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段时间,由赵薇、佟大为领衔主演的《虎妈猫爸》收视率曾一路飙升。在剧中赵薇扮演强势“虎妈”,不惜用“逼迫”的方式让女儿迅速成长;佟大为则扮演温柔“猫爸”,信奉孩子童年快乐第一,两者之间矛盾多多、冲突不断,也唤醒了广大观众的心灵共鸣。其实,现实生活中的“虎妈猫爸”也不在少数,一方是严厉无比,一方则是温和有加,剧中的情景简直是现实生活版的浓缩,孰是孰非不妨倾听以下父母的急切心声和专家的独到见解。
众说现象
现实压力的“无奈产物”
刘玉萍(职员妈妈):自从宝贝女儿出生的那天起,我无数次地憧憬过美丽童年的画面,可真正地担负起育女的责任,方才感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小小年纪便参加了各类早教班、辅导班,生性好强的我唯恐女儿输在起跑线上,便带领着女儿转战于各个培训机构。从女儿几个月到如今五岁半,女儿参加的培训班足足有三十多个,我更是含辛茹苦地“陪学”“陪练”。从文化知识到才艺表演,样样不敢疏忽怠慢。一路走来,我这个“虎妈”倍感身心疲惫,但也着实无奈,生怕女儿不够出色。庆幸的是,在我的辛苦栽培下,女儿还算是同龄伙伴中的“佼佼者”,也算给我焦灼的心灵带来了一丝慰藉。
家庭格局的“固化模式”
王春英(教师妈妈):中国家庭的传统模式,一贯是“男主外,女主内”,在我的家里也不例外。老公在一家企业上班,经常有出差任务,而我是一名教师,培养儿子的沉重担子自然而然地落在了我的头上。从儿子的衣食起居,到才艺培养,事无巨细,极其繁琐。我免不了时常唠叨,有时甚至控制不住情绪大发雷霆。久而久之儿子便非常“怕”我了,还说不喜欢和妈妈在一起。至于老公呢,与儿子接触的时间少,每次出差回来还总忘不了给儿子带礼物,带领儿子做各种小游戏,甚是博得儿子的喜欢,便落了“慈爱老爸”的美名。哎,我从内心真为自己打抱不平,说不定让老公长期陪伴儿子,他也会成为粗暴的“虎爸”呢。
降服孩子的“被迫之计”
刘明磊(职员爸爸):我和爱人都是80后,对待女儿的教育非常上心。最初我俩一致商定对女儿进行轻松教育,不给孩子施加过多的压力,让孩子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下快乐成长。可是,随着女儿的年龄增长,这招根本不奏效,我们夫妻统统“唱白脸”,女儿总是一副小公主的样子,受不得一点委屈,日常的习惯更是有很多欠缺。女儿的表现超过了爱人的承受底线,一气之下她对女儿疯狂“发飙”了,没想到这下女儿竟然比以往听话了好多。而我呢,由于爱女心切,继续做着温和的“猫爸”。尤其女儿遭到妈妈的批评指责之后,我则是左哄右哄,生怕孩子受到更多的伤害。
专家支招
“标准一致”是根本
张瑞敏(家庭教育指导师):随着女性家庭地位的提升,以及女人本身强势的性格特点,“虎妈猫爸”的家庭模式日益增多。妈妈一方威严无比唱“白脸”,爸爸一方温顺无比唱“红脸”,致使孩子陷入其中,见风使舵,耍起了一些“小聪明”。比如有的幼儿在妈妈面前从来不玩手机和电脑,但在爸爸面前就旁若无人地玩个没完没了;还有些孩子在妈妈的监督下学习涂鸦十分认真,可一旦妈妈离开身边,立刻大变样,不画或者乱画,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看来,无论父母担当怎样的家庭角色,如果对待孩子的教育标准不一致,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既不利于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这会让孩子染上表里不一的坏习气。其实,无论家长扮演“虎妈”还是“猫爸”,本身的角色是没有对错之分的,可一旦过度限制或过度纵容,都会给孩子的成长留下不可抹灭的阴影。
“慈母严父”需推崇
吴文君(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曾经对几十个家庭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发现“虎妈猫爸”的家庭比例占到了七成。如今,确实有部分母亲对孩子过分呵护和管教,从而剥夺了孩子与父亲互动交流的机会,致使今日的爸爸们走向“边缘化”。其实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分工是“慈母严父”。就社会发展的历史来讲,“慈母严父”更符合人类社会长期发展形成的规律。父亲呈现的是男性的力量,阳刚、雄性、粗犷,有界限和规则意识,给孩子带去保护、支持和安全感;母亲呈现的则是爱,感性、柔软,给孩子带去心灵的细致和温暖。看来,“慈母严父”的家教方式需要并值得推崇,让更多的父母认真审视自我角色,还原父爱如山的伟岸,还原母爱如水的温柔,给孩子带来更深刻的体验和感受。
“爸爸归来”急呼吁
曾义(心理咨询师):近两年时间,随着《爸爸去哪》、《爸爸回来了》综艺节目的热播,爸爸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日趋得到重视。但在实际生活中,“父亲的缺席”仍然成为不争的事实。无论“虎妈”如何强悍能干,都无法弥补父亲的教育力量。据观察了解,妈妈一手培养起来的孩子,情绪容易冲动,遇事很不淡定,还时常瞧不起身边的男性,暴露出了不小的弊端。的确,教育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是夫妻双方合作完成的共同事业,妈妈们也要学会适当地“示弱”,让爸爸们牵起孩子的手,看世界、走天下,或许会有更加欣喜的收获,同时保障了家庭教育的平衡法则。
由此看来,“虎妈”也好,“猫爸”也罢,都有各自的优缺点。爸爸妈妈不能顾此失彼、各行其道,唯有相互协调、相互融合,才能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奏出韵律相异但和谐统一的“家教变奏曲”。
众说现象
现实压力的“无奈产物”
刘玉萍(职员妈妈):自从宝贝女儿出生的那天起,我无数次地憧憬过美丽童年的画面,可真正地担负起育女的责任,方才感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小小年纪便参加了各类早教班、辅导班,生性好强的我唯恐女儿输在起跑线上,便带领着女儿转战于各个培训机构。从女儿几个月到如今五岁半,女儿参加的培训班足足有三十多个,我更是含辛茹苦地“陪学”“陪练”。从文化知识到才艺表演,样样不敢疏忽怠慢。一路走来,我这个“虎妈”倍感身心疲惫,但也着实无奈,生怕女儿不够出色。庆幸的是,在我的辛苦栽培下,女儿还算是同龄伙伴中的“佼佼者”,也算给我焦灼的心灵带来了一丝慰藉。
家庭格局的“固化模式”
王春英(教师妈妈):中国家庭的传统模式,一贯是“男主外,女主内”,在我的家里也不例外。老公在一家企业上班,经常有出差任务,而我是一名教师,培养儿子的沉重担子自然而然地落在了我的头上。从儿子的衣食起居,到才艺培养,事无巨细,极其繁琐。我免不了时常唠叨,有时甚至控制不住情绪大发雷霆。久而久之儿子便非常“怕”我了,还说不喜欢和妈妈在一起。至于老公呢,与儿子接触的时间少,每次出差回来还总忘不了给儿子带礼物,带领儿子做各种小游戏,甚是博得儿子的喜欢,便落了“慈爱老爸”的美名。哎,我从内心真为自己打抱不平,说不定让老公长期陪伴儿子,他也会成为粗暴的“虎爸”呢。
降服孩子的“被迫之计”
刘明磊(职员爸爸):我和爱人都是80后,对待女儿的教育非常上心。最初我俩一致商定对女儿进行轻松教育,不给孩子施加过多的压力,让孩子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下快乐成长。可是,随着女儿的年龄增长,这招根本不奏效,我们夫妻统统“唱白脸”,女儿总是一副小公主的样子,受不得一点委屈,日常的习惯更是有很多欠缺。女儿的表现超过了爱人的承受底线,一气之下她对女儿疯狂“发飙”了,没想到这下女儿竟然比以往听话了好多。而我呢,由于爱女心切,继续做着温和的“猫爸”。尤其女儿遭到妈妈的批评指责之后,我则是左哄右哄,生怕孩子受到更多的伤害。
专家支招
“标准一致”是根本
张瑞敏(家庭教育指导师):随着女性家庭地位的提升,以及女人本身强势的性格特点,“虎妈猫爸”的家庭模式日益增多。妈妈一方威严无比唱“白脸”,爸爸一方温顺无比唱“红脸”,致使孩子陷入其中,见风使舵,耍起了一些“小聪明”。比如有的幼儿在妈妈面前从来不玩手机和电脑,但在爸爸面前就旁若无人地玩个没完没了;还有些孩子在妈妈的监督下学习涂鸦十分认真,可一旦妈妈离开身边,立刻大变样,不画或者乱画,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看来,无论父母担当怎样的家庭角色,如果对待孩子的教育标准不一致,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既不利于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这会让孩子染上表里不一的坏习气。其实,无论家长扮演“虎妈”还是“猫爸”,本身的角色是没有对错之分的,可一旦过度限制或过度纵容,都会给孩子的成长留下不可抹灭的阴影。
“慈母严父”需推崇
吴文君(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曾经对几十个家庭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发现“虎妈猫爸”的家庭比例占到了七成。如今,确实有部分母亲对孩子过分呵护和管教,从而剥夺了孩子与父亲互动交流的机会,致使今日的爸爸们走向“边缘化”。其实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分工是“慈母严父”。就社会发展的历史来讲,“慈母严父”更符合人类社会长期发展形成的规律。父亲呈现的是男性的力量,阳刚、雄性、粗犷,有界限和规则意识,给孩子带去保护、支持和安全感;母亲呈现的则是爱,感性、柔软,给孩子带去心灵的细致和温暖。看来,“慈母严父”的家教方式需要并值得推崇,让更多的父母认真审视自我角色,还原父爱如山的伟岸,还原母爱如水的温柔,给孩子带来更深刻的体验和感受。
“爸爸归来”急呼吁
曾义(心理咨询师):近两年时间,随着《爸爸去哪》、《爸爸回来了》综艺节目的热播,爸爸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日趋得到重视。但在实际生活中,“父亲的缺席”仍然成为不争的事实。无论“虎妈”如何强悍能干,都无法弥补父亲的教育力量。据观察了解,妈妈一手培养起来的孩子,情绪容易冲动,遇事很不淡定,还时常瞧不起身边的男性,暴露出了不小的弊端。的确,教育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是夫妻双方合作完成的共同事业,妈妈们也要学会适当地“示弱”,让爸爸们牵起孩子的手,看世界、走天下,或许会有更加欣喜的收获,同时保障了家庭教育的平衡法则。
由此看来,“虎妈”也好,“猫爸”也罢,都有各自的优缺点。爸爸妈妈不能顾此失彼、各行其道,唯有相互协调、相互融合,才能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奏出韵律相异但和谐统一的“家教变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