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伟人学读书

来源 :考试·高考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roit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引】
  伟人只所以伟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读书,下面让我们跟着伟人一道走进书的世界,领略书的风采——
  跟毛泽东学如何读书
  文/常世强选自2011年7月5日《检察日报》
   笔者近日读《跟毛泽东学读书》一书时,看到这样一个故事:1954年,毛泽东下决心开始学英语。那时他面临三大困难:年纪大、基础差、工作忙。但经过长期不懈的积累,他的英语水平达到了可以借助词典阅读文章、报刊消息的程度。当时我想,这固然与毛泽东过人的学习劲头和超群的记忆力有关,但他的时间从何而来呢?据毛泽东的国际问题秘书、长期帮助他学英语的林克回忆,毛泽东为了读书,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吃饭前后、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和上岸后的几分钟、会议的间隙、接见外宾的休息时间、乘车乘机途中、生病卧床期间甚至上厕所时,所有人们能够想到和想不到的时间,他都利用上了。即使在即将走到生命的终点、医生抢救的情况下,他还在索要书看。毛泽东曾提出:“让读书学习占领工作以外的时间。”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经常对身边的同志讲:“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毛泽东读书的精神、态度和方法,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不妨跟毛泽东学一学如何读书。
  读书要“广”。仅在中南海的“菊香书屋”,就收藏有毛泽东经常阅读的几万卷书,从中到外、从古到今、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从马列著作到西方名著,其涉猎之广一般人无法想象。笔者由此想到,在掌握本职工作所需知识的同时,广览其他知识对我们是大有裨益的。
  读书要“钻”。毛泽东读过的书籍,都画有不同颜色的杠杠圈圈,写有不同年代的读书批注。一本《共产党宣言》,毛泽东读了不下100遍。他读《辩证法唯物论教程》,写下了1.2万多字的批注。正如俗话所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读书要“恒”。《二十四史》共有3200多卷、800多册,约4000万字。毛泽东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到70年代生命历程结束时,无论在京或外出,无论健康或生病,都坚持研读这部史书。1975年,毛泽东的眼睛因患老年性白内障开了刀,视力很差,医生嘱咐他暂停看书,但他戴着特制的眼镜,凭着坚强的毅力,读完了《晋书》。
  读书要“思”。毛泽东读中国四大名著,不只是把它当做小说读,还当做历史看,更重要的是从中看到封建社会中的政治斗争、阶级斗争。他读《水浒传》后有以下体会:“《水浒传》要当做一部政治书看。它描写的是北宋末年的社会情况。中央政府腐败,群众就一定会起来革命。当时农民聚义,群雄割据,占据了好多山头……最后汇到梁山泊,建立了一支武装,抵抗官兵。这支队伍,来自各个山头,但是统帅得好。”毛泽东通过解说四大名著中的人与故事,来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给党内同志深刻的思想启示。
  只要我们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博学、善学,通过坚持不懈的读书,我们一定能成为博学多才的人、拥有灵慧之心的人。
  赏读:毛主席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战略家,在延安时期,就完成了由一个军事领袖到政治领袖,从政治领袖到理论权威的“两大跨越”,其真正的秘密就是读书。即:读有字的书,坚持终生重视学习、研究和运用;读无字的书,坚持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实践的历练,并且做到了两者完美统一。
  周恩来:提倡秀才班子多读书
  文/高中华选自《学习时报》
   “多多读书,多多研究”,这是周恩来于1945年1月8日写给后来出任八路军高级参谋的王梓木信中的勉励之语。周恩来一生酷爱读书,无论是在条件艰苦的战争年代,还是日理万机的和平建设时期,他都保持着好学的良好习惯,想方设法挤出时间看书学习。周恩来读书的方法很多,这里撷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几条。
  广览博采比较吸收
  周恩来在南开大学读书期间,精读和涉猎了中外思想家,如顾炎武、王夫之、梁启超以及欧洲卢梭、赫胥黎、亚当•斯密等人的著作。他在博览的同时,以审慎求真的态度“对于一切主义开始推求比较”。他将中西方的思想观念进行对照比较,得出了不少有益的启示。
  周恩来在读了亚当•斯密的《原富》后,将其与孟子的思想进行对比,于1915年秋写了《子舆氏不言利,司密氏好言利,二说孰是?能折衷言之与?》一文。国家适值存亡之秋,如何拯救中国,有的主张“必自正人心始”。有的则主张“国富则民必强,民强则国斯兴”。周恩来提出,二者不可偏废,需折衷取之,孟子的“言义不及利,乃正人心之所本也”,亚当•斯密的“言利不及义,斯富国之左(佐)证也。”“二氏之说尽善”,但如果分而行之,只能“促吾国之亡。”周恩来将古今中外的思想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并结合中国历史与国情评析其适用性,这种读书方法有其独到的指导意义。
  周恩来一直强调我们对待任何问题,都必须坚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发扬“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的刻苦读书精神,“要做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正是这种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使其收获匪浅。
  提倡秀才班子多读书
  为了探究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周恩来经常抽出时间读书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认识。1963年11月16日,周恩来在一次国务院全体会议上,要求各部部长多读书,提高理论修养。他说:“不读书不行,不然我们总结经验、继续前进就要受到阻碍。提高认识水平不是毛主席一个人或党中央几个领导人的事情,必须大家的水平提高才能前进。”就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秀才班子多读书”的思路,他说:“现在每个部里都有一个秀才班子,叫做政策研究室。他们是一批优秀的青年,年龄不过三四十岁。我们读书,也要让秀才班子多读书,这样就提高了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对我们工作有好处。我们每天要处理日常事务,管政府工作的都有一个‘门市部’工作,不管不行。现在各个部里都自己处理一些日常工作,处理错了也不好,党信任我们,所以我们必须提高政策水平,我们自己读书,要提倡秀才班子读书,学习政策,共同提高,这样才能丰富我们马列主义理论、政策的队伍。这一点重要,因为我们总结东西不能随随便便的,因此,需要提一提。”
  周恩来强调对理论必须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如果只是东一点,西一点,这叫作浮光掠影,一知半解,算不得学问。为了达到这一点,周恩来提出:“读书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惟精乃能运多,徒多徒烂耳”,“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在强调理论学习的同时,周恩来还强调“从无字句处读书”,就是说,不要只读书本,更要重视“无字句处”即在实践中学。在生活实践中多观察,多思考,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周恩来自己就十分注重调查研究,把坚持“向群众学习”、“注意调研”等作为自我修养的重要生活原则。
  1959年3月18日,周恩来给邓颖超的信中写道:“这个时代总是要求我们多向前看,多为后代着想,多向青年学习。偶一不注意,便有落后的危险,还得再鼓干劲,前进前进啊!” 他要求邓颖超要努力学习,适应时代的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站在时代的前列。他自己也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早在少年时期,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心语,鼓舞了无数的青年志士为祖国的独立去拼搏。今天,为中华民族复兴而读书的崇高抱负也同样在激励着无数的仁人志士去不断奋斗。
  赏读:周总理的读书理念和读书方法值得我们永远记取。鲁迅有言:“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读不读,而在于怎样读”, 在学习型社会,我们应该掌握好读书艺术,不断寻找攀知识之山、涉知识之海的最佳途径,提高登“山”、涉“海”能力,多读书,读好书。
  责任编辑任占华
其他文献
编者按:诗经之位,鼻祖,开天地;诗经之语,婉约、精致;诗经之味,说不尽、道不明;诗经之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赏析诗经,不从流、不生硬。以而今现在之观,品远古先人之态。盼兮、乐兮、赞兮!    桑实 整理  《诗经》里的故事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
期刊
又是一年毕业时。  每到这个季节,空气中便弥漫着一股别样的味道,一半是怀念,一半是憧憬。走在人来人往的校园里,常会听到:“醉笑陪君三万场,不诉离伤。”很是应景,原来离别还可以写得如此淋漓。仔细想想,“人间别久不成悲”、“两处沉吟各自知”,古人好多事都是写尽,深切的痛楚潜伏在表面的平静里,愈发深切。   毕业,难免伤感。回顾过往种种,“当时只道是寻常”的那些场景,将不复再现。伤感,或许源于“不复现”
期刊
1975年冬季的一天,哥斯达黎加首都圣何塞一所高中的操场上,一个女孩正蹲在凛冽的寒风中沉思,她时而仰望天空,时而眉头紧锁,她在思考:我到底该怎么办呢?  是啊!她正面临着人生的岔路口。父亲是一个地道的“修鞋匠”,靠做修鞋维持着这个风雨飘摇的家。16岁的她已经懂事了,看着父亲含辛茹苦地挣钱,她的心里总是涌着酸楚,于是打算辍学挣钱养家。   她把辍学的想法告诉了父亲,没想到父亲勃然大怒,骂道:“你真
期刊
理想是什么?理想,就是能让人们为之奋斗的东西,可以大到如同一棵松,迎向霜雪傲视冷雨,屹立在巍峨的山脊;也可以小到如同一株草,嫩叶埋在土里,根脉却伸向大地。只有坚持远大的人生理想,才不会在生活的海洋中迷失方向。  放飞理想的翅膀,不要在意身后是否会袭来寒风冷雨,不要在意脚下是否会有坎坷崎岖,只要心存理想,就一定能找准前进的方向。
期刊
【开栏语】  城市是有性格的。触摸它的文化之脉,可从山水入手,以行走的方式;可从人物入手,以交流的方式;也可从文字入手,以阅读的方式。  愿作您的文字向导,开始一段纸上之旅,共赴一场文化之约。或许,真实的收获应该远胜于此。     胡同,是老北京的文化标签,承载着城市几百年来的历史记忆。青砖灰瓦笼罩下的胡同文化,蕴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多彩的百姓风情,鲜活的诗情画意。这里的风味,如同陈年的老酒,越品
期刊
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冯牧文学奖、国家图书奖……,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国内奖项不知牵动着多少文学爱好者和作家的心。那么,国外的著名奖项有哪些?除斐声海外的诺贝尔奖外,外国文学的王者桂冠又将闪耀怎样的异域光辉?  本文通过介绍世界各地著名的文学奖项,让您了解每一个荣誉背后的故事,领略世界文学的千姿百态。    ☆美国  美国国家图书奖  美国国家图书奖是由美国出版商协会、美国书商协会和图书
期刊
祭先师弘传统 在陕西西安关中书院清明节祭孔大典仪式上,西安承孝幼儿园小朋友身着汉服,在诵读国学经典《弟子规》。当日,陕西西安在关中书院举办首届“壬辰清明关中书院祭孔大典”,社会各界四百余人参加了祭孔仪式。本次活动以“祭祀先师孔子、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建设和谐社会”为主题,旨在继承古圣先贤的精神财富,提升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石油工人的信守 石油工人,一个看似光鲜的职业,背后其实也有着许许
期刊
我离开欧洲的时候,安德烈十四岁。当我结束台北市政府的工作,重新有时间过日子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十八岁的青年,一百八十四公分高,有了驾照,可以进出酒吧,是高校学生了。脸上早没有了可爱的“婴儿肥”,线条棱角分明,眼神宁静深沉,透着一种独立的距离,手里拿着红酒杯,坐在桌子的那一端,有一点“冷”地看着你。  我极不适应──我可爱的安安,哪里去了?那个让我拥抱、让我亲吻、让我牵手、让我牵肠挂肚、头发有点汗味
期刊
“换元”,大家都不会陌生。有人说,它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是的,数学中,如此定义换元:把某个式子看成一个整体,用一个变量去代替它,从而使问题得到简化,这叫换元法,换元的实质是转化。  现实生活中,换元被广泛和普遍地应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各种领域。换元是根据事物多种构成因素的特点,变换其中某一要素,以打开新思路与新途径。  高考作文中,经常会有这么一个要求:“不得套作”,如何才能做到呢?试试“换
期刊
Story①:    做一个幸福的人  高二·九班 卢修竹   曾经以为幸福很远,仿佛遥不可及。曾经以为幸福只是童年留下的记忆,只能想想而已。曾经以为失去了爷爷的日子,就再也没有幸福。  冬日的风,是刺骨的寒。夕阳还泛着一抹微弱的光晕,穿过没了叶子的树,打在了人们的脸上。两位两鬓斑白的老人肩并肩走过树边的路。这一切的一切,构成了倦倦的美景,那是一种怎样的相濡以沫的幸福。可是,这幸福与我无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