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文学观对后代文学的启发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cerity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两汉时期形成了两种重要的文学观,“发愤著书说”和“诗教说”。这两种文学观启发了曹丕、韩愈、欧阳修等人的文学观,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两汉文学;后代文学
  一、“发愤著书”说对后代文学观的启发:
  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里的“怨”指诗歌具有反映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到了司马迁这里得到了发展,形成了“发愤著书”说。“怨”的内涵加深了,不仅可以通过文学作品“著书泄愤” ,而且还能“著书言道” 。同时,不再像先秦时期表达情感要“止乎礼义”,而是大胆的抒发自己的真性情。这一文学观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指导了历代进步文人积极运用文学创作与现实作斗争。
  到了韩愈,在此观点的基础上形成了“不平则鸣说”。“不平”是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在《送孟东野序》中韩愈提到:“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1]。这里所说的虽然是自然事物,用到人身上,就是引发创作主体进行文学作品创作的原因。韩愈一方面主张“著书言道”, “盖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耳。”学习和写作都是为了明白道理。一方面又提倡“著书泄愤”,他认为“穷苦之言易好”。为什么写穷苦困顿的作品容易写好呢?韩愈这是针对当时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文学风气而言的,真正的好作品还是那些感时伤世、抒发忧国忧民愁思的作品。
  继韩愈之后,欧阳修提出“穷而后工说” 。他在《梅圣俞诗集序》中说:“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2]梅与欧是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宋初西昆体诗歌思想内容空洞,脱离社会现实,缺乏真情实感,诗文革新运动旨在去除西昆体的弊端。欧阳修十分推崇梅尧臣的诗,欧阳修通过写梅尧臣的仕途坎坷,提出诗歌要“殆穷者而后工”。诗人想要写出好的诗,首先内心要有真情实感,才能把难以描摹的感情形之于诗篇。 “穷而后工说”是“发愤著书说”的延续,只有通过个人历练抒发真情才能“著书泄愤”。同时还要立足现实,发挥文学的现实功用,“著书言道”。
  元代,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朝代。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科举取士道路中断,文人地位低下,士人郁积于心,转而通过杂剧以“泄愤”。关汉卿的《窦娥冤》,通过描写窦娥的悲惨遭际,深刻批判了社会的黑暗,对恶霸、贪官的描写不正是现实存在在文学作品中的生动反映吗?作家在创作的同时,不忘“言道”。 第二折中,窦娥不忍心婆婆年迈受讯,含冤招认毒杀张驴儿的父亲,被判斩刑,这是在明孝道。第四折中,窦父重审案件,冤情昭雪,这是明正道。白朴的《墙头马上》,裴少俊与李千金真心相爱,却被裴父所不容,后裴少俊考取功名,重金求娶李千金。白朴歌颂了对自由婚姻的追求,是“泄愤”。同时,用明媒正娶来“言道”。
  二、诗教论对后代文学的启发:
  《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 温和、宽厚,归根结底还是来源于孔子的“仁”。何为“仁”?“克已复礼为仁”、“仁者爱人”。《毛诗序》中说,“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莫善乎诗。”诗歌显然具有了对社会人生具有指导作用的功能,反映到文学作品中,就是强调文学的政治教化功能。这种观点无疑把文学的社会功用推崇到了过高的地位。
  后人不断的对“诗教论”增踵加码。曹魏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桓范在《世要论·序作》中说著书立伦应当弘扬大道,传播圣人思想,并且认为不仅当世要这么做,后世也要继承下去。曹丕对文学功用的认识受到教化论的影响很大,他在《典论·论文》中提到,“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他认为文章具有治理国家的功效,把文学的地位空前提高。
  《周书·苏绰传》载:“太祖方欲革易时政……(苏绰)又为六条诏书,奏施行之。”[3]他认为国家的兴衰与教化有很大的关系,只有用美好的品德去导化人民,人才会变得正直质朴,而正直质朴正是祥和盛世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
  《隋书·文学传序》载:“然则文之为用,……大则经纬天地,作训垂范;次则风谣歌颂,匡主和民。”隋文帝立国之初,李谔上书改革华丽文体,讲求实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达到了“四海靡然向风”的局面。王通在《中说·天地篇》中说诗应“上明三纲,下达五常”、“征存亡,辨得失”,这一点从卢思道、薛道衡和杨素的诗中可见一斑。
  安史之乱后,胡羌践踏中原大地,地方割据、宦官专权、社会矛盾激化。面对现实的残酷,“诗教论”重新兴盛起来。元稹、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新乐府运动的核心便是“补察时政”、“ 泄导人情”,强调诗歌的社会功用和美刺作用。他们重写实、尚通俗,如元稹的《织妇词》,白居易的《秦中吟》。
  宋代以儒立国,理学兴盛,理学注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王禹偁反对以西昆体为代表的诗歌骈丽化,强调文学为教化仁义服务。范仲淹认为文章应当“上以德于君,下以风于民。”王安石在《上人书》中说“尝谓文者,礼教治政云尔,其书诸策而传之人,大体归然而已。”强调文学的政治教化功能。
  “发愤著书说”和“诗教说”启发了后世的文学创作,体现了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也给现代文学带来了无穷的启示。
  注释:
  [1](唐)韩愈著;严昌校点:《韩愈集》,第241页,岳麓书社,长沙,2000年版。
  [2](宋)欧阳修著;杜维沫,陈新选注:《欧阳修文选》,第25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82年版。
  [3](唐)令孤德棻撰:《周书》,第382页,中华书局,北京,1971年版。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基本上得到满足,但群众文化的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这已经成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短板,为了使群众文化能紧跟时代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本文对开展群众文化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并对群众新文化活动的开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群众新文化活动;组织;开展  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它具有精神调节作用、宣传教化作用、
期刊
【摘要】:翻开莫言的小说,就注定与一个丰富多姿的世界相遇,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汪洋恣肆的语言总带给人一种酣畅淋漓的美感。那么,这些美感究竟源自何处?我们该如何认识这些美感?叶朗先生认为,美是超越与复归的统一。本文将从先生的这一美学思想出发,着重透过《红高粱》的意象世界,分析莫言小说的审美取向与审美价值,从而加深对莫言本人及其精神世界的理解。  【关键词】:莫言;红高粱 ;美;超越;复归  2012年1
期刊
【摘要】: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古代情报思想的研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通过检索到的相关成果来看,对《六韬》军事情报思想分析的研究颇少。本文通过对《六韬》中军事思想的研究来发现其对军事情报的指导意义,并对其未来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六韬》;军事;情报  《六韬》 以君王与吕望对话的形式,论述了治国治军和指导战争理论的原则,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兵书,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受到历
期刊
【摘要】:《走出非洲》是丹麦女作家凯伦·布里克森的代表作品,该书也根据作者本人的亲身经历,生动描述了她在非洲经营农场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通篇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向读者展示出了一幅宏大的非洲画卷。本文将借助生态主义理论着重解读作者的生态主义创作意义。  【关键词】:生态主义;《走出非洲》;凯伦·布里克森  一.生态文学批评  生态主义文学批评始于20世纪 90 年代,结合了生态学和文学,是着
期刊
【摘要】:目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有效治疗策略。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4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血运重建方法,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对其预后进行分析。结果:老年患者中NSTEMI患者为主,两组患者合并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心源性死亡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
期刊
【摘要】:本文从绿蒂、阿尔伯特、威廉三个人物形象入手,通过对歌德的作品《少年维特之烦恼》小说中次要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探究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历史内涵。  【关键词】:绿蒂;维特;威廉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伟大作家歌德写于十八世纪七十年代狂飙突进运动时期的代表作品。小说以书信体的形式主要讲述了少年维特的悲剧爱情故事。它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意义,并引起了同代青年极大的共鸣,小说的发表引起社会上一阵
期刊
【摘要】:“述而不作”是孔子的写作思想,同时也是他对待古代典籍的态度。然而,“述而不作”并非是不假思索的“拿来主义”,而是在对古代文化的学习和甄别之后,择善而传,不妄作,不肆为。“述而不作”,实际上是“以述为作”,“寓作于述”。他通过对历史传统进行现代诠释,实现了价值的叠加和转换,表达出自己的看法与观点,为儒家文化、中国文化更添上一抹绚丽的色彩。  【关键词】:孔子;述而不作;《论语》  孔子在《
期刊
再一次念起你时,些许过往,些许旧事,恍如云烟。没有了海风,没有了风里融化的咸味,身边的景物,四季交替,从陌生渐渐过渡为熟悉。家乡的那缕阳光,蓝天,白云,海上的空寂人烟,已然定格成数据拼凑成的图像。  愿你幸福,当初我留给你的最后一句。在一个路口,我们分别,有了不同的生活。  十八岁的夏天,十八岁的雨夜,十八岁的成熟,与成长。身在他乡,或许你已不记得我的地域,然而,淡淡的月光,拉长影子,托冬末的雪花
期刊
【摘要】:作为“知识分子写作”的代表诗人西川,在当代诗坛上颇具影响。在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下,在世俗化、功利化、物质化日益严重的环境中,西川能够坚守自己独特的写作方式和思考方式,显得特别不容易。本文基于这一点,对西川《在哈尔盖仰望星空》进行深入解读。  【关键词】:《在哈尔盖仰望星空》 ;天地情怀;宗教情思;远离城市;精神憩园  《在哈尔盖仰望星空》是西川早期的代表作,全诗笼罩着一层“神秘的力量”。
期刊
【摘要】:2004年的香港和大陆,掀起一阵金枝狂潮。然而,这部在10年以后仍被捧为宫斗剧鼻祖的大型古装电视剧,带给我们的不只感动和泪水,更多的是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感悟,揭开一幅从未见识过的画面,打开另一片丰富多彩的精神领域。本文主要探讨该影视背景下展现的人文情怀与揭露的社会本质。  【关键词】:古装;宫廷;争斗;人性;情感  古色古香的雕栏玉砌,历史悠久的建筑,飞扬的屋角,浅红的围墙,苍茫寂静的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