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陶行知先生说过:培养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所以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关键词:因材施教;学情前测;情境创设;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24-072-1
陶行知先生曾这样说过:培养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認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就是“因材施教”[1]。翻开成语词典,“因材施教”的“因”是“根据”的意思,“材”是“资质”的意思,“施”是“施加、进行”的意思,“教”是“教育”意思;合起来说就是“根据学习的人的不同志趣、资质来进行不同的教育”。这和《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2]这一思想不谋而合。那么,我们就必须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探求每一节数学课中学生的起点,再组织数学课堂教学。下面我就从学情前测、情境创设和问题设计这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想法。
一、学情前测是教学实施的基础
在教学中做到心中有学生,教学设计有依据,需要走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认知状况,以细致详实的前测来加强教学活动设计的实效性。开展课堂前测,能够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也就是了解学生的前概念,这样才能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开展饶有兴致的学习。进行学情前测要选择适当的方法,可以设计适量的题目、和学生谈话、让学生来说说对某一概念的认识等一些方法来考察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比如我在执教《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这一课之前,首先了解到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和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这些内容,然后我对这部分内容编制两部分的题目,第一部分是口算,第二部分是两位数的加法笔算,利用这些题目对学生进行前测。通过前测,我了解了学生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已经熟练掌握,因此,在课堂教学时对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的过程可以稍加简略,对三位数笔算的算理和注意点的概括要进行强调,让每个学生在进行三位数加法的笔算时能够不犯低级错误。
二、恰当的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导引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2]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例如,在三年级下册《平均数》这一课教学的开始,设计了男、女两组学生进行套圈游戏的情景,首先,以人数相同的男女生套圈比赛的视频导入,让学生做裁判,以条形统计图的形式统计比赛成绩,得到比赛的结果,再让学生交流判定这两组学生输赢的方法。这一设计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学生对第一场比赛意犹未尽,再来判定第二场男女生人数不一样的套圈比赛,学生统计完比赛结果后,马上进行了统计数据的分析,在学生的讨论中,发现用第一场比赛的方法来判定第二场比赛的输赢是不公平的,在此就产生了求平均数的需要,学生自然而然想到了用两个人的“中间数”来记录,这样对谁都公平。在认知冲突下,认识到比较其中的一人不合理,一人不能代表男女生的整体水平;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总数显然也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他们的整体情况,因此产生了“平均数”,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产生了学习“平均数”的需求。
三、问题是课堂活动的助燃剂
“问题”被喻为数学的“心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我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的6个面,这时追问:为了不重复也不遗漏,可以怎样数呢?让学生合作讨论,最后得出数面的一般方法是: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共有6个面,学生认识了什么是相对面后,再引导学生观察,提问:比较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你发现了什么?再一次使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用手摸一摸,有的用直尺量,有的把两块一样的长方体拼在一起,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到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一样,接着,教师用取下长方体相对面的方法验证大小,形状一样,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观察、思考,使学生认识到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面的大小、形状一样。
培养儿童就如同同园丁培育花草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施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1]同样,我们既要坐而言因材施教的规律,也要起而行因材施教的规律,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把握学生的已有水平和能力,创设适当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各显神通、发挥所长,体验成功、感受喜悦,这便是成功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科学教育出版社,2005.
[2]数学课程标准2013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因材施教;学情前测;情境创设;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24-072-1
陶行知先生曾这样说过:培养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認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就是“因材施教”[1]。翻开成语词典,“因材施教”的“因”是“根据”的意思,“材”是“资质”的意思,“施”是“施加、进行”的意思,“教”是“教育”意思;合起来说就是“根据学习的人的不同志趣、资质来进行不同的教育”。这和《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2]这一思想不谋而合。那么,我们就必须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探求每一节数学课中学生的起点,再组织数学课堂教学。下面我就从学情前测、情境创设和问题设计这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想法。
一、学情前测是教学实施的基础
在教学中做到心中有学生,教学设计有依据,需要走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认知状况,以细致详实的前测来加强教学活动设计的实效性。开展课堂前测,能够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也就是了解学生的前概念,这样才能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开展饶有兴致的学习。进行学情前测要选择适当的方法,可以设计适量的题目、和学生谈话、让学生来说说对某一概念的认识等一些方法来考察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比如我在执教《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这一课之前,首先了解到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和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这些内容,然后我对这部分内容编制两部分的题目,第一部分是口算,第二部分是两位数的加法笔算,利用这些题目对学生进行前测。通过前测,我了解了学生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已经熟练掌握,因此,在课堂教学时对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的过程可以稍加简略,对三位数笔算的算理和注意点的概括要进行强调,让每个学生在进行三位数加法的笔算时能够不犯低级错误。
二、恰当的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导引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2]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例如,在三年级下册《平均数》这一课教学的开始,设计了男、女两组学生进行套圈游戏的情景,首先,以人数相同的男女生套圈比赛的视频导入,让学生做裁判,以条形统计图的形式统计比赛成绩,得到比赛的结果,再让学生交流判定这两组学生输赢的方法。这一设计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学生对第一场比赛意犹未尽,再来判定第二场男女生人数不一样的套圈比赛,学生统计完比赛结果后,马上进行了统计数据的分析,在学生的讨论中,发现用第一场比赛的方法来判定第二场比赛的输赢是不公平的,在此就产生了求平均数的需要,学生自然而然想到了用两个人的“中间数”来记录,这样对谁都公平。在认知冲突下,认识到比较其中的一人不合理,一人不能代表男女生的整体水平;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总数显然也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他们的整体情况,因此产生了“平均数”,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产生了学习“平均数”的需求。
三、问题是课堂活动的助燃剂
“问题”被喻为数学的“心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我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的6个面,这时追问:为了不重复也不遗漏,可以怎样数呢?让学生合作讨论,最后得出数面的一般方法是: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共有6个面,学生认识了什么是相对面后,再引导学生观察,提问:比较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你发现了什么?再一次使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用手摸一摸,有的用直尺量,有的把两块一样的长方体拼在一起,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到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一样,接着,教师用取下长方体相对面的方法验证大小,形状一样,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观察、思考,使学生认识到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面的大小、形状一样。
培养儿童就如同同园丁培育花草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施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1]同样,我们既要坐而言因材施教的规律,也要起而行因材施教的规律,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把握学生的已有水平和能力,创设适当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各显神通、发挥所长,体验成功、感受喜悦,这便是成功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科学教育出版社,2005.
[2]数学课程标准2013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