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山地灾害多发区人口容量及其迁移区划

来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ympham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承载力理论为基础,从耕地粮食视角出发,构建人口容量测评模型,在对陕南粮食产量分析的基础上,对陕南28县区人口容量进行评估、预测,在此基础上将陕南28区县划分为五种人口迁移功能区。结果表明:①1990-2010年,陕南粮食总产量、人均粮食产量均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且人均粮食产量的下降趋势较粮食总产量的下降趋势更为显著;②温饱状态下,陕南各区县2007-2010年人口容量相对较大,粮食消费压力相对较小;小康状态下,陕南各区县2007-2010年人口容量相对较小,粮食消费压力相对较大;③2015年,陕南各区县人口盈余/赤字规模位于-6.25-9.81万人之间,整体处于一般超载-轻微盈余状态,人口承载压力相对较小;2020年,陕南各区县人口盈余/赤字规模位于-9.34-9.73万人之间,整体盈余人口规模缩小,赤字人口规模扩大,人口承载压力上升;④丹凤县、西乡县和山阳县属Ⅰ类迁出区;宁强县、城固县、旬阳县属Ⅱ类迁出区;略阳县、南郑县等九个县区属Ⅲ类稳定区;汉滨区、商州区等六个县区属Ⅰ类迁入区;勉县、镇巴县等七个区县属Ⅱ类迁入区。
  关键词 :西部山地灾害多发区;粮食;虚拟人口容量;迁移区划;陕南
  中图分类号 C92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11-0051-09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11.009
  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1]。随着全球人口规模的增长以及耕地资源可开发空间日渐缩小,粮食安全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中国是人口大国,中国的粮食问题始终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2-7]。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实质是研究人口消费与食物生产、人类需求与资源供给间的平衡关系问题[8]。从粮食的生产供给与消费需求视角研究区域人口承载力是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随着承载力理论的深入发展,仅考虑粮食作为一种自然因素而忽略人类自身文化等社会因素对人口承载力制约的不足日渐显现[9]。1986年Hardin提出了文化承载力的概念[10],指在各种社会系统条件下,尤其是与资源消费有关的社会模式下的人口承载力,这一概念有效克服人口承载力研究中因忽略人类自身文化等社会因素的不足[11]。在此基础上,Rees与Wackernagel[12]提出用于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生态足迹方法,引起广泛关注,并被应用于区域人口容量的评价[13-14]。总体而言,目前人口容量的研究正逐步从单要素向多要素过渡[15]。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承载力理论为基础,从耕地粮食视角出发,引入科技、消费、贸易、政策制度等社会文化因素,构建陕南人口容量评估模型,并提出虚拟人口容量、现实人口容量等概念;使用情景分析法对陕南人口容量进行评估与预测,在此基础上将陕南28区县划分为五种人口迁移功能区,为陕南灾害移民规划的制定和相关政策的实施提供参考。
  1 相关概念与分析路径
  1.1 相关概念
  虚拟人口容量(virtual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由于粮食购入实现“使用”区域外的耕地资源称之为虚拟土地资源[16]。由虚拟土地资源承载的人口容量称之为区域虚拟人口容量。其实质是由区域所购入粮食在一定消费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规模。
  现实人口容量(real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系指由区域内土地资源的粮食产出在一定消费水平下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规模。
  1.2 分析路径
  西部山地灾害多发区亦面临发展等问题,有限的耕地资源受到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空间挤压和山地灾害双重压力,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关耕地、消费、贸易等政策因素将对粮食生产产生重要影响,并直接影响区域人口容量。为体现有关耕地、消费、贸易等政策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本文拟采用情景分析法,分析不同政策情景下的粮食生产与人口容量(见图1)。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人口容量
  基于耕地粮食视角下的人口容量系指在一定粮食消费水平下,区域粮食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规模。按照粮食供给的来源,人口容量可分为虚拟人口容量和现实人口容量,人口容量是虚拟人口容量和现实人口容量之和。其公式如下:
  式(1)、(2)中:PL为现实人口容量,P0L为虚拟人口容量;WL为区域粮食产出量,W0g为区域粮食调入量,Wpi为区域人均粮食消费量。式(3)中:Fz为区域人均粮食直接消费量,Fi为人均消费其它第i种食物的粮食折算量,λ为其它人均消费第i种食物的耗粮系数其中,肉、蛋、奶、水产品耗粮系数分别为3、1.8、0.5和1.2。[17],Pu为城镇人口数量,Pr为农村人口数量,Fuz为城镇人均粮食直接消费量,Frz为农村人均粮食直接消费量,Fui为城镇人均消费第i种食物的粮食折算量,Fri为农村人均消费第i种食物的粮食折算量。
  则区域土地资源人口容量为:
  2.2 人口盈余/赤字规模:
  式(5)中:Ps/d为人口容量盈余/赤字规模,Pc为人口容量,P为总人口规模。当Ps/d为正时,表明区域土地资源人口容量呈盈余状态,且Ps/d值越大,区域人口发展空间越大;当Ps/d为负时,表明区域土地资源人口容量为赤字状态,且Ps/d绝对值越大,区域人口发展空间越小。
  2.3 人口承载力指数
  式(6)中:PI为人口承载力指数。当PI>1时,表明人口处于超载状态;当PI<1时,表明人口处于盈余状态;当PI=1时,表明人口处于均衡状态[18]。其评价标准见表1。
  2.4 人口盈余率/赤字率
  式(7)中:Psi/di为人口盈余率/赤字率。当Psi/di>0, 表明人口处于盈余状态,且赤字率越大,区域人口发展空
  间越大;当Psi/di<0, 表明人口处于赤字状态,且赤字率绝对值越大,区域人口发展空间越小;当Psi/di=0, 表明人口处于均衡状态。   2.5 粮食距平指数
  式(8)中:FRi为粮食距平指数,Gi为第i年粮食实际产量,为研究期粮食平均产量。FRi越大时,粮食产量波动越剧烈,反之越小。
  2.6 数据来源
  本文粮食、人口、粮食播种面积等数据来源于:①《陕西统计年鉴》(1991-2011);②《陕西六十年1949-2009》;③汉中市“十二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④安康市“十二五”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⑤商洛市“十二五”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3 人口容量分析
  3.1 陕南粮食产量分析
  3.1.1 陕南粮食总产量趋势分析
  1990-2010年,陕南地区粮食产量呈现波动下降趋势(见图2)。1990年,陕南粮食产量达到331.63万t,为研究期粮食产量最高的一年。2010年,陕南粮食产量降至278.27万t,较1990年减少53.36万t,年均减少近3万t。期间,1994年、1995年、2007年陕南粮食产量呈现灾害性谷底。期间,粮食产量分别降至237万t,236万t和219万t,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陕南粮食供给的安全性。
  1990-2010年,陕南粮食产量呈现4-6年的波动期。研究期间,陕南粮食产量六次方程拟合曲线表明1990-1995年、2001-2007年呈现下降趋势,1996-2000年、2008-2010年呈现为上升趋势,整体表现为4-6年波动期。
  1990-2010年,陕南粮食产量波动幅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且稳定性较差。1990-2000年间,陕南粮食产量的波动幅度整体为正(1994、1995年除外),2001-2010年粮食波动幅度整体为负(2005、2006年除外),表明1990-2000年间陕南粮食产量较2001-2010年高,这与陕南粮食产量拟合方程结论相符,即陕南粮食产量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同期,陕南粮食波动幅度较大(见图2),表明陕南粮食生产稳定性较差,这给陕南地区粮食仓储设施提出较高要求。
  3.1.2 陕南人均粮食产量趋势分析
  1990-2010年,陕南地区人均粮食产量呈现波动下降
  趋势,其下降趋势较粮食总产量下降趋势更为显著(图2)。陕南粮食人均产量由1990年的379.3 kg降至2010年的299 kg,减少近80 kg。由于受到陕南粮食总产量影响,1994年、1995年、2007年陕南人均粮食产量呈现灾害性谷底。期间,人均粮食产量分别降至268 kg、266 kg和237 kg。同时,由于人口规模的增长,陕南人均粮食产量的六次方程拟合曲线的显著性为0.502,高于粮食总产量的曲线拟合值0.405,表明陕南人均粮食产量的下降趋势较粮食总产量的下降趋势更为显著。
  1990-2010年,陕南人均粮食产量波动期及波动幅度,与粮食总产量波动周期及波动幅度相符。期间,陕南人均粮食产量的下滑,在一定程度上加大陕南人口承载压力。
  3.2 陕南各区县人口容量分析
  3.2.1 温饱状态①下陕南各区县2007-2010②年人口容量分析
  温饱状态下,陕南各区县2007-2010年间人口容量相对较大,压力较小(见表2)。2007-2010年间,汉台区、城固县、汉滨区、宁陕
  县、旬阳县等17个区县人口处于超载状态,但其人口承载力指数均低于1.100,人口赤字率均低于0.100,属轻微超载状态。其中,汉滨区人口赤字规模最大,为4.84万人,占其人口规模的5.5%,其人口承载力指数为1.052,人口赤字率为0.052,属轻微超载状态;商州区、山阳县、汉台区人口赤字规模超出2万人,但占其总人口规模仅为5.96%、5.17%和5.22%。其余超载的南郑
  县、城固县、留坝县、宁陕县等13个区县人口超载规模均不超过2万人。洋县、勉县、镇安县等11个区县人口呈现盈余状态。其中,洋县人口盈余规模最大,达到8.99万人,占其总人口规模的20.8%,其人口承载力指数为0.837,人口盈余率达到0.163,属轻微盈余状态,人口发展空间较大;镇巴县、洛南县人口盈余规模均超过4万人,其余8区县盈余人口规模均位于0-4万人之间。
  温饱状态下陕南各区县间虚拟人口规模差距较大。汉滨区、汉台区、商州区、丹凤县虚拟人口规模较大,分别
  达到21.54,16.29,14.64和8.09万人,占其总人口规模分别达到36.5%,24.7%,28.5%和28.5%,人口粮食消费的外部依耐性很大。洋县、石泉县、岚皋县等6区县人均粮食产量相对较高,其人口粮食消费无外部依赖性。其余区县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虚拟人口,但规模相对较小。
  温饱状态下陕南各区县内生性人口规模差距较大。汉滨区位于汉中平原,粮食产量高,其内生性人口规模最大,达到73万人,占其人口总量的83.63%;南郑县、洋县两县内生性人口规模均达到50万人;镇平县、宁陕县、留坝县、佛坪县内生性人口规模较小,均不足10万人。其中佛坪县内生性人口规模最小,仅为2.67万人,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佛坪县人口容量。2007-2010年佛坪县人口容量仅为3.16万人。
  3.2.2 小康状态下陕南各区县2007-2010年人口容量
  小康状态下,陕南各区县2007-2010年间人口容量相对较小,压力较大(见表2)。2007-2010年,仅镇平县人口处于盈余状态,且人口盈余规模较小,仅为0.853万人,其人口承载力指数为0.883,人口盈余率为0.117,属轻微盈余状态。除镇平县之外其余27县人口规模均处于赤字状态,人口承载力指数均位于1.1以上,人口赤字率均位于0.1以上。其中,汉滨区人口赤字规模最大,达到28.45万人,占其人口规模的32.6%,其人口承载力指数达到1.402,人口赤字率达到0.402,属严重超载状态;汉台区、南郑县、城固县、西乡县、旬阳县、商州区、山阳县人口赤字规模均超出10万人。洋县、石泉县、岚皋县等6区县粮食产量虽可满足各县温饱状态下的粮食消费需求,但在小康状态下则表现为一定程度上的赤字,但赤字规模较小。在小康状态下,由于人均粮食消费水平的上升,各区县人口压力增大。   小康状态下陕南各区县虚拟人口规模整体规模较小,且各区县间差距较大。汉滨区、汉台区、商州区虚拟人口规模较大,分别达到16.16万人、12.22万人和10.98万人,占其总人口规模分别达到18.51%、27.38%和21.35%,人口粮食消费的外部依耐性较大。
  小康状态下陕南各区县内生性人口规模差距较大。由于小康状态下粮食消费水平的提升使得陕南各区县内生性人口规模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缩小。其中,汉滨区内生性人口规模最大,为54.75万人占人口总量的6272%;南郑县、城固县等5县内生性人口规模均达到30万人;佛坪县内生性人口规模最小,仅为2.01万人。
  4 2015-2020年陕南人口容量预测
  4.1 预测情景配置
  4.1.1 各区县粮食播种面积
  近年来,随着陕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陕南各区县粮食播种面积呈现下降的趋势。2005-2010年间,汉中市粮食播种面积由2005年的30.17万hm2下降至2010年的28.59万hm2,安康市、商洛市粮食播种面积也由2005的31.96万hm2和23.86万hm2分别下降至28.75万hm2和22.19万hm2。随着退耕还林工程、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陕南地区粮食播种面积仍将呈下降趋势。本文参考汉中、安康、商洛三市“十二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确定各市粮食播种面积变化趋势,并以此作为各市所辖县区粮食播种面积变化的衡量依据。结果表明,2015年汉中、安康、商洛三市粮食播种面积较2010年分别下降了4.4%、7.2%和3.8%。基于此,计算各区县2015年、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
  4.1.2 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情景设定
  随着水稻、小麦等粮种的技术进步,肥料投入增加,陕南地区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仍有上升空间。参考陕西省粮食产量变动趋势①,将陕南单位面积粮食产量配置如下情景:①2015年较2010年增长12.5%;②2020年较2015年增长10%。
  4.1.3 人均粮食消费量情景设定
  梅方权等学者研究发现[19-20],人均粮食消费量达到400 kg/年,可基本满足我国人体热量和营养需求。本文以400 kg/年人均粮食消费量为实现小康生活的标准。陕南地区受到耕地资源数量、质量以及人口规模的限制,人均粮食消费量相对较低,目前陕南地区人均粮食消费量仅为温饱水平(300 kg/年)或接近温饱水平。鉴于此,将陕南地区人均粮食消费量配置如下消费情景:①2015年,陕南全区人均粮食消费量达到350 kg/年;②2020年,陕南全区人均粮食年消费量实现小康水平,及人均粮食消费量达到400 kg/年。
  4.1.4 粮食调入情景配置
  粮食调入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区域粮食消费安全度,另一方面亦有利于减轻区域粮食生产压力、提升区域人口容量、扩展区域经济发展空间。但粮食调入亦非越多越好。国内众多学者[21-22]从支付能力、粮食安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6%-10%的粮食对外依存度是粮食调入的最适区间。陕南秦巴山区是我国典型的连片贫困区域,泥石流、滑坡等灾害频发,粮食亩产量较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其粮食对外依存度不宜过高;其中,汉台区、汉滨区、商州区分别为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市府所在地,经济发展基础相对较好,人口吸纳能力较强,相较于地区县而言,其粮食对外依存度可适度提高;本文以西安市粮食对外依存度为基础,配置汉台区、汉滨区、商州区2015-2020年粮食对外依存度。鉴于此,陕南各区县粮食调入配置如下情景:①2015年,陕南各县粮食对外依存度为8%;汉台区、汉滨区、商州区粮食对外依存度为40%;②2020年,陕南各县粮食对外依存度为10%;汉台区、汉滨区、商州区粮食对外依存度为50%。
  4.2 人口规模预测
  人口规模预测是承载力状态分析的基础工作之一。在短期人口规模预测中,灰色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精确度[23]。本文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对陕南各区县2015-2020年人口规模进行预测。预测过程如下:
  假设:存在数列X0t,对X0t进行一次累加,得到X1t,则预测期人口Pf为:
  p=x1t^-x1t-1^(t=1,2,……,n)
  (8)
  其中
  X1t^=X01-uae-a(t-1)+ua(t=1,2,……,n)
  (9)
  其中X1t^为累加序列拟合值,a,u 为待定系数,可由最小二乘法求得:
  =auT=[BTB]-1BTyn
  (10)
  其中B、yn分别为
  B=-12x11+x12 1
  -12x12+x13 1
  -12x13+x14 1
  -12x1t-1+x1t 1
  (11)
  yn=X02,X03,X04,……,X0NT
  (12)
  GM(1,1)模型建好后,需进行关联度和精确度检验,及关联度(ξ)、后验差(c)以及小误差概率(p)的检验。当ξ>0.6时,认为模型有较好的关联度。当p>0.95且c<0.35时,模型精确度最好,预测效果亦最好;当p≤0.7且c≥0.65时,模型精确度差,不能用于预测。
  4.3 陕南各区县2015-2020年人口容量分析
  2015年,陕南各区县人口盈余/赤字规模位于-6.25万人-9.81万人之间,整体处于一般超载-轻微盈余状态(见图3),且各区县差异较大。丹凤县、宁陕县、山阳县等12县均存在人口赤字状态,其赤字人口规模位于0.24万人-6.25万人之间,其人口承载力指数位于1.05-1.25之间,属轻微、一般超载。汉台区、汉滨区、商州区由于购入粮食规模的增加,其盈余人口规模分别达到1.06万人、9.32万人和3.33万人,人口承载力指数位于0.92-0.98之间,属轻微盈余状态。同期,洛南县、洋县由于粮食产量增加以及人口规模的缩小,人口亦呈现为盈余状态,盈余人口规模分别达到9.801万人和9.814万人,人口承载力指数分别为0.822和0.819,亦属轻微盈余状态。柞水县、留坝县、勉县等12县均呈现为人口盈余状态,盈余人口规模位于0.14万人-4.29万人之间,其人口承载力指数位于0.67-0.98之间,属轻微、一般盈余状态。   2020年,陕南各区县人口盈余/赤字规模位于-9.34万人-9.73万人之间,盈余人口规模缩小,赤字人口规模扩大,人口承载压力上升(见图3)。其中,城固县人口赤
  字规模达到9.34万人,人口承载力指数为1.19,属一般超载状态。山阳县、西乡县人口赤字规模分别上升至8.39万人和7.93万人,人口承载力指数亦分别升至1.21和1.22,均属一般超载状态。丹凤县、柞水县、白河县、旬阳县等12县人口均呈现超载状态,赤字人口规模位于0.03万人-7.90万人之间,人口承载力指数位于1.01-1.33之间,整体属轻微、一般超载状态。汉台区、汉滨区、商州区由于粮食购入增加,其呈盈人口规模较2015年略有上升,但仍属轻微由于状态。洛南县、洋县人口承载力指数分别为0.890和0.894,属轻微盈余状态,但其盈余人口规模则分别降至5.61万人和5.28万人,盈余人口规模缩小。镇安县、勉县、石泉县等9县人口呈现盈余状态,其盈余人口规模位于0.02万人-3.92万人之间,亦呈缩小趋势,人口承载力指数位于0.91-1.00之间,属一般均衡、濒临失衡状态,呈上升趋势。
  2015-2020年间,陕南各县盈余人口规模整体缩小,赤字人口规模扩大,人口承载力指数呈上升趋势。表明陕南地区及各县人口盈余空间整体缩小,人口承载压力上升。
  5 陕南各区县人口迁移区划
  在陕南各区县人口承载力指数和人口盈余/赤字规模分析基础上,将陕南各区县人口分布状态分为Ⅰ迁出区、Ⅱ迁出区、Ⅲ稳定区、Ⅰ迁入区和Ⅱ迁入区五种类型。其中,Ⅰ迁出区是指粮食生产供给压力大,且人口承载力指数高、人口赤字规模大的区县,包含丹凤县、西乡县和山阳县,主要以人口迁出为主;Ⅱ迁出区是指粮食生产供给压力相对较大,且人口承载力指数相对较高、人口赤字规模较大的区县,包含有宁强县、旬阳县和城固县,这一类区县可适当迁出部分人口;Ⅲ稳定区是指粮食生产供给与消费均衡或接近均衡,且人口盈余/赤字规模接近零的区县,包含有略阳县、南郑县、宁陕县、柞水县等九个县区,这一类区县以人口稳定发展为主;Ⅰ迁入区是指粮食生产供给压力小,且人口承载力指数最低、人口盈余规模最大的区县,包含汉滨区、商州区、汉台区、洋县、洛南县和镇坪县,这一类区县人口发展空间大,主要以迁入为主;Ⅱ迁入区是指粮食生产供给压力相对较小,且人口承载力指数相对较低、人口盈余规模相对较大的区县,有勉县、镇巴县、紫阳县等七个区县,这一类区县可适度迁入部分人口。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1)1990-2010年间,陕南粮食总产量、人均粮食产量均呈波动下降趋势,且人均粮食产量的下降趋势较粮食总产量的下降趋势更为显著。1990-2010年间,陕南粮食总产量、人均粮食产量均呈4-6年的波动下降趋势。同时,陕南人均粮食产量的六次方程拟合曲线显著性为0.502,高于粮食总产量的曲线拟合值0.405,表明陕南人均粮食产量的下降趋势较粮食总产量的下降趋势更为显著。
  (2)温饱状态下,陕南各区县2007-2010年间人口容量相对较大,粮食消费压力相对较小。其中,除汉滨区、汉台区、商州区、丹凤县虚拟人口规模较大,其它24区县虚拟人口规模较小或无虚拟人口,人口外部依耐性小;小康状态下,陕南各区县2007-2010年间人口容量相对较小,仅镇坪县人口出现小规模盈余,其它县区均出现人口赤字,人口承载压力较大。
  (3)2015-2020年间,陕南各区县整体盈余人口规模缩小,赤字人口规模扩大,人口承载力指数呈上升趋势,人口承载压力上升。2015年,陕南各区县人口容量整体处于一般超载-轻微盈余状态。2020年,陕南各区县人口容量整体处于轻微超载-严重超载状态。其中,汉滨区、镇安县、勉县等12县人口呈现盈余状态,其盈余人口规模位于0.02-9.73万人;丹凤县、山阳县、西乡县等16区县人口呈现超载状,城固县、山阳县、丹凤县人口赤字规模分别达到9.34万人、8.39万人和7.90万人,超载程度较为严重。
  (4)2015-2020年间,陕南28区县人口分布状态分为Ⅰ迁出区、Ⅱ迁出区、Ⅲ稳定区、Ⅰ迁入区和Ⅱ迁入区五种类型。丹凤县、西乡县和山阳县属Ⅰ类迁出区,主要以人口迁出为主;宁强县、旬阳县和城固县属Ⅱ类迁出区,可适度迁出人口为主;略阳县、南郑县、宁陕县等九个县区属Ⅲ类稳定区,以人口稳定发展为主;汉滨区、商州区等六个县区属Ⅰ类迁入区,以人口迁入为主;勉县、镇巴县、紫阳县等七个区县属Ⅱ类迁入区,以适度迁入人口为主。
  6.2 政策建议
  (1)扩大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提高粮食供给安全性。陕南是我国西部典型山地灾害多发区。耕地数量少、优质耕地资源稀缺,有限的耕地资源受到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空间挤压和多发山地灾害的双重压力,粮食产量波动性很大,这给陕南地区粮食的稳定供给带来较大挑战。扩大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提高粮食仓储密度和效度,调节丰、贫年粮食流通,缓解因灾年出现粮食生产的波动性,提高粮食供给消费的安全性。
  (2)合理规划科学使用,有效保护耕地资源。陕南地区耕地数量少,优质耕地资源更是稀缺。伴随着陕南扶贫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有限的耕地资源受到多重压力,尤其是粮食播种面积,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为了有效保护耕地资源,提高人口容量,首先要控制工业化对耕地资源的侵占,建立有序、合理的耕地使用规划,减少直至杜绝耕地资源无序非法使用,稳定耕地资源数量;其次要科学合理使用耕地资源,稳定耕地资源质量,综合有效保护陕南有限的耕地资源。
  (3)鼓励外出务工,减轻耕地人口压力。外出务工一方面可减少陕南各区县常驻人口规模,在事实上减轻陕南耕地的人口压力;另一方面外出务工扩大了农民收入渠道,减轻人口对耕地资源的依赖度,稳定提升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消费安全性。
  (4)建立高效粮食流通体系,提升虚拟人口容量。由于受到耕地等资源的限制,一定时期内陕南各区县现实人口容量上升空间有限。而粮食资源的流通,可在一定程度上快速拟补现实人口容量的不足,在短期内通过提高虚拟人口容量进而实现提升整个区域人口容量的目的。高效粮食流通体系的建立,既要立足于省内,亦要放眼全国;既要方便粮食的省内流通,更要方便省外粮食的流入,为缓解陕南耕地压力,提升陕南人口容量提供保障。   (5)全局协调,促进人口空间合理分布。陕南整体人口承载力压力较大,但区县间的差异性较大。城固县、山阳县、丹凤县超载严重,人口压力大。而汉滨区、商州区、洋县等区县人口盈余规模较大,人口压力小,这为人口空间合理再分布提供了可能。但由于涉及跨县迁移等问题,陕西省需从整体出发、全局协调,依据人口迁移功能区划,并按就近原则,制定合理人口空间再分布规划,提高人口空间分布的合理性。
  (编辑:徐天祥)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刘东,封志明,杨艳昭,等. 中国粮食生产发展特征及土地资源承载力空间格局现状[J].农业工程学报,2011, 27(7):1-6. [Liu Dong, Feng Zhiming, Yang Yanzhao,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Grain Production and Spatial Pattern of Land Carrying Capacity of China[J].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11, 27(7): 1-6.
  [2]Brown L R. Who Will Feed China? Wakeup Call For a Small Planet [M]. New York: Norton,1995: 9-10.
  [3]Yin Peihong,Fang Xiuqi,Yun Yaru.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Vulnerability of Food Security in China[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9,19(5):532-544.
  [4]李靖,孙晓明. 省域粮食单产水平与波动状况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4):76-80. [Li Jing, Sun Xiaoming. Analysis on Provincial Grain Unit Yield and Its Fluctuation Conditions[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1,21(4):76-80.]
  [5]陈锡康,郭菊娥. 中国粮食生产发展预测及其保证程度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1996,11(3):197-202. [Chen Xikang, Guo Ju’e. Forecast of China’s Grain Production Development and its Guarantee Degree Analysis[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1996,11(3):197-202.]
  [6]谢俊奇,蔡玉梅,郑振源,等. 基于改进的农业生态区法的中国耕地粮食生产潜力评价[J]. 中国土地科学, 2004, 18(4):31-37. [Xie Junqi,Cai Yumei,Zheng Zhenyuan,et al. AEZbased Assessment for Food Productivity Potential of Cultivated Land in China[J]. China Land Science,2004,18(4):31-37.]
  [7]党安荣,阎守邕,吴宏歧,等. 基于 GIS的中国土地生产潜力研究[J]. 生态学报,2000,20(6):910-915.[Dang Anrong,Yan Shouyong,Wu Hongqi, et al. A GIS Based Study on the Potential Land Productivity of China[J]. Acta Ecologica Sinica Science,2000,20(6):910-915. ]
  [8]封志明.土地承载力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中国土地科学,1994,8(3):1-9.[Feng Zhiming.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the Studies on Land Carrying Capacity[J].China Land Science,1994,8(3):1-9.]
  [9]彭立,刘邵权,刘淑珍,等.汶川地震重灾区10县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9,41 (3):294-300.[Peng Li,Liu Shaoquan,Liu Shuzhen,et al. Studies on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of Ten Counties in the Area Hit by Wenchuan Earthquake[J].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Engineering Science Edition,2009,41(3):294-300.]
  [10]Hardin G. Cultural Carrying Capacity: A Biological Approach to Human Problems[J]. BioScience, 1986, 36: 599-606
  [11]Seidl I,Tisdell C. Carrying Capacity Reconsidered: From Malthus Population Theory to Cultural Carrying Capacity[J]. Ecological Economics,1999, 31:395- 408.
  [12]Wackernagel M,Rees W E. Perceptual and Structural Barriers to Investing in Natural Capital: Economics from an Ecological Footprint Perspective[J].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7,20:3-24.   [13]彭希哲,刘宇辉. 生态足迹与区域生态适度人口[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10(4):9-15.[Peng Xizhe,Liu Yuhui.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Ecological Optimum Population of Regions [J].Market and Demographic Analysis,2004, 10(4):9-15.]
  [14]陈勇,茆长宝,程琳. 基于地区生态足迹差异的生态适度人口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2):560-566. [Chen Yong,Mao Changbao,Chen Lin. A Study on Ecooptimum Population in Different Parts of China Using Theory of Ecological Footprint[J].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9,18(2):560-566.]
  [15]高晓璐,陈田,樊杰.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地区的人口容量分析[J].地理学报,2010,65(2):164-176.[Gao Xiaolu, Chen Tian,Fan Jie. Population Capacity in Wenchuan Earthquake Reconstruction Areas[J].Acta Ageographica Sinica,2010,65(2):164-176.]
  [16]刘红梅,王克强,石芳. 中国粮食虚拟土地资源进口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7,(11):26-33.[Liu Hongmei,Wang Keqiang,Shi Fang. An Empirical Study on Import Virtual Land Resources of China[J]. Chinese Rural Economy,2007,(11):26-33. ]
  [17]封志明.中国未来人口发展的粮食安全与耕地保障[J].人口研究,2007,31(2):15-29.[Feng Zhiming. Food Security and Arable Land Guarantee for Popul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J].Population Reaserch,2007,32(2): 15-29]
  [18]封志明,杨艳昭,张晶.中国基于人粮关系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8,23(5):865-875. [Feng Zhiming,Yang Yanzhao,Zhang Jing. The Land Carrying Capacity of China on Mangrain Relationship[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8,23(5):865-875.]
  [19]梅方权. 21世纪前期中国粮食发展分析[J].中国软科学,1995(11):99-101. [Mei Fangquan. Analysis of Grain Development at Early Stage of the 21st Century in China[J]. China Soft Science,1995,(11):99-101.]
  [20]卢良恕,刘志澄. 中国中长期食物发展战略[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Lu Liangshu, Liu Zhicheng. Medium Term Foo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ina[M]. Beijing:Agricultural Press,1993.]
  [21]刘晓梅. 我国粮食安全战略与粮食进口规模[J].宏观经济研究,2004,(9):16-18+41.[Liu Xiaomei.The Grain Import Scale and Its Safe Strategy of China[J]. Macroeconomics,2004,(9):16-18+41.]
  [22]傅龙波,钟甫宁,徐志刚.中国粮食进口的依赖性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1,(3):135-140.[Fu Longbo,Zhong Funing,Xu Zhigang. The Dependency of Grain Import and Its Impact on Food Security of China[J].Management World,2001,(3):135-140. ]
  [23]茆长宝,程琳. 两种人口预测模型精确度比较[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29-32.[Mao Changbao, Chen Lin. Comparson of the Accuracy Between Two Kinds of Population Forecasting Models[J].Journal of Nanjing College for Population Programme Management,2009,(1):29-32.]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and Zoning for Potential Migration
  in Disasterprone Mountain Regions in Western China:
  A Case Study of 28 Counties of Southern Shaanxi Province
  CHEN Yong1,2 MAO Changbao1,2
  (1Institute of Population Research,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610064,China; 2Institute of Environment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610064,China)   Abstract By using sustainability and carrying capacity theories, this paper introduces an evaluation model for computing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in light of regional arable land productivity. Based on analysis of grain yields in southern Shaanxi Province of China, assessment and forecast have been made on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ies for 28 counties in southern Shaanxi, which are accordingly divided into five potential zones for migration. It is shown that: (1) Total and per capita grain yields have a trend of fluctuating decline between 1990 and 2010, and the downward trend for per capita grain yield is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e total grain yield. (2) While it is relatively large with low pressure for food consumption for each county in southern Shaanxi at the living standard of “just enough food and clothing” between 2007 and 2010,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is relatively small with large pressure for food consumption for each county at the standard of “a moderately betteroff life”. (3) As population surplus/deficit remains between -6.25 and 9.81 (million), with an overall status of “moderate surplus and slight deficit”, for each county in southern Shaanxi in 2015, pressure from population is relatively low. In 2020 when population surplus/deficit becomes between -9.34 and 9.73 (million), with an overall shrinking of surplus and enlarging deficit, pressure from population becomes even larger. (4) Danfeng, Xixiang and Shanyang are counties belonging to Zone ClassⅠfor outmigration; Ningqiang, Chenggu and Xunyang are counties belonging to Zone ClassⅡfor outmigration, Lueyang, Nanzheng and the other 7 counties belong to Zone Class Ⅲ for stability, Hanbin, Shangzhou and the other 4 counties, however, belong to Zone ClassⅠfor inmigration, and Mian, Zhenba and the other 5 counties belong to Zone ClassⅡfor inmigration.
  Key words disasterprone mountain regions in western China; grain; virtual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zoning for potential migration; southern Shaanxi Province
其他文献
摘要 生态现代化理论探讨了国家在社会体制、经济发展和社会思想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生态化转向,为政府、企业以及非政府团体和个人在面对环境问题时应该如何做出调整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本文综述了生态现代化理论的核心思想和基本要素,并探讨了该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争论。考虑目前国内经济的发展动态和发展低碳经济的迫切需求,这一理论对推动我国经济的低碳转型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尤其是该理论发展过程中关于生产与消费的讨论
期刊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各国普遍采取了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和政策。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向世界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十二五”规划将碳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提出了碳强度降低的国家目标,即到“十二五”末碳强度下降17%。但是,中国温室气体减排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减排的政策体系亟待改进。特别是“十一五”末期,为了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20
期刊
摘要 基于江苏省沭阳县的调查数据,对农民非农就业、社会保障与其土地转出意愿与行为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结构方程模型(SEM)研究结果表明,土地所具有的多重功能价值对农民的土地流转意愿具有重要影响。其中土地的直接经济价值与农民土地转出意愿呈现出负相关关系;土地转出预期价值对农民土地转出意愿的影响最大,农民土地转出的预期回报对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若有完善的非农就业环境与社会保障制度能代替土地
期刊
摘要 生态修复是对区域受损害自然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的重建,往往偏重于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示范。但随着传统生态修复在区域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经济瓶颈,尤其是面临区域产业转型问题的突显,生态修复的产业化及其运行模式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本文以北京门头沟国家生态修复示范基地为例,从产业复合生态系统角度,突破传统产业限制,建立了自然生态修复示范产业、人文生态修复主导产业和经济生态修复引导产业三位一体的产业网
期刊
摘要  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迅速提升的同时污染排放也不断增加,要素禀赋和污染转移对中国制造业实现清洁增长的影响效果如何,深入研究该问题对于中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通过建立出口商品碳排放含量指标,对全球163个国家1995-2007年的出口商品碳排放含量进行了测算,并以中国制造业为例,具体检验了要素禀赋假说和污染天堂假说在全球和中国是否成立。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污染天堂假说在全球
期刊
摘要 本文的目的在于从农户层面上,以技术效率为标准,对退耕还林政策加以评价。以黄土高原区的陕西省吴起县、定边县和甘肃省华池县为实证案例,论文通过同时估计农户的投入导向的随机距离前沿和技术效率影响模型两个等式,分别测算了2009年吴起县159户、定边县152户和华池县125户农户退耕还林政策与技术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退耕还林与吴起县农户技术效率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定边县和华池县的样本农户
期刊
摘要 高炉渣是钢铁厂高炉炼铁产生的矿渣,具有较高的资源化价值,可用于生产多种绿色建材产品。熔融高炉渣经水急冷后形成的粒化高炉矿渣,粉磨成矿渣微粉可作为水泥混合材和混凝土掺合料。以高炉渣资源化过程为研究对象,采用生命周期清单分析方法,并基于GaBi 4软件平台,对我国某建材企业综合利用高炉渣生产矿渣硅酸盐水泥和商品混凝土全过程的能源消耗、原材料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了分析,进而从节能、降耗和碳减排三
期刊
摘要:以火法炼铜全生命周期过程为研究对象,采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定量评价不同熔炼工艺生产铜过程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并应用情景分析法,对2020年我国火法炼铜不同工艺技术结构下的能耗与碳排放强度进行比较,旨在为铜冶炼行业的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提供决策支持。结果表明,基于鼓风熔炼、闪速熔炼和熔池熔炼工艺的火法生产铜过程的能耗分别为147.80×103,96.68×103,104.20
期刊
摘要 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使管制区域内土地发展权受到限制及影响,给农民等相关群体带来机会及利益损失。本文以武汉市城乡交错区五里界镇基本农田保护区为例证,实地调研分析农民对于基本农田规划管制下土地发展权受限的认知、态度及差异,运用期望值函数测算出禁止农田建房、建坟、发展林果业、挖塘养鱼及闲置等土地用途管制对农民土地发展权所带来的受限损失。研究表明:①尽管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在我国已施行近二十
期刊
摘要 旅游环境承载力是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评判依据,目前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仍显不足,多以静态评价分析为主,缺乏动态预测研究,旅游环境承载力定量研究的技术与方法尚需深入探索。本文结合滨海旅游的自身特点,构建由资源、生态、经济、社会四个承载子系统构成的滨海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按照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构造判断矩阵,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运用物元评价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