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磷土壤减量施磷对果蔗磷肥利用效率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来源 :作物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zysan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产中为了追求高收益,果蔗种植中磷肥过量投入现象普遍,造成肥料效率降低和土壤肥力失衡等问题。本研究在广东湛江高磷红壤区采取田间定位试验(初始有效磷含量为234.80mg/kg),研究磷肥减量100%(P0)、50%(P1)、20%(P2)和当地常规施磷(CK,600kg P2O5/hm2)处理下,果蔗磷肥利用效率以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经过连续2年试验后,果蔗产量、糖分含量、株高和茎径等品质性状均表现为P2>CK>P
其他文献
溶磷微生物可提高土壤中有效磷含量,但目前筛选的溶磷菌株在盐渍化土壤中应用的潜力有限。以滨海盐生植物根际土壤为材料,分离筛选可用于盐碱土改良的高效耐盐解磷菌株,为盐碱土生物菌肥的研制提供优质菌种资源。结果表明,北戴河湿地及曹妃甸湿地的3种原生盐地植物根际土壤中共分离筛选无机磷降解菌株5株和有机磷降解菌株3株,命名为C1-C7和G1,均能耐受10%的盐浓度。菌株间解磷能力差异显著,D/d为1.05~1.81,无机磷降解菌解磷量为26.61~4415.00mg/L,与对照相比有效磷增量为0.80~4371.10
直播晚稻抽穗扬花期易遭受寒露风危害,影响产量与品质。利用自然低温条件,以陵两优722和中早35为试验材料,设置T1(芸苔素内酯+赤霉素)、T2(芸苔素内酯+赤霉素+磷酸二氢钾)、T3(赤霉素+磷酸二氢钾)和对照(CK,清水)4个处理,研究化学调控剂对直播晚稻遭遇寒露风危害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在寒露风危害下,喷施不同化学调控剂均可有效缩短水稻抽穗时间,与CK相比,陵两优722和中早35生育期平均缩短了2.5d,其中,T1生育期均缩短1d,T2分别缩短3d和5d,T3分别缩短2d和4d,喷施化学调控剂还可有
以云烟87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施生物炭基肥、哈茨木霉菌剂和二者配施对烟草发病率、根际土壤速效养分、土壤酶活性及烤后烟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基肥降低了烟草普通花叶病(TMV)的发病率,较常规施肥降低5.37个百分点;生物炭基肥与哈茨木霉菌剂配施可提高烟株对黑胫病(BS)和青枯病(BW)的抗性,相对防治效果分别达64.19%和64.97%;生物炭基肥处理可增加土壤有机质、速效钾、速效磷、碱解氮含量和蔗糖酶、脲酶的活性,分别较常规处理最大增加21.90%、98.09%、52.77%、60.71%、90.69
以油菜品种湘油420为供试材料,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化肥减量25%条件下,配施不同用量(1125~4500kg/hm2)有机肥对油菜产量、干物质积累以及养分积累的影响,以常规施肥,即化肥不减
为了准确评价云南省靖西市植烟土壤养分现状,在该市10个植烟乡镇采集206个土壤样品,选取pH、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效硫、有效锌和水溶性氯8个评价指标,运用隶属度函数模型、指数和法和克里金插值法对靖西市烟区土壤肥力进行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采样区土壤肥力均在Ⅴ级以上,适宜性指数为0.54,肥力中等偏下;10个乡镇中,壬庄肥力适宜性等级最高,其他依次为同德、化峒、新靖、渠洋、岳圩、地州、新甲、禄峒和武平。其中壬庄南部肥力最高,同德南部和渠洋东北部肥力较高,岳圩北部部分区域肥力较高;新靖土壤肥力均
研究了曲靖烟区马龙和沾益2个县土壤与烟叶中铁元素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了烟叶铁含量对烟叶感官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龙和沾益植烟土壤有效铁含量较丰富,平均值为66.23mg/kg,变异系数为70.45%,有效铁含量不足区域占比较低,仅为7.17%,地区间差异显著;土壤有效铁含量与pH值间呈极显著负相关,烟叶铁含量与土壤有效铁含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烟叶铁元素含量对感官质量影响显著,随着烟叶铁元素含量的增加,烟叶香气质、香气量、余味、燃烧性和干燥感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烟叶杂气、刺激性、香型
为探讨基因型、施氮量及其互作效应对烤烟多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烤烟品种中烟100、云烟87和K326为材料,设置低氮(45kg/hm2)、中氮(60kg/hm2)和高氮(75kg/hm2)处理,研究其对烟叶中总酚、绿原酸、芸香苷和莨菪亭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因型、施氮量及其互作效应对烤烟总酚、绿原酸、芸香苷和莨菪亭含量变异的贡献率不同,其中基因型对四者的贡献率分别为2.50%、5.13%、4.70%和15.95%,
为探寻稻麦两熟区高产优质高效的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组合,从2001年开始,在长江中下游稻麦两熟区进行田间连续定位试验。设置稻麦双季免耕与秸秆还田(NTS)、麦季免耕与秸秆减量还田(RNT)、稻季免耕与秸秆减量还田(RCT)、稻麦双季翻耕与秸秆还田(CTS)、稻麦双季少耕与秸秆减量还田(MTS)以及稻麦双季翻耕无秸秆还田(CT,对照)6个处理。分析了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组合下2009-2018年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含量的变化,进一步明确其对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秸秆还田显著提高耕层土壤养分含量,其
为明确冬小麦春季合理追肥技术,以追肥时间(返青后10、25和40d)为主区,追肥量(90、120和150kg/hm2)为副区,研究春季追肥对冬小麦群体分蘖动态变化、籽粒灌浆进程、产量及氮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返青后25d较其他追肥时间显著提高了开花期分蘖数,追氮量为120kg/hm2时最高。返青后25d较其他追肥时间显著提高了籽粒灌浆起始势,籽粒达最大灌浆速率时间提高了1%~20%,提高灌浆过程中快增期和缓增期的灌浆速率,追氮量以120kg/hm2
摘 要:几种新型药械、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试验示范表明,以纳米农药1 500 g/hm2植保無人机防效最高,达88.55%;纳米农药1 500 g/hm2自走式喷杆喷雾机防效次之,达87.54%;30%肟菌·戊唑醇EC 600 g/hm2的防效也在82%以上。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药剂;药械;防效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1)11-0018-02 中国图书分类号: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