挖掘、开发、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才能够让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更加发扬光大。就青海民族舞蹈而言,特色鲜明的有土族舞蹈、热情奔放的藏族舞蹈、风情万种的撒拉族舞蹈等,这些风格迥异的民族舞蹈艺术是世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艺术资源,我们今天的文艺工作者应该充分珍惜,努力挖掘,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这珍贵的艺术资源。
  
  二
  
   历史上由于每个民族所处地理环境、政治历史、宗教信仰、民俗民风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风格,如不同地区舞蹈,动作的力度、软度、开度、幅度和舞律的差异,有的地区舞蹈以大动为美,有的地区则以含蓄舞动为美。我们知道,历史上由于青海各民族地区社会结构、经济类型、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制约,千百年来青海民族民间舞蹈是在特定时空、特定群体中传承的,这个“特定时空”大多包括宗教仪式、祭祖祈神、年节聚会、生产劳动、婚丧嫁娶、谈情说爱等各种民俗事象;这个“特定群体”是指青海各少数民族的广大民众。他们总是喜爱用本民族的民间歌舞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情感,就是在劳动小憩或亲朋相聚的日常生活中,也要唱唱跳跳歌舞一番,民间歌舞是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青海经济生产的快速发展,通讯、交通的大力改善,各民族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有了空前的提高。各少数民族在发展富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业、民族贸易等地方经济中,接触了外界,开阔了视野,他们通过电视、电影、广播、报刊、电脑网络等现代化传媒方式,认识世界,了解经济文化的最新信息。当代色彩纷呈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并正在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西方的芭蕾、现代舞等迅速传播,尤为青年人所青睐,传统的民间舞蹈不再是群众唯一的娱乐形式。在社会转型加速期,由于传统文化因素和现代文化因素的摩擦,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撞击,文化娱乐形式的多样性和普及性,特别是价值观念的转变等诸多因素,使青海各少数民族古老的民间舞蹈文化正在发生着程度不同的变化,这一变化呈多元、多样、复杂性的发展态势。如果我们无视当今世界多元化文化的大环境,不顾当前纵横交错的各方面因素的主动作用,只求在封闭的环境中虚构未受任何影响的原汁原味的民间舞蹈,将会陷入文化孤立主义的境地。
  90年代,我国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对外联系,也为青海省的社会进步和文化变迁创造了条件。奇特的民族风情,深厚的文化底蕴,促使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这些民族发展的首选项目,旅游业的发展使青海省许多少数民族走出封闭的大山,逐渐摆脱贫困,走上致富的道路。与此同时,在一些城镇,也掀起了兴建民俗村、民族园、风情园的热潮,这些旅游景点规模不等,他们将各民族风格独特的建筑荟萃一起,并配上身着盛装的本民族群众载歌载舞,动静结合,交相辉映,使游客在一天或半天之内饱览民族风光。为民族民间舞蹈的互相交流、吸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青海各少数民族及民间舞蹈多与信仰民俗、节日民俗、人生仪礼民俗紧密相连,其表演的时间性和空间性无不受到民俗活动时空的制约。长期以来各少数民族都形成了独特的节日、祭日,并从常日中突出出来,且以年为周期,循环往返,周而复始,不同的节日、祭日还形成了程式化、仪式化以及禁忌等约定俗成的风习。然而旅游景点的民族节目和歌舞表演,打破了原时节性和空间性的局限,反复再现节日民俗事象和民间歌舞等场景,使民间舞蹈赖以依存的民俗文化时空发生了变化,其内容逐渐脱离了原有的含义,成为旅游观赏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正是在这种变化过程中,青海民族民间舞蹈广泛传播,其内容和形式都有了更加适合现代社会的变革、发展。
  民族民间舞蹈在新的时空环境内,展示给现代人的舞蹈形态大多是经过加工后的新包装,在“原汁原味”的基础上,经改编更加光彩夺目,显示出民间舞蹈无穷的魅力,此种民间舞具有“新民舞”的意义。因为旅游景点的民间舞面对的是广大游客,经过加工改编后的民间舞突出了表演性和观赏性,强化了原民舞的风格韵律,动作变化更为丰富优美,既保持了民间舞蹈的“土风”味,又适应旅游文化的艺术欣赏品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食粮的需求越加迫切,旧的民舞形式已不能满足现实生活的需要。舞蹈家们必须在原民间舞的基础上,从中加以精选、提炼、整理改编,既保留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原生态的动律特点,又要创新发展,使一些濒于失传的民间舞蹈获得新生,也使一些基础较好的民间舞更加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如青海省黄南州新挖掘的原始祭祀舞蹈藏族《龙鼓舞》,每年于六月跳神会时祭祀神灵、禳灾驱邪、保佑村民人寿年丰,青壮年男子手持单面鼓在神师的引领下边击鼓边跳。经整理加工,将流传下来的13段(套)动作,更趋完整规范,以雄健粗犷的跳跃击鼓动作,表现了请神、敬神、送神、降魔以及模仿雄鹰、骏马、海螺、太极等形象,從动作的发展、队形的变化或情绪的渲染,使这一古老的舞种得以新生。青海省玉树州的藏族《卓舞》等一大批民间舞蹈,都在保留原基本节奏、步伐、动律、体态的基础上,进行了强化精华的加工,在服饰、道具、音乐伴奏上突出了民族色彩,加强了表演性和观赏性,适应了当代审美的要求。加工后的民族民间舞又回到民间,从而带动了民间舞蹈形态从原生或半原生形态向变异形态的发展演变。我国社会转型的加速,是促进青海省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变迁的根本原因。90年代这一变迁呈多元、多样的发展态势,以适应社会各方面的需求。
  青海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变迁,首先表现在其内涵和功能的大包容量,在当代社会多元文化的相互渗透浸染下,使其古今交错、新老混杂。如玉树草原的赛马会是康巴藏区远近闻名的草原盛会,每年于七八月水草丰美、牛肥马壮时节,都要在玉树结古镇草滩上进行民族歌舞、格萨尔说唱、赛马、射箭等表演,并伴之贸易交流等。90年代初,玉树当地的藏传佛教各教派寺院,把法舞《羌姆》搬上民俗节日赛马会进行展演,这在佛教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事。数百年来,《羌姆》作为藏传佛教法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方式始终恪守传内不传外的原则,即遵循在寺院内由喇嘛僧侣表演的规则。
  
   三
  
  艺术的民族性本身也不是一种样式,而是百花齐放的。这些花来自艺术家各自对传统的选择,来自个人的生活体验、人生体验、情感体验,甚至来自艺术家对民族艺术因素独特的吸收、借鉴。
  我们应清醒地意识到,舞蹈作为一种文化历史的现实存在,而今的舞蹈编导正肩负着承前启后的文化创造者和文化传播者的神圣职责。为此,编导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审美创造的坐标:要为舞蹈文化的历史承续创造些什么?传播些什么?准备将当代舞蹈文化引向何方?因为编导的创作过程,即艺术思维的过程,就是编导的审美态度、审美价值观在舞蹈这一精神物化产物体现中的意识过程。故而,不论编导自身的自觉程度如何,其结果都具有一定精神意识的文化指向性。这正是一个舞蹈編导应该具有的,并须加以严肃思考的文化观念的问题。因此,即使在运用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素材,创作民族、民间风格和特色浓郁的舞蹈,真正要使其作品达到舞蹈更高的艺术审美层次,亦应明确主要为艺术地显现中国人的民族灵魂,以至着力于显现当代中国人的民族灵魂,作为舞蹈民族化的核心,否则,离开了人的审美主体来谈舞蹈民族化,就失去了文艺追求民族性的根本意义。因为从文化审美的角度来讲体现民族的特点,决不仅仅只归结为形式,而首先在于体现民族的内容和民族的文化精神,包括民族的文化审美心理、民族的思维方式、民族的性格、气质特征等等,其核心则应是显现独具一定民族特质和个性的人的灵魂。为此,我们要切忌尚古的传统主义”,将传统舞蹈文化凝固化、形式化,应如鲁迅先生所持的民族文化观那样,强化民族风格、运用民族形式,”;同时,还应“取今复古,别立新宗”,达到“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想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所以民族舞蹈文化的优秀传统要和着眼于当今时代要求的发展辩证地统一起来,从而创作出真正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民族特征的,表现中国人灵魂的优秀舞蹈作品来。
  艺术的世界性不以某一国、某一地区的艺术样式为标本,它同样处于发展之中。保持艺术的民族性,不能无视他民族艺术精华;吸收他民族艺术精华也不是将民族个性消解。我们不能祈求拥有一种包含一切艺术之优点的艺术,应不断吸收他民族艺术的精华,以完善和发展本民族艺术。在世界艺术的大舞台上,民族性才有意义,离开这个舞台不仅其艺术的民族性将失去光彩,艺术的世界性也不复存在。今天的每一位文艺工作者要着力开发利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舞蹈资源,让它走向世界,在国际大格局中增添中华文化的份额。
  近年来青海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出现了很多优秀作品,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正在大致沿着三个方向发展,其原因或是编舞技巧运用的不同,或是对民族民间舞蹈理解的重点不同,形成了不同气质和特点的民族民间舞蹈。就这三个方向,谈一谈近年来在民族民间舞蹈发展中出现的倾向。
  1.现代气息的民族制造随着艺术院校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发展和越来越多年轻的学生毕业后加入到舞蹈编导的行列。近年来,民族民间舞蹈编创中出现很多运用现代舞编创技法编创而成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这类舞蹈的特点是将现代舞与民族民间舞蹈相结合,呈现出与传统民族民间舞蹈风格不同的情况,常常具有热烈的情绪,有较高的观赏性。这类作品有很多,例如《欢腾》,就是这类作品的典型代表。它将藏族舞蹈的基本元素结合到非常具有现代气息的造型、构图以及服饰、音乐之中,使作品给人以“现代藏族舞蹈”之感。
  2.传统文化的侠骨风情以《龙鼓舞》为代表的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作品,体现了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另一个方向。这类舞蹈在编创中不拘泥于传统舞蹈动作,而是侧重于寻找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从民族传统文化出发进行创作,追求的是作品中深层次的文化气质。这类舞蹈具有较为深入的思想性,能从思想和文化的角度打动观众,从而充分展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感染力。
  3.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是第三个发展。这类作品追求的是舞蹈的原汁原味,力求将现实生活中的民族舞蹈“不经加工地”搬上舞台,表现出“原生态”初始的状态。这类舞蹈具有纯朴、自然、看似未经雕琢的特点,向观众展现了独具特色的民族舞蹈画卷。
  (作者单位:青海省海西州民族歌舞团)
其他文献
随着当前我国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推进和开展,近年来所取得的教学成绩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特别是在新课标的影响下,广大教师也在积极研究和探索全新的教学方式.因此在这种背景
本文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深入分析了马克思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基本思想,阐明了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时代背景下,该思想对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启示:把城市作为整个自然循环的
电磁场历来是高考中的重点难点,其题型也是多样化,并且一道题往往可以演变出多道题.笔者今天希望通过一道题来说说所谓的“磁场圆分解”.题目概括如下:
高中力学中,物体受到三个力而处于平衡的问题是很常见的.物体受到三个不平行外力作用而平衡,这三个力的作用线必在同一平面上,这三个力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即为共点力.将这
对辽宁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有助于发现和解决辽宁高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以高技术产业的特点和创新机理为依据提炼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归类验证以确定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