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平时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可能用过“学完了生字词,接下来我们就来认真的读读课文”、“ 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段,下面我们接着学习第二段”这一类的话来衔接进行教学过渡。一节课下来给人感觉整个课堂教学显得断断续续生硬发涩。这其实是没有考虑教学过渡的艺术性。艺术的教学过渡,会使教学全过程节奏清晰,又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本文作者从五个方面介绍了过渡的常用方法。
【关键词】教学过渡;导引性;衔接性
教学目标这条主道上的一个个教学环节好比是颗颗珍珠,而各个环节活动间的过渡则是串联珍珠的丝线,缺少这条线,再好的珍珠也成不了美丽的项链。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可能都用过“学完了生字词,接下来我们就来认真的读课文”、“ 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段,下面我们接着学习第二段”这一类的话来衔接进行教学过渡。一节课下来给人感觉整个课堂教学显得断断续续生硬发涩。究其原因,是我们没有考虑教学环节中过渡语的艺术性。而在一堂课中,教学过渡就是把教师施教的各种手段、各环节的内容、方法等有机地串连起来,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使整个课堂上下贯通,结构紧密,浑然一体,以整体形象感知学生。
1 串联式过渡
通过富有艺术情趣的问题的创设,将教学内容用巧妙的过渡串联起来,以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转换和课堂整体结构安排的天衣无缝。我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运用了一系列富有艺术情趣的设问语言,把学生安然地从一个波峰送到另一个波峰上去时,一堂课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模仿说话。
模仿课文说一段话,(出示投影字幕)小壁虎爬呀爬,爬到--他看见——?。小壁虎说:“——,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
师:尽管小壁虎说话那么有礼貌,又那么不怕困难,不放弃,但由于别的动物的尾巴都有用,他还是没有借到尾巴。借不到尾巴小壁虎心里很難过,这时候它想起了谁?(生:妈妈)。可我听说,小壁虎见到妈妈后,发生一件让他特别高兴的事,什么事呢?
通过这种串联式过渡语的设计,不仅启发学生动脑思考,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了一节课的教学任务。
2 提示性过渡
阅读课文从形式到内容,在涉及的事物或现象之间,都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有目的地提示课文的某一方面,启发学生作“由此及彼”、“以因求果”、“举一反三”地联想,从而在揭示“来龙去脉”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使教学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自然勾连,上下贯通。在观看《田忌赛马》一课的教学实录时,老师在课堂上突然提出:“假如第二次比赛中,田忌按孙膑的方法去做,但结果不是胜利,而是失败了,这可能是什么原因?”这一问题的提出,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去变更思路,由结果去设想原因。经过思考,不少学生认为:很可能是田忌以下等马与齐威王的上等马比赛后,齐威王发现了秘密,随即采取了对策,用自己的下等马对孙膑的上等马,先输一场,再用自己的中等马对孙膑的中等马,再胜一场。这样,齐威王最终还是以二比一获胜。这时,老师又进一步追问:“难道孙膑没有考虑这种可能性吗?孙膑的胜利是不是偶然取得的?”至此,学生已豁然开朗,十分肯定地说:“孙膑断定齐威王不会这样做,因为他看到的齐威王已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趾高气扬,忘乎所以,他认定战胜田忌不费吹灰之力,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提防的。”师再问:“你从哪里看出齐威王的骄傲自大?”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孙膑、齐威王的不同心态,更深地了解了人物的内心,感悟了课文中心思想,培养了思维能力。
3 悬念式过渡
学生高效率的学习,需要有个良好的思维环境和心理态势。悬念过渡,就是以激发求知欲,发展学生思维为目标的过渡方法。它利用学生求知欲旺盛和好奇的心理,通过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关切和渴望心情,达到与教师心理同步,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 自然式过渡
自然式过渡就是老师充分运用的问题,犹如一个个路标,可以使学生一步一步,不知不觉,渐入佳境。
如有位教师在教《两个名字》一课中的“我有……你也有……哈哈,我们都有”这一句式时,信步走到学生们中间,跟学生们进行了轻松愉快的对话。
“你好,我有一支铅笔。”老师左手举起一支铅笔,右手握着一位小朋友的手。
“您好,我也有一支铅笔。”小朋友高兴地站起来。也举起了自己的铅笔。
接着.老师亲切地示意这位小朋友和自己一起说:“哈哈,我们都有一支铅笔。”
孩子们纷纷争着和老师对话。这时,老师却让孩子们先说,自己后答。并且这样启发孩子们:“你们能不能说说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不知不觉中,对话的难度增加了。学生们在认真地思索后,举起了一双双小手。
生:“你好!我有一颗爱心。”
师(激动得竖起大拇指):“您好.我也有一颗爱心。”
合(愉快地):“哈哈,我们都有一颗爱心!”
就这样,老师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循循善诱,润物无声,在一次看似随意的语言训练中,显得自然亲切,水到渠成。
5 迁移性过渡
利用语言材料之间的内部外部联系,通过联想,类比,进行知识迁移,以起到紧密衔接作用。例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有老师设计了这样一段过渡语:“是啊,这是一份份以生命和鲜血为代价的情意。如果你是被大娘从敌机下救出的伤员,如果你是被小金花妈妈用生命换来的老王,如果你是吃过大嫂亲手挖来野菜的志愿军战士,那么在这离别的时刻,还会怎样对这些朝鲜亲人们说?”由此引读四、五节。在这里,教师运用移情体验,深化了题意。
总之,教学过渡是存在于教学过程中的客观现象,是必不可少的的中间环节,认识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掌握常用的过渡方法,不仅有利于对课堂教学的组织与调控,而且会大大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要巧妙运用课堂过渡的各种策略,不仅能起到承上启下、温故知新的作用,还可以起到提醒学生注意、激发思维、增添课堂教学美感的效果;既可以把教师施教的各种手段、各程序的内容、方法等有机地串连起来,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又能使学生的注意力紧跟老师的设计,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增添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但在处理课堂过渡时一定要注意过渡语的导引性和衔接性。因此,在使用上一定要注意得体自如,淡而无痕,在“导”与“接”上显能耐。
作者单位
甘肃省庆阳市环县红星小学 甘肃省庆阳市 745700
【关键词】教学过渡;导引性;衔接性
教学目标这条主道上的一个个教学环节好比是颗颗珍珠,而各个环节活动间的过渡则是串联珍珠的丝线,缺少这条线,再好的珍珠也成不了美丽的项链。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可能都用过“学完了生字词,接下来我们就来认真的读课文”、“ 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段,下面我们接着学习第二段”这一类的话来衔接进行教学过渡。一节课下来给人感觉整个课堂教学显得断断续续生硬发涩。究其原因,是我们没有考虑教学环节中过渡语的艺术性。而在一堂课中,教学过渡就是把教师施教的各种手段、各环节的内容、方法等有机地串连起来,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使整个课堂上下贯通,结构紧密,浑然一体,以整体形象感知学生。
1 串联式过渡
通过富有艺术情趣的问题的创设,将教学内容用巧妙的过渡串联起来,以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转换和课堂整体结构安排的天衣无缝。我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运用了一系列富有艺术情趣的设问语言,把学生安然地从一个波峰送到另一个波峰上去时,一堂课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模仿说话。
模仿课文说一段话,(出示投影字幕)小壁虎爬呀爬,爬到--他看见——?。小壁虎说:“——,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
师:尽管小壁虎说话那么有礼貌,又那么不怕困难,不放弃,但由于别的动物的尾巴都有用,他还是没有借到尾巴。借不到尾巴小壁虎心里很難过,这时候它想起了谁?(生:妈妈)。可我听说,小壁虎见到妈妈后,发生一件让他特别高兴的事,什么事呢?
通过这种串联式过渡语的设计,不仅启发学生动脑思考,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了一节课的教学任务。
2 提示性过渡
阅读课文从形式到内容,在涉及的事物或现象之间,都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有目的地提示课文的某一方面,启发学生作“由此及彼”、“以因求果”、“举一反三”地联想,从而在揭示“来龙去脉”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使教学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自然勾连,上下贯通。在观看《田忌赛马》一课的教学实录时,老师在课堂上突然提出:“假如第二次比赛中,田忌按孙膑的方法去做,但结果不是胜利,而是失败了,这可能是什么原因?”这一问题的提出,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去变更思路,由结果去设想原因。经过思考,不少学生认为:很可能是田忌以下等马与齐威王的上等马比赛后,齐威王发现了秘密,随即采取了对策,用自己的下等马对孙膑的上等马,先输一场,再用自己的中等马对孙膑的中等马,再胜一场。这样,齐威王最终还是以二比一获胜。这时,老师又进一步追问:“难道孙膑没有考虑这种可能性吗?孙膑的胜利是不是偶然取得的?”至此,学生已豁然开朗,十分肯定地说:“孙膑断定齐威王不会这样做,因为他看到的齐威王已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趾高气扬,忘乎所以,他认定战胜田忌不费吹灰之力,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提防的。”师再问:“你从哪里看出齐威王的骄傲自大?”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孙膑、齐威王的不同心态,更深地了解了人物的内心,感悟了课文中心思想,培养了思维能力。
3 悬念式过渡
学生高效率的学习,需要有个良好的思维环境和心理态势。悬念过渡,就是以激发求知欲,发展学生思维为目标的过渡方法。它利用学生求知欲旺盛和好奇的心理,通过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关切和渴望心情,达到与教师心理同步,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 自然式过渡
自然式过渡就是老师充分运用的问题,犹如一个个路标,可以使学生一步一步,不知不觉,渐入佳境。
如有位教师在教《两个名字》一课中的“我有……你也有……哈哈,我们都有”这一句式时,信步走到学生们中间,跟学生们进行了轻松愉快的对话。
“你好,我有一支铅笔。”老师左手举起一支铅笔,右手握着一位小朋友的手。
“您好,我也有一支铅笔。”小朋友高兴地站起来。也举起了自己的铅笔。
接着.老师亲切地示意这位小朋友和自己一起说:“哈哈,我们都有一支铅笔。”
孩子们纷纷争着和老师对话。这时,老师却让孩子们先说,自己后答。并且这样启发孩子们:“你们能不能说说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不知不觉中,对话的难度增加了。学生们在认真地思索后,举起了一双双小手。
生:“你好!我有一颗爱心。”
师(激动得竖起大拇指):“您好.我也有一颗爱心。”
合(愉快地):“哈哈,我们都有一颗爱心!”
就这样,老师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循循善诱,润物无声,在一次看似随意的语言训练中,显得自然亲切,水到渠成。
5 迁移性过渡
利用语言材料之间的内部外部联系,通过联想,类比,进行知识迁移,以起到紧密衔接作用。例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有老师设计了这样一段过渡语:“是啊,这是一份份以生命和鲜血为代价的情意。如果你是被大娘从敌机下救出的伤员,如果你是被小金花妈妈用生命换来的老王,如果你是吃过大嫂亲手挖来野菜的志愿军战士,那么在这离别的时刻,还会怎样对这些朝鲜亲人们说?”由此引读四、五节。在这里,教师运用移情体验,深化了题意。
总之,教学过渡是存在于教学过程中的客观现象,是必不可少的的中间环节,认识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掌握常用的过渡方法,不仅有利于对课堂教学的组织与调控,而且会大大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要巧妙运用课堂过渡的各种策略,不仅能起到承上启下、温故知新的作用,还可以起到提醒学生注意、激发思维、增添课堂教学美感的效果;既可以把教师施教的各种手段、各程序的内容、方法等有机地串连起来,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又能使学生的注意力紧跟老师的设计,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增添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但在处理课堂过渡时一定要注意过渡语的导引性和衔接性。因此,在使用上一定要注意得体自如,淡而无痕,在“导”与“接”上显能耐。
作者单位
甘肃省庆阳市环县红星小学 甘肃省庆阳市 74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