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治病讲究对症下药,就不妨细看一下是谁在说着怀才不遇:以此为借口一事无成的,只欠当头棒喝,而真正希望摆脱如此困境的,需要修习的不仅是成功学,恐怕还有被当作现代人案头点缀的人生学。
曾获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的以色列电影《脚注》、捷克优质小片《谁来为卡夫卡塑像》,都以黑色幽默的“打脸”方式告诉观众,所谓怀才不遇,原来只是一切还都没有兑换成实际的物质利益。
环境是自己做出来的,不是给的,美国记者也不都在《纽约客》上班,《纽约客》记者也不是上班第一天就有那环境(一年就写几篇稿子),E.B.怀特最开始也是跑短讯。没有不走运的好记者,只有不得施展的笨蛋。
李海鹏
每期的语录,往往都对应着一种时代病。所谓时代病,当然是中枪倒地一大片,李海鹏话锋所指的“怀才不遇”,病状突出临床表现是热衷于倾诉和抱怨如何不被赏识,频繁跳槽换工作,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如果治病讲究对症下药,就不妨再细致区分一下众多病患:
病情最重者,莫过于以怀才不遇为借口的一事无成者,大略等同于李海鹏相当不屑的那类强调客观环境的屌丝。从如今街头巷尾棋局上纵论世界局势的,到面试上夸夸其谈能给公司带来焕然新风和傲人业绩的,真给他点实权交些工作,多半张口结舌两腿筛糠,末了还要怪你这公司没有伯乐能将他赏识。这类人动辄叫嚣着怀才不遇,仿佛一切归咎于他人,这辈子便可以泰然自若地碌碌无为。
尚有疗救可能的普通病患,则是一批四处求医问药,急于摆脱不被赏识的境地的人。且不论肚子里真实货色的多寡,他们有主动性,愿意寻找合适的土壤和境遇。在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里,时间或许是最好的标尺,不妨先问问自己,这才怀得够久了吗?问号当然是反问,不过当作问句认真回答,无非是一靠时间,二靠创造机遇:时间久了,经历的事情多了,才华的光芒想挡都挡不住;如果没有任何一个机遇让你显示自己的才华,那么索性就自己创造一些机遇——我想对于真正“怀才”的人来说,这一定不是难事。
世界广阔,总能给我们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去看问题,聪明人越年长越超脱,大抵是意识到很多以前执念的事情,纠结的心情,到头来可以当作一个玩笑,一个伪命题,譬如,怀才不遇。
人生的市场经济学
那是个很久远的段子,说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才能看出来。确然,问怀才不遇怎么办,就像问不孕不育怎么办,一要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二要探讨怎么去解决。按李海鹏的拆解,这句话实际包含“才”与“遇”两个层面,一则要看肚子里的真货,二则要看机遇,你所能提供的,和对方需求的,要遭遇在一起,就如同买卖随行就市,我们知道燃油价格再涨也要硬着头皮买,因为菜籽油虽便宜但是不能往爱车里灌的,知道买股票买证券到底还是要观望一下它的前景然后更需耐心等待合适的时机入手出手,慷慨地把自己折换成房子、车子、票子,何尝不是一样的道理?若是“不遇”,很大程度上在于自己——要么资质不够,要么时间不够,要么展示不够。
既然问题在于自己,破解也就有了入手之处。怀才不遇时,谨记一“不”、二“要”,一不要牢骚满腹怨气冲天,我相信这世界上真的有怀才不遇,但也相信大半只是因为我们自己高看了自己,高看了周围的世界,怨气非但于事无补,还会消解自身的能量甚至才智;二要创造机遇,时不我待,聪明的人自然能够寻找甚至创造合适的时机展示自我。再不济了裸辞而去,放下身段到热闹的的人才市场上走一圈,“没有怪物的社会,就像一道没有加盐的料理”,张扬着自己未被赏识的才华,待价而沽,本身就是最绝妙的讽刺。
一个时代已经过去,那些在思想性、艺术性上超越于当下的艺术家和作品,似乎已经越来越少;如今我们谈论的是物质的成功学,人生的市场经济学,庙堂之高江湖之远都不能免俗——无论是经世致用的才华,还是诗文书画的艺术,甚至学术研究这样自甘寂寞的领域,无论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未摆脱战乱和动荡的发展中国家,资本的力量早已无孔不入。曾获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的以色列电影《脚注》、捷克优质小片《谁来为卡夫卡塑像》,都以黑色幽默的“打脸”方式,把曾经最阳春白雪的艺术/学术拉下神坛,所谓怀才不遇,原来只是一切还都没有兑换成实际的物质利益——那也是莫言得了诺奖之后的感慨,最实际的还是帝都脚下的一套房子。
个人的能力和特质不能得到最大化的施展,一定和自我采用的表达方式有关。人对自身天赋的觉察其实也是天赋的一部分,在高等教育水平顶级的美国,学生有一门很重要的课就是如何正确认识自己:老师们会针对每个学生认真帮他们分析这些年轻人究竟适合什么样的职业规划和生活方式,如果发现大的问题还会引导和鼓励他们重新选择。所以,让自己忘掉怀才不遇这种感觉的第一步,就是正确为自己定一个坐标系,客观地评价自己,主动地多去向生活积极向上很少怨气的人靠近,多听多看,而不是固步自封在一己的世界中。
曾获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的以色列电影《脚注》、捷克优质小片《谁来为卡夫卡塑像》,都以黑色幽默的“打脸”方式告诉观众,所谓怀才不遇,原来只是一切还都没有兑换成实际的物质利益。
环境是自己做出来的,不是给的,美国记者也不都在《纽约客》上班,《纽约客》记者也不是上班第一天就有那环境(一年就写几篇稿子),E.B.怀特最开始也是跑短讯。没有不走运的好记者,只有不得施展的笨蛋。
李海鹏
每期的语录,往往都对应着一种时代病。所谓时代病,当然是中枪倒地一大片,李海鹏话锋所指的“怀才不遇”,病状突出临床表现是热衷于倾诉和抱怨如何不被赏识,频繁跳槽换工作,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如果治病讲究对症下药,就不妨再细致区分一下众多病患:
病情最重者,莫过于以怀才不遇为借口的一事无成者,大略等同于李海鹏相当不屑的那类强调客观环境的屌丝。从如今街头巷尾棋局上纵论世界局势的,到面试上夸夸其谈能给公司带来焕然新风和傲人业绩的,真给他点实权交些工作,多半张口结舌两腿筛糠,末了还要怪你这公司没有伯乐能将他赏识。这类人动辄叫嚣着怀才不遇,仿佛一切归咎于他人,这辈子便可以泰然自若地碌碌无为。
尚有疗救可能的普通病患,则是一批四处求医问药,急于摆脱不被赏识的境地的人。且不论肚子里真实货色的多寡,他们有主动性,愿意寻找合适的土壤和境遇。在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里,时间或许是最好的标尺,不妨先问问自己,这才怀得够久了吗?问号当然是反问,不过当作问句认真回答,无非是一靠时间,二靠创造机遇:时间久了,经历的事情多了,才华的光芒想挡都挡不住;如果没有任何一个机遇让你显示自己的才华,那么索性就自己创造一些机遇——我想对于真正“怀才”的人来说,这一定不是难事。
世界广阔,总能给我们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去看问题,聪明人越年长越超脱,大抵是意识到很多以前执念的事情,纠结的心情,到头来可以当作一个玩笑,一个伪命题,譬如,怀才不遇。
人生的市场经济学
那是个很久远的段子,说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才能看出来。确然,问怀才不遇怎么办,就像问不孕不育怎么办,一要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二要探讨怎么去解决。按李海鹏的拆解,这句话实际包含“才”与“遇”两个层面,一则要看肚子里的真货,二则要看机遇,你所能提供的,和对方需求的,要遭遇在一起,就如同买卖随行就市,我们知道燃油价格再涨也要硬着头皮买,因为菜籽油虽便宜但是不能往爱车里灌的,知道买股票买证券到底还是要观望一下它的前景然后更需耐心等待合适的时机入手出手,慷慨地把自己折换成房子、车子、票子,何尝不是一样的道理?若是“不遇”,很大程度上在于自己——要么资质不够,要么时间不够,要么展示不够。
既然问题在于自己,破解也就有了入手之处。怀才不遇时,谨记一“不”、二“要”,一不要牢骚满腹怨气冲天,我相信这世界上真的有怀才不遇,但也相信大半只是因为我们自己高看了自己,高看了周围的世界,怨气非但于事无补,还会消解自身的能量甚至才智;二要创造机遇,时不我待,聪明的人自然能够寻找甚至创造合适的时机展示自我。再不济了裸辞而去,放下身段到热闹的的人才市场上走一圈,“没有怪物的社会,就像一道没有加盐的料理”,张扬着自己未被赏识的才华,待价而沽,本身就是最绝妙的讽刺。
一个时代已经过去,那些在思想性、艺术性上超越于当下的艺术家和作品,似乎已经越来越少;如今我们谈论的是物质的成功学,人生的市场经济学,庙堂之高江湖之远都不能免俗——无论是经世致用的才华,还是诗文书画的艺术,甚至学术研究这样自甘寂寞的领域,无论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未摆脱战乱和动荡的发展中国家,资本的力量早已无孔不入。曾获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的以色列电影《脚注》、捷克优质小片《谁来为卡夫卡塑像》,都以黑色幽默的“打脸”方式,把曾经最阳春白雪的艺术/学术拉下神坛,所谓怀才不遇,原来只是一切还都没有兑换成实际的物质利益——那也是莫言得了诺奖之后的感慨,最实际的还是帝都脚下的一套房子。
个人的能力和特质不能得到最大化的施展,一定和自我采用的表达方式有关。人对自身天赋的觉察其实也是天赋的一部分,在高等教育水平顶级的美国,学生有一门很重要的课就是如何正确认识自己:老师们会针对每个学生认真帮他们分析这些年轻人究竟适合什么样的职业规划和生活方式,如果发现大的问题还会引导和鼓励他们重新选择。所以,让自己忘掉怀才不遇这种感觉的第一步,就是正确为自己定一个坐标系,客观地评价自己,主动地多去向生活积极向上很少怨气的人靠近,多听多看,而不是固步自封在一己的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