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想法留住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su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写作文,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缺少想法,立意肤浅,结构平面,板子不能打在孩子身上,也不应片面地抱怨学校和老师。年轻父母要从自身努力起,从家庭教育开始,保护孩子已经有的想法,让孩子一直能有“想法”,并引导孩子把想法留下来,这意义真的太大了。
  孩子本来是有想法的
  想法,有疑问、意见、看法、灵感等义项,还有动机(本文也指写作欲望)的意思。心理学认为,想法是孩子很容易就能产生的,只是大人们常常忽视或者扼杀了孩子的想法。孩子小的时候,不仅有想法,而且想法真实有趣。几乎每个孩子都爱追问他“从哪儿来”,爱追问事物的存在与消失。比如,洗澡时澡盆里的泡泡,孩子会很着迷。他会问:“妈妈,刚才盆里有好多泡泡,我用脚踩,它们就没了,它们去哪儿了?”可惜,有时候,做父母的并不懂得呵护孩子的问题意识,要么置之不理,要么简单敷衍,甚至还有的出言不慎,训斥孩子满脑子胡思乱想。天长日久,孩子的嘴就让父母给封住了。堵住孩子的嘴,就阻止了孩子内心情感的自然流淌,别说孩子日后话说不好,文字表达不畅,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是极其不利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尤其在孩子年龄尚幼时,对于孩子已经有的想法,父母应该给予尊重,积极鼓励。孩子稍大,懂事以后,便开始观察和思考这个世界,思考他所见到的人,所看到的物,以及他所遇到的事,并逐渐产生自己的想法。在孩子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时,父母要留意倾听孩子诉说。这不仅可以增强孩子的思考意识,锻炼他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可以通过倾听,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以便对孩子及时加以引导。不要忽略孩子的想法,也别随便否定,更不能压制,即使他们说得不清楚,说得不对,即使他们的想法幼稚可笑,也不能嘲笑和讽刺他。
  孩子平日跟父母相处,父母不要急于表达自己先入为主的“定论”或自以为“权威”的看法;让孩子想,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这很重要。这才有可能培养出会思想,会写作的人。给孩子时间想,给孩子地方想,让孩子有产生想法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一直保持“有想法”的状态,这也应该成为教育的目标。
  有想法才可能会出好文章
  笔者的孩子小学低年级时,曾在地方小报上发表了一篇作文,叫《爸爸的外遇》。孩子小啊,刚学写作文,怎么天天不见爸爸在家呢?班上同学问:“你爸是不是有外遇不管你们了?”被小伙伴这么一“点拨”,孩子还居然真有想法了,回家便告诉妈妈,并问爸爸哪去了。妈妈又把这事儿告诉了爸爸。周日吃饭时,老爸跟孩子说,他天天早晨就去教室看班上哥哥姐姐上第一节早读,那个点儿孩子你还没起床,晚上爸爸查完学生就寝回家时,孩子你已经睡了。老爸整天忙得晨昏颠倒,还外遇呢。最后老爸不忘跟孩子开玩笑:不过,如果你问爸爸是不是爱上了别人,那还真是的,爸爸爱的就是班上的学生呀。意犹未尽的爸爸还让孩子写了篇作文,结果就登报了。如今,孩子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偶尔与父亲谈起小时候的事,就会想到那回的作文,往事便历历在目。
  隔行如隔山,年轻父母可能不太知道语文老师是如何给作文评分的。作文评分看形式,更重内容。阅卷时一般首看立意。以“核心价值观”来立意肯定是正确的,但中小学生三百到七百字的文章,你谈“爱国”“敬业”“富强”“民主”“和谐”等大词儿,肯定是空洞的、浮泛的,貌似有想法,实际上是服从,是套用,是喊口号,在阅卷者眼里,你写的无非是“正确的废话”,没有多大意义。一个词评价:平庸。要想不平庸,习作者要有生活,有体验,要目中有人,心中有物;要不浮光掠影,不走马观花,不漠然视之;要情系家国,心念民族。如此这般,“想法”自来。
  左晗同学中学时读《红楼梦》,对凤姐与贾母这两个人物很有想法,后来在一次考试中写出了《聪明与智慧》一文,给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大观园此时与曾经的当家人,掌着偌大且繁杂的荣府。然而,凤姐在恐惧中断送卿卿性命,贾母在享尽人间富乐后安详离去,二人结局天壤之别,为什么?”“当我们想起凤姐,脑海中浮现出一位衣饰华贵的少妇,凤眼闪烁,眼波流转着无限精明。当我们想起贾母,仿佛看到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周身散发着慈祥祖母的温暖,含笑向你招手,然而目光中透着清醒。曹雪芹形容凤姐‘太聪明’,而我看贾母是有‘大智慧’,聪明与智慧,实在相差太多。”小左同学认为贾母有与人为善的智慧,有淡视财富的智慧。“智慧女人,目光一定是长远的,因此,对待财富,她们重视,但不以之为全部,更不会为其耗献生命。”“聪明,是暂时性、即时性的,聪明的人做好的也许只是一件事。智慧,是长久的,长远的,智慧的人,明白人生中孰重孰轻,始终站在一定高度俯瞰人际关系、人间万事,他们也许并不聪明,但他们明达、幸福。”名著对人的影响是巨大、深刻的。读名著或者读一般的书,孩子有想法,不仅仅是写好作文的问题,更了不起的是精神上获得的成长。
  对物、对人、对事,没有想法,读别人的文章也就难以理解,自己的心与作者的心不容易“沟通”,人家的文章也看不懂或看不大懂,阅读领悟能力也难以得到提升。作文和阅读是一体的,读写本来就是一件事。要想真正有自己的想法,有真知灼见,自然就要去学习,去做事。读书、看报、上网、劳动,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自身,关注他人,都能产生自己的想法。关注“上人”,也关注“下人”。鲁迅作品中的阿Q、孔乙己、祥林嫂,都处在社会底层,都是“下人”,但他们都成了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的典型形象。
  有想法写下来留着
  顾城有一首诗《无名的小花》:“野花/星星/点点/像遗失的纽扣/撒在路边/它没有秋菊/卷曲的金发/也没有牡丹/娇艳的容颜/它只有微小的花/和瘦弱的叶片/把淡淡的芬芳/融进美好的春天/我的诗/像无名的小花/随着季节的风雨/悄悄地开放在/寂寞的人间……”诗的结尾标注的时间是1971年初夏,是诗人“割草归来,细雨飘飘,见路边有小花含露而作”。简单说来,就是诗人看到路边小花小草,看到这自然之物,有了想法,动了情弦。诗人那时年轻,想法也美妙,看到小花也想起自己,写下来就成了有情、有趣、有理,传于他人、留于文坛的好诗了。
  读书会有想法,看自然之物会有想法,走在路上遇事也会有想法,为人处世每做一事都会有想法。怀想一下北宋词人苏轼一首很有名的词作:“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那年(1082年)的三月七日,忽逢大雨,因为作者和同行的人都没有带雨具,同行的人都感觉有点狼狈,“余独不觉”。雨过天晴,豁达、乐观的东坡先生想着自己坎坷的人生,加上遇上的大雨,他的想法(创作欲望)就来了,才留下了这千古流传的《定风波》。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有想法要及时写下来,写下来的过程不仅是记忆的过程,也是使想法由模糊变得清晰的梳理过程,这个过程还是存放思想火花和作文素材的过程。生活中见物见景,感于心内,发诸笔端,形之于文,顾城、苏轼是范例。试想,如果诗人当时有想法,而不做记录,不写下来,那一时的想法(灵感)就成了过眼云烟,像尘埃一样不知落于何处了。把想法留下来,办法就是写下来,记在本子上,记在日志里。每天记,养成习惯。哪怕丢在那里很久不看了,也许过了一两个月甚至一学期两学期,再看那想法,又比原来想得更多了,更清楚了,更明白了,更深入了,是非也更分明了。真要写作文或者考试,写出来的东西里面有“想法”(观点、看法),那就是充实的,是有意思、有意义的。如同挖井,深入下去,就挖到水了,文章就不肤浅、不干巴了。
  文章写好了,思想也逐渐成熟。因为长期有“想法”就记下来,养成了思考的习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写得一手好文章已经是次要的了。因为有自由之思想,所以会在群体中超凡脱俗,出类拔萃,处理问题也会有一定的智慧。那可比写好作文有意义多了。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引用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里的一段话说明“有思想”很重要:“大凡人类对于一件事,研究当中的道理,最先发生思想;思想贯通以后,便起信仰,有了信仰,就生出力量。”思想贯通,便等于头脑解放。前人的这番话至今仍然给我们很大启发。父母们应该在家庭教育中给孩子机会,老师们应该在学校教育中给孩子机会,让孩子将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大胆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作者单位: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
其他文献
《窗》是澳大利亚女作家泰格特创作的一篇微型小说,以其短小的篇幅、精妙的构思、深刻的内涵及欧·亨利式的结尾,成为微型小说中的精品。和众多微型小说一样,《窗》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补白法”可以有效地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感受小说的深刻内涵,体会小说的精妙构思,同时帮助学生获得更丰盈的审美体验。  教学目标:  1.自读感知,了解窗内的故事。  2.比较窗外的世界,感受窗内的人性的美与丑。 
期刊
史良高的《水乡的日子》是一篇寄意深远、情文并茂的散文,用满含深情的笔调回忆了宁静、恬淡而富有生趣的水乡生活。学习本文能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感受水乡的风景美、人情美、生活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这是一篇课外阅读文章,思想内涵丰富,情感意蕴多样,语言特色鲜明,特别适合发挥学生的个性阅读。  一、优化预习环节,尊重个性体验  在上课之前,我先下发了《水乡的日子》预习卡:1.自主排查生字障碍,摘抄
期刊
一、虚词考查可以有情趣  近年来,各地中考大多会考查虚词的作用,且多为选择题。如某市中考题中有这样一道虚词考查题:  例一:与“马之千里者”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答案:A)  A.居庙堂之高 B.时人莫之许也  C.孔子云:何陋之有 D.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这种选择题的形式太过刻板,不利于考查虚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作用。比如,学生应该要掌握“时人莫之许也”的“之”,是代词,指代诸
期刊
“中炮进三兵过河车”是经典稳健型布局武器,赢棋难而和棋不难,是借助定式来抵抗强大对手,达到战略和棋的绝佳目的。屏风马阵营对中炮进三兵不思进取,就想和棋的战略,颇感头疼。创新是象棋永恒主题,全国象棋冠军郑惟桐首创“屏风马退8路炮”最新抵抗战术应运而生,而且效果颇佳。但是2015年第五届晋江(国际)象棋个人公开赛,外星人重演“屏风马退8路炮”战术,却遭到著名业余棋手柯善林的攻杀,犹如爆发一颗象棋版的氢
期刊
初中的文言文教学目标,主要是文言字、词、句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其中字词积累最为重要。然而,老师对“言”的处理通常遵循着“八字真经”,即“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将“言”教“死”了。怎样去灵动地落实文言字词教学呢?还是应该“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就是要教会学生“依文索义”,并为学生创设相应的言语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习得文“言”语感。  一、依托文本与文化,探索字词之义  “依文
期刊
我是在李震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成长起来的。当我从苏州大学毕业,成为乡镇中学的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时,我很茫然,不知如何上课。在备课时,我总竭力去回忆,李老师当年的课堂到底给了我什么。我珍惜每一次到县中参加语文教研活动的机会。去听李老师的报告、讲座,看他的课堂展示,品他课堂上的师生活动,学他的“四步引读”。在《飞向太平洋》里,一句“点火”,我听出了文字中的民族自尊;在孔乙己最后摸出的三文钱中,我体悟出了旧
期刊
一、围绕“兴趣点”  在读一本书时,我们总有印象最深的部分,可能是某句、某段或者某章节,这是我们的直觉,是感性思维。学生阅读完整本书之后,我们应及时引导他们沟通交流内心感受与体验,围绕“兴趣点”,选择“畅谈”的方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畅谈”是一种“展示”,更是一种“呈现”,选择合适的呈现阅读成果的方式,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将“肚里的货”倒出来。学生对整本书的感受体验,有的比较
期刊
首届“吉视传媒·净月杯”象棋全国冠军南北对抗赛有感  这几年长春的象棋比赛很多,平均每年我都要去两次,300公里的路程,乘坐高铁1个小时左右就到了。来采访本次南北棋王对抗赛之前,主办方代表吉林省棋院刘沫兄弟要派人接站,被我好言婉拒了,在我看来,既然大家是朋友,就不要给朋友添麻烦。  按照之前打听好的路线,出了火车站,换乘摩电、轻轨,一路上信马由缰,走走停停,倒也轻松自在。轻轨终点站是长影世纪城,距
期刊
现在语文阅读教学比较流行“多元解读”“个性解读”“深度解读”“创新解读”等等。其实,“囿于教参”本身并没有错,我们不仅需要借助教参避免“错误解读”,还需要反思一些不适当的解读。  一、“多元解读”的边界在哪里  “多元解读”正成为当今阅读教学的一种走向。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阅读可以随意发挥,如果放手让学生随意解读文本,学生在没有读懂原文的情况下随意发挥,往往会出现“误读”,文本不仅被肢解,而且被曲解。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叙事学作为一门关于叙事、叙事文本、形象、事件以及“讲述故事”的文化产品的理论,对我们理解、分析以及评价叙事性文本都有很大的帮助。将叙事学理论引入叙事性文本教学领域,对于实现叙事性文本教学的课程目标具有巨大的推进作用。比如:叙事学理论在解读文本时的多元视角可以给学生以更加深刻、丰富的情感体验;叙事学理论用于解读文本的基本思路可以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以及艺术思维能力;叙事学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