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曾跟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辗转朝鲜战场近7载;他,两次荣立二等功,荣获朝鲜祖国解放勋章;他,从事教育工作40余载,虽已78岁高龄,却保留着一颗不老的童心,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钟爱的教育事业,并痴心不改……
贵阳市白云区退休教师王思圣说,自己这一辈子注定了与教育事业的缘份。
1951年10月25日,年仅21岁、刚从解放军二野军政大学毕业不久的的王思圣跟随中国人民志愿军来到了朝鲜战场,担任16军47师140团三营九连的文教工作。1956年,从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谋院校参谋系毕业,1957年担任了140团作战参谋,1958年年底随志愿军最后一批战士回国。1962年转业时,当组织上问他回到地方想干什么时,28岁的王思圣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从事教育工作!”
于是,1962年12月1日,王思圣被分配到了贵阳市乌当区白云镇白云中学(今白云区第一中学),先后担任语文、政治、历史、地理教学和全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1976年调入白云师范学校任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工作,1978年调入白云区麻堡小学任校长,一直到1992年退休。
王思圣爱孩子。“在孩子们中间,我变得年轻而充满活力。”退休后,王思圣并没有赋闲在家,先后担任了白云区艳山红镇曹关小学、麻堡小学、艳山红小学校外辅导员工作,至今他仍担任曹关小学的校外辅导员。每一个月里,王老至少有两个周末的下午是在学校和村委度过。学校没有自来水,老师、学生饮用和打扫卫生,都得到3公里外的地方打水,学校缺电,老师、学生上课非常不便,“我的女儿曾经在那里教过书,每天总会带三个苹果当作饮水解渴。”学校的操场坑坑洼洼,学生活动受到很大影响,有一位学生家庭困难,面临辍学……所有这一切,王老都记在了心里,“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让孩子们有一个安定、舒适的学习环境。”他不顾年老,三天两头往村里跑,跟村里的干部协调、磋商,得到了村两委的积极支持,自来水引到了学校,电通了,操场平整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改善。王思圣与消防八中队联系,战士们提出出资帮助孩子完成小学到中学的学习,这位特困学生又重新回到了课堂。
孩子们爱王老。不论是在曹关小学还是麻堡小学担任校外辅导员,孩子们都亲切地叫他“王爷爷”。王思圣讲述的革命战争故事,孩子们百听不厌。每到“王爷爷”要来学校讲故事的时候,就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从五点到七点,在“王爷爷”形象而生动的讲述中,孩子们仿佛经历了一次次战火的洗礼,心灵变得更加纯净。麻堡小学的学生们更是忘不了他们的老校长,每到南瓜丰收的季节,孩子们便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和丰富的想象力,创作出一件件充满诗情画意和浓郁乡村气息的南瓜灯。每当麻堡小学的孩子们在学校的操场上挂满了一个个瓜灯,举办南瓜灯展时,他们总不会忘了请他们的老校长回到学校。在空旷的操场上,孩子们引着“王爷爷”一件一件地欣赏着他们的杰作,秋夜微凉的晚风轻轻的吹着,星星点点的瓜灯映照在王老沧桑而满是笑容的脸上。“我永远忘不了麻堡小学的点点滴滴,这里也是我的根!”
王思圣说,他的家从他的父亲到他的女儿和外孙女四代从事教育事业,可以说得上是教育世家了。
对从事幼教工作的女儿,王思圣时常对她说,孩子是我们的未来,幼教工作责任重大,容不得半点懈怠,要“好好把幼教工作做下去!”他鼓励女儿要多看书,多研究一下幼儿心理,用一颗慈母的心对待孩子、包容孩子,让孩子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中成长。言传身教,王老的外孙女也选择了就读师范院校。
今年78岁高龄的王思圣没有什么不良嗜好,他不抽烟不喝酒,但是却酷爱收藏古币和邮票,喜爱养花、遛鸟、写文章。从2000年10月开始,老人开始撰写志愿军将士朝鲜战场实录——《难忘的一千零一十八天》,整整七年间,老人翻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实地走访、电话咨询了当年参与抗美援朝战争的现存的志愿军将士,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2007年8月1日,这份凝聚着一位老志愿军战士心血的回忆录终于完成了!王老说,书稿的完成了了自己的一大心愿。“我写这本书,不仅仅是尊重历史、还原历史,更主要是想让今天的人们,尤其是今天的孩子们认识并了解那段历史,知道今天的和谐环境更应珍惜。”
年近八旬的老人笑言自己还很年轻,精力还很充沛,还可以为孩子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说,45年的教育生涯虽然清苦,但他永不言悔,“我把青春献给了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把一生献给了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我无怨无悔!”
贵阳市白云区退休教师王思圣说,自己这一辈子注定了与教育事业的缘份。
1951年10月25日,年仅21岁、刚从解放军二野军政大学毕业不久的的王思圣跟随中国人民志愿军来到了朝鲜战场,担任16军47师140团三营九连的文教工作。1956年,从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谋院校参谋系毕业,1957年担任了140团作战参谋,1958年年底随志愿军最后一批战士回国。1962年转业时,当组织上问他回到地方想干什么时,28岁的王思圣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从事教育工作!”
于是,1962年12月1日,王思圣被分配到了贵阳市乌当区白云镇白云中学(今白云区第一中学),先后担任语文、政治、历史、地理教学和全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1976年调入白云师范学校任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工作,1978年调入白云区麻堡小学任校长,一直到1992年退休。
王思圣爱孩子。“在孩子们中间,我变得年轻而充满活力。”退休后,王思圣并没有赋闲在家,先后担任了白云区艳山红镇曹关小学、麻堡小学、艳山红小学校外辅导员工作,至今他仍担任曹关小学的校外辅导员。每一个月里,王老至少有两个周末的下午是在学校和村委度过。学校没有自来水,老师、学生饮用和打扫卫生,都得到3公里外的地方打水,学校缺电,老师、学生上课非常不便,“我的女儿曾经在那里教过书,每天总会带三个苹果当作饮水解渴。”学校的操场坑坑洼洼,学生活动受到很大影响,有一位学生家庭困难,面临辍学……所有这一切,王老都记在了心里,“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让孩子们有一个安定、舒适的学习环境。”他不顾年老,三天两头往村里跑,跟村里的干部协调、磋商,得到了村两委的积极支持,自来水引到了学校,电通了,操场平整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改善。王思圣与消防八中队联系,战士们提出出资帮助孩子完成小学到中学的学习,这位特困学生又重新回到了课堂。
孩子们爱王老。不论是在曹关小学还是麻堡小学担任校外辅导员,孩子们都亲切地叫他“王爷爷”。王思圣讲述的革命战争故事,孩子们百听不厌。每到“王爷爷”要来学校讲故事的时候,就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从五点到七点,在“王爷爷”形象而生动的讲述中,孩子们仿佛经历了一次次战火的洗礼,心灵变得更加纯净。麻堡小学的学生们更是忘不了他们的老校长,每到南瓜丰收的季节,孩子们便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和丰富的想象力,创作出一件件充满诗情画意和浓郁乡村气息的南瓜灯。每当麻堡小学的孩子们在学校的操场上挂满了一个个瓜灯,举办南瓜灯展时,他们总不会忘了请他们的老校长回到学校。在空旷的操场上,孩子们引着“王爷爷”一件一件地欣赏着他们的杰作,秋夜微凉的晚风轻轻的吹着,星星点点的瓜灯映照在王老沧桑而满是笑容的脸上。“我永远忘不了麻堡小学的点点滴滴,这里也是我的根!”
王思圣说,他的家从他的父亲到他的女儿和外孙女四代从事教育事业,可以说得上是教育世家了。
对从事幼教工作的女儿,王思圣时常对她说,孩子是我们的未来,幼教工作责任重大,容不得半点懈怠,要“好好把幼教工作做下去!”他鼓励女儿要多看书,多研究一下幼儿心理,用一颗慈母的心对待孩子、包容孩子,让孩子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中成长。言传身教,王老的外孙女也选择了就读师范院校。
今年78岁高龄的王思圣没有什么不良嗜好,他不抽烟不喝酒,但是却酷爱收藏古币和邮票,喜爱养花、遛鸟、写文章。从2000年10月开始,老人开始撰写志愿军将士朝鲜战场实录——《难忘的一千零一十八天》,整整七年间,老人翻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实地走访、电话咨询了当年参与抗美援朝战争的现存的志愿军将士,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2007年8月1日,这份凝聚着一位老志愿军战士心血的回忆录终于完成了!王老说,书稿的完成了了自己的一大心愿。“我写这本书,不仅仅是尊重历史、还原历史,更主要是想让今天的人们,尤其是今天的孩子们认识并了解那段历史,知道今天的和谐环境更应珍惜。”
年近八旬的老人笑言自己还很年轻,精力还很充沛,还可以为孩子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说,45年的教育生涯虽然清苦,但他永不言悔,“我把青春献给了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把一生献给了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我无怨无悔!”