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阳曲县地处山西省中部,忻家与晋中盆地之脊梁地带,太原门户,三面环山。由于自然资源匮乏,经济基础薄弱,发展一直比较缓慢。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全县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呈现了持续、快速、健康的良好发展势头。
信息化助推阳曲新农村建设
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农村地区应该如何应对?当前太原市三农问题比较突出,但更严峻是农民信息上的贫困。农民得不到信息或者获取信息的渠道少,是因为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步伐滞后。为了积极推进太原市农村信息化建设,为广大农村地区提供致富信息,山西移动投资数亿元,铺设完成了1800公里的光缆,构建起了先进的网络平台,与农村的生活实现对接,使农民可以一步到位实现信息共享。今年夏天,山西移动太原营销中心的员工们,冒着酷暑奔波在乡村小路上,架电路、埋电缆、连设备。目标只有一个:让农民尽快搭上信息化致富快车。
山西农业大学利用山西移动的网络资源和自己的人才优势,为村庄制作门户网页,对农民进行网络和农业科技知识的培训,让农民享受到了低廉、便捷、实用的致富信息服务。在阳曲县侯村乡的西万寿村网络文化站里,来自山西农业大学的胡明勇,正在手把手地教村民刘净茂上网浏览农业信息。刘净茂对记者说:“我是村里的养猪专业户,每年卖猪和余粮都是听贩子的话。现在有了网络文化站,我们可以做到自己心里有谱了。”
农村网络文化站建在了农民兄弟的心坎上。农村信息化的推进,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基层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够畅通的问题,而且由于贴近本地农业和农村实际,信息最准确、传达最及时,可在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直接作用。
农民沼气利用规模化
“养猪不垫圈,照明不用电;做饭不烧柴和炭,种地省下化肥钱。”这是当下在阳曲流传的顺口溜。目前全县已有7个乡镇、29个行政村建成近700座沼气池,其中200余座已经开始产气。
县科技局副局长孙怀锁说:“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们就打算实施沼气利用的推广,可是由于条件限制,一直没能实现。”经济条件较好的村民任明太被选做了试点第一户。起初任明太并不愿意搞一个不熟悉的项目,经过村干部的说服和动员,才于去年8月建成了气池。在发现不但能省钱还能搞活自家养殖后,尝到甜头的任明太开始带动左邻右舍相继建起了沼气池。现在,他所在的赵庄村221户人家中95%建成了沼池。县科技局拨款推广的60个玻璃钢池中,赵庄村就占到了50个。
阳曲县委、县政府把沼气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坚持先试点、后推开的原则,建立了县、乡(镇)、村三级技术推广体系,请专家对相关领导、技术管理人员、沼气生产工、沼气示范户培训,并派出43人到省能源办学习,取得了“国家级沼气生产工”资格证书;聘请外地技工,采取“一帮一、一带一”的方式,培养组织起一支专业施工队伍;选择有头脑、经济基础相对较好的农户率先开始建设,通过示范带动,逐步推广;县科技局、农业局的科技人员包片蹲点,解决沼气建设中存在的技术难题,从设计、建设到产气使用、越冬管理对示范户实施全方位的技术指导,解决了沼气用户的后顾之忧。
目前,全县农民自发喊出了“家家用沼气,户户搞养殖”的发展口号,大力推行“猪——沼——菜”模式,促进了养殖业和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降低了生产成本。许多农民用沼液浸种、施肥、喂猪,不仅使村里环境大为改观,农民收入也大幅度提高。据计算,每个农户建一座8立方米沼气池,每年节约能源开支800元左右;开展沼气综合利用,可年增收近3000元。乡土科技特派员林生有说:“当初俺生活困难,全靠自己种的那一点地生活,但是县里主动扶持俺,接触了沼气以后,俺的生活明显的改善了。气通了,养殖也搞起来了,还经常帮助村民解决技术困难。多亏了沼气,俺现在已经换了个活法!真真切切是新农村建设下的新农民了!”
“四大工程”推进新农村建设
全力实施生态建设、产业培育、配套优化和社会帮扶四大工程,形成合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阳曲县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的新的发展思路。 其中生态建设工程以建设省城休闲度假胜地为目标,发展自然风光、寺庙景观、革命传统教育等旅游项目,打响山水文化、黄土文化和红色文化等旅游品牌。产业培育工程重点发展蔬菜、中药材和干鲜果等效益较好的农特产品项目,积极发展奶牛养殖和优质畜牧业基地项目,建设一批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无公害农业和绿色食品基地,促进县内外企业和工商资本投资农业,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和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实施配套优化工程,积极推进以农村沼气工程为重点的循环经济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公路、通讯、广播电视和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社会帮扶工程,加快移民搬迁,促进山区群众下山、进城,向县城、乡镇所在地和中心村集聚,实施易地扶贫,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劳动力转移,推动全县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道路。
“订单农业”带来新变化
“订单农业”的推行使农民的合同、商标意识提高了。阳曲县工商局认为,发展“订单农业”不仅要建立“公司+农户”的生产组织形式,而且要走品牌化经营的道路,培养出一批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凌井店乡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大力发展旱地蔬菜,全乡13个村实现了村村种菜、户户受益,成了远近闻名的种菜乡。工商人员在走访中发现,有些公司向农民收购蔬菜只是口头约定,收购价格得不到保证,没有商标的蔬菜难以进入商场、超市。针对这些情况,工商人员主动上门讲解合同法与采用规范文本的重要性。2006年,某公司与凌井店3个村菜农签订了1400亩白菜、豆角、西葫芦合同,合同金额达200余万元,同时提供市场信息,包销产品。目前凌井店乡绝大多数的蔬菜实现订单生产,成了“订单乡”。截止目前,全县注册商标15件,是2005年以前年注册商标的6.5倍,其中著名商标1件,实现了零的突破。
“订单农业”使合同行为规范了。阳曲县工商局选择有一定基础的县盐业公司进行“订单农业”试点,要求该公司使用规范的示范合同文本,建立健全一套合同管理制度。该公司与5个乡镇16个村200多农户签订了8000余箱谷穗合同,合同履约率达到100%。并将这些经验和做法在“凌燕”、“润丰园”、“瑞源”等公司和凌井店乡、泥屯镇进行了推广。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县有500余户农民正式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购买种子,还未发现种子纠纷的合同案件。工商人员在检查“订单农业”备案合同中发现,凌井店乡农民与太谷农业技术办公室签订的菊花药材合同主体资格不合格,及时与太谷县联系,更正主体,避免了合同纠纷的发生。
阳曲县现有16个养殖园区,奶牛9000头。一段时间以来,奶牛养殖遭遇寒流,农民奶牛养殖积极性受挫,“托牛所”这一新鲜事物诞生了。怎样使“托牛所”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县工商局深入养殖场,掌握第一手资料,针对奶牛托养的管理及时拟定了奶牛托养合同。工商人员对订单做到了约前指导订立合同、约中监督执行合同、约后检查履行合同。
“订单农业”使农民收入增加了,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凌井店乡为例,在未搞“订单农业”之前,这个乡的农民种粮年人均收入低。推行之后,全乡人口10673人,其中7200多人种植了蔬菜,与县凌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订单合同后,全乡蔬菜总收入2000多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20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75%。使这个过去以种粮为主的乡,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发展旱地蔬菜种植,旱地蔬菜种植面积占到耕地面积的35.1%,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目前,阳曲县实施“订单农业”的土地近万亩,涉及农户1000多户,“订单农业”的种类由单一的粮食扩大到化肥、蔬菜、树木、养殖、红枣、种子,订单合同的备案份数由80份增加到300多份,订单额由20万元增加到800多万元。农户在评价“订单农业”时说:“一份订单就是一份保单,它把我们春播时对市场和价格的担心变成了放心,“订单农业”带给我们农民的是实实在在的保障!”
信息化助推阳曲新农村建设
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农村地区应该如何应对?当前太原市三农问题比较突出,但更严峻是农民信息上的贫困。农民得不到信息或者获取信息的渠道少,是因为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步伐滞后。为了积极推进太原市农村信息化建设,为广大农村地区提供致富信息,山西移动投资数亿元,铺设完成了1800公里的光缆,构建起了先进的网络平台,与农村的生活实现对接,使农民可以一步到位实现信息共享。今年夏天,山西移动太原营销中心的员工们,冒着酷暑奔波在乡村小路上,架电路、埋电缆、连设备。目标只有一个:让农民尽快搭上信息化致富快车。
山西农业大学利用山西移动的网络资源和自己的人才优势,为村庄制作门户网页,对农民进行网络和农业科技知识的培训,让农民享受到了低廉、便捷、实用的致富信息服务。在阳曲县侯村乡的西万寿村网络文化站里,来自山西农业大学的胡明勇,正在手把手地教村民刘净茂上网浏览农业信息。刘净茂对记者说:“我是村里的养猪专业户,每年卖猪和余粮都是听贩子的话。现在有了网络文化站,我们可以做到自己心里有谱了。”
农村网络文化站建在了农民兄弟的心坎上。农村信息化的推进,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基层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够畅通的问题,而且由于贴近本地农业和农村实际,信息最准确、传达最及时,可在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直接作用。
农民沼气利用规模化
“养猪不垫圈,照明不用电;做饭不烧柴和炭,种地省下化肥钱。”这是当下在阳曲流传的顺口溜。目前全县已有7个乡镇、29个行政村建成近700座沼气池,其中200余座已经开始产气。
县科技局副局长孙怀锁说:“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们就打算实施沼气利用的推广,可是由于条件限制,一直没能实现。”经济条件较好的村民任明太被选做了试点第一户。起初任明太并不愿意搞一个不熟悉的项目,经过村干部的说服和动员,才于去年8月建成了气池。在发现不但能省钱还能搞活自家养殖后,尝到甜头的任明太开始带动左邻右舍相继建起了沼气池。现在,他所在的赵庄村221户人家中95%建成了沼池。县科技局拨款推广的60个玻璃钢池中,赵庄村就占到了50个。
阳曲县委、县政府把沼气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坚持先试点、后推开的原则,建立了县、乡(镇)、村三级技术推广体系,请专家对相关领导、技术管理人员、沼气生产工、沼气示范户培训,并派出43人到省能源办学习,取得了“国家级沼气生产工”资格证书;聘请外地技工,采取“一帮一、一带一”的方式,培养组织起一支专业施工队伍;选择有头脑、经济基础相对较好的农户率先开始建设,通过示范带动,逐步推广;县科技局、农业局的科技人员包片蹲点,解决沼气建设中存在的技术难题,从设计、建设到产气使用、越冬管理对示范户实施全方位的技术指导,解决了沼气用户的后顾之忧。
目前,全县农民自发喊出了“家家用沼气,户户搞养殖”的发展口号,大力推行“猪——沼——菜”模式,促进了养殖业和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降低了生产成本。许多农民用沼液浸种、施肥、喂猪,不仅使村里环境大为改观,农民收入也大幅度提高。据计算,每个农户建一座8立方米沼气池,每年节约能源开支800元左右;开展沼气综合利用,可年增收近3000元。乡土科技特派员林生有说:“当初俺生活困难,全靠自己种的那一点地生活,但是县里主动扶持俺,接触了沼气以后,俺的生活明显的改善了。气通了,养殖也搞起来了,还经常帮助村民解决技术困难。多亏了沼气,俺现在已经换了个活法!真真切切是新农村建设下的新农民了!”
“四大工程”推进新农村建设
全力实施生态建设、产业培育、配套优化和社会帮扶四大工程,形成合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阳曲县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的新的发展思路。 其中生态建设工程以建设省城休闲度假胜地为目标,发展自然风光、寺庙景观、革命传统教育等旅游项目,打响山水文化、黄土文化和红色文化等旅游品牌。产业培育工程重点发展蔬菜、中药材和干鲜果等效益较好的农特产品项目,积极发展奶牛养殖和优质畜牧业基地项目,建设一批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无公害农业和绿色食品基地,促进县内外企业和工商资本投资农业,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和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实施配套优化工程,积极推进以农村沼气工程为重点的循环经济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公路、通讯、广播电视和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社会帮扶工程,加快移民搬迁,促进山区群众下山、进城,向县城、乡镇所在地和中心村集聚,实施易地扶贫,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劳动力转移,推动全县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道路。
“订单农业”带来新变化
“订单农业”的推行使农民的合同、商标意识提高了。阳曲县工商局认为,发展“订单农业”不仅要建立“公司+农户”的生产组织形式,而且要走品牌化经营的道路,培养出一批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凌井店乡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大力发展旱地蔬菜,全乡13个村实现了村村种菜、户户受益,成了远近闻名的种菜乡。工商人员在走访中发现,有些公司向农民收购蔬菜只是口头约定,收购价格得不到保证,没有商标的蔬菜难以进入商场、超市。针对这些情况,工商人员主动上门讲解合同法与采用规范文本的重要性。2006年,某公司与凌井店3个村菜农签订了1400亩白菜、豆角、西葫芦合同,合同金额达200余万元,同时提供市场信息,包销产品。目前凌井店乡绝大多数的蔬菜实现订单生产,成了“订单乡”。截止目前,全县注册商标15件,是2005年以前年注册商标的6.5倍,其中著名商标1件,实现了零的突破。
“订单农业”使合同行为规范了。阳曲县工商局选择有一定基础的县盐业公司进行“订单农业”试点,要求该公司使用规范的示范合同文本,建立健全一套合同管理制度。该公司与5个乡镇16个村200多农户签订了8000余箱谷穗合同,合同履约率达到100%。并将这些经验和做法在“凌燕”、“润丰园”、“瑞源”等公司和凌井店乡、泥屯镇进行了推广。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县有500余户农民正式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购买种子,还未发现种子纠纷的合同案件。工商人员在检查“订单农业”备案合同中发现,凌井店乡农民与太谷农业技术办公室签订的菊花药材合同主体资格不合格,及时与太谷县联系,更正主体,避免了合同纠纷的发生。
阳曲县现有16个养殖园区,奶牛9000头。一段时间以来,奶牛养殖遭遇寒流,农民奶牛养殖积极性受挫,“托牛所”这一新鲜事物诞生了。怎样使“托牛所”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县工商局深入养殖场,掌握第一手资料,针对奶牛托养的管理及时拟定了奶牛托养合同。工商人员对订单做到了约前指导订立合同、约中监督执行合同、约后检查履行合同。
“订单农业”使农民收入增加了,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凌井店乡为例,在未搞“订单农业”之前,这个乡的农民种粮年人均收入低。推行之后,全乡人口10673人,其中7200多人种植了蔬菜,与县凌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订单合同后,全乡蔬菜总收入2000多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20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75%。使这个过去以种粮为主的乡,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发展旱地蔬菜种植,旱地蔬菜种植面积占到耕地面积的35.1%,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目前,阳曲县实施“订单农业”的土地近万亩,涉及农户1000多户,“订单农业”的种类由单一的粮食扩大到化肥、蔬菜、树木、养殖、红枣、种子,订单合同的备案份数由80份增加到300多份,订单额由20万元增加到800多万元。农户在评价“订单农业”时说:“一份订单就是一份保单,它把我们春播时对市场和价格的担心变成了放心,“订单农业”带给我们农民的是实实在在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