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了有效控制家兔流行性腹胀病的蔓延,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鉴别诊断技术,对112例40~90日龄患病兔病样开展病原检测,其中,分离鉴定出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的有78例,分离鉴定出魏氏梭菌(Clostridium welchii)的有69例.致病性试验表明,这两大分离菌为兔流行性腹胀病的主要致病菌.在3个常发病兔场开展溶菌酶临床防治试验.结果显示,无论是预防试验中的发病率,还是治疗试验中的病死率,溶菌酶处理组均比对照组低50多个百分点,表明溶菌酶对该病的防治效果明显,能有效遏制病
【机 构】
: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畜牧兽医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有效控制家兔流行性腹胀病的蔓延,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鉴别诊断技术,对112例40~90日龄患病兔病样开展病原检测,其中,分离鉴定出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的有78例,分离鉴定出魏氏梭菌(Clostridium welchii)的有69例.致病性试验表明,这两大分离菌为兔流行性腹胀病的主要致病菌.在3个常发病兔场开展溶菌酶临床防治试验.结果显示,无论是预防试验中的发病率,还是治疗试验中的病死率,溶菌酶处理组均比对照组低50多个百分点,表明溶菌酶对该病的防治效果明显,能有效遏制病情蔓延,可作为当前替代抗生素的首选药物.研究结果为兔流行性腹胀病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生物活性肽是指对生物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具有良好生理作用的肽类化合物.生物活性肽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包括了抗氧化、降血糖、降血压以及免疫调节等作用.生物活性肽的来源有很多种,其中动物源的生物活性肽是重要来源之一.动物源的生物活性肽具有丰富的生物学活性、极高的可食用安全性、良好的营养等特性以及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对动物源的生物活性肽的提取方法、结构鉴定、生物学功能以及发展前景进行综述.
近年来微生物在畜禽、水产等生态养殖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被日益重视,芽孢杆菌因益生特性显著、抗逆性极强等特点,在生态畜牧业的发展中表现出巨大潜力.从常用芽孢杆菌的分类,益生机理、应用现状、效果等方面进行综述,分析芽孢杆菌制剂作为新兴畜牧业兽药制剂的开发前景,对现代畜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建议.
为了解湖北省蛋鸡养殖情况,更好地响应和推广兽药减量化行动,对湖北省9个地市内的蛋鸡养殖场基本信息和用药情况进行调研.结果表明:近几年本省蛋鸡养殖场在饲养管理和药物使用方面有一定进步,同时也存在缺乏科学的疫病防治体系、药物使用存在风险隐患等不足,会导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本文分析了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湖北省蛋鸡养殖的科学健康发展,提升本省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光电二极管阵列法(UPLC-PDA)测定加米霉素原料中主成分加米霉素的含量,采用反相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加米霉素进行色谱分离和快速定量测定.ACQUITY UPLCTMCSH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7μm)为分离柱,柱温:35℃;氨水(0.1:30)-乙腈为流动相(30:70)进行等度洗脱;流速:0.45 mL/min;进样量:1μL;检测波长208 nm.通过光谱图、保留时间和峰面积参数对加米霉素进行定性、定量检测.加米霉素在80~1600μg/mL的范围内线性
益生菌普遍存在于动物肠道中,是一类通过改善宿主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平衡而发挥作用的活性微生物.当给予足够量的益生菌时,会给宿主健康带来益处.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益生菌在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提高机体免疫力以及治疗人畜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益生菌的作用机理、益生菌在畜禽养殖业中的应用展开论述以期为益生菌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资料.
利用DIVA-GIS软件结合BIOCLIM生态位模型对绿圆跳虫Sminthurus viridis在中国的适生区进行预测.通过建立已分布点数据集、筛选主要影响因子及BIOCLIM模型预测,绘制绿圆跳虫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图.结果表明,绿圆跳虫适生于我国整个华北平原地区以及东北平原南部、西南云贵川地区和华南北部,其中高度适生区为长江中游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涉及四川、甘肃、宁夏、陕西、湖北、安徽6个省区.鉴于绿圆跳虫的入侵高风险,应加强对该虫的检验检疫,尤其警惕其随进口粮食进入我国.
细胞色素P450酶(cytochrome P450)广泛参与植物次生代谢,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基于苦蘵转录组数据,分析并鉴定了部分苦蘵P450家族基因.共鉴定得到795个可能为P450家族基因的序列片段,并将它们聚类到25个不同的聚类(cluster)中,其中,有12个聚类具有组织特异性表达.最终拼接得到30个苦蘵P450家族基因的全长序列,它们与其他物种P450基因高度同源.进化分析表明,这30个苦蘵P450基因可归为9个P450亚家族.通过定量PCR技术,分析了多个P450基因在果实不同成熟阶段的表达变
为分析不同浓度维生素C(vitamin C,VC)对β-伴大豆球蛋白(7S)诱导的仔猪肠上皮细胞(IPEC-J2)炎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取对数生长期的IPEC-J2用于试验,随机分为对照组、7S模型组(5 mg·mL-17S)和VC(25、50、100、200、400、600、800、1000μmol·L-1)保护组.细胞培养24 h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LDH、ALP、DAO、IFABP1含量和IL-1β、IL-6、TNF-α、IL-4
以仔猪肠上皮细胞(IPEC-J2)为研究对象,用大豆7S球蛋白作为诱导因素,通过检测细胞活力、细胞跨膜电阻(TEER)、荧光素钠渗透率、细胞膜完整性相关指标与紧密连接蛋白的mRNA表达情况,探究维生素A(VA)对大豆7S球蛋白致IPEC-J2细胞屏障功能损伤的影响.结果显示:5.0 mg·mL-1大豆7S球蛋白导致IPEC-J2活力、TEER与ZO-1、Claudin-1、Occludin的mRNA表达量极显著(P<0.01)降低,而荧光素钠渗透率和细胞培养液中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
Argonaute2(AGO2)在植物抗病和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创制拟南芥ago2核苷酸插入/缺失突变体材料,分析了拟南芥AGO2基因结构,选择其外显子上3个靶点构建了CRISPR_Cas9基因编辑载体,并通过农杆菌介导的花序浸染法转化野生型拟南芥,利用潮霉素对T0代种子进行筛选,获得62株T1代抗性苗;然后提取T1代抗性苗DNA,进行潮霉素特异引物PCR扩增检测,确定获得53棵转基因阳性苗.随机选择10株T1代阳性苗,扩增包含靶点的基因片段进行测序,结果显示,在第1个靶点附近6株苗产生了编辑,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