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第三人利益合同之第三人权利

来源 :现代商贸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dlcp050306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合同相对性原则是近现代合同法的基石,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本质特征是突破了合同相对性赋予第三人以权利。两大法系国家,或是通过立法明确规定或是通过判例指导司法,均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第三人利益合同制度,我国《民法典》首次确立了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法律地位。第三人基于利益约款取得合同权利享有独立的履行请求权,但不同的权利取得模式各有利弊,民法典现行第三人权利取得模式符合我国实际情况。
  关键词:第三人;合同权利;取得模式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1.059
  第三人利益合同本身不是一种固有的合同类型,而是某特定类型合同当事人约定,使第三人可以向债务人直接请求给付,从而取得债权人地位,原则上,任何债权合同都可以作为第三人利益之约定。在理论分类上,依据第三人有无独立的履行请求权,将第三人利益合同划分为纯正的第三人利益合同和不纯正的第三人利益合同,本文所讨论的第三人利益合同仅指纯正的第三人利益合同,即双方当事人约定由合同以外的第三人直接取得债权,当债务人不履行或者履行不符合约定时,第三人可以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违约责任。
  1 历史沿革
  商业社会合同交易模式的快速发展催生了第三人利益合同,在产生伊始,由于第三人利益合同颠覆了传统二人模式冲击了合同相对性原则而遭到权威观点的猛烈抨击,后迫于现实的需要,各国纷纷接纳了第三人利益合同并确立起完整的法律制度对其加以规范约束,纵向观之,从产生到制度化,第三人利益合同所经历的过程颇为曲折。
  1.1 第三人利益合同在两大法系代表国家的发展
  第三人利益合同在大陆法系国家与发展是对罗马法“不得为他人缔约”规则的逐渐突破。理论上首先完成第三人利益合同有效性的论证是荷兰法学家格劳修斯,从契约论出发突破合同相对性原则,认为第三人接受利益是第三人利益生效的前提,故,这一理论成为大陆法系国家建立第三人利益合同制度的理论基础,然而保险业的兴起使得格劳修斯的理论受到质疑。
  1900年《德国民法典》中第三人利益合同的规定可谓是在浓缩了格劳修斯模式的精华部分的基础上又解决了现实难题,堪称是第三人利益合同的德国模式,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彻底去除了格劳修斯模式的缺陷,承认第三人利益合同是合同相对性原则的例外,认为第三人可以直接取得履行请求权;第二,在立法技术上,以有无履行请求权作为划分依据,将不纯正的第三人利益合同和纯正的第三人利益合同合并为一章,形成鲜明的对比。而英国因恪守合同相对性原则认为第三人没有直接请求权,不允许第三人请求强制执行合同利益,但是,出于实践的需要,英国首先是通过立法及判例创建了许多合同相对性原则的例外,直至1999年英国立法会颁布了《合同法(第三人权利)》,该法案涉及第三人基于合同享有的权利以及合同变更撤销后对第三人的救济等重要内容,是在合同相对性原则之外承认特定第三人享有履行请求权,是原则与例外的并存。
  第三人利益合同在两大法系代表国家的发展路径各有特色,大陆法系国家致力于从理论上来论证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有效性借以突破固有规则的桎梏,从格劳修斯模式到德国法的第三人利益合同模式,第三人利益合同最终被认可。英美法系国家则侧重于根据前人留下的理论成果来构建具体的法律制度,然后根据各个国家的实际国情进行小幅度的修改,第三人利益合同发展至今,俨然已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制度。
  1.2 我国关于第三人利益合同的争辩与确立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出台以前,我国学者对第三人利益合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第64条是否是第三人利益合同,以韩世远、崔建远为代表从解释论角度出发认为第64条赋予了第三人履行请求权,而以薛军、尹田为代表则认为《合同法》第64条是向第三人履行制度,与第三人利益合同有本质区别,不可混淆。两种观点各有其存在的理由,持肯定说的学者考虑到将第64条定位成第三人利益合同有利于解决实践纠纷,持否定说的学者认为学术研究不能因为迎合实际需要而被歪曲,因此,关于第64的定性没有统一的观点。
  2020年《民法典》的颁布终结了上述争辩,其第522第2款条明确规定了第三人利益合同,原《合同法》第64条被吸收成为第一款,在立法技术上借鉴了《德国民法典》,将向第三人履行与第三人利益合同放置在一个条文中,对比明显,鲜明突出了第三人利益合同与其他制度的核心区别,总之,《民法典》第522条无疑是立法之进步,弥补了自《合同法》以来的立法空白。
  2 第三人权利
  2.1 第三人权利的产生
  基于债的相对性,一般而言合同仅对缔约双方产生效力,而作为合同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的权利何以产生。古典契约理论将交易设想为一种仅影响合同双方利益而无关乎其他人的理想关系的出发点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弊端,先不论现代社会大数据背景下每个人的行为都是息息相关的,单论合同交易本身的连续性和相关性以及私法公法化下某些交易要受到来自国家公权力的管控可以推知不存在完全理想化的合同关系,合同不仅仅是双方当事人的利益交换,还可能波及其他第三人或者社会的利益。
  法律是通过对信赖关系的确认来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利益。在第三人利益合同中,双方当事人之间的补偿关系是债务人愿意向第三人為给付的原因,第三人有理由相信债务人会遵守合同约定向自己为给付,“一个德国法官往往会考虑第三人是否已因对赋予其利益允诺的信赖而改变了其地位。如果第三人已改变了其地位,应认为合同当事人已经失去了取消或变更第三人合同权利的权利。”故,只要合同当事人之间存在信赖关系,根据诚实信用原则,一方基于对另一方的信赖而产生的损失有权请求损害赔偿,这一赔偿包括信赖利益和期待利益的损失。根据缔约过失责任相关法理,第三人可以基于对合同的信赖关系主张利益赔偿,即合同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可以主张损害赔偿,而第三人利益约款赋予第三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既可以解释第三人权利的产生,也是第三人权利的一部分。   2.2 第三人取得权利的模式
  两大法系国家对第三人取得合同权利的模式主要有接受说和自动取得说,我国《民法典》第522条采用哪种权利取得模式需要进一步讨论。
  接受说,即第三人利益合同成立后,通过第三人利益约款赋予第三人的权利需要第三人作出接受的意思表示才能发生法律效力。采用接受说的典型代表国家是日本和法国。我国民法典在编纂过程中,接受说曾经出现在民法典编纂草案合同编和专家建议稿中,此后正式颁布的《民法典》正文中关于第三人权利取得模式却并未采纳接受说,且从理论研究上也不宜采纳接受说,在我国学术界,第三人利益合同中的第三人只享有合同权利,不承担义务,换言之,该合同对第三人而言是纯获利益的合同,如果采用接受说,则第三人需要承担作出接受的意思表示的义务,等同于无形中向第三人施加了额外的负担,这与第三人利益合同的纯获利益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幸而我国在立法时考虑到可能存在上述问题,在选择模式中舍弃了接受说。
  自动取得说,即合同生效后第三人取得权利,采用此种模式的国家主要由德国、意大利等,该说符合合同自由原则,只要合同双方当事人赋予第三人权利的意思表示真实,合同生效后第三人即可自动取得权利,其优点在于能够使第三人尽可能地获得合同权利,这种权利取得模式的底层逻辑是先让第三人在形式上取得权利,然后赋予第三人以拒绝权来矫正可能存在双方当事人恶意串通强迫得利的情形,但是,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纯获利益固然是商事主体心之所向,但不能排除一小部分人因为某些特殊原因而不欲接受此种利益的情形,而且此种做法是双方当事人合同自由体现的同时也是对第三人意思自治原则的违背,另外,若第三人原本就不想接受合同权利那么赋予他拒绝的权利是多此一举,总之,自动取得说也不宜成为我国的权利取得模式。
  根据《民法典》第522条第2款的规定,我国现行《民法典》有关第三人取得合同权利的模式既不是接受说,也不是自动取得说,而是考虑到中华民族的特性带有中国特色的权利取得模式。自动取得说是先让第三人取得形式上的权利然后再赋予第三人拒绝权,而我国《民法典》则是将选择权交给第三人,让第三人自己在合理期限内选择是否接受合同权利,即便是利益,被动的接受和主动地选择无疑是后者更符合第三人的处境,且从体系上来说,这种模式也符合我国民法一贯的作风。美中不足的是,《民法典》对第三人的合理期限内没有作出明确规定,是否可以参照一般诉讼时效期间予以适用还有待商榷。
  3 结语
  第三人利益合同制度在我国民法立法史上几经沉浮,终于在《民法典》第522条“修成正果”,在第三人权利取得模式上,立法者在考虑民族特色、交易习惯的基础上采取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权利取得模式,可谓独树一帜,此外,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合理期限的规定符合法理但不易操作,希望在配套的司法解释中能够得到细化。
  参考文献
  [1]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6册)[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230.
  [2]薛军.利他合同的基本理论问题[J].法学研究,2006,(4).
  [3]韩世远.试论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对我国《合同法》第64条的解释[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4,(06):100-108.
  [4]崔建远.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规格论——以我国《合同法》第64条的规定为中心[J].政治与法律,2008,(01):68-72+161.
  [5]薛军.“不真正利他合同”研究——以《合同法》第64条为中心而展开[J].政治与法律,2008,(05):93-99.
  [6]尹田.论涉他契约——兼评合同法第64条、第65条之规定[J].法学研究,2001,(01):33-49.
  [7]Markesinis,Lorenz,Dannneman.The GermanLaw of Obligation(vi)The Law of Contract and Restitution[M].Clarend on Press Oxford,2002
  作者簡介:谢小洁(1997-),女,汉族,湖南衡南人,硕士研究生,沈阳工业大学,研究方向:民商法。
其他文献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中小企业无论在行业分布还是在数量增长上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然而,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外部融资环境制约及企业治理活动等方面
摘 要:全过程造价咨询是建设投资中工程造价的综合服务业务,也是建设项目投资主要控制之一,因此,被誉为投资监理。建筑工程的项目建设时,由于一些建筑项目管理人员对造价情况的分析和计算不准确,造成了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的控制低下,对建筑单位的经济利益产生影响,全过程造价咨询具备明确的定义内容,对其采取相关措施,能有效地增强作用并实现建设项目投资控制。本文对全过程造价咨询在建设项目投资控制的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
摘 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涵十分丰富,涵盖政治、安全、经济、文化和生态五大领域,同时其价值意愿也十分丰富,蕴含了平等自由、公平正义、绿色共享等价值取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当下中国的核心外交理念,对中国的外交活动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宣传中国价值理念、树立中国的国家形象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视角,探究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的路径。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家形象;构建  中
摘 要:“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世界发展局势作出的重大判断,大变局之下既有着不可知的挑战,也有着更多的机遇,深入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具体表现以及人类历史所经历的四个文明时代,有助于中国在大变局的背景之下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实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智能革命;中国发展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
摘 要: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权会议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民法典的诸多成果及其适用具有重要意义,对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和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涉及每个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切身利益,大到物权、债权、人格权,小到物业费、合同签订等。本文针对《民法典》中居住权的确立对房屋征收的影
房地产市场近些年异常火爆,各种房屋工程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我国居民生活和办公条件,为了保障公民权益不受损害,我国推出了办理不动产权证的举措,因此前来办理不动产权证的
机关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组织工作的主要内容,在调动机关干部职工工作激情、锤炼求真务实工作作风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通过归纳整理国内关于机关单位思政工
<div style="text-align:justify;"> Due to its air superiority and high mobility,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UAV) can obtain better line-of-sight (LoS) link transmi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明确表示,要将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在此期间,也深刻提出了政治建设所具有的统领性与重要作用,赋予了其更加丰富的内涵与价值。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新任务提出的关于确保我党纯洁性与先进性的指导理论,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不仅从理论层面为党的政治建设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而且为其制定了行动上的指南。  关键词:习近
摘 要:互联网时代,网络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自身发展、成长成才的关键要素,包括QQ、微博、微信、抖音等网络微媒体的传播对新时代大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高校教师队伍中,少数民族学生专职辅导员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组建少数民族学生专职辅导员队伍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人才培养教育;随着意识形态工作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地位不断提升,对少数民族学生专职辅导员自身的意识形态工作能力也有了新的要求,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