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新政的加减法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ke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60年,中国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艰难历程,史称“洋务新政”,或“同光中兴”。经过三十多年发展,中国的经济构成发生巨大改变,近代化的工业基础逐渐成型,一个新的社会阶级、即中国资产阶级也在缓慢成长,中国的政治架构尤其是法律制度经过三十年调适,也在向世界靠拢。
  就在中国按部就班前行时,士大夫阶层和军方鹰派觉得中国已经了不起,发誓像列祖列宗那样开疆拓土,弘扬国威。于是,中国在洋务运动三十四年时改变了韬光养晦的既定政策,为朝鲜与日本大打出手。短短几个月,大清国“同光中兴”的神话消失得无影无踪。
  中国三十年高速增长依然不敌同期发展的日本,战争结束后国人痛定思痛,以为都是先前“中体西用”惹的祸。此后短短十几年,大清国成为历史,中国发展根本转向。无法假设中国在1895年的转向是好还是坏,只是回望历史,中国放弃洋务新政实在可惜。
  根据清廷在1860年代确定“中体西用”路径时的看法,中国之所以不必像日本那样转身向西,全盘西化,脱亚入欧,并不是中国不愿学习西方,而是因为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有自己的政治架构,中国所缺在近代科学技术,在西方工业革命之后中国没有适时跟上。所以,中国不需要在政治架构上大动干戈,中国的发展只需要做加法,不需要或者说很少需要做减法。中国应该增加自己文明形态中所不具有的西方元素,但中国没有必要像日本那样与传统诀别,从头开始。
  中体西用的理由在那时是充足的,中国人在整个洋务运动时期充满自信,所以当日本使者1870年代向中国方面传递明治维新思路和做法时,中国人并不认为日本的做法值得中国仿效。
  事实也确实如此。中国的洋务运动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力量谋取发展,短短几年时间,中国就能有效消化西方高科技,转化西方高科技,并成为中国发展的有效力量。根据不完全研究,中国在1870年代初期,现代轮船制造业、军械制造业等,已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利用西方技术,赶上西方的制造能力,金陵机械制造局、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福州船政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一大批具有西方元素和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发展迅猛,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奇迹。
  除了实业发展,洋务新政也注意与世界发展的一致性,创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管各国对华投资、交涉等事务;创设同文馆,培养外交人才、科技人才;派遣幼童出洋留学;派遣驻外公使分布世界各大国。应该说,中国在洋务时期有足够理由自信“中体西用”的道路、理论和体制,因为毕竟短短三十年使中国面貌根本改变,创造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奇迹,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奇迹。
  然而,为什么经过一场并非毁灭性的甲午战争,中国人就集体无意识转向,不再认同先前的坚守呢?
  洋务新政不论具有怎样的中国特色,就其根本目标而言,就是回应西方,与世界一致。中国没有像日本那样从一开始就转身向西,没有休克疗法,没有先进行政治改革,重建制度,再发展经济和科技,而是利用国家资本主义,用加法,迅速增加中国的物质财富,用国家资本主义力量迅速拉近中国与世界的差距。
  但是,中国并不是因为发展就要脱离世界发展的主航道另搞一套。清廷应该在洋务新政发展早期,至少在1880年代中国新一代知识人起来的时候给予清晰解释。这一代知识人已经知道世界,知道西方富强的根本在体制,知道民主制度,知道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当此时,清廷如果有意识释放对社会的管控,有意识释放言论空间,有意识释放对资本的管制,有意识在国家资本主义之外培植更多的非国家资本主义。换言之,1895年走向维新之后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方面的举措,在洋务时期都能得到尝试,那么可以相信,由清廷主导的洋务新政方才有真正意义的出路。
  一个不敢充分释放社会潜能的体制肯定不是自信的体制,一个不能充分容纳各种发展方式的道路肯定不是自信的道路。同样,一个置各种不同意见于不容讨论地位的理论,肯定不是一个真正自信的理论。因此,当三十年洋务没有经得起甲午战争考验之后,人们不是对先前道路给予理性反省、善意同情,肯定其成功与意义,设法弥补不足,而是弃之若敝屣,重新开始。这是非常可惜的。
  中国文明之所以博大,就是因为中国文明从来不拒绝外来的东西。其实,清廷当年已经在这样做。
  清廷在宣布中体西用后,并没有画地为牢。中国自1870年代开始,吸收了不少西方思想,乃至法律、体制,西学之用的范围有扩大的趋势。只是清廷统治者不愿这样说,以为只有坚守祖宗老路才是正路。等到甲午战争结束,没有人旧话重提,而是用最简单的办法弃旧图新,从头开始,这是中国历史发展中最大的不经济。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其他文献
多媒体这种现代化教育技术已走进课堂,它使各种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更加自然方便,各种媒体的交界面更趋于合理、逼真。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诱
1907年7月15日,32岁的女子秋瑾在浙江绍兴轩亭口被杀头。1907年,徐锡麟前往安徽,请秋瑾主持绍兴大通学堂。这是徐锡麟在1905年创办的师范学堂,是光复会的一个中枢机构。秋瑾
21世纪是创造教育世纪,创造性人才要通过创造教育来培养,创造性是每一位学生都具备的心理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在新形势
20世纪70年代以来,鉴于反舰导弹性能的不断改善,以及飞机采用低空或超低空的攻击方式,构成对水面舰艇的严重威胁。中、小口径舰炮武器系统用途广泛、射击准备时间短、发射率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并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那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作为一名政治老师,我认为有必 Improve the efficiency
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的发挥想象,使学生的学习更直观,使书本内容生动化,让语文学习更加形象,课堂学习气氛不再是讲和听的形式。探究如何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
《申报》1931年5月26日  北平通讯,英人斯坦因,前曾三次入新疆甘肃考察,携去敦煌唐经、西陲竹简以及佛像古物甚多,学术界对此珍贵文物损失,至为惋惜。斯氏去岁由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及美国燕京学院之资助,复冀卷土重来,组织大规模探险团,秘密由印度出发,沿帕米尔天山以入新疆甘肃,我国学术各团体,鉴于斯氏故辙,迭呈国府撤销该团护照,并电新疆省政府,请阻止其入境,古物保管委员会,昨接新疆省政府金主席复电云
2010年4月,我来到泰国清莱府省的美斯乐采访。过去,这里曾是国民党残军的老巢、反共救国军的总部。也许见我是从大陆来的,82岁的黄佳明特意来宾馆看我,向我了解祖国家乡日新
1958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不平常的年头,但在更大范围来看,却只是个普通的年头。这一年,狂想与幻灭,荒诞与无聊,天灾与人祸,暗喻与反讽,怀念与遗忘,都在当时以及此后的很多年
对于1974年西沙海战中,我支援军舰顺利通过台湾海峡的过程,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说:我东海舰队援舰在通过台湾海峡时,“蒋介石大开绿灯,又是照明,又是护航,还给供养”。另一说却是:当时蒋介石同侵犯中国西沙的南越政权站在一边,我军通过台湾海峡,是我们“计划周密,从头到尾没蒋介石什么事”。  其实,两种说法都是不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笔者作为当时南海舰队司令部情报处译电员,目睹了此次事件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