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命经历中的一个特殊的历程. 在课堂中,学生是带着自己的思想和思维投入到学习中去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与教师的预设不一致的地方. 课堂上的“节外生枝”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干扰,但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意外”的教学资源进行生成性教学.
一、尊重“现实资源”——因势利导
在传统的教学观中,教师往往把学生当作一张白纸,课堂教学就是在这张白纸上的描绘. 其实,学生是带着自己的经验投入到学习中的,教学中,对于新知识,很多同学都已经会. 学生这种潜在的学习资源就是一种“现实资源”. 课堂上,教师对于学生的这种“现实资源”要进行因势利导,从而呈现课堂的精彩.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创设情境以后,我准备通过提问:你们想知道圆的周长怎么算,有什么公式吗?引出课题,此时,一位男同学突然站起来说:老师,圆的周长只要把圆的直径乘以3.14就行了.
是呀,这种情况在我们的课堂上经常会发生,因为对于很多数学知识点有的学习在课前都预习过或者是通过其他途径接触过. 这一堂课的探究结论都已经被这名学生说出来了,是置之不理吗?当然不可以,这样会打击这名学生的积极性. 于是,我这样进行因势利导:
师:真不错. 那么3.14表示什么呢?
生:3.14就是圆的圆周率.
师:那么,你是从哪里知道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
生:我是通过自学学会的. (他得意地说).
师:你真厉害,也很会学习. 同学们,那么这名同学说的这个结论到底正不正确呢?接下来,我们就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验证.
以上案例中,这名学生知道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是很正常的“现实资源”. 课堂上,我这样处理并没有被课前所预设的教学流程所束缚,而是充分肯定了这名学生的“未学先知”进行因势利导,把原先的预设变操作探究为操作验证,同样收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效果,让课堂教学更具生命活力.
二、捕捉“错误资源”——层层深入
课堂是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出现学习上的错误是很正常的. 其实,学生的错误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错误资源”进行层层深入,让课堂教学更具厚度. 这样才能使教学更精彩,教学效果更好.
例如,在教学《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出示:2.953保留两位小数,它的近似数是多少?
生:分组讨论,尝试求解. 板演:2.953 = 2.95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保留两位小数就是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要看千分位上的数字,千分位上是3不满5把它舍去.
师:说得很好,我们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就是这样思考的. 他刚才的板演对不对啊?
生:不对. 因为求的是一个近似数,不能用等号,只能用“≈”号.
师:对了,刚才求的是一个近似数,它与准确数之间有一个很小的差数,所以不能用“=”号,要用“≈”号.
师:2.953保留一位小数,它的近似数又是多少呢?
一半学生认为:2.953 ≈ 3,一半学生认为:2.95 ≈ 3.0
师:组织两种不同答案的学生进行辩论.
学生争论十分热烈,互相不服输,这时有学生提议: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学生通过争论后,各自看书才统一了认识.
本堂课中学生时有出错的地方,这说明学生是实实在在地进行了自主探究的学习,应该允许有错,“失败是成功之母. ”由于学生的出错,教师及时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了辩论,这样既使学生弄清了该怎么做?为什么?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合作能力等都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三、巧化“意外资源”——促进提升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外事件,这一些意外事件如果利用得好就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资源.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巧化“意外资源”,从而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提升.
例如,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执教了《反比例的意义》一课,结课环节我是这样进行设计的.
师:同学们能提出生活中一些成反比例的实例吗?
生1:(回头看了看语文老师. )陈老师喜欢抽烟,一支烟的长度一定,抽完的烟支长度和剩下的烟支长度成反比例.
师:微笑地说“这名同学观察真仔细,对陈老师真关心,现在我们就来研究这名同学提出的抽烟中的‘比例’问题,好吗?”
生2:我认为一支烟,已抽的部分和剩下的部分不成反比例,因为它们的和一定,不是乘积一定,所以不成反比例.
师:虽然它们有相反的意思,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增加和减少的关系,不符合反比例的意义. 那么抽烟的行为中蕴含有成反比例的数量关系吗?
生3:一支烟的长度一定,陈老师抽烟的速度和抽完这支烟的时间成反比例. 抽烟有害健康,我建议陈老师抽烟的速度放慢些.
生4:我认为烟中含有的尼古丁有害健康,一支烟里的尼古丁一定,陈老师的抽烟数量与吸入的尼古丁成正比例,我建议陈老师干脆把烟戒了.
以上案例中,面对意外,我敏锐捕捉这一“创生”契机,防止资源流失,促成了课堂资源的动态生成. 不仅帮助了第一名同学纠正了认识上的偏差,而且从事件中挖掘提炼出了难以被人观察的数学问题,升华了认识,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与老师的情感交流与对话,让课堂呈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取得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教学效果.
总之,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上的生成性教学资源进行因势利导、层层深入、促进提升,这样才能让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以突显.
一、尊重“现实资源”——因势利导
在传统的教学观中,教师往往把学生当作一张白纸,课堂教学就是在这张白纸上的描绘. 其实,学生是带着自己的经验投入到学习中的,教学中,对于新知识,很多同学都已经会. 学生这种潜在的学习资源就是一种“现实资源”. 课堂上,教师对于学生的这种“现实资源”要进行因势利导,从而呈现课堂的精彩.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创设情境以后,我准备通过提问:你们想知道圆的周长怎么算,有什么公式吗?引出课题,此时,一位男同学突然站起来说:老师,圆的周长只要把圆的直径乘以3.14就行了.
是呀,这种情况在我们的课堂上经常会发生,因为对于很多数学知识点有的学习在课前都预习过或者是通过其他途径接触过. 这一堂课的探究结论都已经被这名学生说出来了,是置之不理吗?当然不可以,这样会打击这名学生的积极性. 于是,我这样进行因势利导:
师:真不错. 那么3.14表示什么呢?
生:3.14就是圆的圆周率.
师:那么,你是从哪里知道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
生:我是通过自学学会的. (他得意地说).
师:你真厉害,也很会学习. 同学们,那么这名同学说的这个结论到底正不正确呢?接下来,我们就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验证.
以上案例中,这名学生知道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是很正常的“现实资源”. 课堂上,我这样处理并没有被课前所预设的教学流程所束缚,而是充分肯定了这名学生的“未学先知”进行因势利导,把原先的预设变操作探究为操作验证,同样收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效果,让课堂教学更具生命活力.
二、捕捉“错误资源”——层层深入
课堂是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出现学习上的错误是很正常的. 其实,学生的错误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错误资源”进行层层深入,让课堂教学更具厚度. 这样才能使教学更精彩,教学效果更好.
例如,在教学《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出示:2.953保留两位小数,它的近似数是多少?
生:分组讨论,尝试求解. 板演:2.953 = 2.95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保留两位小数就是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要看千分位上的数字,千分位上是3不满5把它舍去.
师:说得很好,我们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就是这样思考的. 他刚才的板演对不对啊?
生:不对. 因为求的是一个近似数,不能用等号,只能用“≈”号.
师:对了,刚才求的是一个近似数,它与准确数之间有一个很小的差数,所以不能用“=”号,要用“≈”号.
师:2.953保留一位小数,它的近似数又是多少呢?
一半学生认为:2.953 ≈ 3,一半学生认为:2.95 ≈ 3.0
师:组织两种不同答案的学生进行辩论.
学生争论十分热烈,互相不服输,这时有学生提议: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学生通过争论后,各自看书才统一了认识.
本堂课中学生时有出错的地方,这说明学生是实实在在地进行了自主探究的学习,应该允许有错,“失败是成功之母. ”由于学生的出错,教师及时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了辩论,这样既使学生弄清了该怎么做?为什么?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合作能力等都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三、巧化“意外资源”——促进提升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外事件,这一些意外事件如果利用得好就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资源.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巧化“意外资源”,从而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提升.
例如,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执教了《反比例的意义》一课,结课环节我是这样进行设计的.
师:同学们能提出生活中一些成反比例的实例吗?
生1:(回头看了看语文老师. )陈老师喜欢抽烟,一支烟的长度一定,抽完的烟支长度和剩下的烟支长度成反比例.
师:微笑地说“这名同学观察真仔细,对陈老师真关心,现在我们就来研究这名同学提出的抽烟中的‘比例’问题,好吗?”
生2:我认为一支烟,已抽的部分和剩下的部分不成反比例,因为它们的和一定,不是乘积一定,所以不成反比例.
师:虽然它们有相反的意思,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增加和减少的关系,不符合反比例的意义. 那么抽烟的行为中蕴含有成反比例的数量关系吗?
生3:一支烟的长度一定,陈老师抽烟的速度和抽完这支烟的时间成反比例. 抽烟有害健康,我建议陈老师抽烟的速度放慢些.
生4:我认为烟中含有的尼古丁有害健康,一支烟里的尼古丁一定,陈老师的抽烟数量与吸入的尼古丁成正比例,我建议陈老师干脆把烟戒了.
以上案例中,面对意外,我敏锐捕捉这一“创生”契机,防止资源流失,促成了课堂资源的动态生成. 不仅帮助了第一名同学纠正了认识上的偏差,而且从事件中挖掘提炼出了难以被人观察的数学问题,升华了认识,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与老师的情感交流与对话,让课堂呈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取得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教学效果.
总之,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上的生成性教学资源进行因势利导、层层深入、促进提升,这样才能让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以突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