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梅伦终究还是来了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feng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12月2日,英国首相卡梅伦时隔三年后再次访华。同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与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接连与其会面。卡梅伦以“英国要做中国在西方的最强支持者”和“史上最大规模访华贸易团”高调恢复了中断许久的中英最高层会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英关系长期“政冷经热”的格局。
  中英关系的发展进程
  英国是较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之一。早在1950年,英国就承认了新中国,但两国直到1972年才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954年4月30日,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期间同英国外交大臣艾登会面,就中英关系问题交换了意见。艾登说:“英国是承认中国的,只是中国不承认我们。”周恩来说:“不是中国不承认英国,而是英国在联合国不承认我们。”
  1960年5月27日,毛泽东与来访的英国蒙哥马利元帅进行了会谈。毛泽东说:“你们为什么不稍稍改善一点你们的态度呢?基本问题已经解决了,你们同台湾没有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同意北京政府代表中国,基本事情你们已经做了。只剩下个别问题,这就是:一、在联合国讨论蒋介石代表权问题的时候,同美国站在一起;二、在台湾你们还有领事;三、你们的政府比较亲台湾而对中国疏远,有很多蒋介石的人从台湾到伦敦,受到你们外交部的接待。此外,在西藏问题上,你们也同美国站在一起。西藏的一名叛乱分子到伦敦,受到你们外交部的负责人接见。”蒙哥马利说:“这我不知道,西藏是在中国之内的。”毛泽东说:“你们外交部做的很多事情,你是不知道的。所以我看来,我们不能轻易地把正式代表权给英国,不能同英国正式互换大使。”
  由于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坚持原则,与英国进行了有理、有力、有节的斗争,英国政府终于放弃了“两个中国”、“台湾地位未定论”的错误立场,使中英外交关系在1972年3月13日升格为大使级。从英国承认新中国到两国建立大使级的外交关系,这一过程经历了整整22个年头。随后中英之间主要以香港回归为核心,撒切尔夫人两次访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也曾对英国进行过正式访问。1984年10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应李先念主席的邀请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历史上英国国家元首第一次访华。
  1997年香港政权顺利交接后,中英两国关系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1998年中国总理朱镕基与英国首相布莱尔实现互访,双方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建立中英全面伙伴关系。1999年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访问英国,成为中国国家元首对英国的首次国事访问。2004年5月,温家宝总理对英进行正式访问,两国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建立中英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10年10月卡梅伦首相率当时最大访华团访华。显然,中英关系多年来总体上保持了稳定向前的发展。
  中英关系的桎梏
  但是中英关系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尽管英国重视与中国发展关系,却并不尊重中国关切的核心利益。正如毛泽东在会见蒙哥马利时所说,涉藏问题最终成为中英关系中最为敏感的神经。自1991年梅杰首相会见达赖以来,每一位英国首相都会见这个长期在国际上从事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活动的政治流亡者。
  2008年5月23日,英国首相布朗会见达赖使中英关系跌至冰点。在中国政府的强硬态度和压力之下,2008年10月,英国外交部网站发表了外交大臣米利班德的声明,承认英国对西藏的政策受到了20世纪初英国的立场的影响,而这个立场当时是以地缘政治为基础的。该声明还表示,“如同其他欧盟成员国和美国,英国将西藏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英国不支持西藏独立。”此前,英国仅仅承认中国对西藏的“宗主权”(suzerainty),而非“主权”(sovereignty),米利班德认为,“宗主权”这一概念业已“过时”。米利班德的声明意味着,这是一个多世纪以来英国首次正式承认中国对西藏的主权。
  但是这次表态并未能有所延续,卡梅伦首相和克莱格副首相在2012年5月14日一同会见达赖。英国的正副首相共同会见外国人,这是2010年5月英国本届政府成立以来的首次。英国领导人会见达赖无疑对中英关系造成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据BBC报道,中国取消了原定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的访英行程。英国《每日电讯报》的报道称,英国贸易投资国务大臣格林以及外交国务大臣布朗率领贸易团访问中国时,未能与中国商务部或国家发改委的官员会晤。英国《金融时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在法国总统奥朗德于2013年4月25日抵达北京时,中国政府用红地毯欢迎他,这与中国在过去一年里公开冷落英国的做法形成鲜明的反差。
  英国人的矛盾心理
  尽管中国人与英国人对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理解不尽相同,但两国建交40多年来,双边贸易关系确实取得了全面而快速的发展。1972年,中英贸易额只有3亿美元,2012年达到631亿美元。两国双向投资总额也有大幅度的增加。中国在吸引英国投资的同时,也在英国进行投资。根据中国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2012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04年中国在英国的直接投资存量仅为1.1亿美元,2012年高达89.3亿美元,即在不足十年的时间内增长了80多倍。
  除经贸关系以外,中英在其他领域的交往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2011年,中国赴英人次为20多万,是1972年的1000倍。1972年,中国赴英留学生约100人,2011年已达到12万,是1972年的1200倍。除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外,两国还建立了总理年度会晤、经济财金对话、战略对话和高级别人文交流四大高层对话机制,数十个双边对话磋商机制以及近50对友好城市(省郡)关系。
  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在如何处理目前“冷却”的英中关系问题上,英国内阁陷入“分裂”:以首相卡梅伦为首的一派认为,应优先发展同中国的经济关系,以挽救英国经济;而副首相克莱格、外交大臣黑格则认为,英国必须在人权和“西藏问题”上保持“原则”,“不能向北京弯腰”。显然,在经济上赶上中国崛起的顺风车,但在政治上坚持自己的所谓人权等“原则”是英国人的矛盾心态所在,也是中英关系之所以“政冷经热”的核心原因。
  中英关系的发展前景
  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的首席经济顾问李籁思曾说过:“在我看来,目前英国应当着重和两个国家搞好关系,一个是德国,另一个就是中国。”
  2009年1月,英国政府发表了题为《英中合作框架》的对华政策文件。该文件认为,中国对英国的影响是重要的,而且还在不断增强之中。中国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的市场和投资为英国的企业、教育、科研和文化提供了大量的潜在机遇;中国在恢复和维系全球经济稳定的过程中能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的政策对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在扶贫和减债等领域,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可与G8成员相提并论;作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中国在维系国际安全、打击恐怖主义和预防冲突等领域能发挥重要作用;中国日益上升的经济影响力和政治影响力构成了全球力量转移的组成部分。因此,英国必须加强与中国的关系。该文件还指出,英国的对华政策将建立在以下三个支柱之上:从中国的增长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益;推动中国作为一个有责任的全球国家,促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化和内部改革。
  2013年6月24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应约同英国外交大臣黑格通电话。两天后,《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为中英关系发展积累正能量”的署名文章,认为两国外长的通电意味着“中英关系向前迈出了一步,这是一件好事。”
  笔者认为,中英关系的发展前景是美好的。中英两国都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都是G20的成员国,在解决国际问题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中英两国的密切合作既有利于完善两国的外交战略布局,也有利于维系世界和平;既能推动全球问题的解决,也能提升两国的国际地位。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影响两国关系的障碍不是香港问题,也不是台湾问题,而是涉藏问题。英国必须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
  诚然,中英两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阶段不同,在人权等问题上的分歧一时还难以弥合,但这一切不应成为英国干预中国内政的借口。令人欣慰的是,英国政府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当然,英国政府应该表现出“行胜于言”的姿态。英国确实需要以实际行动为中英关系的发展积累正能量。
其他文献
由著名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武汉大学老教授刘绪贻先生口述和审定、《长江日报》记者余坦坦记录、整理的《箫声剑影——刘绪贻口述自传》(上卷),已于今年3月由香港时代国际出版有限公司出版。蒙刘绪贻先生雅意,日前传来全书电子文本,故得以先睹为快。  余坦坦在《后记》中说:2005年下半年,萌生与刘先生合作,撰写其口述自传的想法和计划,后又以书信、电邮、电话和上门拜访的方式与先生进行了多次沟通,最终达成以口述
中东:“娜拉出走以后”  “娜拉出走之后怎么办?”易卜生在《玩偶之家》中遗留给世人的经久未衰的这个命题,如今放在剧变狂潮后的中东同样适用。任何一场革命,或者说更改甚至抛弃原有制度和秩序的变革,毫无疑问都是令人热血沸腾、意气昂扬的,给予人无穷希望,同时又使人抱持焦虑问号,但只有革命之后的安排抑或选择,才能够将持续了近两年的“阿拉伯之春”推向高潮。  革命后的角逐和跌宕起伏的革命本身一样扣人心弦。5月
10月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提名现任美联储副主席珍妮特·耶伦担当下一任美联储主席。获得参议院认可后,耶伦将成为美联储百年历史上首位女主席。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女总裁拉加德。美联储和IMF,对全球货币金融领域乃至世界经济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两位女“掌门”如何当家以及其间的相互协调,就格外引人关注。  拉加德临危受命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全球经济活动和贸易
19世纪的太空画媲美NASA照片  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近日公布了一组由19世纪太空艺术家特鲁夫洛所创作的太空画,其中一些画的精确度堪与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拍摄的太空照片媲美。  在特鲁夫洛生活的年代,太空摄影技术还十分落后,拍出的图片模糊不清,于是哈佛大学天文台雇佣特鲁夫洛创作太空画。他通过高倍望远镜观测太空,共绘制了7000幅太空画,为当时的人们展示出了较为清晰的天体形象。为了表达对特鲁夫
与国内总统选举中面临的诸多不确定性相比,奥巴马在掌控世行行长选举上却分外有把握。当现任世行行长佐利克宣布不再寻求连任的同一天,美国财长盖特纳也发表声明表示,美国将在几周内推出候选人接替佐利克。确实,是“接替”,而不是参选。美国国内公职的激烈竞争与国际机构领导人选举的走过场,在同一个国家内如此平顺地衔接在一起,又尽可能做到泾渭分明。内外有别的惟一界限就在于国籍。在提名截止的最后一刻,奥巴马推荐韩裔美
实际上,不但迪拜,首都阿布扎比也是奢华成风,包括特大、超大建筑在内的房地产一度很是红火。    “八星级饭店”    阿布扎比有一座酋长宫殿,被认为是世界上迄今“惟一的八星级饭店”。早在2005年3月,即酋长宫殿正式对外开业的第一个星期,笔者踏访了这家耗资30亿美元的超级饭店,至今印象深刻难忘。  酋长宫殿位于阿布扎比海滨大道上,与我当时入住的希尔顿饭店隔街相望。希尔顿饭店是正宗的五星饭店,已经够
在东南亚的现代政治舞台上,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无疑是一位敢做敢为、敢怒敢言的国务活动家。但据我近距离观察,他同时也是一个贴近百姓、个性鲜活、情趣广泛的“常人”。    “开门宴客”  2001年9月,我出任驻马来西亚大使之后的第一场外事活动就是为马哈蒂尔赴上海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送行。记得当时前往机场送行的有数十人,除少数几名政府高官外,多系其好友和家人。大家说说笑笑
3月底4月初,法国阿尔萨斯省首府斯特拉斯堡,如临大敌。  斯特拉斯堡号称“欧洲首都”,多个欧洲重要组织把“家”安在这个身处莱茵河谷、左右被大山阻隔的法国第六大城市。城市沿河而建,两岸目力所及,是一座座德国特色的木梁结构的“木筋屋”,让人怀疑这里是不是法国。事实上,斯特拉斯堡地处日耳曼语和拉丁语的交汇点,往外跨一步就是德国,往里迈一步就是法国,从19世纪下半叶到“二战”结束,短短不到100年里,这座
◇ 杨洁篪外长在全国人大记者会上对十年外交工作做出了“谋大局、求合作、促改革、树形象、做贡献”五项概括。在中东问题上,尤其一年多来在中东政局持续动荡情况下,中国的中东政策是如何体现“做贡献”这一点的?  ◆ 杨洁篪外长所说的“做贡献”,包括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两个方面,这也是我们对中东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年多来,中东地区局势更加动荡。对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叙利亚等陷入动荡的国家,我们尊重这
“基辛格的亚太之宽”(本刊第三期)发表前后,发生了两件事,证明笔者概括之“海宽体”的效应。  1,1月13日,澳大利亚外长陆克文在美国亚洲协会发表有关太平洋未来的长篇演讲,主旨是共创“太平洋和平”,以应对中国崛起。他说,太平洋和平是有可能实现的,关键在于“共同安全”的建设。为此,他过去提出的“亚太共同体”与基辛格提出的“太平洋共同体”不谋而合,如今,东亚峰会扩容对推荐亚太共同安全是个“好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