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某矿区小流域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

来源 :环境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j00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研究云南省某矿区小流域受铜矿影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以及污染土壤对当地居民构成的健康风险,采集农田土壤(39个)、底泥(6个)、水体及其中悬浮物(6个)和降尘样本(1个),测定其中Cd、Pb、Hg、As、Zn、Cu、Ni和Cr的含量以及土壤pH.分析了重金属在小流域主要介质中的空间分布,并尝试通过重金属在各类介质中的相对比例,判断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利用地累积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流域内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分析,采用USEPA推荐的健康风险模型对该流域进行了健康风险评价.结果 表明流域上游村庄的重金属污染可能来源于浇灌、大气沉降和坡地水土流失的协同输入,而中游和下游村庄的重金属分别来源于浇灌和坡地土壤流失.流域上游农田土壤受重金属污染程度大于下游.污染负荷指数法结果显示Cd、Zn、Pb和Cu污染严重,Cd、Zn和Pb具有较高的潜在生态风险.当地居民虽然未面临患非癌症疾病的风险,但是致癌风险已超过可接受水平,并且儿童患癌症的风险更高.此外,虽然As在土壤中的含量低于Cd、Zn和Pb,却具有更高的致癌风险.
其他文献
为探究中(重)度重金属元素镉(Cd)污染农用地土壤淋洗修复的可行性,采用土柱模拟原位淋洗的方法,选择柠檬酸(CA)+氯化铁(FeCl3)复合淋洗剂,在最佳浓度组合及淋洗剂添加量下,探究Cd在耕作层及其以下剖面层的分布特征,同时考察淋洗过程对土壤健康质量的影响及生物质炭的调节效果.结果 表明:①0.1 mol·L-1 CA与0.01 mol·L-1 FeCl3是最佳浓度组合,此浓度组合下,当淋洗剂添加量为9孔隙体积时,淋洗后20 cm土柱中Cd含量低于供试土壤相应pH值的风险筛选值0.4 mg·kg-1(G
以河南省汝州市杨楼镇蔬菜大棚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种植年限蔬菜大棚土壤理化性质、重金属总量和赋存形态的差异规律,并利用单项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不同种植年限大棚土壤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估.结果 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蔬菜大棚土壤pH均有所提高,有机质、速效磷和碱解氮等肥力组分有一定程度的累积,但过氧化氢酶活性呈下降趋势.相关性分析显示,种植年限与pH值(P<0.05)和有机质(P<0.01)呈显著正相关,与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P<0.01).蔬菜大棚土壤重金属含量随着
非道路柴油车尾气是影响我国空气质量的重要排放源,但目前针对其化学组分及其影响因素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以6台内燃叉车为研究对象,利用气态组分在线监测结合样品采集离线分析方法,重点探讨了柴油机颗粒物过滤器(DPF)对叉车尾气中的关键化学组分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正构烷烃含量及其特征的影响.结果 表明,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烯烃、烷烃、芳香烃和卤代烃在叉车尾气VOCs中的质量分数分别为:26%~37%、16% ~ 36%、19%~ 22%、13%~21%和4% ~7%.小功率和大功率叉车的VOCs
再生水在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再生水中痕量污染物质与病原体对受纳水体中浮游微生物群落产生影响.基于OTUs和门水平的片段数量和片段丰度的浮游微生物数据矩阵探究北运河京津冀河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空间变化机制,结果表明,再生水的频繁汇入引起的物理和化学扰动改变了水体的水文和水质,使浮游微生物群落沿地理尺度分为中上游(MUC)和下游(DC)两个不同的类群.基于OTUs数据矩阵的多样性指数的分析显示DC类群物种多样性显著高于MUC类群,丰度分布及均匀度则呈现相反的趋势;物种丰富度主要由偶见菌群的片段
利用区域在线空气质量模式WRF-Chem模拟研究了2001~2019年气象条件对江苏省PM25浓度分布的影响.在排放源不变的情况下,气象条件引起的江苏省PM25年均浓度的最强正、负异常分别出现在2008和2001年,它们的异常值相对于多年平均值分别占比10.5%和-14.3%,表明气象条件对PM2.5浓度年际变化有明显影响.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的结果表明,气象条件对江苏省PM2.5浓度的空间分布的影响具有一致性.边界层高度、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和降水整体上都与江苏省PM2.5浓度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以上气象因
土壤中的一些功能微生物能够通过吸附和沉淀等作用固定重金属,降低其有效态含量,从而阻控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在中轻度重金属超标农田钝化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盆栽试验,借助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外源产多胺细菌Bacillus sp.N3的接种对小麦Cd吸收和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功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与不接菌对照相比,菌株N3能够显著降低小麦籽粒中Cd(64.7%)和根际土壤DTPA-Cd(50.1%)的质量分数,提高根际土壤pH值(由6.84升高到6.97)和多胺的含量.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菌株N3的接种降
环境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污染作为一类新型污染物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采用高通量荧光定量PCR(HT-qPCR)技术,研究了江西省德兴铜矿矿区周边7个采样点ARGs和可移动遗传元件(MGEs)的种类、丰度和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德兴铜矿区具有多样的ARGs,个别点位ARGs最大检出数达70种.在相对丰度水平上,个别点位ARGs相对丰度达到0.085.ARGs与MGEs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TnpA04和Inti1是德兴铜矿最主要的MEGs,推测水平基因转移是采样区环境ARGs传播的重要机
为实现镉(Cd)污染农田稻米安全生产,以中度Cd污染农田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2 a的大田试验,对比分析了间歇性淹水和全生育期淹水2种淹水模式下,玉石粉、生物炭和粉煤灰这3种钝化材料施用后对土壤pH,有效Cd和稻米Cd含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①单一淹水处理下,全生育期淹水和间歇性淹水处理均可提高土壤pH,土壤有效Cd降低率分别为3.81%~17.27%和2.25%~ 6.74%,全生育期淹水处理Cd降低效果优于间歇性淹水处理,但降幅在年际间差异明显;②2种淹水模式下,施用3种钝化材料均可进一步提高土壤pH,
为探讨典型山地平原过渡带地区耕地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潜在生态风险因素.本文以拥有成都平原-龙门山脉过渡带这一典型过渡地形的四川省某县域为研究区,采用地统计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分析研究区耕地土壤Cd、Cr、Cu、Pb和Zn的空间分布情况并进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合地理探测器进一步发掘导致其潜在生态风险空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①研究区耕地土壤平均ωo(Cd)、ω(Cr)、ω(Cu)、ω(Pb)和ω(Zn)为0.39、123.00、31.28、51.04和119.66 mg·kg-1,均超过
生态水利是近些年来涌现出的新兴学科研究领域.论文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和国家重大需求,总结了生态水利的概念内涵和学科发展特点,从系统理论、二元结构和安全边界角度阐释了生态水利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水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水利工程的长期生态效应、河湖连通与湿地水系网络构建、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生态需水与生态补水、水库生态调度、生态补偿、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等8个方面论述了生态水利目前研究的重点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