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论教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yin_wang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美术新课程改革大力推进,新课程提出了“以学论教,促进学生发展”的响亮的口号。这一口号的提出推动了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方面的改革。对于一线的教师来说,这是一项新的挑战,更是一种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机遇,我们有必要、也有需要以此为指导目标反思我们的教学。本文以人美版第七册《亲亲密密一家人》的教学实践为例进行反思。
  最近我在四年级班进行了《亲亲密密一家人》的美术绘画教学。本课的重点是能用绘画方式表现出家庭成员间亲亲密密的情景;难点是如何表现人物的不同造型和动作。由于先前听别的老师用示范法上过这节课,感觉效果不错,所以我决定采用相同的方法。于是我也带来了一张家庭照片进行写生,我边画边让学生观察老师的作画步骤、人物的五官、动作如何表现等,学生观察时非常专注。我想:采用示范法是对的,这可以减轻学生对人物造型表现的畏怯。可是,在巡视学生作业时,我惊呆了:不是“大头娃娃”就是“小头爸爸”,有的居然上半身还没头大……严重比例失调!当我正在困惑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又激起了我的怒火!又是他—一个美术基础薄弱又不敢画的学生小峰(化名),他趴在桌上,一副百无聊赖的样子,“你又不动笔了,你不敢画永远都不会有进步的!”我尽量压抑住自己的怒火说道。“老师,我不会画人,我喜欢画动物!”他抬头胆怯地说。我想,与其让他一纸空文又浪费时间还不如随他画吧。“那你就画动物吧!”我淡淡的说。“老師,我也想画动物!”班上的另一些学生也纷纷嚷着。“画吧画吧,不过要表现出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我无奈的说,反正,我已经对刚才的作品失去信心了,随他们吧!不久,学生的作品出炉了!仅个别同学的人物写生还不错,再看看画动物的学生的作品:嘿!居然还不错!一个个童趣盎然的形象出现在我面前:有卡通的兔子妈妈抱着宝宝给她讲故事;小猪宝宝依偎在妈妈的身旁睡觉……再看看小峰的作品,居然是两只胖胖的熊猫,一大一小,依偎着共同享受竹子每餐,尽管造型不是很好,但是亲密的样子很生动,“这也许是他自入学以来最棒的作品了!”我表扬了同学们的作品,尤其是小峰的作品,我说:“老师非常喜欢小峰的作品,想拿回家收藏,你愿意吗?”他腼腆地笑了。
  这节课,原本是人物写生的教学内容,但由于学生的胆怯和人物造型基础问题而几乎改成了画动物,算是一节失败的课。课后,我认真进行了反思:
  一、以学论教,需要教师时刻具备学生观
  所谓的学生观就是新课程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教学方法的选择、作业的形式上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生活经验等。教学方法是丰富多样的,但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效地选择、运用。本课,我效仿了有经验的老师的示范法进行教学,却起不到和他一样好的效果。原因是:学生的整体水平不一样。同样是四年级,我们的学生平时接触写生的机会本就少,人物造型基础薄弱,而老师的示范只能示范一两个人物的造型,学生带来的照片人物千姿百态,不可能一一示范。所以,我想也许采用观察比较法,让学生先观察人体模型的身体比例,再通过模型的不同动作让学生分析比较后教师再示范单个人物;作业中,教师出示一些简单的人物动态简笔画,也许情况就不一样了。而我没有对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作细致地分析,采用了相同的方法就导致了这样的错误。
  二、以学论教,需要教师积极关注个体差异
  陶行知说过: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予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就是“因材施教”。我们的每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性格、能力都有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充分尊重他们的差异,“有所区别”地对待他们的作业。在本课的作业中,我在作业要求上首先采取了一刀切的方式,以至于部分基础差的学生战战兢兢,不敢下笔,有的即使动笔了也是迫于无奈,敷衍了事。直到后来,我允许他们画自己喜欢的动物,他们便有了创作的激情,创作的作品也出乎意料的生动有趣!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能力水平,在作业要求上,给与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热情地参与,从而获得不同的发展,正所谓“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三、以学论教,需要教师及时转变评价观念
  以往的对学生作品的评价往往是由教师选出几幅画得好的作品,让学生说说好在哪里或不好在哪里,基本上都是专业技能方面的评价。这样,基础差的学生的作品往往总是被否定,长此以往,这些学生就会缺乏信心,自暴自弃。作为教师,我们要转变评价观念,深刻认识到:评价是为了促进孩子的发展!而教育不能放弃任何一位学生!白天鹅固然可爱,可丑小鸭更需要关怀!在评价时,对待薄弱生的作品,我们要善于发现作品中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点点滴滴的进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观,从而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小峰对绘画的胆怯心理缘于一次又一次地受到同学的歧视和嘲讽,而这时老师的态度往往能改变学生对他的看法,并能唤起他学习的兴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小峰也一样。
  “以学论教,以学定教”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它深刻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为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将铭记在心,以此为行动导航,不断的探索、实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吴江市鲈乡实验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个性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作为新时代的音乐教师,我们是学生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引导者,如何在音乐课上让学生的个性得以挥洒是新时代音乐教师永恒的话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音乐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废除统一标准,尊重个性化回答  音乐课程作为一门综合艺术,是抽象的,不具体的。音乐的魅力就在
期刊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知识,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固、复杂的教学行为系统。从整个教学活动系统来看,教学技能是教师面临教学情境时直接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具体教学行为。就小学英语教学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导入技能、介绍技能、操练技能、提问技能、教学语言技能、板书技能、教学媒体运用技能等内容。新课程理念给小学英语教学赋予了新的价值取向,小学英语教学技能因此也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教学
期刊
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小学教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科目设置更加人性化,更加关注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作为科普知识宣传和学习的重要途径,小学科学课程在改革发展中,成为新的必修科目,其重要性不断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必要开展小学科学教师知识的理论探析及实践发展研究。  1、小学科学教师知识的界定  要想深入开展小学科学教师知识的理论叹息和实践发展研究需要首先对
期刊
口头语言通过声音传导意义,由听觉接受;书面语言通过文字传导意义由视觉接受。不论是由听觉还是由视觉接受的信息,对语言所体现的景物、事物、人物,要能实现其具体效果,只有通过学生的想象才能实现。因此,想象是最佳的语言生命存养。尤其在语文教学中,想象对于语言训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那么,如何有效利用想象,发展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呢?本文通过几个案例作出了一定的阐述!  一、解读词语,想象画面,发展语言 
期刊
古诗词由于其语言的独特,时空的距离,其备课与现代白话文备课难易有着很大差别。不少教师备课时过多依赖“教参”和借助词句注释,没有在品味、诵读,意境中推敲、鉴赏环节多下功夫,教学时还是“秉承传统”,即按逐字逐句地解释理解,然后让学生串讲诗意,最后背诵默写的步骤进行教学。笔者认为教师应将自己的鉴赏心得结合学生实际恰当地融合在备课当中,学生的素养才能真正提升。  一、赏在讲述中  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
期刊
汉语有汉字组成,因此学习语文的基础就是学习汉字。小学阶段学生能认识的文字不多,根据学习的要求小学生需要积累3500多个字词,其中2500字需要会写。这样的教学任务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负担都是非常重大,想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就需要找到较好的教学方式。丰富汉字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识字能力和兴趣。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汉字学习的状况  1、小学生识字过程慢,识字少。在小学教学大纲中要求小学生低年级的识字量为1
期刊
从教学目标出发,结合学生实际,组织学生参加有益的科学探究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使他们认识到科学的本质。具体而言,培养科学素养包含实证意识、思维能力和质疑精神三方面。基于这一点,教师将教学理念渗透到探究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使学生不断受到科学的洗礼,从中培养科学素养。下面笔者结合《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探究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科学发问,便于动手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
期刊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句话生动地说明了兴趣在一个人求知过程中的作用,揭示了在教学中兴趣和学习的关系。兴趣能激发一个人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以及促进个性发展,是一个人终身学习和不断创新的不竭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才能达到有效教学。在师生共同学习的课堂中,“爱”是一把关键的钥匙。要学生爱上学习,则首先要让语文课堂爱学生。师生融洽,共同
期刊
《黄鹤楼送别》(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课文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巧妙地包含在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中。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诗文对照学习,求融合,不割裂。让诗成为学生进入文章的桥梁,促使他们在文章中探究与发现“诗的痕迹”,扮演文中人物进入诗的意境,抓住“空白”引导学生想象练说,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从而更深
期刊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生活是学习的大课堂,如果离开了生活,学习亦便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我们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的背景应是生活化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将知识习得、能力培养、品德情感提升的过程向生活世界回归,让知识的获得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连接起来,构建绿色生活的数学课堂,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对构建 “绿色生活化的数学课堂”作了一点初浅的尝试。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