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目前我国已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阶段,但存在很多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由这一时期到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的一些矛盾现象会始终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这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
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使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我国曾进行过多次经济结构调整。如80年代初期,为了解决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和消费品市场严重短缺,就进行过以优先发展轻工业和加快服务业为主要内容的结构调整。经过调整,使轻重工业的比例趋于平衡,消费品短缺现象得到缓解。而现在,我们面临的是投资过热,货币投放过大和成本推动、国外输入型等多重因素推动的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同时,我国社会物质财富远不够丰富,产业结构层次低,一半左右的劳动者在初级产业就业,劳动力需要大规模转移,居民消费结构层次低,尚有3400万农民和数以百万计的城镇居民处于绝对贫困状态,人口城市化水平低,劳动资本比低,贸易结构不发达等问题更是加剧了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难度。
面对我国经济呈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党在对这一时期经济体制、经济运行特点及经济运行规律作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后,提出了适应新时代新阶段经济发展的指导性理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我们指明了在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过程中,应当发展什么、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方向。科学发展观总结29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其他国家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和继承“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成果,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它进一步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发展是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雄厚的经济基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石。我们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就要求我们认真思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去发展什么,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也迫使我们必须到了要做出重大改革的时候,科学发观恰逢其时的指引了我们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内需、缩小贫富差距等一系列关系民生的重大的经济问题。把关注民生放在发展的首位,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把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作为第一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成果是广大劳动人民的,经济建设要把实现人民的最大利益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当前我国还是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还很低,人口城市化率还处在较低的阶段。需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离不开科学发展的指导。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首先要解决的是发展问题。我国只有在以农业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的现代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就是要使人民群众得到看得见的利益。我国的经济发展经过了从追求快到追求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的演变,同时,还只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忽视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这样那样的问题使我国为解决能源资源消耗过大和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问题付出了高昂的发展代价。因此导致的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导致发展的质量不高、后劲不足,还出现了贫富悬殊、失业增加、社会腐败、等问题。当代发展的实践表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而应该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可持续的发展。由此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观,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要在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实现现代化,必须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就要以民为本,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创造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也就是要我们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人的发展,创造物质财富也是为了人的发展,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发展的意义在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也就是全体人民能够在不断提高生产效率的基础上共享物质文化发展的成果,实现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然而,现阶段我国贫富差距极大、地区发展极不平衡、以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找到根本的解决办法,走全面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统筹兼顾,保持经济的平衡发展。
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协调,以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在坚持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一定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重大关系,即城乡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的发展,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都统筹好。这就要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树立长远的发展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经济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经济发展环境。还要确立辩证的思维,总揽全局、统筹规划,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经济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把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利用科学发展观的方法去分析、去提出解决的办法。
(作者单位:赣南医学院)
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使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我国曾进行过多次经济结构调整。如80年代初期,为了解决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和消费品市场严重短缺,就进行过以优先发展轻工业和加快服务业为主要内容的结构调整。经过调整,使轻重工业的比例趋于平衡,消费品短缺现象得到缓解。而现在,我们面临的是投资过热,货币投放过大和成本推动、国外输入型等多重因素推动的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同时,我国社会物质财富远不够丰富,产业结构层次低,一半左右的劳动者在初级产业就业,劳动力需要大规模转移,居民消费结构层次低,尚有3400万农民和数以百万计的城镇居民处于绝对贫困状态,人口城市化水平低,劳动资本比低,贸易结构不发达等问题更是加剧了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难度。
面对我国经济呈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党在对这一时期经济体制、经济运行特点及经济运行规律作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后,提出了适应新时代新阶段经济发展的指导性理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我们指明了在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过程中,应当发展什么、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方向。科学发展观总结29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其他国家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和继承“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成果,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它进一步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发展是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雄厚的经济基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石。我们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就要求我们认真思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去发展什么,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也迫使我们必须到了要做出重大改革的时候,科学发观恰逢其时的指引了我们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内需、缩小贫富差距等一系列关系民生的重大的经济问题。把关注民生放在发展的首位,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把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作为第一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成果是广大劳动人民的,经济建设要把实现人民的最大利益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当前我国还是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还很低,人口城市化率还处在较低的阶段。需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离不开科学发展的指导。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首先要解决的是发展问题。我国只有在以农业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的现代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就是要使人民群众得到看得见的利益。我国的经济发展经过了从追求快到追求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的演变,同时,还只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忽视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这样那样的问题使我国为解决能源资源消耗过大和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问题付出了高昂的发展代价。因此导致的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导致发展的质量不高、后劲不足,还出现了贫富悬殊、失业增加、社会腐败、等问题。当代发展的实践表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而应该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可持续的发展。由此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观,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要在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实现现代化,必须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就要以民为本,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创造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也就是要我们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人的发展,创造物质财富也是为了人的发展,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发展的意义在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也就是全体人民能够在不断提高生产效率的基础上共享物质文化发展的成果,实现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然而,现阶段我国贫富差距极大、地区发展极不平衡、以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找到根本的解决办法,走全面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统筹兼顾,保持经济的平衡发展。
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协调,以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在坚持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一定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重大关系,即城乡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的发展,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都统筹好。这就要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树立长远的发展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经济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经济发展环境。还要确立辩证的思维,总揽全局、统筹规划,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经济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把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利用科学发展观的方法去分析、去提出解决的办法。
(作者单位:赣南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