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历史的通信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wang12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书信几乎已经成为文物的时代,一档名叫《见信如面》的读信节目却火了起来。信的魅力,在于其用文字构建了一个见面的场景,见信如面,正是由于想象的存在,才变得如此有魅力。如今,通信技术发达,人们随时可进行视频聊天,“见信如面”真的实现了,但却少了几分味道,只剩下純粹的信息交流了。
  1787年,英国皇室派出国会议员兼孟加拉国军需司令加茨喀特率领一个使节团,到中国朝见乾隆皇帝。英王乔治三世给乾隆写了一封私人信件。在信中,乔治三世把乾隆好好恭维了一番,说贵国在您的领导下,真是一个不错的“盛世”,现在我们两国好好发展贸易怎么样?这封信中,乔治三世的观点和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看法差不多,他呼唤国与国之间的自由贸易,语气也颇为客气。
  当时的世界,英国已经崛起,而清帝国则走向了下坡路。英国需要清朝多开放一点儿市场,可以把工业品倾销进来。但是,清朝却仅仅留了一个广州作为开放口岸,别的地方都关闭了。清朝的思维是,洋人到处跑,相当麻烦,而英国虽然能产出一些东西,但是没几样是中国所需要的——后来,就只有鸦片了,即便只有广州一个口岸,仍然让清帝国的外贸出现了赤字。
  不幸的是,当时的通信非常不便,加茨喀特带着信在海上航行,中途感染肺炎死掉了,这封信也就没有到达乾隆的手中。5年后,乔治三世派东印度公司再度尝试,这次的使节是著名的马嘎尔尼男爵。乔治三世又给乾隆写了一封信。5年过去,英国更强大了一些,而清朝则又困难了一些。乔治三世对乾隆依然客气,呼吁自由贸易,但是在信中,他也反复暗示英国的武力是非常强大的。
  这次马嘎尔尼见到了乾隆。这是一场载入史册的会见,马嘎尔尼在承德停下来,反复通过书信与朝廷沟通,一些礼节难以达成一致。最核心的一点,按照清朝的规矩,见皇帝是要下跪的,但马嘎尔尼却认为这是一种屈辱。英国已经是海上霸主,而不是过去那种需要向中国皇帝进贡的附属国,马嘎尔尼希望以更平等的姿态与乾隆会谈,但是没有成功。
  更重要的是,马嘎尔尼给乾隆带来的礼品,比如精密的钟表,想以此证明英国的生产力已相当发达。但是,在几十年前,就有耶稣会士给乾隆送过这样的礼物了,说不定还更高明呢。乾隆对马嘎尔尼的礼物没能产生兴趣,乔治三世的亲笔信,更是让他不快,但他还是回了一封信。乾隆的意思是这样的:天朝物产丰富,毋须外求。茶、瓷、丝这些东西,反而是你们所需要的。再说,西洋又不止你们英国一个国家,答应你们自由贸易,别的国家也会要求,太麻烦。
  如果说乔治三世写信表达的是自信,乾隆的回信就是傲慢了。马嘎尔尼回去,被塑造为爱国青年,因为他最终没有磕头,而kowtow也马上成为一个英文单词,用来形容清朝的可悲。如果乾隆能看到乔治三世第一封信,历史会不会改写呢?
其他文献
菊花的栽培养殖历史,在我国至少已经有3000多年了。“季秋之月,鞠有黄华。”《礼记·月令》中的这个记载,可能是我国文献中最早记录菊花的一段文字。  元人陈澔注解说:“鞠(通菊)色不一,而专言黄者,秋令在金,金自有五色,而黄为贵,故鞠色以黄为正也。”又可见至少在孔子或者孔子弟子整理《礼记》的时候,赏菊以黄为贵,已成风尚。  文人咏菊  此风尚的形成,历来和文化的繁荣相系。宋明清三朝,文人阶层的壮大和
期刊
所谓“扳指” 亦叫“板指”、“班指”或“梆指”,是古人拉弓射箭时套在拇指上的钩弦用具,先秦文献中称之为“韘”,清代以来俗称“扳指”。《诗经·卫风·芄兰》:“芄兰之叶,童子佩韘。”郑玄注:“韘,玦也。能射御则佩韘。”这类器物多以骨、玉、石等材料制成,套在拇指上不仅可以避免引弦磨损勒伤手指,而且还有利于射者开拉强弓,以达到提高射程,增强射击力度的效果。  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商代玉韘,是迄今
期刊
工业革命发生后,英国迫切需要扩大对外殖民贸易。1793年,英国派遣大使马戛尔尼伯爵来到中国,试图达到政治、商业等目的,但因为“礼仪风波”闹得沸沸扬扬。马戛尔尼口口声声按照英国规矩不接受当时清廷的“跪拜礼”,但是在中国陆路行程,他却是一直坐着中国轿子的。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个原因,马戛尓尼体弱多病,坐轿子很舒服。使团随员爱尼斯·安德逊的日记中写得很清楚:使团经过雅加达时,1793年3月10日,“回
期刊
中國真正的吃货大体上都一样:有钱,有闲,有文化。有钱有闲容易,有文化却很难。所以在“民以食为天”的古代,当个吃货可不那么容易。  《易经·中孚》卦中有“豚鱼吉”,说明很早就吃乳猪了,并且将它和鱼一同作为祭神食品,作为吉祥的象征。乳猪不管在中餐还是西餐中都是道名菜,比如烤乳猪。不过,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乳猪的主流做法是“蒸”,这道蒸乳猪,那可是大有讲究……
期刊
1.伦敦最早的书写椟片  罗马人建伦敦(那时称为Londinium)始于公元50年,这405片木牍书写于建城之初的数十年间,既有法律文书,也有通信、契约等,反映伦敦人的社会生活。其中一片上写有Londinium,这是伦敦之名最早见于书写。  2.高棉帝国的城市扫描  研究人员在柬埔寨西北部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大的空中激光扫描考古项目。他们用激光雷达测量了900平方英里的森林茂密的吴哥地区,显示出多个属
期刊
我们在若尔盖县党史办的徐绍勇主任带领下前往包座、求吉、巴西,采访那条山沟里的十多名流落红军的人家。  翻过山梁,下山沟后十来公里即到了巴西乡,按照徐绍勇给我们做出的由远及近的计划,我们当天只是路过巴西,继续北行,去往包座乡。  小红军  来到包座乡卓塘村,先来到流落红军周生学之女彩仁的家。周生学,陕西人,十一二岁即在家乡参军——参加的当然就是当年在川陕边区闹赤化、打天下的红四方面军了。因为年龄太小
期刊
1917年,新的北大嶄露头角,庚子赔款留美学生及留日学生踏上回国的路程,一大批30岁左右的青年直接被聘为教授或系主任,中国的精神面貌一夜之间变年轻了。在这百废待兴之时,一切似乎都有了实现的可能。
期刊
一座山与一座寺的千年诉说  山乃一座寺,寺是一座山。来到慕名中传说的巴肯山和巴肯寺前,我无法形容内心的激动与兴奋。  从博物馆走出来,直接进入吴哥王国,赶在太阳落山前,去观看吴哥窟一天中最美的时刻——吴哥落日。  巴肯山上的巴肯寺是观看落日的最好去处。由是,这里便成为我认识吴哥的第一个窗口。  车只能开到巴肯山脚下的森林里,时至下午5时,人们从不同的地方朝圣似地赶来,像是不约而同赶赴一场盛筵,纷至
期刊
明朝永乐年间,中国远洋航海事业曾经有过一段极其辉煌的历史,而创造这一辉煌历史的代表人物,是当时的一名宫廷太监——郑和。  郑和本不姓“郑”,而姓“马”,是云南昆明晋宁县的回族人。他的六世祖是元朝初年著名的回族政治家赡思丁。1381年,明朝军队进攻盘踞在云南的元朝残余势力,十岁的马和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到南京,阉割成了一名太监并随军驻防北方。后来,十九岁的马和因为少年老成、长相英俊、聪明能干被燕王朱棣
期刊
西班牙内战爆发于1936年7月,以佛朗哥为首的叛军在德、意两国的支持下,向西班牙共和政府军发动进攻。在当时共产国际号召下,来自53个国家四万余名志愿者们冲破层层阻挠,来到西班牙组成国际纵队,帮助西班牙政府抵抗叛军。在这些国际纵队战士中,就活跃着一群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士兵。  他们的名字  据统计,在数以万计的国际纵队战士中,中国人不过百余名。尽管人数不多,但他们勇敢、坚强和不怕牺牲的精神,还是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